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1.86W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翻譯

長着海棠的亭子中午時分還淋着細雨,僅僅片刻之後,鮮豔的花朵就全部開放了。老去的人愛憐着嬌嫩的花蕊,對着海棠花什麼都説不出口。

從軍書急報傳來的萬里之外,傳來了蒙古人大肆掃蕩侵犯的消息。可憐錦江頭處的川蜀之地,戰火依然那樣,沒有停息啊。

註釋

疏雨:細雨。

一餉:吃一頓飯的時間,片刻。柳永《鶴沖天》:青春都一餉。餉,古代指軍糧,飯食。

胭脂:用於化粧或者作畫的紅色顏料,

此處指鮮豔的花朵惜:憐愛。

羽書:古代的緊急軍事文書插有羽毛,故稱羽書。

狐嗥兔舞:指蒙古人的侵犯。詞人作此詞的三年前,蒙古軍便開始侵擾四川,作此詞的一年前,蒙古軍已連敗宋軍,到達合州(今合川)。

濯錦古江:即錦江。代指遭受戰火的四川,至今四川還有以“濯錦之江”命名的錦江區。

飛景:寶劍名。這裏代表戰火。

鑑賞

這首詞借寫海棠,抒發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慶無府(今寧波)任沿海制監大使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之前曾幾度官居台輔,又幾度削職,經歷了宦海幾多沉浮,意氣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慶元任內仍克盡職守,並寫有詩詞作品三百餘首,佳作亦有多篇,讀此詞可見其心跡之一斑。

“對海棠有賦”,開頭便詠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清明時節,節物風光變化迅速。中午下了陣“疏雨”,頃刻間海棠就大放光豔了,“一餉”、“盡”將花開之快,觀賞者的快感傳神地表達出來,叫人多麼驚喜。而這海棠沾雨之後更顯得鮮活冶豔,就叫人更加喜愛了。詞人老大風情減,面對如此國色,似乎有點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紅顏皓首,兩相對待,在這“無語”中我們不難體會作者自憐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想四川的戰況。“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吳潛作此詞的前三年,蒙古就開始侵擾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親率十萬軍隊自六盤山撲向川蜀,連敗宋軍,但到達合州(今合川)時,遇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堅處死,這使蒙哥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慮退兵。這大約就是捷書所報的內容。詞人以跳躍式思維寫此事,可以想見他心情的振奮。“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錦江頭(以代蜀)的海棠,還是那般豔麗!這裏又用“濯錦”二字,海棠花就顯得更美了,真是錦上添花。“江頭”前又着一“古”字,似乎表示:我華夏古來繁華之地,豈容狐兔闖來!

這首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想“海棠國”的戰局,表現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忱。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2

【宋】陸游

氣候江吳異,清明乃爾寒!

老增丘墓感,貧苦道途難。

燕子家入,梨花樹殘。

一春回首盡,懷抱若為寬?

譯文:

江南吳越氣候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見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歎;走在道路遠途,貧窮困苦難行。

燕子依舊家家飛來飛去築巢;梨花在風中凋落只剩下殘枝。

一年的回頭看即將過去;胸襟抱負哪裏能夠得到舒展呢?

註釋:

1、江吳:廣泛指吳越一帶,狹指平江府吳郡。這裏泛指。

2、乃爾:猶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叫墳,平者叫墓。《方言》卷十三記:凡葬而無墳謂之墓。這裏指墓,而非墳。

5、貧苦:指貧窮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頭;回頭看。

8、懷抱,指胸襟;抱負。

9、若為:怎樣;怎堪。

賞析: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筆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清明,也是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清明。這裏的二月初,不特定指,而是一種美學感受。

清明,給我的美學體驗是迢迢春水初漲的樣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沖刷下,匯聚成一個叫做春愁的詞彙,引起內心無盡的感傷。

這既不是王國維《人間詞話》裏的壯美,也不是優美,而是一種淡淡的悽美。

對於落花傷春的悽美。

也是這首詩的主題。

首聯,講吳越的氣候,原本一過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應更加。只是,南宋淳熙間的清明,比較,它比歷朝歷代都要寒冷些。據一些專家考證,可能是吳越地區迎來了一個極寒時期。

陸游就在這極寒時期,感到一種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營造出來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潑在詩人心頭的一盆涼水麼。

寒冷來了,帶來了風,帶來了雨,也帶來了落花。

李煜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朝來寒雨,晚來風。無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寫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靈的寒冷,而陸游的寒冷,更多的是體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脱口而出,清明怎麼能夠如此寒冷的呢,這哪裏還像春天。

其實,在長江兩岸,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幾日,江淮地區一陣寒冷襲來,不少人紛紛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體現。

只不過,詩人的寒冷比我們前幾日還要厲害得多。即便這樣,詩人也沒提酒禦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直成為經典。但寒流中的詩人此時卻無心飲酒,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詩人眼前的景象,實在不適合飲酒。且看詩人去幹嘛去了。

頷聯,老增對貧苦,丘墓對道途,是説自己又老又貧,想想年歲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種哀愁襲上心頭。

清明掃墓,本是傳統習俗。但詩人卻在掃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許多荒廢了的平墓。那些被埋葬的,無不提醒着詩人,再不,就只能變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業早成,而自己一事無成,也就更jia惆悵。

貧窮本沒有什麼可哀的。只不過憑什麼是陸游?難道讀了一輩子書,就該是這樣的下場嗎?

想起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陸游似乎也正在突圍,在貧困中突圍。宋代對待知識分子還算比較優渥,尚且如此貧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識分子就更不要説了。

像陸游這樣飽讀詩書、文韜武略、志向高遠的有識之士,為什麼就不能給他一個施展拳腳的平台,最終淪落到貧苦的地步?

頸聯,可謂佳句。詩人用燕子對梨花,家家對樹樹,入對殘,對仗工整。殘,形容詞作動詞用。

此聯,通過燕子、桃樹,進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們因為怕冷,一個個都躲進屋檐巢穴。梨花無枝可依,被寒冷風雨打落在地,偶爾殘留枝頭的,也凍得瑟瑟發抖。

雨打梨花春將盡。

尾聯,詩人面對此景,不禁生髮出感歎:一春將去,年華將老,我舒展懷抱的寬闊天地在哪裏呢?

這是詩人對不幸發出的控訴,也是對社會不尊重知識分子的發出的控訴。

詩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處的時代。而我們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識命運的號召下,無數知識分子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不再忍受貧困,這無疑是華夏民族的巨大進步。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3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朝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詞彙註釋:

①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着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説裝着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白話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着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奔馳而過。遊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着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上巳”,節日名,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樑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是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日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令後,就説:“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説,在人羣裏,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羣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眾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塗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説,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迴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裏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遊人爭先恐後湧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面來表現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遊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日暮興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過一天的遊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譁”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都包括在裏面。總之,一片喧譁聲伴着人流而去。這裏作者沒有寫遊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着彎轉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裏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着花;人們衣着的豔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着“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4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閒不卷,曲房朱户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

翻譯/譯文

春天,街巷裏的桃花灼灼開放。剛剛換上輕薄涼爽的春衣,想去街上游玩。那吹面的軟風、樹梢上升起和暖的裊裊輕煙,令人感到心情舒朗。在屋檐下,啁啾飛過的燕子銜泥築起了小巢。然而,她卻走不出這深深庭院,湘簾低垂,朱户長閉,迴廊曲折幽深。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後就再也看不到了。

註釋

①夭桃:以豔麗的桃花起興作比,讚美新娘年輕美貌。絳(jiàng)英:紅花。

②湘簾:用湘妃竹做的簾子。

③曲房:內室,密室。朱户:泛指硃紅色大門。扃(jiōng):關閉。

賞析/鑑賞

起句便是一句"春巷夭桃吐絳英",似乎很清亮地展示出了一種緋紅色的情懷。顯然,這春巷桃花吐蕊綻放,在自幼飽讀詩書的朱淑真眼裏展示的正是這樣一幅熱烈美好的景象,引起了她情不自禁的聯想。換上春衣的她灑浴在春光裏,看到屋檐下的雙雙春燕正銜泥築巢,心頭也悄然萌動着這樣一種美妙的意藴:這樣的季節裏,連燕子都成雙成對建起了新家。那麼她的未來呢?想到這裏,她不禁惆悵起來。眼中的景象也忽然變得幽寂而沉悶。湘簾閒不卷,朱户悶長扃,讓她心頭剛剛燃起的激情與幻想驟然遭遇到冰冷的現實:外面的世界奼紫嫣紅,她的世界卻只有眼前這份孤寂與落寞。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5

清明

宋代: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及註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zhǒng)只生愁。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淒涼。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雷驚天地龍蛇蟄(zhé),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

蟄:動物冬眠。

人乞祭(jì)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hāo)共一丘。

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後又有誰知道呢?最後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蓬蒿:雜草。丘:指墳墓。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淒涼。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後又有誰知道呢?最後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註釋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蟄(zhé):動物冬眠。

“人乞”句:《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説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後留下的酒飯。回家後卻向妻妾誇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時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āo):雜草。丘,指墳墓。

創作背景

本首詩作於北宋末年的“元祐黨爭”時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變法時,推行新政措施,朝廷形成了支持變法的“新派”和反對新政的“舊派”。舊派也被稱為“元祐黨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蘇軾、司馬光等人。黃庭堅因與蘇軾交好,也略受牽連。

鑑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歎。

首聯出句點題:“佳節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壠”,意象格調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 “清明”對於“桃李”來説,自是“佳節”,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季節的舞台,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 “野田荒壠”似乎更適合於“清明”這個節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奸賢愚冤怨節烈,統歸於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 由此看來,首聯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描寫清明時節生物的活躍情景。“雷驚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於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到來,於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於春的氣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説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後,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柔嫩了。

以上兩聯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人乞祭餘驕妾婦”説的是古代那個專靠到墳塋地裏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於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説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於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着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讚揚。

尾聯生髮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着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的末句裏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無不得力於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6

清明呈館中諸公

高啟〔明代〕

新煙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誇。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譯文及註釋

譯文:一樹樹楊柳披拂着新火的輕煙,沿隨着官牆透迤蜿蜒;杏仁麥粥香氣溢散,家家户户互相饋送,一片騰歡。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舉目但見無盡的青山;節逢清明,更令客子無不把家鄉深深懷念。看那卞壺祠邊春草迷亂,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鋪滿。幸虧還有館中諸公共同作伴,不妨打來美酒痛醉一番。

註釋:館中諸公:即史館中一同修史的宋濂、王禕、朱右等十六人。館:指翰林院國史編修館。新煙,古時風俗,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曰新煙。禁垣(yuán):皇宮的圍牆。杏酪(lào):傳統習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白下:南京的別稱。卞(biàn)侯:卞侯即晉朝的卞壺。他曾任尚書令,後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死,被埋葬於白下。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待詔:明代翰林院所設官職,主管文件奏疏。此指修史。京華:即京都。

賞析

清明節,舊時風俗為人們掃基祭祖的日子,所以最易觸發客居在外的遊子的鄉思。這首詩所抒寫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現得特別含蓄委婉、曲折隱微,在高啟的律詩中又是一種格調。

“清明無客不思家”,既曰“無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內。不過,全詩直接抒寫思家之情語,僅此一句,其餘則着力描寫最物,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可謂色彩繽紛,明麗如畫,甚至有畫所難到者。但這一切,似並未使作者陶醉,從而消釋其思家之情,相反地,見景生情,反而更襯托、引發了他的思鄉情。

官牆外的垂柳,絲絲弄碧,新煙縈繞;人家所精心製作的杏酪,散發出陣陣的芳香。這風光節物無不在告訴作者清明節的到來,自然也會喚起他往歲在家鄉與家人共度佳節的種種回憶。這一來,客居青山環繞的京師金陵的作者,自然便思念起家鄉來了。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五、六兩句,意更深曲複雜。迷芳草,芳草萋萋,一片悽迷,化用《楚辭·招胞士》語:“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婆婆。”已寓有思歸之意。而作者偏又以芳草與卞侯墓並置,以落花與莫愁女映照,似更富有富貴難久恃,盛時難長留的感慨。

作者來京前曾寫道:“北山恐起移文誚,東觀慚叨論議名。”(《被詔將赴京師御別親友》)於《赴京道中逢還鄉友》詩中又曾寫道:“我去君卻歸,相逢立途次。欲寄故鄉言,先詢上京事。”對自己來京任職內心顯然已有矛盾和疑慮。加之寫罷此詩後僅四個月,朱元璋召見作者,面授户部侍郎,他卻固辭不受,遂被放還。因而,在他的思家之情中交織有上述的感慨,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也正是因此,他才寫出了末尾兩句的強自寬慰之詞:幸而有幾位同院的故友,可與沽酒共飲,一醉京華。其意正是針對暗含於上述節物風光描寫中的寡歡、不幸心情而言,而“醉京華”之“醉”,也是為了譴悶寬懷而醉,而非緣歡快而取醉。

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户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7

折桂令·客窗清明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檐牙。

鑑賞二

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現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遊子的孤獨感和失意的情懷;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與心境的寫照。從“五十年春夢繁華”一句推測,此曲約寫於作者五十歲左右。

開頭三句寫即目所見的景物。清明時節,時屆暮春,經過風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漸凋零了。這是透過窗櫺所看到的外景,寫景的觀察點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寫窄索細密的窗簾和小巧玲瓏的窗紗,以扣緊題目中的“客窗”兩字。接着用“甚情緒燈前”的一個“甚”字,領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漸漸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懷。一個客居在外的人,面對孤燈一盞,當然沒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懷、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況,縈繞在枕邊耳際。這萬千的心事,作者僅用了以下兩句來進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詩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説明自己白髮因愁而生,表現了愁思的深長。下句説五十年來的生活,像夢一樣過去了。這兩句寫出了作者無限的愁思和感愴。

“驀見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轉,將視線移向窗外人家,這家門前的楊柳如含煙霧一般,長得與屋檐相齊,充滿着春來柳發的一片生機,給這家人家帶來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襯出遊子天涯飄泊的孤獨之感。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中有“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即是用人家的笑語歡言來反襯自己的寂寞傷神,此曲抒情手法與此一脈相承。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緊窄的窗户,小巧的窗紗,拓露出一方視野的空間。窗外飄打過多少陣風雨,而梨花還是那樣的耀眼。不須説客燈前黯然的心緒,孤枕畔旅居的傷感,我的思念總是飛向很遠很遠。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髮垂肩,再久的繁華不過是春夢一現。忽然間,我發現居民家飄出一縷縷輕煙,從楊柳樹兩邊升起,漸漸爬上了高聳的屋檐。

註釋

窄索:緊窄。

甚:甚是,正是。

檐牙:檐角上翹起的部位。

鑑賞一

喬吉卒於至正五年(1345)二月,生年已不可考。但曹寅本《錄鬼簿》説他“江湖間四十年,欲刊所作,竟無成事者”,他在《錄麼遍·自述》中也有“批風抹月四十年”之語,則享年至少在六十歲以上。從本曲“五十年春夢繁華”句來看,當是他五十歲進入老境的作品。

這首曲寫的是清明,卻從“客窗”的意境表現,不消説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題。詩人先從窗外的一角春景領起,轉入“窄索簾櫳,巧小窗紗”,實已顯現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狀。而臨窗所見的,是“風風雨雨梨花”。風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時節的典型景物,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寒食花開千樹雪”;但以“風風雨雨”來配合“梨花”,那就難免使人感到“可恨狂風淫雨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顧德潤《青玉案》)的憾恨了。這種驚心動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着窗兒,一無出户賞春的情緒,這就為以下客況的種種回憶留出了地步。詩人以一個“甚”字總領,有感慨萬千之意;而“三千丈”兩句的概括,則充溢着客愁茫茫、萬念俱灰的悵恨。“三千丈清愁鬢髮”,是從李白《秋浦歌》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脱化,這與“五十年春夢繁華”對應,顯示了作者進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平生的頹然心境。白髮皤然,猶漂泊於客鄉,詩人的“情緒”、“客懷”、“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結末以一個“驀”字打斷客思,重將目光投向窗外,照應“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原來清明節前為寒食禁煙,家家冷食,不點火做飯,直到清明的這天才重開新火,而民間又有以新火互贈親鄰的習俗。這一筆以“人家”的“分煙”,襯示自己作客的孤獨,不言愁而愁意倍見,可謂神來之筆。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8

浣溪沙·雨濕清明香火殘

宋代:朱敦儒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脱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譯文及註釋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lán)幹。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濕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着欄杆。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銜濕泥築巢。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脱籜(tuò)修篁(huáng)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着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籜:竹皮,筍殼。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濕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着欄杆。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着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註釋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銜濕泥築巢。

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籜(tuò):竹皮,筍殼。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北宋滅亡的時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時創作的,此時的作者正值中年,滿腔愛國熱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滅國之痛,寫下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來襯托對故國(北宋)滅亡之悲情的作品。

賞析

這首小詞寫於南渡後的某個清明節。全詞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勾畫了江南清明時節如畫的風光,抒發了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和憂時傷事的苦悶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時節江南特有的風光展開畫面。“雨濕清明”,既點明瞭時間,又描狀了江南一帶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色。“香火殘”,指清明掃墓時焚燒的香燭紙錢被雨水打濕後的情狀。“碧溪”,寫江滿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説南來的燕子正啄着帶寒意的泥土準備築巢。詞人面對以上這些風物,不由得件件觸起深沉悲涼的感慨。由清明掃墓而聯想起自己逃離家鄉客居江南,無法祭掃先人之墳;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聯想起自己四處飄零無以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聯想起國事的暗淡艱難。透過歇拍“日長獨自倚闌干”的背後,可以想見詞人心中藴含着多少辛酸沉痛的潛台詞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與詞人悽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種深沉動人的韻。

下片寫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緒。首句描畫出剛脱了筍殼的修長的新竹青翠欲滴,散發出一片耀眼的綠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句意,狀寫新近褪落了嬌豔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綠而酸,清新可愛。這樣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麼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顏開啊!然而詞人筆鋒陡轉,以反詰句“江南春好與誰看”收結全詞。既與上片歇拍孤獨愴然韻心境相呼應,又表達了自己失國亡家、憂念時事而無心觀賞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這正是朱敦儒南渡後中期詞作的可貴之處。這首詞如同這一時期其它同類題材的詞作一樣,如“獨倚危樓,無限傷心處。芳草連天雲薄暮”(《蘇幕遮》)’“東風寂寞,可憐誰為攀折”(《念奴嬌》),“秋風又到人間,葉珊珊。四望煙波無盡,欠青山”(《相見歡》),以真性情寫真景物,將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相交融地交織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思想性和藝術性均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9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翻譯/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説都顯得很蕭條寂寞。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註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淨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賞析/鑑賞

興趣或習慣的原因,臨窗攻書,發奮苦讀,過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節,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外出踏青,去欣賞山花爛漫的春景,也沒有邀約友朋飲酒作樂。君子慎獨,作為讀書人,沒有忘記民俗傳統——寒食節禁用煙火。一到禁忌煙火的期限過了,馬上去鄰居那裏討來燈火,抓緊時間,在靜靜的夜裏繼續苦苦用功,發奮苦讀。

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人讀書的用功程度,我們雖然不推崇“興味索然”,但是應該學習古人那種讀書的毅力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清明 唐朝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清明》註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説,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生節,詩人杜牧是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生,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生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紛上“鬧天氣”。遠是樑代,就有人記載過:是清生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紛是清生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生“潑火雨”的精神,下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是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是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是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是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生白表現是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生這個節日,是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是當時,清生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紛上孤身行路,這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紛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麼詩人是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是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説,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説,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是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裏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生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是第三句裏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是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是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生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裏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繫,若真的就是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是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説生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裏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是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裏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着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是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説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是目前;含不盡之意,是於言外”。拿這首《清生》絕句來説,是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脱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是—“合”。是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是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生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清明》創作背景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長安清明

唐代: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譯文及註釋

蚤(zǎo)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qiān)芊。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蚤:“蚤”通“早”。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芊芊:草木茂盛的樣子。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閒來無事以蹴鞠為樂。

內官: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監。初賜清明火:一種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錢:玩蹴鞠遊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種“白打錢”,一説白打錢指鬥雞。

紫陌亂嘶紅叱(chì)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奔馳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裏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紅叱撥:唐天寶中從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為名,這裏泛指駿馬。畫鞦韆:裝飾美麗的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並無不同。

承平:太平。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閒來無事以蹴鞠為樂。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奔馳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

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並無不同。

註釋

蚤:“蚤”通“早”。

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

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

芊(qiān)芊:草木茂盛的樣子。

內官: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監。

初賜清明火:一種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的皇帝於此日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火種賜給羣臣,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

上相:泛指大臣。

白打錢:玩蹴鞠遊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種“白打錢”,一説白打錢指鬥雞。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裏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

紅叱(chì)撥:唐天寶中從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為名,這裏泛指駿馬。

畫鞦韆:裝飾美麗的鞦韆。

承平:太平。

創作背景

公元880年(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陷長安;公元885年(光啟元年),李克用又進逼京師。經過多年的戰爭洗劫,長安城早已滿目瘡痍。公元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至公元894年(乾寧元年),韋莊在長安應進士試。這首詩就是在這一時期所作。

賞析

這首詩語言清新,詩人通過寫清明節時的人事和景物,來透露出詩人對盛世的懷念與對現實朝野狀況的失望。

首聯描寫自己獨傷春,朝與野之人遊春、賞春。開頭詩人便暗用了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的詩意,抒發別有懷抱的詩人的傷春愁緒。詩人在春雨霏霏的陰沉滅氣中,內心鬱苦愁悶,更由芊芊芳草增添悽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這兩個虛詞,構成語意表達的遞進關係,將詩人內心的悽楚表現得深長而急切。但是,後面所描寫的並不是詩人自己的情態舉止,而是朝廷內外遊人的賞春之樂。

頷聯描寫宮中清明節的風俗和遊樂。韓翃《寒食》詩有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稠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人五侯家。”此詩“內官初賜清明火”句,即描寫皇宮內清明節取榆柳火賞賜近臣的節俗。一個“初”字,暗示了此時動亂剛定,朝廷復行舊日禮制。“上相閒分白打錢”一句描寫宮中蹴鞠遊戲之樂,一個“閒”字,則交代了貴為朝廷宰相卻無所作為的狀態。

頸聯描寫宮外遊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師郊野的道路上,紅色的駿馬嘶鳴不已,遊春的男子絡繹不絕;在綠楊掩映的庭院中,女子們正在歡快地蕩着鞦韆。這裏的色彩鮮豔奪目,所見所聞熱鬧非凡,一“亂”字、一“高”字,都盡顯出晚唐時代人們沉湎在縱恣冶遊的“世紀末”的狂歡之中。

尾聯展現身處其間的遊人的欣慰。他們覺得如今的熱鬧喧鬧,就像是昔年的昇平風光,又可以忘卻動亂的痛苦記憶,無所顧忌地享受眼前的快樂。然而,所謂的“昇平”卻是表象,詩人正是透過這虛假的繁榮,感受到了國勢岌岌可危的形勢,深藏着濃重的現實憂愁。

詩人用冷峻的目光,看似閒淡地刻畫長安城清明時分熱鬧如昔、遊人如織的歡快場面,實則暗含着深沉的諷刺、斥責之意,以“遊人”之喜樂,愈加反襯出詩人“傷時傷世復傷心”的悲鬱之情。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清明即事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裏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着,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裏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註釋

帝裏: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於中唐以後,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着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遊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説點染,是因為是作者並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採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着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載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裏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着,“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着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甦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羣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温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並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彷彿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痴痴地追憶什麼,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歎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裏的孤寂、愁思,這裏的淒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遊人羣形成了一種多麼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麼,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麼,愁仕途的艱辛難捱,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箇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於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於景,寓情於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複雜的內心世界。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遊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代:范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裏,柳卧水聲中。

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譯文及註釋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裏,柳卧水聲中。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髮,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卧在水面上。

巾,古冠之一種。以葛、縑製成,橫著額上。披披:散亂的樣子。側帽:帽子被風吹歪。

石馬立當道,紙鳶(yuān)鳴半空。墦(fán)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後,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石馬:墳前接道兩旁之石獸。紙鳶:鷹形風箏。墦:墳墓。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髮,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卧在水面上。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後,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註釋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户參軍。此詩當作於赴任途中。聯繫詩集中前後詩篇分析,“狸渡”似在皖南南陵一帶。

披披:散亂的樣子。側帽:帽子被風吹歪。

石馬:墳前接道兩旁之石獸。

紙鳶(yuan):鷹形風箏。

墦(fan):墳墓。

創作背景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户參軍,赴任途中時值清明,山行道中兩旁的所見所聞令世人有感而發。

鑑賞

詩人范成大就清明山行道中所見景象,一路敍來。山風、細雨,花燃,柳卧,唯獨不見一個人影,在這樣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顯得頗有活力,但這只是一種藝術的對照。後四句寫墳地上掃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馬、紙鳶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作伴。而令人憎惡的烏鴉之類則活躍起來,上下翻飛,四處覓食,暗示出長眠地下的死者亡靈的寂寞。反映出范成大離鄉遠行途中,心頭泛起的一種悵惘、失落之感。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1. 斷魂:形容悽迷哀傷的心情。

2. 借問:請問。

3. 遙指:遠遠地指着。

賞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悽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裏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説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裏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説,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説,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及譯文:

【註釋】

1、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2、紛紛:形容多。

3、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説,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4、借問:請問。

5、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譯文】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問一聲牧童哪裏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賞析:

傳承至今的民俗節日中,清明是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漢魏以前,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主要為時令的標誌,一般在現在公曆的4月5日前後。

此時天氣温暖清爽,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天地明淨,空氣清新,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清明”節令由此得名。唐宋之後,它將原來在其前一、二日的寒食節俗收歸到自己名下,尤其是其中的祭祀活動,具有時令與節日的雙重意義,而且節俗意義日漸增強,成為民俗中的大節。古時重要的寒食節日漸勢微,逐步離開了人們的視線。中國境內民族大多將清明作為祭祖日,每年清明時節,不僅長居祖籍的親人要上墳祭掃,遠離家鄉的人們回到故里祭拜,而且時至今日,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及港、澳、台胞也紛紛趕回祖籍,認祖歸宗,虔誠拜叩,祭奠祖靈。

除了祭祖掃墓之外,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節俗。清明時節,楊柳青青,芳草萋萋,百花吐豔,生機一片,人們趁祭奠而踏青郊遊,嬉娛歡樂。“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宋·程顥《郊行即事》)。

杜牧的這首清麗可人的《清明》,描寫的就是江南清明的景象,別具新意,情景交融,是至今盛傳天下的七絕名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詩人一開端就點明“清明時節”。清明,時至仲春,一般都是氣清日朗,風和景明。此時的江南鶯歌燕舞,萬物萌生,桃紅柳綠,春色滿園,宋代詩人黃庭堅有詩“佳節清明桃李笑”(《清明》)。不僅是春耕春種的農事大好時光,也是古往今來人們忙裏偷閒、迴歸故里,親朋團聚、祭祖掃墓,並踏青遊春、觀花飲酒的重要佳節。“雨紛紛”,也是這個時節江南天氣的顯著特徵,春雨綿綿,濛濛密密。雖不像早春那樣寒冽,但煙霧茫茫、濕漉漉的春雨,卻給人陣陣料峭的清寒。尤其是道路,往往由於春雨的浸潤濕滑無比,泥濘不堪。畢竟是佳節,路上的行人依然,但祭掃的人行色匆匆,踏青的人遊興頓敗。而行旅之人,本應該與家人團聚,現在卻遠離家鄉,不禁思鄉念親,心事重重,十分惆悵。又趕上這陰霾的天氣讓人春衫盡濕,更使人悽迷紛亂,倍感憂傷。濕冷的天,濕滑的地;“行人”力盡神竭,身心俱疲。詩人非常誇張又十分生動地形容,“路上行人慾斷魂”。因此,“雨紛紛”不僅是清明時節江南氣候悽美迷濛的形象描述,也是“行人”包括詩人自己心情的隱喻描繪。而“欲斷魂”,不僅惟肖地勾勒出“行人”迎風趕路、冒雨趲行、一步三滑、跌跌撞撞的行走姿態,更惟妙地透露了“行人”觸景傷懷、欲歸不得、欲歇無門、感傷哀苦的內心愁情。“雨紛紛”自然界的景觀,與“欲斷魂”人的心理上的狀態相攜與共,水乳交融,情在景中,景即是情。

正當身心俱疲、“山窮水盡”之際,“行人”自然而然想找一個小酒店來暫避風雨、稍歇腿腳,一可解飢渴,二可緩濕寒,更能借此散散心頭的別緒愁情。“借問酒家何處有”?詩人順勢寫出人之常情的一句,卻並沒有説問誰。“牧童遙指杏花村”。極富詩情畫意的詩句脱穎而出,將全詩推向最高潮,不僅順理成章、極富情趣地回答了第三句詩的所問,而且幽默風趣地由稚氣十足的牧童的肢體動作來形象説明。令人欣喜的是,隨着“牧童”的“遙指”,輕霧瀰漫中、綠蔭濃深處,簇簇杏花,競相綻放,酒旗迎風,生意盎然。一掃前面所籠罩的陰柔頹唐之氣,清新優美,春意濃郁,豁然開朗,興味無窮。更為人叫絕的是,這個“遙指”的“遙”並不是遙遙無期,而是遙遙在望。既不是近在眼前,又不是遙不可及,妙在不遠不近之間。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有一處景緻名為“杏簾在望”,曹雪芹大概深得杜牧這句詩的箇中三昧而脱化而來,卻正好確切地註解了這句詩的意境。

詩中所説的“杏花村”,由詩意可知似乎可以理解為泛指,並不是特指這個村名或那個酒店名,而是就在那美若仙境的燦若焰火、繁花怒放的杏林深處。

但杜牧曾於江南的池州任刺史數年,而位於池州城西數裏,就有一個曾經馳名天下的“天下第一詩村”———“杏花村”。村廣約十里,每年春天杏花爛漫。清·郎遂纂有《杏花村》十二卷,作為中國唯一的一部村志,被收錄進清代的《四庫全書》。不幸的是,清朝末年該村毀於戰火。但今天,以杏花村古井遺址為中心,體現杏花村“名人、名村、名酒、名詩”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又絢爛在長江岸邊的池州。“牧童遙指”的獨獨是“杏花村”,雖然不能肯定地説杜牧是特指,但不能不説杜牧對池州杏花村的一往情深。而全詩就在這“遙指”中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興味無窮的想象空間。

這首小詩,詩人以十分明白曉暢的語言,猶若一泓潺潺的溪流,雖一曲三折又流暢自若,娓娓道出,次第寫來。清明時節的風俗民情、特色景緻躍然紙上,迷茫中透出璀璨,曲折裏釋放期望,憂怨中跳躍着風趣,清新的景緻藴涵着濃郁的親情,特別是令人神往的結尾,餘韻邈然。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