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詩

中考古詩文考查題型及策略分析

欄目: 古詩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對古詩文的考查,是各省市中考語文試卷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語文課程標準》79年級對古詩文閲讀的教學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評價要求是:評價學生閲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課標中的有關精神,將影響着中考古詩文考查的試題設計的理念與考點的設置,因而應予以關注。

中考古詩文考查題型及策略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的有關精神和分析往年全國大部分省市中考語文試卷可知:古詩文考查的主要內容是詩文積累、詩詞賞析和閲讀理解。下面針對這三方面內容,從考查重點、基本題型、應試策略等方面予以淺析。

一、詩文積累

(一)、考查重點:經典名篇名句。語句多指向那些意藴深刻的,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情深意長的,如峯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警策勵志的,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哲思深邃的,如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景色怡人的,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抒懷言志的,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具有生命力的成語,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等。通過這些優秀的文化材料陶冶與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功底。

(二)、考查範圍:《課程標準》中推薦背誦的古詩文篇目,教科書中要求背誦的詩文,課外琅琅上口的名篇名句。

(三)、基本題型:積累考查兼顧識記與理解兩個方面,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注重從運用的角度考查。從試題的形式角度劃分,這類題可分為默寫題和選擇題兩大類。

1.默寫題基本題型

(1)續寫型:給出原詩文的上句,要求填出下句;或給出原詩文的下句,要求填出上句。考點多為古詩詞曲中的名句。

例①:關關雎鳩,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03吉林省中考題)

例②:__________,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説》)(03安徽省中考題)

解析:這種題型側重考查識記能力。多數題面中標註了作者和出處,所以解答這種題難度不大,只要把古詩文記誦準確,就可以應對自如了。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試題對默寫的要求一般都比較嚴格,一句話中有一處錯誤(錯別字、多字、漏字)都不給分,因此一定要注意記誦和書寫的準確性。例題的答案為:在河之洲;出淤泥而不染。

(2)理解型:提示與課文相關的內容,要求根據提示進行默寫。

例:根據語境及提示填寫名句。(03成都市中考題)

①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強調只有平時多積累,才能寫出好文章的詩句是_________。

②諸葛老師在《出師表》中插入了一段往事的追憶,説明親賢遠佞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他認為只要對貞良死節之臣親之信之就將帶來一個好的結果,在文中表明這個重要結果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種試題側重考查理解,分析和綜合能力。多考查對詩文中的名句、中心句和警句的理解程度。與單純性的默寫相比,這種題型的難度略大一些,它不僅要求考生熟練地記誦古詩文中名句,還必須對文章內容要有全面的、深入的瞭解,對試題有準確的理解和分析。由於有條件限制,有目標導向,所以要循規蹈矩。解答例①,不僅要熟練背誦全詩,而且要分析哪兩句能體現出積累的重要性,才能答出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要想解答例②,首先要理解親賢遠佞的意思,之後找到與貞良死節之臣親之信之語意相聯的句子,才可求得答案(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3)應用型:給考生設置一定情境,要求根據這一情境填寫相應的名句。

例①:在中國現代文學館中,趙樸初先生借用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的詩句為冰心館題了詞。你覺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___________。(03遼寧中考題)

例②: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呢?孔子曾説過: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03安徽省中考題)

解析:這種題型,側重考查記憶、理解、遷移和運用能力,考查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着眼於學以致用,也就是説,要把學過的古詩文中的名句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豐富自己的語言,使古詩文中的名句在自己的語言倉庫中成為活的語言積累。解答這種題,一方面要認真閲讀問題所設置的情境,明確題目的要求,另一方面,還要認真思考用什麼樣的句子來完成題目的要求。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必須對掌握的古詩文有正確的理解,能融會貫通。如例①,要想回答,首先要明確《宣》詩中與文學有關聯的詩句,只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兩句,到底是那一句?這裏需要調動有關冰心文學常識知識的積累,由冰心原名是謝婉瑩這個信息便可確定答案應為後者。例②談到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和缺點時,自然會聯想到孔子在《論語》中所説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名言。

(4)擴展型:題幹設置一定情境,要求考生調動課內外古詩詞的儲備來應答,答案是開放的。

例①: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請任意寫出兩句能體現他浪漫主義風格的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3南昌市中考題)

例②:沙塵肆虐之下,人們對藍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愛愈加強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請借用古詩文中的名句來表達,寫出連續的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3吉林省中考題)

解析:這種題型是近年來新增加的題型,側重考查理解與運用能力,命題意圖在於引導學生多積累古詩文中的名句。答案是多元的,課內課外均可,詩、文均可,這給考生創設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根據考查內容的不同,試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某一作家的作品的專題考查,比如例①,考查對李白作品的積累情況。要審好題,不是李白的所有作品都符合要求,而是要能體現浪漫主義風格的,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另一類是對某一主題的專題考查,比如例②,考查自然環境這個主題的,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等。這類主題型的擴展題在中考試卷上佔有一席之地,屢屢出現。

2.選擇題。都是單選題。多是針對題幹給出四個備選答案,考生依據積累判斷選擇。有的判斷語序是否正確,有的判斷語句是否與原文一致,有的選擇詩句配伍正確的一組等。這種題相對簡單,有日漸淡出的跡象。

(四)應試策略:應對這類題,積累既要有量的充足,又要有質的提高,量變才會有質的飛躍。積累要注重四個結合。1。識記與理解相結合。要熟記詩文,理解文意。做到字字落實,不寫錯別字;句句理解,知曉含義。2。課內積累與課外拓展相結合。在課內詩文充分積累的前提下,要將積累的觸角伸向課外。二者互為補充。3。詩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對默寫的考查注重所學詩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着眼於把學過的古詩文名句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因此,學習古詩文,要與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相結合,找到與現實的結合點,在生活中靈活應用。4。平時積累與考前強化相結合。平時的積累在紮實有效的前提下,要採取科學合理的積累的方法。如將同一題裁的詩文名句歸類積累:描寫類,抒情類,送別類,將同一主題的名句歸類積累:山,水,花,鳥,將同一作家的作品集中積累等。考前要集中強化訓練,注意字形辨析,記誦準確。避免機械重複,要有目的、有重點、有層次的高效訓練。

 二、詩歌賞析

1.考查重點:《課程標準》在7—9年級階段目標“閲讀”第8條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所以,考查重點是(1)理解詩歌的語句,賞析要在對詩歌正確理解的基礎上進行。(2)品味詩歌凝練,富有跳躍性,含義豐富,耐人尋味的語言。(3)把握詩歌的基本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主要包括藝術特色,表現形式,其中包括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風格流派等要素。(5)鑑賞詩歌的藝術形象與意境。

2.試題特點:

(1)基本題型由選擇判斷為主轉向以填空和簡答為主。

(2)選材淺近平易,沒有華麗的辭藻和深奧的典故,以名家名篇古詩詞曲為主,有由課內選材逐漸向課外選材的趨勢。

(3)所設題項體現了由詞句理解到意境品味,由表達內容到表達技巧逐層推進的特點,從外圍到內核,由知識到能力。

3.典型例題解析:

例①:選出對下列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03南通市中考題)

A.“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山水的活潑多情。

B.“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先寫近景,再寫遠景,對仗工整。

C.“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寫了春風吹來後塞外梨花在雪中盛開的景象。

D.“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通過“爭渡,爭渡”的反覆,表現了主人公快速划槳的急切神態。

解析:在一道題中對四首詩的修辭手法的作用進行了賞析。依次是擬人,對仗,比喻和反覆。要選擇出正確答案,必須對這四首詩都有深入的理解。可根據詩句的的表達,通過想象詩中的畫面,聯繫表達的詩情,進行分析、篩選。很容易可以看出C句有誤,這兩句是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不要被詩中的“春風”誤導。

例②:對下列兩首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03無錫市中考題)

秋詞天淨沙秋思

劉禹錫馬致遠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樹昏鴉

我言秋日勝春朝。小橋流水人家,

晴空一鶴排雲上,古道西風瘦馬。

便引詩情到碧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A.《秋詞》的作者劉禹錫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馬致遠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認為秋天的景緻勝過明豔美麗的.春景。

C.《秋詞》中“排雲上”的鶴矯健凌厲、奮發有為,這一形象衝破了秋天的蕭殺之氣;《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等形象,則寫盡了秋天的蕭殺之氣。

D.這兩首詩同是詠秋之作,所寫之景雖不同,但均沒有擺脱“悲秋”的情調。讀完後,使人悲情頓生。

解析:這道題將兩首同一題材的詩、曲進行比較賞析。從文學常識,詩句理解,詞語作用和意境品味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了學生對這兩首詩的把握程度。“知人論詩”,結合詩人相關知識予以分析會知道,一個是一反常人“悲秋”情調的詠秋佳作,一個是元曲中悲秋的絕唱。從“我言秋日勝春朝”一句中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秋天的衷愛,所以D項有誤。

例③:閲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回答問題。(03河南中考題)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1)第三、四句表現了破山寺後禪院環境__________的特點。

(2)第五、六句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3)“萬籟此都寂”與“但聞鐘磬音”是否矛盾,為什麼?

解析:第(1)小題考查對詞語的品析能力。要抓住體現環境特點的關鍵詞語“幽”和“深”進行揣摩,這兩個詞語都含有“清淨,幽靜,清幽”之意,所以環境特點也在於此。第(2)小題考查了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寓情於景”是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由所寫景物的歡悦,可探知人物內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亦可感受人物心境的寧靜,所以歡快與空靈是此時作者內心的寫照。第(3)小題考查對“反襯”寫作手法的感悟與賞析。禪院的鐘磬之音裊裊傳來不絕於耳,有賴於萬物之音全部消失,禪院的空寂可見一斑,這就是“以聲稱靜”的妙處。

4.應試策略:

(1)掌握必要的賞析(鑑賞)知識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如烘托,襯托,虛實,託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風格流派:由於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飄逸灑脱,杜甫的沉鬱頓挫,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等。瞭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言特色:清新——用語新穎,平淡——質樸真切,絢麗——絢爛奇幻,明快——一語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簡潔——言簡意賅。

(2)掌握賞析方法

①瞭解詩人或作品的相關背景,有利於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思想。

②藉助聯想與想象,有利於把握詩歌的意境,因為詩歌具有張力,尺幅之中韻味無窮。

③品味詩詞中作者的煉字,煉句和鏈意。賞析時對詩人準確傳神的用字,精巧貼切的修辭,情與景的交融,物與理的結合等藝術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於把握作品的立意與情感,走進作品的真實,感悟詩人的情懷。

三、閲讀理解

1.考查範圍:以《課程標準》中推薦的篇目為主,兼顧教科書中的重點篇章,適當向外拓展淺易文言文。

2.考查方式:對文言語段閲讀能力的考查基本有以下5種形式:①就教科書中的某一語段進行閲讀理解,如鎮江考查《出師表》選段。②選擇與課內閲讀程度相當的課外文段進行分析,如濟南考查《人有負鹽負薪者》。③將課內所學題材相同的兩個文段進行比較閲讀,如桂林同時考查同是戰爭題材的《曹劌論戰》和《公輸》選段。④選擇一個與所選課內文段有關聯的課外語段配合閲讀,如北京市海淀區課內選的是《桃花源記》,課外文章是《桃花源詩節選。⑤課內、課外兩個文段互不相干,獨立考查。

3.考查重點:(1)瞭解與課文有關的作家作品和古代一些常用文體。(2)理解和掌握常用的文言詞語(以實詞為主)的意義和用法。(3)明確一些多音字的讀音。(4)能用現代漢語準確進行翻譯。(5)整體感知文段基本內容。不同文體考查有所側重:小説和傳記側重考查對人物的分析,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遊記側重考查景物描寫的作用;議論類側重考查對文中態度觀點的提煉與評析;寓言類側重考查對寓意的理解,啟示等。(6)揣摩藝術手法。(7)與所選文段相關的知識積累,如名言警句,詩詞,成語等。(8)結合自身實際,解答一些生髮而來的開放性試題。

4.典型例題解析:

閲讀有關“千里馬”的兩則文言文,完成16——19題。(03廈門市中考題)

馬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也,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②,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③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④,千里馬者至三。

註釋:①涓人:近侍之人。②金: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③安事:哪裏用得着;怎麼能夠。④期年:滿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週年。

1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①執策而臨之()②才美不外見()

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④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解析:本題考查對實詞的理解能力,涉及到對一詞多義、通假字等幾種詞義形式的考查。要結合句子正確的加以解答。答案分別為面對,通“現”,打發派遣,丟棄花費扔掉。

17.下面句中加點“之”字的解釋與其他三句有明顯不同的一項是()。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D:死馬且市之五百金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之”的用法的掌握情況。只要熟知“之”常見的幾種用法:代詞,動詞,助詞,經過疏通不難看出,除了A句中的“之”是助詞“的”之意外,其餘的均為代詞,故A是錯誤的。

18.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解析:此題重在考查翻譯的能力。翻譯時要注意文從字順,要抓住關鍵詞,關鍵詞把握住了,翻譯的準確度就大大增加了。①句中的關鍵詞是“食”,是個通假字,“餵養”的意思。②句中的關鍵字是“市”,它是一詞多義,有“集市,買”等意思,由上下文可知,此句應取“買”之意。這些關鍵詞的意思搞清楚了,整句話的意思便可迎刃而解了。

19.簡要回答下面問題。

(1)細讀〈馬説〉第三段,簡要説説應該怎樣對待“千里馬”?

(2)如果讓你給涓人的“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這個做法評分(滿分設10分),你會評幾分呢?説説你這樣評分的理由。

解析:本題側重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1)題既考查了對第三段內容的理解,又是對全篇寫作目的的揭示,題幹已指明瞭研讀、思考的對象,所以注意力要放在第三段,細讀可知這段主要是寫食馬者(封建統治者)對千里馬(人才)愚妄淺薄的做法,即“策之……通其意”,將其鎖定,變為與之相反的做法“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盡其材,鳴之能通其意”就應該是對待“千里馬”(人才)的正確做法。這也正是作者寫此文呼籲封建統治者應該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目的。(2)題是開放性試題,評價涓人花了五百金買了個死千里馬的做法,實際談論的話題就是“千里馬的價值”問題。要觀點鮮明,言之有理。

5.應試策略:

(1)具備兩種必備能力:

①準確把握常見實詞詞義的能力。文言實詞佔文言詞彙的絕大多數,是中考必考內容。由於其詞義繁複,所以是掌握的難點。要想準確把握實詞詞義,需明確中考常見的考查類型。

A.古文中單音節詞與現代漢語中雙音節詞的關係。單音節詞是古代漢語語彙的主體,文言文中的一個字常常就是一個詞。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時文言文中兩個單音節詞連用,恰好是現代漢語中的某個詞語,這就易形成錯覺,造成理解上的錯誤。如《桃化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妻子”是單音節詞,“妻”指“妻子”,“子”指“兒子”,它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妻子”,不能用現代漢語的詞義去解釋。

B.一詞多義。單音的文言實詞大多是多義詞,接觸時要弄清它的幾種常規解釋,平時要注意積累。另外要學會根據語境推測、判定在句中的意思,用的是本義還是引申義。

C.古今異義。文言文中相當一部分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古今發生了不少變化,變化的規律大體如下:詞義擴大:即由狹小的詞義轉化為擴大的詞義。如“江”“河”兩個詞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長江”“黃河”,今義泛指一般河道。詞義縮小:同一個詞,由範圍很廣的詞義變為狹小的詞義,或由範圍很廣的名稱變為範圍含有侷限性的名稱。如“國”一詞,在古代可指“國家、國都、地方”,今義僅指“國家”。詞義的轉移:即從某一詞語本來的意義向其他詞義的轉化。如“幾欲先走”的“走”,古義是“跑”,今義是“行走”。感情色彩的變化:如《出師表》中“卑鄙”一詞,“卑”是指“出身低微”,“鄙”是指“見識短淺,舉止粗俗”,與今義的感情色彩迥然不同。

D.通假字:即以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本字。

E.詞類活用:指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改變了原來的詞性,而變成別的詞性。常見的幾種現象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是“打洞”的意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欲窮其林”中的“窮”譯為“走到盡頭”。動詞活用為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解釋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財物”。名詞做狀語:“如其一犬坐於前”的“犬”是像狗一樣(蹲坐)的意思,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使動用法:常用的就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用作謂語,表示“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使這個賓語發生某種變化或產生某種動作。如“動心忍性”,意思是使他的心震動,使他的性情堅韌。意動用法:是形容詞或名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對它的賓語含有“認為它怎麼樣”“將它看作什麼”的意思。如“漁人甚異之”的“異”是形容詞,這裏為意動用法,認為它奇特。

②準確翻譯的能力。文言文翻譯常採用的六種方法是:對:就是一對一的把文言文中單音節詞譯成雙音節詞。如“十年春,齊師伐我”譯成“(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換:就是用現代的詞去替代相應的古代的詞。如“民弗從也”把“弗”換成“不會”,譯為“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留:文言文的地名、人名、時間不必解釋,翻譯是直接保留。如“慶曆六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譯成“慶曆六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駐守巴陵郡”。刪:就是刪去無實在意義的詞。如“夫戰,勇氣也”中“夫”是發語詞,無實義,翻譯時就可刪去,“打仗,靠的是勇氣”。補:就是根據需要將省略的內容補上。補上的內容多用括號括起來,如上文中“對”的例子。調:就是把詞序轉換成現代漢語習慣的順序。如“何陋之有”不能譯成“什麼簡陋的有”,而應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另外要把握住關鍵詞語的意思。

(2)制定科學的複習計劃,進行有效複習。

中考文言文考查,考點的設置似乎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的知識點。因此立足課內篇目輻射課外是最佳方式。一般説來,要有計劃、有重點的進行幾輪複習。

第一輪複習時,將課本中(一般省市多有明確的考試範圍)所有的篇目,按順序(從前至後或由後到前)逐一通讀、串講、檢測。

第二輪複習時,將課內文章按題材、體裁等進行分類專題複習,注意相關聯繫,總結規律,並配以一定量的課外練習,體現知識的相關性,連續性。

第三輪複習時,以課外篇目為主,輻射課內所學知識,彼此呼應,貫通理解記憶。

第四輪複習時,以綜合訓練為主,選取課內重點、涉及文言知識面廣的典型文章,用一課帶多課的方式複習。

(3)掌握文言文的解題技巧。

解答文言文閲讀時,除了結合積累、藉助具體的語境解釋實詞,準確的翻譯句子外,對選文內容分析時,要結合作品背景和全文大意分析概括;對選段的內容進行評價時,要從文章的實際出發,切忌以現代人的觀念去評價古人;對於開放性試題,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對於課外文言文的閲讀,有的同學有畏難情緒,其實大可不必。從選材來説,相當或小於課內文章的難度;從考點來説,基本上是課內所學、所見,考查的是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即“考題在課外,考點在課內”、“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學好課內知識是破解課外試題的基礎。多數課外文言文會提供一些註釋降低難度,要充分利用這些註釋,“以註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