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散文

老媽小傳的情感散文

欄目: 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55W

無意間看到小侄女的微博:“昨天爸爸出差回來,我回家,奶奶特別高興。今天我回學校,爸爸又要出差,奶奶一直在樓下邊叨叨邊歎氣。奶奶有一個ipad,整天抱着ipad下象棋,邊下邊跟ipad講話,因為現在沒有人陪她聊天了。以前每天晚上隔樓的奶奶都來按我家門鈴找奶奶出去玩,奶奶每天吃完飯就在家等門鈴,像小學生一樣開心。”看見老媽如此寂寞不免有些心酸,但又忍不住想笑:今年76歲的老媽,每天抱着ipad下象棋,這下新潮的棋迷老媽一定是過足癮了吧。

老媽小傳的情感散文

説來,老媽的潮可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前兩年老媽來葫蘆島二姐家住時,天性活潑的二姐就每天帶着老媽對着電腦跳舞K歌,又唱又跳,有聲有色。七十多歲的老媽,雖然唱歌有點跑調,但是唱得格外認真,格外投入,很是陶醉的樣子。遇到特別喜歡的歌曲,老媽會拿個小本子把歌詞抄下來,時而拿出來温習一下。獨處的時候,老媽會在本子上抄寫外甥女的《中學生必背古詩詞》,然後認認真真地背誦。雖然背了忘忘了背,但架不住反反覆覆“温習”,一段時間下來,老媽竟也背下了十幾首唐詩宋詞。偶爾老媽興致大發,信口吟上兩句,竟也有我們都不曾聽過的。

我知道,自從老爸去世以來,老媽的生活似乎有些孤單。老媽一直和哥嫂一起生活,哥嫂給了老媽極其優越的物質生活,但是,對於老媽的孤單,他們卻無能為力,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忙了。我們姐妹三人和老媽哥嫂住在不同的城市裏,即使偶爾把老媽接到身邊,但是畢竟時間短暫。好在老媽開朗樂觀,走到哪裏,都能結交到一批年齡相仿的老人做朋友,她們經常一起散步聊天,生活過得倒也有滋有味。偶爾不愛下樓的時候,老媽會在家裏一邊聽戲一邊伺弄花草。老媽總是善於在孤單中調劑自己的生活,充實着並快樂着。

其實,老媽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説老媽普通,和其他農村老太太相比,老媽又顯得有些不同尋常。

老媽出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6歲那一年,隨姥爺姥姥從河北省青龍縣逃荒來到我們那個村子。剛搬來的姥姥家無房無地,生活異常貧困。老媽從小乖巧懂事、聰明好學,年僅6歲的她在姥姥做針線活的時候就能在旁邊打下手。等到八九歲的時候,儼然成了姥姥離不開的小幫手了。八九歲本該是上學的年齡,可是家裏窮,姥姥又離不開媽媽這個小幫手,就讓比老媽小兩歲的不怎麼會幹活的三姨去上學,可是三姨不領情,不喜歡上學。渴望讀書的老媽就再三懇求姥姥要求上學。姥姥終於答應了,可條件是:閒時上學,忙時在家幹活。就這樣,老媽斷斷續續讀到了小學三年級。儘管老媽在校時間不足一半,但成績依然名列前茅。儘管如此,家境貧寒的姥姥姥爺還是無力再讓媽媽繼續讀下去,老媽只得輟學了。

那一年,老媽剛剛9歲,有一天正在屋子裏幫姥姥紡線,一位中年男人下地幹活路過姥姥家門口,進門討碗水喝。透過敞開的窗子這位中年人看到年幼的媽媽做起活來有模有樣的,頓時心生歡喜,嘖嘖誇讚。回家後便託人提親要把這個女孩許配給他12歲的兒子。就這樣,9歲的老媽和12歲的老爸定下了娃娃親。那位中年男人就是我的爺爺。

老媽17歲那年正式嫁給了老爸。老爸的家境在當時算不上最好,但在村子裏也算比較優越的,老爸從小讀書,打得一手好算盤,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擔任大隊會計。老媽也不甘落後,因為從小好學上進,和父親一起早早的被吸收為中共黨員,並且在大隊黨支部擔任要職。年輕的老爸老媽結婚多年後沒有孩子,在大隊裏的工作卻幹得有聲有色,在羣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老媽29歲那一年,哥哥在所有親人們的殷殷期盼中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遲到了十餘年的哥哥,不僅讓爺爺奶奶眉開眼笑,也引得差不多整個村子的人都來祝賀。聽老媽説,一位和我家不沾親不帶故的白髮老人,顫巍巍地端來了家裏僅有的一碗白麪,又從懷裏掏出了幾個尚有餘温的雞蛋,在那個物資嚴重匱乏的年代,這兩樣東西幾乎是家裏最寶貴的資產。要知道,那時候,每家每户一年才分得兩三斤白麪,除非有十分尊貴的客人,否則是絕對捨不得動用的。為此,老媽感動了一輩子。在我們很小的時候,老媽就教育我們做人一定要知道感恩,直到現在,每當哥哥回老家,哪怕只待一兩天,老媽都要叮囑哥哥去拜望村裏的長輩。

自從有了哥哥,老媽辭去了村黨支部裏的職務,在家勞動帶孩子。沒幾年的時間,我們姐妹三人也相繼出生,家裏越發的熱鬧起來。老媽勤勞能幹,家裏家外一把好手。那時候,老媽一手拉扯我們兄妹四人,無論怎樣勞累和繁忙,老媽都讓我們穿到乾淨整潔的衣服,即使再怎麼破舊,依然被老媽修補得平平整整,常常引來鄉鄰們的由衷讚歎。尤其是換季時節,老媽早早為我們準備好應季的衣服鞋子,從來不讓我們凍着熱着。記得小時候,多少次睡夢中醒來,我總是看到老媽在昏黃的煤油燈下納鞋底,麻繩穿過鞋底發出的沙沙聲在寂靜的深夜裏彷彿是一支悠遠綿長的樂曲。

老媽愛讀書,也愛聽戲,尤其喜歡評劇和皮影戲。凡是讀過的書聽過的戲情節都能記住。所以,老媽雖然文化不高,但説起話來常常引經據典,尤其是老媽滿腦子的故事,更是讓我引以為自豪。小時候,最愛聽老媽講故事。冬季漫長的夜晚,老媽在昏黃的煤油燈下一邊納鞋底一邊給我們講故事或者猜謎語,火盆邊圍着我們兄妹幾個,有時候還有嬸嬸家的兩位哥哥。時光在老媽娓娓的講述中靜靜地流淌,兩位堂哥常常痴迷得忘記了回家。

不知為什麼,老媽的語言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記得小時候,村裏誰家小兩口吵架了,婆媳鬧翻了,只要媽媽到場,只消幾句話,就能讓當事人的怒氣煙消雲散。依稀記得,小時候睡夢中常常被吵架聲驚醒,原來又是哪家的小兩口來找媽媽評理了,老媽時而訓斥時而安撫,一會兒功夫就能讓小兩口連連點頭互相道歉。於是,小兩口們每次都是哭鬧着來,説笑着離去。

老媽還有一個讓村裏人交口稱讚的優點,那就是對爺爺奶奶的孝順。爺爺心粗脾氣暴,容易偏聽偏信,老媽年輕的時候,爺爺也曾經因為誤解而對老媽動粗,老媽心裏憋屈,但是從來都不記恨。後來爺爺年邁生病,老媽忙着跑前跑後尋醫問藥,並於病榻前精心伺候爺爺,感動得爺爺老淚縱橫,臨終前,爺爺拉着媽媽的手,説自己最對不起的人是媽媽。爺爺去世幾年後,奶奶在一次意外中摔傷了胳膊,從此右手再不能動落下殘疾。那時候,奶奶在我家和叔叔嬸嬸家輪流生活一個月。每當奶奶到我家的時候,老媽早早打發爸爸把奶奶的行李搬過來,然後親自把奶奶領到我家。隨後,把奶奶的行李盡心打掃,隨身衣服也換洗乾淨。每天在奶奶沒起牀之前,老媽已經把一碗滾燙的雞蛋花端到奶奶跟前,待奶奶起牀穿衣服喝完雞蛋花,然後老媽拿來梳子為奶奶精心梳頭,那時候奶奶梳的是髮髻,比較複雜難梳。自從奶奶受傷,給奶奶梳頭髮的任務就落到了媽媽身上,也只有媽媽梳的最好,乾淨利落又不弄疼奶奶。逢年過節或者平時家裏來客人,有些好吃的,老媽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奶奶。老媽的孝順也在奶奶不經意流露出的幸福和滿足中不脛而走,成為村裏有口皆碑的佳話。

老媽心胸寬廣,樂觀豪爽,在老媽眼裏彷彿就沒有什麼愁事兒。即便真有煩惱,老媽也會獨自默默承受而在我們面前極力地掩飾。記得那一年,我正讀高三。那時候,為了省錢,我們都是自己從家裏帶糧食蒸飯吃。週末我照例回家拿錢拿糧。一進院子,母親依然微笑着把我迎進屋,然後張羅着給我做好吃的,和每次回家一樣。可是這次,我好像感覺哪裏不對。明明是農忙時節,老爸老媽怎麼都在家裏呢?細看了看老媽,我突然發現老媽以前花白的頭髮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竟然全白了。老媽雖然一直微笑着,可是我卻看到了愁眉深鎖唉聲歎氣的老爸。我幾次欲張嘴詢問,都被老媽把話題岔開去。第二天上學前,老媽照樣為我裝了一兜子好吃的——新烙的油餅和滿滿兩大瓶炒鹹菜。老媽把皺巴巴的50元錢交給我,讓我裝好,依舊微笑着叮囑我:“好好學習,家裏的事不用你操心。”後來,我才知道,由於春天選錯了玉米種子,老爸老媽辛辛苦苦耕作了大半年的十幾畝地,全是“光桿司令”,聽村裏人説,劈苞米的時候老爸和老媽一邊哭着一邊揹着袋子從地這頭走到地那頭,也沒劈上一袋子玉米。多少年來,身為農民的父母,一年的糧食收成都是父母最大的希望,更是子女們上學讀書所有開銷的唯一指望。我終於明白老媽那滿頭的白髮和老爸緊鎖的雙眉是怎麼回事了。可在我們面前,老媽對這件事始終不曾提起。我深愛的老媽呀,那強顏歡笑的背後,是多少默默流淚的夜晚,是多少個徹夜輾轉難眠的歎息!

老舊的時光是一組泛黃的照片,永遠定格在了我的記憶深處。如今的老媽,歲月的風刀霜劍染白了她的頭髮,也在她的臉上刻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記,但老媽依舊開朗樂觀。更難得的是,老媽雖然文化不高,卻有着知識分子的優雅氣質,走在城市裏的街道上,有好幾次被人誤以為是退休的老教授呢,為此,老媽心裏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