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浙江中秋習俗介紹

欄目: 習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8.96K

浙江中秋有哪些習俗?據浙江中秋習俗介紹浙江素有中秋觀潮、八月十六過中秋、八月十五洗井節等習俗。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浙江中秋習俗介紹,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浙江中秋習俗介紹

中秋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時候,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説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説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峯。

八月十六過中秋

寧波地方歡度中秋節,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説起原由,還有一段故事

傳説,南宋寧宗時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彌遠,是明州(今寧波)人。他權勢日盛,專權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熱愛故土。每年夏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總要從京城臨安(今杭州)趕回寧波,與親屬團聚,與民同樂,一起賽龍舟,賞明月,吃月餅,共慶團圓。

有一年,中秋節前夕,史彌遠因處理朝廷公務,遲了一天,騎馬急急趕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於趕路,馬又失蹄,坐騎受傷,只好回宿紹興。等到第二天趕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彌遠心中非常苦惱。因為年年中秋,都如期趕到,今年中秋遲了一天,不能與民同樂了。誰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從早思盼到夜晚,還不見史彌遠回來,就一直未過中秋,等着他回來。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彌遠趕到,才一起歡歡喜喜,共慶中秋佳節。從此以後,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曆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的風俗,改為八月十六日。一直從南宋延續到現在。

風俗習慣

在浙江書坊一帶,中秋節又叫洗井節。這一天,書坊人都會把村裏每一口井清洗一遍,然後放入茶葉和小魚,這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書坊早先叫做書林縣,在市街邊有一家豆腐店,店主姓鄺,三十多歲,人們叫他“鄺豆腐”。鄺豆腐店門口有一口水井,這水井泉水多,夏天冰涼,冬天温熱,喝進口裏,甜甜的,乾旱年間也從來不會乾枯。

那時候,書林縣出了兩個蛇精,一公一母,常出來危害人畜,當地人請了法師,把兩個蛇精趕跑了,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們兩個又跑了回來。

有一年八月十五,鄺豆腐很早就起來做豆腐,突然聽到很遠的地方有兩個人在説話,他覺得很奇怪:這麼早就有人,是買豆腐還是挑水呢?那説話聲越來越近,就聽到一個男的聲音説:“我們這些日子被害苦了,整天躲在洞裏。”一個女聲説:“他們會請法師來趕我們,非想個辦法害死這些人不可。”

鄺豆腐從門縫中一看,看到兩個蛇頭人身的`傢伙,心想:這不是被趕跑的兩個蛇精嗎?正想看仔細些,朦朧中,只見那兩個蛇精把頭深深地伸到豆腐店門口的水井裏去,好久好久才把頭退出來。

這時,天亮了,再過一會兒就有很多人來挑水,鄺豆腐知道,那兩個蛇精一定是向水井裏放了毒,要毒死書林縣的人。

鄺豆腐想了想,從家裏拿了一塊門板,將門板蓋住井口,自己坐在門板上,他不讓人家挑水去吃,免得被毒死人。

過了一會,天已大亮,挑水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看到鄺豆腐坐在井口上,就問:“鄺豆腐,你怎麼把井霸住,不讓我們挑水?”鄺豆腐説:“這水有毒,今天兩個蛇精在井裏下了毒,你們不能喝這井的水。”人們聽他這一説,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大家鬧哄哄的。有人説“蛇精早被趕跑了,你是看到今天過節,挑水的人多,你沒法做豆腐呀?”聽人家這樣説話,鄺豆腐只急得滿臉通紅,大家看見更以為他是説假話,有的人已動起手來,把鄺豆腐從門板上拉下來,鄺豆腐見大家不相信他,便站起來對大家説:“大家不要吵鬧,我説這口井有毒,你們不相信,那就讓我先喝三口,如果沒事,你們再挑吧。”説完從井裏吊上一桶水,他伏下身子,把桶裏的井水連喝三口。

漸漸地,大家看見,鄺豆腐的臉色,由白轉紅,由紅轉青,兩眼翻出來,倒地沒氣了。

鄺豆腐死了,人們知道錯怪了他,是他救了滿街人的命,所以就把豆腐店改建成一座廟,塑了一個面色鐵青,兩眼突出,左手握拳,右手拿金錘的鄺豆腐金像,把他叫做“神周佛”。

後來,每到夏曆八月十五這天,書坊人都要把鄺豆腐的神像抬出來遊街,並且把書坊的每一口井上上下下都清洗乾淨,放入茶葉是為了解毒,放入小魚是為一旦有妖怪放毒,那小魚就會死去,人們也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