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羅倫原文翻譯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2.22W

羅倫學術上篤守宋儒為學之途徑,重修身持己,尤以經學為務。為文有剛毅之氣,詩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峯集》等。下面為大家分享了羅倫傳的翻譯,歡迎閲讀!

原文

羅倫注,字彝正,吉安永豐人。家貧樵牧,挾書誦不輟。及為諸生,志聖賢學,嘗曰:“舉業非能壞人,人自壞之耳。”知府張瑄憫其貧,周之粟,謝不受。居父母喪,逾大祥,始食鹽酪。成化二年,廷試,對策萬餘言。直斥時弊,名震都下。擢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學士李賢奔喪畢,奉詔還朝。倫詣賢沮之,不聽。乃上疏曰:“臣竊謂賢大臣,起復大事,綱常風化系焉,不可不慎。在禮子有父母之喪君三年不呼其門願陛下斷自聖衷許賢歸家持服朝廷端則天下一大臣法則羣臣效人倫由是明風俗由是厚矣。” 疏入,謫福建市舶司副提舉。御史陳選疏救,不報。御史楊琅復申救,帝切責之。尚書王翱以文彥博救唐介事諷賢,賢曰:“潞公市恩,歸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倫至泉,有司率諸生從之。在公餘聚眾收徒,講學郡北淨真觀。時巡撫御使朱公賢奏請遷福之柏衙,制從之。提舉羅公倫雲:“衙門設立自有其地;遷移亦有其數。蓋以柏衙僻陋,非可設之地;歲數未窮,非可遷之時。”遂寢其事。成化三年,賢卒。明年,以學士商輅言召復原職,改南京。居二年,引疾歸,遂不復出。以金牛山人跡不至,築室著書其中,四方從學者甚眾。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從御史唐龍請,追贈左春坊諭德,諡文毅。學者稱“一峯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聶豹、提學副使郭持平、知府顧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淨真觀地建一峯書院,祀市舶司提舉羅文毅公倫。

(節選自《明史羅倫傳》,有刪改)

注:羅倫,明代理學家、狀元,晚年隱於家鄉金牛山授徒講學,開明代書院會講之先聲。

譯文

羅倫,字蠡正,吉安永豐人。家裏窮以砍柴放牧為生,他隨身帶着書誦讀,從不間斷。等到入學成為諸生的時候,立志鑽研聖賢之學,曾説:“科舉考試並不能毀壞人,人自我毀壞罷了。”知府張瑄可憐他貧困,用粟米賙濟他,羅倫感謝而不肯接受。為父母服喪,過了兩週年,舉行大祥祭禮後,才開始吃鹽和奶酪。   成化二年,羅倫參加廷試,做對策一萬多字。徑直痛斥時弊,名聲震動京城。被選為進士第一,授官翰林修撰。過了兩個月,大學士李賢回去料理長輩親屬的喪事結束,奉皇上詔命回朝。羅倫拜訪了李賢,並對李賢不在家守喪的做法進行勸阻,李賢沒有理睬。羅倫於是上奏疏説:“臣私下認為李賢是大臣,朝廷把服喪期未滿的大臣召還任職是大事,綱常風化都與之相關聯,不可以不慎重。根據禮法,做兒子的有父母的喪事,君主三年內不去他家門呼喚。願陛下依自己的本心做作出判斷,允許李賢回家服喪。朝廷禮儀端正,那麼天下就上下一心,大臣守法制則羣臣就會仿效,人倫由此昌明,而風俗也由此淳厚了。”奏章送進內宮,羅倫被貶為福建市舶司副提舉。御史陳選上疏相救,沒有回覆。御史楊琅又為他申辯,想解救他,皇上嚴厲地斥責了楊琅。尚書王翱用宋朝文彥博就唐介的史事暗示李賢出面替羅倫解圍。李賢説:“潞公收買恩義,把怨氣歸咎給朝廷,我不可以效仿他。”羅倫來到泉州的那天,官員率領許多儒生跟隨羅倫(學習)。羅倫在公務之餘聚集學生收授徒弟,在城北的淨真觀講授理學。當時巡撫御史朱賢上奏朝廷,請求將福建市(泉州)舶司遷移到福州的柏衙,朝廷同意了這件事。提舉羅倫説:“衙門的'設立應該設在他應在的位置上,遷移也應有它的年限。因為柏衙地處偏僻簡陋,不是可以設立的地方;福建市舶司年限沒有到,不是遷移的時候。”於是停止了這件事。成化三年,李賢去世。第二年,因為學士商輅進言,朝廷召還羅倫,恢復原職,但改在南京任官。過了兩年,因為患病還鄉,就此不在出任官職。因為金牛山人跡罕至,羅倫就在山上建了房屋、著書立説,各處來跟他學習的人很多。成化十四年(1478年),羅倫去世,享年四十八歲。嘉靖初年(1522年),根據御史唐龍的請求,追贈羅倫為左春坊諭德,諡號是文毅。學生們稱他為“一峯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聶豹、提學副使郭持平、知府顧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將當年羅倫講學的淨真觀舊址改建為一峯書院,用來紀念他。

羅倫人物簡介

羅倫,家貧好學,樵牧挾書,誦讀不輟。十四歲即授徒於鄉,以資養親。成化二年(1466)會試,對策萬言,指切時弊,擢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名震京都。三月,會大學士李賢(李文達)丁憂奪情,羅倫詣其私邸,告以不可。數日,上書疏諫,陳起復之非,“為君者當以先王之禮教其臣,為臣者當據先王之禮事其君。”得罪憲宗,夏五月被貶官,謫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舉。在任兩袖清風,以代人書寫以補家用不足。

未幾,李賢卒。因大學士商輅舉薦,成化四年四月改之南京翰林院修撰。尋以疾辭歸,隱於家鄉金牛山授徒講學,四方從學者甚眾。又與胡居仁、張元禎、婁諒等於戈陽圭峯、餘干應天寺等地講學,開明代書院會講之先聲。強調教育作用,認為唯有發展教育,使人皆有學,才能達到士有定習,民有定志,官有定守,國有定製。教育學生務實,認為成才多途,非必經科舉,故凡來求學之士,欲研習性學者納之,務舉業者辭之。羅倫為人剛正,義之所在,毅然必赴,視富貴名利如浮雲。里居倡行鄉約,人們不敢違犯。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卒,年僅48歲。嘉靖初年追贈左春坊諭德,諡文毅。

羅倫民間傳説

有關羅倫的傳説廣泛流傳於民間。民間舊有“‘梅石開,狀元來’之讖。先生至,石適開,香聞數裏,而本邑鄉先正莊羹若際昌殿試第一應之”(清·周學曾《晉江縣誌·學校志》)。説的是,羅倫之後一百五十多年的明·萬曆十七年(1619年),晉江人莊際昌會試、殿試連魁,成為明代晉江籍的又一狀元。明代後期,泉州又先後出了幾位狀元,其中應有羅倫的一份功勞。

不僅如此,何氏九仙祈夢勝地泉州雙髻山俗稱仙公山,至今仍廣泛流傳着一則羅倫祈夢高中狀元的傳説:羅倫赴京趕考前,特地到泉州仙公山祈夢,求問前程,他在“豐山洞”裏一連住了九天九夜,卻一夢無成。第十天清晨,他向廟祝借來文房四寶,氣忿地在洞壁上題詩一首:“千里路途來求夢,九霄無夢是無緣。神仙不管凡間事,回去江西中狀元。”題畢擲筆而去,歸至山下,天上響起一陣雷,當他返回洞中取匆忙間落下的雨傘時,突然發現牆上的詩被改動了兩個字:“無緣”改為“有緣”,“不管”改為“專管”,且墨汁未乾。後來羅倫果然蟾宮折桂,一舉奪魁(李佳福主編:《雙髻仙山志》)。

羅倫逝後,泉州士人在他講學處建造祠堂紀念他,並與宋代泉州名太守王十朋、真德秀合祀。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聶豹、提學副使郭持平、知府顧可久等改淨真觀地建一峯書院,張嶽作《一峯書院記》。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晉江知縣黃昌遇重建,改名梅石書院(舊址在今泉州一中校門內)。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