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飛龍引二首》介紹及註釋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2.87W

 《飛龍引二首》作品介紹

《飛龍引二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2卷第10首。這兩首均為遊仙詩。兩篇都是李白借黃帝昇天的神話傳説描寫遊仙的情景,歌頌道家的延年之術,屬於遊仙詩。創作時間很難肯定,從詩意看,入世的思想沒有了,完全是出世的情緒,估計在賜金還山入道籍以後所作。

《飛龍引二首》原文

《飛龍引二首》

作者:唐·李白

其一

黃帝鑄鼎於荊山⑴,煉丹砂⑵。

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⑶。

雲愁海思令人嗟,宮中彩女顏如花。

飄然揮手凌紫霞,從風縱體登鸞車⑷。

登鸞車,侍軒轅⑸,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其二

鼎湖流水清且閒⑹,軒轅去時有弓劍⑺,古人傳道留其間。

後宮嬋娟多花顏,乘鸞飛煙亦不還⑻,騎龍攀天造天關⑼。

造天關,聞天語,長雲河車載玉女⑽。

載玉女,過紫皇⑾,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方,後天而老凋三光⑿。

下視瑤池見王母,蛾眉蕭颯如秋霜⒀。

 《飛龍引二首》註釋

⑴黃帝,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中華民族的.始祖。《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羣臣後宮上者七十餘人皆乘龍昇天。荊山,在今河南省靈寶縣附近。相傳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此,亦名覆釜山。

⑵丹砂,即硃砂,礦物名,深紅色,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煉丹,中醫作藥用,也可製作顏料。

⑶太清,三清之一。道教徒謂元始天尊所化法身,道德天尊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惟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⑷鸞車,神仙所乘之車。

⑸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故名曰“軒轅”。

⑹鼎湖,地名,古代傳説黃帝在鼎湖乘龍昇天。

⑺弓劍,相傳黃帝與羣臣後宮乘龍飛天,剩下一些小吏不能上去,於是都拽住龍髯不放,龍髯都被拔掉墜落下來,黃帝用的弓也掉了下來,黃帝在百姓的仰望中飛向天庭,那些小吏們只能抱着龍髯和弓大聲呼喊,但也無濟於事。

⑻乘鸞,用簫史乘鳳之典故,喻成仙。

⑼天關,即天門。

⑽長雲,積聚的雲氣。

⑾紫皇,道教傳説中最高的神仙。

⑿後天,謂後於天,極言長壽。後用為祝壽之詞。三光,日、月、星。

⒀蛾眉,蠶蛾觸鬚細長而彎曲,因以比喻女子美麗的眉毛。

 《飛龍引二首》賞析

《飛龍引》是樂府中的琴曲歌辭。朱諫《李詩選注》曰:“按《飛龍引》者,本為樂府魚龍之曲,白則以黃帝之事言之,蓋亦不泥於陳跡,而自出乎新意也。”胡震亨《李詩通》注曰:“古詞無考,擬言黃帝上異事,曹植有《飛龍篇》,言求仙者乘飛龍昇天,豈白祖此歟?”《樂府詩集》第六十卷載隋代蕭憩之作與李白體調,詩意均不相類,則李詩應為敷衍子建《飛龍篇》之意而自創的歌行體曲辭。

這兩篇都是李白借黃帝昇天的神話傳説描寫遊仙的情景,歌頌道家的延年之術,屬於遊仙詩。創作時間很難肯定,從詩意看,入世的思想沒有了,完全是出世的情緒,估計在賜金還山入道籍以後所作。

第一首詩是李白根據《史記·封禪書》中兩個方士欺騙漢武帝的謊言演繹而成詩。其意在於詩人不滿當時社會現實,漫言神仙之事,以求解脱。

第二首詩,詩人慕黃帝仙去,載玉女,過紫皇,後天而老,壽高三光,見王母之蛾眉成霜。其旨應為哀人生之短暫。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脱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湧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飛龍引二首》繁體對照

《飛龍引二首》

作者:唐·李白

其一

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

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

雲愁海思令人嗟,宮中彩女顔如花。

飄然揮手淩紫霞,從風縱體登鸞車。

登鸞車,侍軒轅,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其二

鼎湖流水清且閑,軒轅去時有弓劍,古人傳道留其間。

後宮嬋娟多花顔,乘鸞飛煙亦不還,騎龍攀天造天關。

造天關,聞天語,長雲河車載玉女。

載玉女,過紫皇,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方,後天而老凋三光。

下視瑤池見王母,蛾眉蕭颯如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