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也閲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7.01K

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也。世貧賤,父為牛醫。

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也閲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遇憲潁川荀淑至慎陽,遇憲於逆旅,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閬所,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閬曰:“見吾叔度邪?”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罔然若有失也。其母問曰:“汝復從牛醫兒來邪?”對曰:“良不見叔度,不自以為不及;既睹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固難得而測矣。”同郡陳蕃、周舉常相謂曰:“明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及蕃為三公,臨朝歎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綬矣。”太守王龔在郡,禮進賢達,多所降致,卒不能屈憲。郭林宗少遊汝南,先過袁閬,不宿而退;進往從憲,累日方還。或以問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諸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憲初舉孝廉,又闢公府,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年四十八終,天下號曰“徵君”。

論曰: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瑕疵。將以道周性全,無德而稱乎?餘曾祖穆侯以為憲隤然[U2]其處順,淵乎其似道,淺深莫臻其分,清濁未議其方。若及門於孔氏,其殆庶乎!故嘗著論雲。

(《後漢書·黃憲傳》)

16.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淑竦然異之異:以……為異 B.子國有顏子 國:郡縣

C.先過袁閬 過:拜訪 D.憲京不拒之拒:抵禦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A.而見憲未嘗不正容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不自以為不及 軍中無以為樂

C.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

D.其殆庶乎 其皆出於此乎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儘管黃憲家世貧賤,但十四歲時即被當時賢達譽為“師表”,並將其與孔子得意的弟子顏回相提並論,足見其德行操守出眾。

B.第二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對比、襯托等手法來表現黃憲的博大胸懷與深厚學識;“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對黃憲極高的評價。

C.對於仕途,黃憲既不刻意迴避,也不積極鑽營,他部聽從朋友勸告到京師做官,雖“竟無所就”,也不改黃憲在時人心中形象。

D.本文寫人物,通篇沒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蹟,只是借別人的言論如綠葉烘托紅花寫出,體現出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的鮮明特色。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奉高之器譬諸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⑴太守王龔在郡,禮進賢達,多所降致,卒不能屈憲。

⑵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瑕疵。

參考答案

16.D.拒:拒絕。

17. B 認為/作為(A.轉折連詞;C.那麼,就;D.表揣測,“大概”之意)

18.D(“通篇沒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蹟”錯,如“初憲舉孝廉”一節就是正面描寫。)

19.(3分)奉高之器/譬諸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劃對一處給0.5分,多劃、少劃抵消相應得分)

20.(6分)⑴(3分)太守王龔管理郡縣的時候,禮遇、任用有才德有聲望的人,招致了很多這樣的人才,(但是)最終不能把黃憲收羅門下。

⑵(3分)黃憲黃憲的言論及風格旨趣,沒有流傳開去四處傳誦,但是士君子看到他(與他交往),沒有人不佩服他道德的'深厚長遠,(並)努力改正自己的過失。

參考譯文:

黃憲,字叔度,是汝南郡慎陽縣人。世代貧賤,父親是一名牛醫生。

穎川的荀淑到了慎陽,在客店裏遇到黃憲,當時黃憲才十四歲,荀淑遇到黃憲後非常肅敬,認為他很出奇,作揖後跟他交談,時間很長了也沒有結束。對黃憲説:“您,是我的典範啊。”接着來到了袁閬的處所,袁閬還沒有來得及問侯他,他迎頭就問:“你的郡裏有個顏回,可認識他嗎?”袁閬làng説:“(是)看見了我們叔度吧?” 這個時候,同郡的戴良才氣很高而且非常驕傲,可是看到黃憲沒有不端正容貌的,等到歸來了,迷惘得好像丟掉什麼似的。他的母親問他:“你又從黃憲那裏回來吧?”戴良回答説:“我見不到叔度,自己還不認為比不上,一見到他,看上去在前邊,忽然間又在後邊,實在不可測度啊。”同郡的陳蕃、周舉常常一起議論:“一個月或三兩個月的時間不見黃憲,那麼鄙陋貪吝的根芽又存於心中。”等到陳蕃作了太傅,上朝的時候感歎説:“叔度如果在的話,我不敢先做這個官啊。”太守王龔作郡守,用禮對待並推引賢明通達的人,很多人都降低自己原來清高的思想而來投靠,但最終也不能使黃憲屈節而來做官。 郭林宗年輕時候遊學汝南,先拜訪袁閬,不到一天就告辭了;去跟黃憲在一起,好多天才離開。有人拿(對二人的態度不同這件事)問林宗,林宗説:“袁閬的才識氣度,可以比作小泉水,雖然很清但是容易舀取;叔度則水勢浩大好比幾千頃的池塘,讓雜質沉下去也不怎麼清澈,攪擾它又不怎麼混濁,不可估量啊。”

黃憲當初被舉薦作孝廉,又被徵辟到三公的府衙去(做官),朋友勸他去作官,黃憲也沒有拒絕,可到京城很短時間就回來了,最終也沒有任什麼官。四十八歲就去世了,天下人稱他為“徵君”。

論道:黃憲言論風旨,沒有什麼傳聞,但士君子見到他的人,沒有不佩服他的深遠,去掉疵缺.將要因道周備性全一,沒有合適的德操名稱來稱讚他.我的曾祖穆侯認為憲隨和的順應變化,道深不可測],淺深不分其所不同,清濁不能説明其所.如果到孔氏之門,或許差不多了.所以曾著論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