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薦】家鄉習俗作文

欄目: 習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薦】家鄉習俗作文

家鄉習俗作文1

我的家鄉西樵流傳着這樣的説法:每到臘月初八,最早熬臘八粥的人家,福運將是最早來的,也是最旺的。我們也信,過年了,誰不想福運當頭?因此臘月初八天一亮,家家户户鞭炮紛紛響起,一聲聲猶如擂鼓般響徹大地,震耳欲聾。這天的粥,非常香,香過了百花芬芳。

過了臘八就是年。從這天起,年味就漸漸濃了,人們陸陸續續地開始購置年貨,宰豬殺羊,蒸糕燉肉,掃屋擦窗,裁剪新衣,為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年準備着、置辦着……

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不絕於耳的鞭炮聲響徹天空,過去的煩惱和悲傷被炸的灰飛煙滅,蕩然無存。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在這一天得以團聚,天南地北趕回家的親人圍坐在一起,吃着香噴噴的年夜飯裏,談笑風生裏,飽含着快樂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酒足飯飽之後,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圍繞在電視機前,欣賞着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歡聲笑語不斷,甜蜜的聲浪瀰漫着整個夜空。

午夜12點,新年的鐘聲敲響,一朵朵煙花飛上天,像一顆顆流星散落天際,在深藍色的天幕映襯下顯得格外燦爛,格外美麗。勞累了一天的人們熬不住了,接了年之後紛紛睡去,當他們進入夢鄉的時候,仍然有煙花絡繹不絕的飛着,煙花把家照亮了,也照亮了每一個孩子的心。

初一不出門,據説是在家中守着“福”。大年初一,人們都不外出,一家人在家裏看着電視,包着餃子,團聚的甜蜜之情溢於言表。大街上冷冷清清,沒有一個人,滿大街都是煙花爆竹的碎紙屑,家家門窗上都貼着紅紅的新對聯,處處都是吉言祥語,對生活的美好期望盡在其中。

到了正月初二,那些嫁出去的姑姑,姐姐們都回來看望家中的父母和其他的親戚朋友,一句句温暖人心的祝福,整日迴響在耳邊。人們在一起吃飯、喝酒,進行着各種娛樂活動,親戚與相鄰們今天聚到這家,明天在那家,和樂相處。大家共敍離情別緒,開心的共話新年打算。這樣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家鄉的春節最數熱鬧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鬧元宵了。四面八方的人們聚集到體育場上,參加元宵節民俗活動。燃孔明燈,放焰火、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人們玩的不亦樂乎。這一天也會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可以和父母一起把新年所得的紅包拆開,一部分由父母保管或存入銀行,另一部分,將會變成他們的零花錢。

“吃過是午飯,下田把活幹。”正月十五過後,隨着各種各樣的拜年活動陸續結束,這個年才算結束,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大家又開始各忙各的,又陸陸續續為更美好的生活奔波着、忙碌着。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井然有序的日子裏,充滿了祥和喜慶的氣氛,人們幸福歡樂。

家鄉習俗作文2

家鄉的春節與別地方不大一樣,無論貧富,都講究團圓,重視年夜飯,之後串門探親,隆重又隨意,沒有什麼條條框框。但在外的人都會回家過年,感受年味。

掛禮燈

臘月二十九就開始掛禮燈了,禮燈其實就是紅燈籠。那些禮燈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就是用紅紙,竹條織成籠狀就成了。做禮燈是有規定的,只得讓輩份最大的來做,我們這些小輩並不得參與。這是一種習俗,意味着來年紅紅火火。

放小炮

從掛禮燈這天開始,小孩兒們也開始放小炮兒了,這個時候不是放那種開年用的紅鞭炮,是放那種玩具小炮,炸起來“啪啪"響的那種。我們把它叫作蜘蛛炮。晚上呢,就用那種噴出來的小煙花,噴出來有一米來高,但持續不了多久,那“呲呲……”的聲音,就好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細語,孩子們都想投入到這美麗的對話中,享受這綻放的快樂。

年夜飯

大年三十一到,早上七點鐘每家每户都醒了。大人們要做的就是準備晚上的年夜飯了。每個人都是笑着的,忙着的。小孩兒們早就把大紅色新衣披在身上了,他們今天不到別處去玩,在家裏守着。大人們一直忙活到晚上,小孩兒們也在一邊守到晚上。團圓飯對於每家來説都很重要,而中國人過年是必吃雞的。叔叔嫂嫂早已把雞烹好了,手撕雞,香菇燜雞,板栗燜鴨這些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人吃着團年飯,道着今年的總結和明年的計劃。這時無需什麼華麗的詞藻,就是平樸無奇的話也能嵌進心窩。大人和小孩們開心地吃着桌上的菜,笑語裏都是愛,眼睛裏都是欣悦。

守歲

團圓年飯從七點吃到九點左右,算結束了。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喝茶聊天吃點心,其樂融融。之後的時間就是守歲了。伴着央視春晚的歡歌笑語,十一點後鞭炮聲一陣一陣噼裏啪啦地響着,這是送舊迎新的鞭炮。放鞭炮是老規矩,誰家炮聲響,誰家來年旺。整個縣城充滿了鞭炮的爆響聲,瀰漫着火藥的香味。每家每户老人孩子都走出屋子,來到院落的空地上,燃放起煙花。一朵又一朵五彩繽紛的禮花盛開在天空中,璀璨美麗。孩子們的歡呼聲此起彼伏,傳遞着迎新的快樂氛圍。

零點以後,夜終於安靜下來,歡樂了一天的人們終於靜下來。有些老人們會一直坐守到凌晨兩三點,説這樣守歲,可以守財遠,守福運。

新年第一天,當人們打開房門,迎面撲來的是清新舒爽的新年的氣息。走出去,看見地面上鋪滿了紅彤彤的絨地毯——那是除夕迎新燃放的鞭炮煙花的碎屑。踩着厚厚的“紅地毯”,一種別樣的喜悦在心頭盪漾。

家鄉的除夕就是熱鬧,我不禁想起幾句話:千門萬户慶團圓,送舊迎新賀新年。誤把紅燈作紅臉,明年福運又當頭。

家鄉習俗作文3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春節已成為一個家喻户曉的傳統節日了。春節,是熱鬧的象徵,是團圓的象徵。 我的家鄉在建西,這兒的春節習俗我最熟悉不過了。我們這的春節差不多在農曆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這一天,也就是小年。在這天裏,幾乎家家户户都在祭灶:在灶台上方的牆壁上貼上一張紅色的灶君畫像。還得把這一天買來的“灶糖”、“灶餅”和各種糕點放進盤子裏裝好,擺在畫像前。最後還要點上幾柱香,來接灶神爺來家裏吃東西。在民間,還有一個幽默的説法:如果灶神爺來了你加,並且吃了你家裏人供上的物品,他就會一直住在你家的鍋灶裏。其實,這種説法也只不過是為了喻意着年年都能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祭灶過後,就開始打掃衞生,叫做“掃塵”。因為“塵”與“陳”為諧音,在新春來臨之前掃塵有“除舊佈新”的涵義。這樣做是為了把一切窮運和晦氣統統都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套和窗簾。到處都洋溢着歡歡喜喜掃塵,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掃塵”過後,大人們就開始準備年貨,為了讓家人們吃上一頓好的年夜飯,他們也不辭辛苦。

終於到了大年三十,大家都開始貼春聯,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除此之外,人們還要貼上倒着的“福”字。“福”字指“福運”、“福氣”,把“福”字倒着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現在的“福”字貼,更是花樣繁多,有的還有在“福”字的周圍加上壽星、壽桃、龍鳳呈祥、五穀豐登和鯉魚躍龍門等等圖案。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做年菜,家鄉春節的的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喻意。例如,過年時家家常吃餃子,餃子的形狀像元寶,過年時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過年時,人們

還吃年糕,因為“年糕”與“年高”為諧音,所以有“年年都能步步高昇”的意思。另外,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和白銀,有“新年發財”意思。還有,過年人們都吃魚,有“年年有餘”的意思……

做好了年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分外的熱鬧。一家人難得能團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大餐,因此,所有的人都是開開心心,其樂融融的。

吃過了年夜飯,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家庭,洗澡過後,穿上新衣,迎接新年的到來。現在,大多數人家都會在這一天晚上觀看中央一套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響後,大家才會放鞭炮,放煙火。這樣的鞭炮聲和煙花會一直到深夜。

新年過後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晚輩都要到長輩家裏去拜年,祝長輩們長壽安康。另外,長輩還要分別給晚輩們壓歲錢。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有“平平安安過了一歲”的意思。這一天裏,同輩人如果見了面,也要説聲新年好。以示對對方的新年祝福。 家鄉的春節過得多麼熱鬧啊!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這樣一個古老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可見它對人們是多麼重要。我愛家鄉的春節。

家鄉習俗作文4

家鄉過清明節時有着和其他地區不一樣的風俗。

首先呢,我們會把桌椅搬出,放好。再在桌上放好蠟燭,放9個酒杯再放9雙筷子。但一定要放右邊,這樣方便老祖宗吃飯。

在倒酒時,不能一次性倒滿,要分三次倒,每次倒三分之一。在放香時也有講究,點着後要彎一下腰,然後放上,再準備個墊子,然後就跪下來磕頭。一般要磕九次,因為有九個老祖宗,所以都得拜一次,好讓老祖宗保佑我們。其實,在我家鄉,大家只要發現家裏有蜘蛛,就知道祖宗要來了。

最後等待菜上齊後,我們就可以開大門,迎接老祖宗的到來。如果不開門,就像我們平常那樣,老祖宗就進不來了。其實只要你是善良、誠實、懂事、禮貌的小朋友,還可以看見老前輩們哩!有一次我還看見了我奶奶的爸爸呢!

接着我會把摺好的錢燒了給老祖宗,讓他們在天堂過無憂無慮的生活。

我家鄉的清明節是獨特的、是逝世老人們的節日,清明節是為了天堂的人們所準備的。

家鄉習俗作文5

我家住在寶雞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非常熱鬧的。

這天,人們都要鬧元宵,整個小鎮一片歡騰,大家興高采烈,氣氛熱鬧極了。

元宵節的風俗是晚上全家人圍在桌旁吃元宵,因為元宵表示團團圓圓,吃完元宵大家就應該“鬧元宵”。

大家都歡天喜地地來到各自所在的院壩,開始放煙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煙花,妹妹興致勃勃地點燃一個煙花的引線,頓時,五顏六色的火花迸出來,像一個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繽紛,漂亮極了。“別得意,看我的‘金鳳凰’!”我説完,立刻點燃了引線。“啾——”隨着一聲刺耳的響聲,一隻只金黃的東西飛快地衝上了天,“嘣”的一聲爆炸了。接着,許多小金點撒滿了天空,發出“嘣嘣”的爆炸聲,突然,這些到處亂飛的小東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隻金鳳凰。

“有趣!你們在這比賽煙花?加我一個!”原來是爸爸來了,他手裏還抱着一個大禮炮。爸爸慢慢地點燃了禮炮,一下子,天空上綴滿了美麗的“花朵”,紅的,綠的,藍的,黃的……是那樣漂亮,它寄託着我們的快樂在天空中綻開……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節的習俗了。元宵節真熱鬧,真開心。

家鄉習俗作文6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家鄉,每個家鄉也有各不相同的節日習俗,傳統的節日有很多,如:中秋、端午、清明、國慶、春節等……説到春節,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按照老河口的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是一年裏最冷的時候,老人們經常説:“臘八要喝臘八粥,不喝一年就要凍耳冷手。”臘八這一天,家家都熬臘八粥。粥是根據每個人自己的口味來熬的。臘八粥是用八種不同食物組成的。如我家就是用麪條、綠豆、大米、肉丁、土豆丁、黃豆、花生、蘿蔔丁放在一起煮成的粥,亂七八糟的一大鍋,不過很好吃的。除此之外,還要泡醋蒜瓣,把蒜瓣放進醋裏,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做配菜,因為在我的家鄉,過年時家家的飯桌上都少不了餃子。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忙碌。他們正準備着過年吃的、穿的、用的,好在過年時彰顯出辭舊迎新的喜氣洋洋。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是迎春的一個禮節,各家都忙着打掃屋子。

轉眼到了除夕。除夕可真熱鬧,家家飄散着雞鴨魚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漂亮的新裝,門前貼着倒着的“福”字,代表着福到了的意思,門前也貼着紅紅的對聯。除夕家家都有放鞭炮、吃團年飯、看春節聯歡晚會什麼的。這一夜,外面的夜空是炫亮、彩色的。一會兒哪一家門外放個“蝴蝶仙子”,一隻小小的紙蝴蝶帶着銀白色的尾巴,在天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然後落下;一會兒這家放一個“沖天炮”,火芯衝上天空,綻放出迷人的光彩。我自己放了一個“銀色噴泉”,一點點銀色火芯從圓錐桶裏慢慢噴出,隨後越噴越多,越噴越高,短暫而美麗,如真的銀色噴泉一般,涓涓細流,絢麗多彩。到了深夜12點,還要放一大掛鞭炮,表示辭舊歲,迎新春。

初一早上還要穿起新衣,放一掛大鞭。初一斷然沒有除夕的熱鬧非凡,卻也不那麼平靜,大家都忙着去給長輩、親戚們拜年。

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光景依如初一,嶄新而又快樂。

元宵上市,又一個節日高潮到來了,元宵節條條大路,燈火通明,到處都是賣燈籠、放煙花的人們。各式各樣的花燈都很漂亮,有動物外形的.,有五稜柱旋轉的,還有的邊旋轉邊發出優美歌聲,真是各具特色。

當然,元宵節這一天還要吃湯圓,這才能保證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內團團圓圓。

元宵節過罷,也同時暗示着忙碌的新一年即將真正開始。

一眨眼,昔日的美好時光已過去了,大人們又開始上班忙碌起來,小孩子也開始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了。

這就是我家鄉最重要的習俗——春節,很熱鬧、和諧、美滿吧?請您有時間了也來我的家鄉做做客,和我們一起分享家鄉的幸福快樂吧!

家鄉習俗作文7

春節到了,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下面讓我來講一下我們家鄉的習俗吧!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春節來臨之時,家家户户都貼春聯,掛燈籠,準備迎接新的一年。春節必不可少的就是包餃子,想起餃子那美味的味道就會不由自主的流口水。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們一家出去買麪粉,買完麪粉後就開始包餃子了。首先把麪粉倒入盆子裏,再倒入水,接着再揉搓成麪糰,再用保鮮膜蓋上醒一會兒。在羣面的過程中,我們開始剁肉末,剁菜末,再把剁好的肉放入碗裏,放入香油,生抽,老抽,鹽,十三香,攪拌均勻。

一切準備就緒,可以包餃子了媽媽和嬸嬸擀餃子皮,其他人包餃子。首先,拿一塊餃子皮放在手心,接着夾起一塊不大不小的肉末,用手指沾一點水抹在餃子皮的邊上最後把餃子皮合起來,兩邊一捏就包好一個餃子了。這個像金元寶一樣的餃子,有很多寓意呢!餃子又名交子或嬌耳,有着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寓意,也有平安團圓,早日歸來的寓意。

這就是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你們那裏有什麼特別的春節習俗呢?跟我一起分享吧!

家鄉習俗作文8

今天是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早上9點半,天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爺爺冒雨到香溪洞的路邊給太爺,太太掃墓。我們先在興安門坐4路公交車到香溪路口下車,然後和爺爺步行20多分鐘才來到香溪路旁邊的墓前。我的太爺和太太都是人民教師,生前在漢濱區教師進修學校工作,一輩子辛勤努力,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我很敬重他(她)們,我要學習他(她)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認真學好文化知識,長大以後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爺爺和我拿着掃把將墳前打掃乾淨,儘管天上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爺爺還是忙前忙後,終於將整個墳墓打掃乾淨。爺爺和我將準備好的花籃放在墳的兩旁,又把買好的清明吊掛在墳的兩邊。爺爺點燃了一把香,爺爺先給太爺太太上香,我也學着爺爺的樣子,把點燃的三根香插在墳前的香台上。我們又待了一會兒,才離開了墳墓。

這是我第一次給太爺、太太清明時節上墳,回家的路上雖然雨已經慢慢停了,但我的心裏還是有點悲傷。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跟前多盡孝心,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照顧好他(她)們。

家鄉習俗作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年的清明節,人們個個都帶着悲傷的心情迎接這個沉重的節日。

清明節,最重要的就是掃墓。掃墓,是活人與陰間逝去的故人鬼魂的一次對話,所以掃墓的時候,要有沉重的心情。我們先擺上一張和幾把椅子,然後在上面擺上幾個艾餃、艾團、和幾個小菜。然後就插上香,然後就開始朝着香上拜一拜,也可以説一些祈求的話。等一切工作完後,就可以開始放鞭炮,這是一種在民俗傳統當中驅走鬼和不好的東西的一種做法。在放鞭炮時,我們要躲的遠遠的,不然會被鞭炮傷到。最後,我們就要懷着悲傷的心情下山了。

清明節的主食是艾餃和艾團,這個麪皮是用綠綠的艾草和麪團和在一起,也就變成了綠色了。然後就開始製作艾餃和艾團了。艾團是甜甜的芝麻餡的,則艾餃就是鹹菜餡的了。雖然艾餃和艾團的製作相似,但是成形時艾團是橢圓的,而艾餃是半圓的。做好以後,在蒸籠裏面一蒸,就可以吃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清明節的習俗,有獨特的特點,雖然這是一個沉重的節日,但也是令我們喜愛,也讓我們知道了,清明節要祭拜祖先。

家鄉習俗作文10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我們必須吃湯圓,因此,湯圓成了我最愛吃的一種食物。

元宵節那天是要包湯圓的。去到外婆家裏,正巧碰到外婆在包湯圓,結果我跟着外婆學了起來。外婆先用開水倒入裝有糯米粉的盆子裏,然後不斷的用力搓面,一直搓到像橡皮泥一樣有韌性,接着把面搓成寶塔的形狀,後來從“寶塔”的頂上拽下一塊塊麪糰,中間掏個洞,兩隻手相配合把洞越搞越大,把準備好了的芝麻餡放入洞內,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着把洞口封住,最後把湯圓放在手心上,兩隻手柔和地將湯圓搓圓,我的手忍不住癢癢的,我連忙捲起袖子也包了起來。雖然我包的湯圓餡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狀,但還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揚。後來我們把湯圓煮熟,到熟了以後就一個個浮在水面上,看到這一個個白花花、圓滾滾的湯圓真叫人眼饞!我吃了一個湯圓以後樂呵呵的説:“湯圓象徵着我們的生活團團圓圓、甜甜美美!”

啊!家鄉的湯圓,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陳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鄉人的心。

家鄉習俗作文11

我就講一下我家鄉春節的習俗吧!我們那兒過春節都要殺整豬吃,還要掃塵和貼倒福。不一會兒,家裏就煥然一新,顯得喜氣洋洋。除夕那天,我們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團圓飯,有年糕、臘腸、魚肉、羊肉火鍋、牛雜火鍋等等好吃的菜。飯後我們都要洗個乾乾淨淨的澡,洗掉一年的晦氣,然後換上新衣看春節晚會。我最喜歡的春晚節目是小品和相聲,因為小品和相聲真的很搞笑。等春晚的節目主持人在電視裏宣佈新年的鐘聲就要敲響,和電視機前的千千萬萬的觀眾一起倒計時的時候,我就會拿起早就買好的鞭炮和煙花,和姐姐一起去外面暢快一番了。看到滿天的五彩的煙花火焰,我別提有多高興呢!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太興奮了,不能像家裏其他人那樣睡個大懶覺。我起牀了就開始玩我自己的玩具或是看電視或是看看書,實在無聊,我就找點吃貨去叫姐姐起牀……吃了早飯後,我們這些小輩就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去給長輩拜年了。這個我最喜歡了,因為可以拿到紅包!裏面包了多少錢都不重要了,拿到紅包就開心,哈哈!走親訪友,吃吃喝喝,一直要到元宵節……元宵節那天,奶奶會在上午吃了飯就開始下滷鍋,滷很多好吃的菜,豬頭,臘腸,蓮藕……香香的,那個美味簡直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我一見奶奶開始滷菜,等不及菜滷好,我就開始跟在奶奶的身後要這個吃要那個吃,我就是個小吃貨……

這就是我家鄉過春節的習俗。

家鄉習俗作文12

春節的時候,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新氣象。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貼春聯,但如果誰家過世了老人就例外,據説是晚輩要守孝三年才能貼喜氣的大紅春聯。三十晚上的餃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老人説吃餃子有着非常的意義。餃子諧音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象徵團圓和財富。吃餃子前,我們還要放鞭炮,以此來警示“妖魔鬼怪”。

五更串門拜年,長輩們都會發給我們壓歲錢,預示着對我們這一代的關懷,對我們這一代的祝福,希望我們能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一帆風順。關於壓歲錢,有一個傳説: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除夕夜裏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又叫“守歲”。

到了正月十五,我們還需要點旺火,這一把火燒得越大,就預示着你家將在新的一年裏生意紅紅火火,一帆風順,也預示着你會更幸福。

家鄉習俗作文13

中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過節習俗,而我的老家,位於xx省xx市xx縣,這裏的春節與別的地方截然不同。

春節的前幾天,是大人們最忙的時候,忙活這忙活那。但是,我們小孩子最憧憬的時候,是爸爸媽媽買了許多好吃的,而我們卻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節的到來。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賣糖瓜的,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必須大掃除一次,還得備足年貨,可真照應了北京春節童謠: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終於要正式過年了,什麼是我們一家首要的任務呢?當然是祭灶、掃塵、貼春聯、請門神掛年畫啊!還有,拜年也是啊!每到一家,我都要説上一句吉祥話,如:“新年快樂”、“恭喜發財”……而爸爸媽媽則送上一份拜年時必備的禮品,親戚朋友們則會拿出一個紅包遞給我,這是我最高興的事了,於是心裏盤算着這錢該怎麼用,買些零食?或是文具?買點玩的也不錯,誰知,一回家就被“無情”的媽媽給收了去,我只好無奈地把這些幻想的泡泡給吹滅了。

除夕那天晚上,也是我家最開心的時候。全家人一齊吃完年夜飯,再看春節聯歡晚會。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看花燈、吃元宵、放花炮的習俗。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習俗。

家鄉習俗作文14

全世界有很多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我的家鄉韶關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過着屬於我們的傳統節日。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原因不是因為屈原,不是因為什麼。就因為我是在端午節那天出生的。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説我就不習慣,因為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 。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眾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裏裝着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裏的美食。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這“端午節”有個來歷,傳説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為反對妥協,主張聯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後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後,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顏色憔悴,披着長髮,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知道為什麼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醜不分。他禁不住內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實調和,最後自投於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當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愛戴屈原,生怕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棕子餵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後,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今天正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聞到濃濃的棕子清香,於是趕緊洗瀨,急不可待地坐到餐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為什麼象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為什麼不會考慮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併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裏,還有那個笨大王,怎麼也不知道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後要學習屈原,一定要做一個能為祖國做貢獻的人。

家鄉習俗作文15

提起我的家鄉,是一個大省,那就是齊魯大地山東。家鄉的風俗還真不少。

這裏只説説過年時的習俗吧,從臘月23開始就算過年了,到沒出正月還是年的説法。到了臘月二十三,是民間“辭灶”的日子,人們稱之為“過小年”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餃子,到了大年三十的早晨,人們開始貼春聯,請福字。

春節即農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辛亥革命後,改行公曆,這天被定為春節,以區別公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們仍習慣把它看作年節,俗稱“過年”、“過大年”。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春節的餃子裏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後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道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到了初一早晨,孩子們都在忙着數着給誰拜年,能得到多少押歲錢。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臨沂則初一忌掃地,忌動針錢,忌吃葷,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在打破器物之後,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説“破了”,要改説“掙(賺)了”。

春節的慶祝活動,從初一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四。要擺貢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接連不斷地鳴放鞭炮,十分熱鬧。祭祀時,燒香叩頭,街坊鄰居也帶着香紙,到商人家祭祀財神,祝賀生意興隆,主人則以酒餚招待,表示感謝。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串親拜年的順序各地不一,春節串親,都要帶一些禮物。新婚女婿給岳父的禮物十分講究,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雞、魚。此外,香煙、糖塊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雞要帶兩隻,鯉魚要帶兩條,各色禮物,均要雙數,切忌單數。新婚夫婦串親一般都在雙日,意為成雙成對,大吉大利。

春節期間開展娛樂活動,在山東民間極為普遍。秧歌、龍燈、獅子舞、跑旱船、武術表演等形式多樣。柳琴、大鼓、評書等地方戲表演,有賣木璇玩具、賣花炮、賣花鼓、捏泥人、賣泥哨的,賣油炸糕、爆米花、糖葫蘆、芝麻棒的等諸種攤販。

我愛家鄉的習俗,更愛我的家鄉以及勤勞純樸的父老鄉親。

Tags:習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