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知識作文

傳統文化與作文教學

欄目: 知識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6W

作文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文化傳統的概念、意義及其相互關係;樹立對待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正確態度呢?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傳統文化與作文教學,歡迎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傳統文化與作文教學

傳統文化與作文教學一

根據教學原理我們知道,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實際上就是“觀察、思維、表達”三者能力的結合。因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融入作文教學中,認真訓練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養、思維能力方面發揮語文學科應有的作用,盡到語文學科應盡的職責,教給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才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為此,我探索總結出了這樣一些提高學生作文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的作文訓練模式。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觀察能力訓練

觀察是作文的基礎。其根本目的是獲取輸入信息的表象材料。形成表象材料的源泉有兩個,即直接觀察(即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間接觀察(即對書本等畫面的認識)。由此,我們清楚,要使學生有話可説和有事可寫,就必須提供給他們比較多的表象材料(即生活知識的積累,書本知識的積累和情感體驗的積累)。為此,我採取如下方法增加學生的表象材料,一是組織學生隨着季節變化觀察校內外環境、植物、日出、日落等現象的變化。如春季,面對柳枝抽芽,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詠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經典詩句。學生面對此情此景,在身臨其境中,頓悟詩句深刻含義,體會出詩人作詩時的細膩感情。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審美的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可謂一舉多得。二是給學生安排讚美家鄉、讚美大自然,反映地方特色、民族風貌、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板報、手抄報,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審美情趣。三是要求學生主動跟隨家長外出遊玩,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蹟、歷史博物館、歷史遺址、革命勝地或走親訪友,並寫出遊記,獲取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四是要求和佈置學生觀看少兒電視節目和軍事、文學、戲曲頻道,培養學生關注傳統文化的意識。五是組織學生集體和個人訂閲報刊雜誌,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使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和了解獲取傳統文化的信息和渠道。六是寒暑假制訂具體監督檢查措施,落實30萬字閲讀任務。七是培養學生作文興趣,大量進行寫作練習。大量的閲讀觀察和生活積累,使學生具備了充足的輸入信息,奠定了學生選擇材料的基礎,達到了巧婦不為無米之炊而發愁的境界。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

把觀察獲得的信息(材料),經過選擇、組織、加工、組合等製作,最後在大腦中形成一篇能表達自己看到或聽到或想到內容的腹稿,這就是對輸入信息的處理過程,即選擇,組織材料的過程。為此,我編制了一些作文思維能力的訓練模式。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蹟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讓學生自命題目撰寫作文,並進行交流。還可以通過看《屈原》、唱《橘頌》、吟詩詞、賽龍舟、選艾葉、佩香囊、吃粽子……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學會思考,學習寫作,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作文寫作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另外,家鄉的一草一木、一橋一亭以及鄉風鄉俗、鄉親鄉情都是學生作文的訓練的絕佳題材。通過尋訪,讓學生讀出在家鄉這部書上的滄桑意藴和時代變遷的思考。可以叩訪家鄉先賢,瞭解先賢們的成長曆程、奇聞逸事,把收集到的資料寫成一則則小故事,既可以勵己,又可以勵人;可以尋覓家鄉的古老建築,一座石橋,一座清真寺,一堵殘牆,山頭上的烽火台,都可能藴涵着一段故事,它們的名號、建築風格都是可資探尋的內容,通過探索、發現,進而敍寫,激發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考究家鄉村名、路名的來源,感受時代的變遷和世事滄桑,如良教溝、下治泉村等地名所包含的豐富內涵。而我們關於家鄉的作文訓練,僅僅侷限於對家鄉景、物的描繪,作文資源

三、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表達能力訓練

通過口説和書寫的方法,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就是輸出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想的健康,語言的豐富,表達技巧運用的恰好成為重要因素。我們通過用誦讀、説講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但要做好它卻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組織和引導。傳統經典可積累的內容很多,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安排每一年級段的誦讀內容。比如,低年級可以安排學生誦讀《三字經》,《論語》等耳熟能詳的經典篇目。具體時間安排可以每學期誦讀的內容,每週一兩節課,也可利用晨讀,課外活動,成立誦讀小組等。對所選內容要求學生反覆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薰陶的過程。黃香温席、孔融讓梨,傳遞的是一種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愛思想的傳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訴學生要學會推己及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讓學生懂得了見利要思義……傳統經典作品是集文學、哲學、歷史於一體的,她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同時,採用説一説,講一講的方式,以成語或歇後語為載體,引導學生編寫故事,既是一個很好的作文訓練內容,又是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學習的好機會,而且由於時代變遷,又會使歇後語、成語賦予新的內涵,閃耀着現代孩子的智慧和光彩,激勵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傳統文化與作文教學二

用傳統文化引領語文教學,如果對作文視而不見,傳統文化引領語文教學必將淪為空談。那麼用傳統文化引領作文教學具體該如何做呢?我認為用傳統文化來引領作文教學應該在立意、標題、素材、謀篇佈局和語言運用等方面下功夫。

一、用傳統文化引領作文立意

常言道“千古文章意為高”。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關係到文章的選材、佈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將傳統文化引入作文立意,會使我們的作文起筆高遠、立意不俗。

今年全國卷Ⅰ的作文題為“教育與分數”。這則材料指出了當今在教育界存在的頑疾,可謂切中時弊。圍繞這些,我們可以確定如下立意:(1)對學生不應只看重分數;教育標準應該多樣化,教育評價應該全面。(2)學生千差萬別,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要學會區別對待學生,學會用欣賞眼光看孩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用傳統文化引領作文立意的具體效果,下面我們做一組對比。

1.樸素平淡的立意:

對學生不應只看重分數;教育標準應該多樣化,應該全面。

2.用傳統文化知識修改後的立意:

唯分是舉僵化教條只會扼殺人材,是教育的悲哀;我們要勇於打破只看分數的新八股主義,評價標準要多樣化,不拘一格選人材才是教育的未來。

分析:三國的曹操打破單一用人標準,推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機制;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用僵化教條的考試製度扼殺了人材,最終影響了社會的發展;清朝的龔自珍面對腐朽的八股取士制度首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選人標準。將這些歷史故事引入立意,比平淡地將立意表述為“選人標準要多樣化,不要只盯着分數,不把分數做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更具傳統文化意藴。

二、用傳統文化引領標題設定

這裏,我依然針對今年的全國卷一的立意,選取了閲卷摘錄的幾個文化意藴深厚的標題,體會一下其內含意藴。

唯分是舉當休矣

不拘一格選人材

莫忘先師因材施教

為賞識教育點贊——從梁任公的九個孩子説起

打碎新八股——唯分數論

不以分數論英雄

簡短的幾個標題卻涉及到傳統文化中的豐富的人、事、俗語,顯示出學生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

三、用傳統文化引領作文素材

為了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對作文的引領,我認為學生在作文時可以多選一些傳統文化中的'事例來充實文章。我們以去年全國一卷“小陳舉報老陳”為例來説明這一問題。這則材料意在引導我們在依法治國的今天,如何處理情與法的關係。當時閲卷時,老師們發現許多學生肯定小陳,都寫到了法不容情,先法後情。對於這個立意,學生們很容易在傳統文化中找到相關例子來充實文章內容。

比如,有的學生選京劇名篇《赤桑鎮》,包拯巡按到赤桑鎮。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大娘,哭奔衙門,狀告包拯侄兒包勉,打死她兒子,摔死她孫子,霸佔她兒媳婦。最終包拯在情與法之間,站在了法的一方,為屈死的百姓昭雪。還有人引用“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最終維護了軍法的威嚴。這些材料都充滿着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以此為例,既令人信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四、向用傳統名篇學習文章結構、論證方式、語言等表現形式

比如,我們可以從《六國論》中學習分論點式的論證結構,從《聊齋志異》中學習在敍事中暗含褒貶、委婉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從《阿房宮賦》中學習排比鋪陳的具體運用,從《拿來主義》中學習比喻論證的多向使用等等。我記得全國卷曾考過一次作文,話題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在我們閲卷時,一位河北考生寫了篇文章叫《賞樹》,傳統文化意藴非常強,最後老師們給了60分。小作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上帝在唐古拉山栽下了一棵樹。數千年後,這棵樹枝繁葉茂,參天而立,繁花錦簇,散發着淡淡清香。世人莫知此樹為何物,爭邀古今人物共睹之。屈原、孔子、唐太宗、魯班、沈括、李白紛紛前來賞樹,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面對大樹給出了豐富多彩的答案。這篇文章其他的先不講,就憑這幾個歷史文化名人往那一站,文章的書卷氣、典雅之風撲面而來。

五、用傳統文化引領作文,並不會使文章遠離現實

有人説,一味地用傳統文化引領作文教學,會不會使我們的作文有一股酸腐氣,乃至遠離了今天的現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我們用傳統文化引領作文教學,是為了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最終還是要落到為時代服務上面。因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才是為文的王道。為此,我們看一下,今年的全國卷三:

“經歷幾年試驗,小羽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發出一種新式花茶並獲得專利。可是批量生產不久,大量假冒偽劣產品就充斥市場。小羽意識到,與其眼看着剛興起的產業這麼快就走向衰敗,不如帶領大家一起先把市場做規範。於是,她將工藝流程公之於眾,還牽頭擬定了地方標準,由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發佈推行。這些努力逐漸見效,新式花茶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小羽則集中精力率領團隊不斷創新,最終成為眾望所歸的致富帶頭人。”

這則材料事其實傳達了一個道理,就是面對矛盾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解決。小羽沒有站在矛盾的反面去消滅它,而是和矛盾方站在一起,去疏導他們。其實此類立意在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先是有鯀和禹這對父子在治水方面一個堵一個導,再有西周厲王防民之口,使百姓路以目視,最終國都被攻破,而流於彘;大唐王朝之所以興旺發達,雄於世界,與王朝奉行的疏導而非圍堵的寬鬆政治策略有很大關係,在大唐王朝統治的二百九十年內,沒有因文字觸犯忌諱而被判罪的。相反,大清國從開國初期康熙、雍正大興文字獄,到清末慈禧太后48年的高壓統治,統治者封堵民口、壓制民怨,卻不順應民意化解矛盾,不僅沒能再現大唐盛景,反而國力衰退,最終在武昌起義的炮火中灰飛煙滅。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對於這則作文材料,同學們很容易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到相關素材。然而我們回望歷史,最終還是為了服務當今。

Tags: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