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通用7篇)

欄目: 民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27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通用7篇)

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

今年,我和媽媽去了一趟陝西,那裏的民俗可不少呢!

剪紙、陝北民歌……無一不體現陝西的文化民俗之奇特,我最喜歡的,還是“陝西十大怪”。

第一怪:帕帕頭上戴,原意是男女將手帕戴在頭上。男人的帕帕用粗布做成長長的寬布條,可保暖,放些煙草,錢物,必要時還可用來捆東西、背孩子、當腰帶。女人習慣把手帕戴在頭上,即防塵,防雨,防曬,也可擦汗,擦手,包東西,用處可多呢。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陝西的房子多為單檐斜坡房,單面門窗,背靠高牆,冬可取暖,夏可遮陽。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關中人可以不吃菜,可以不吃雞鴨魚肉,但絕對不能沒有辣子。陝西的辣椒,又細又長,顏色鮮紅,俗稱“秦椒”。

第四怪:麪條像腰帶,陝西的扯麪,又叫“油潑辣子面”,一根寬度可達七公分,長度在一米以上,極似牛皮腰帶。

第五怪:石頭枕起來,陝西人有些習慣讓人匪夷所思,他們睡覺不用軟枕頭,而是喜歡找塊磚頭枕上,才能酣然入睡。

第六怪:不坐蹲起來,陝西人的蹲功,在全國可謂數一數二,盛夏傍晚,二三十個人蹲在村口閒聊,少則一個多小時,多在三五個小時不起來。

第七怪:烙饃像鍋蓋,陝西的.餅叫鍋盔,又大又厚,由於吃時要張大嘴,會不自覺地睜大眼睛,又稱“瞪眼鍋盔”。

第八怪:碗盆分不開,陝西人用的碗特別大,最大的直徑一尺有餘。

第九怪:姑娘不對外,關中平原,姑娘出嫁,都不願遠嫁他鄉,希望嫁得越近越好,又能照顧雙親。

第十怪:唱戲吼起來,秦腔是一種古老的戲曲,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其聲山搖地動,震耳欲聾。

陝西十大怪可真是怪,快去看看吧!

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提起陝南安康農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這一帶的農村喜歡喝一種自家燒的酒,這種純糧食或者純果酒,喝起來酒勁兒柔和,不上頭,不傷身,同時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來農村條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燒的酒來招待,後來招待貴客一定要用瓶裝酒,顯得氣派有檔次,現在隨着人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無論走到那裏,高度酒接受的'人越來越少,人們都喜歡喝一口農村燒的酒,尤其是縣城的人,有機會就去農家樂遊玩,順便來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農村人則以自家燒的酒拿出來招待貴客,一是珍貴和尊敬。

説到酒,不能不提醪糟,一種米酒,家裏來了人,好客的主人趕緊走進廚房,先給客人煮上一碗雞蛋醪糟,所謂“燒喝的”,然後才收拾做飯,把好菜和燒酒拿出來敬奉客人。

陝西民風民俗相關知識

陝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後在這裏建都,又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陝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鬥豔,異彩紛呈。

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3

細膩、精緻、美麗,把樣式與雕刻,民族文化與人物性格結合在一起,它既是特別的工藝品,也可以組成一部經典的雅俗共賞的戲劇。它,是一種具有千年歷史的飾品,它就是皮影。

人們都知道,陝西是皮影的發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是怎麼做成的嗎?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上等的皮影,首先材質就要好,應選牛皮或驢皮做材料,先用一種薄木板把皮子上的毛刮乾淨,刮完了要放涼水裏浸泡幾個小時,然後拿出來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變得透明為止。接下來用熱水浸泡皮子,使它變得柔軟,還要用的不停地揉搓,為的是讓皮子沒有雜質,這樣雕刻起來就會更加流暢。下面要把軟軟的皮子緊繃繃在木框上晾乾,過了幾天後,皮子就會又硬又平了。現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們用一種特殊的炭筆在皮子上畫好形狀,然後把它刻下來,該鏤空的地方要鏤空,這時人們就用鮮豔的染料給皮子上色,上完了還要把刻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這樣會固定顏色。至此,一個美麗複雜的皮影就誕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戲劇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為美麗。你看那個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頭梳羊蘭發,還戴着宮花,耳朵上點綴着一顆金光閃耀的紅寶石,她身穿錦織雲紋袍子,腰間佩帶着丁冬作響的綠色玉佩,手指為蘭花狀,姿態顯得大方而端莊。一個個生動精緻的`皮影,一出出經典絕妙的戲劇看得我眼花繚亂。

皮影,它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它鄉土氣息深厚,緊密地結合着生活,它是受大地水土孕育的工藝品,也包含着文化的精華。“手承心承手,人傳世傳人”,皮影也固化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體驗。

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我的老家在陝西,陝西曆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文明遐邇。陝西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孕育出獨特的風俗文化。那裏還是旅遊聖地,如果你要去了西安一定要去看看那裏的兵馬俑,它可是世界之最。

我們老家的風俗業多種多樣,雖然我瞭解的並不是很全面但也可以做一回大家的嚮導了。在我們老家如果家裏人有過生日的全家都要吃麪,他們稱這種面叫做長壽麪,我也吃過但我認為味道跟普通的.麪條沒什麼區別。

老人做壽,外甥與女婿都要送厚禮,其中必有長壽麪、壽桃、壽糕、紅燭。昔時富貴人家,壽桃高達一米多,上插米塑戲曲人物,配以壽屏、壽嶂。壽堂上,禮品列陳,紅燭高燒,敬過祖宗神祗,晚輩按輩份跪拜祝壽,送上壽麪,壽翁壽婆分“壽錢”。而後親友前來祝壽。雖然我並沒有真正的見過但大家都是這麼告訴我的。

吃五豆是西安關中地區的民間習俗。臘月初五,將大豆、小豆、綠豆、紅豆、黑豆等5種豆子放入鍋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須要吃後有餘。以此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吉慶有餘。吃五豆在冬至過後,此時晝漸長、夜漸短。因此吃五豆還帶有節令性變化的含義。吃五豆的風俗至今在農村尚流行。在城市中已經很少見了。

陝西皮影戲也十分的有名,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重點主要在農村,體制多樣,組織分工嚴格有序,保留着民間説書的歷史痕跡,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不僅唱腔種類繁多,表演技術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的家鄉不僅是一個旅遊聖地而且還有獨特的民族風俗。如果有機會可以去我的老家參觀參觀。

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5

陝西皮影是我國的特色工藝品,今年爸爸出差時給我帶回來一個皮影。

它大約高25釐米,裏面有一個活靈活現的關羽,他濃眉大眼,一手拿着一把青龍偃月刀,另一隻手捋長髯,身上的鎧甲金光閃閃,威風凜凜的,真是栩栩如生!

陝西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海陽竹枝詞》中有首描寫皮影戲演出的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曩徘徊知逼真。環佩珊珊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這是皮影戲的初級階段而鼎盛期為唐代。皮影造型優美,表演技術嫻熟,以後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關於皮影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説:“相傳漢文帝時代,太子劉啟出生後啼哭不止,整個皇宮為此苦惱不堪。一次,一個宮女偶然發現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樹葉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記了啼哭,並高興地手舞足蹈,於是宮女們用樹葉剪成各種人形,動物的道具,用燈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開心。由於樹葉很快就會乾枯,保存時間太短,後來宮女們發現牛皮做成的道具韌性好,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我愛陝西的皮影,我更愛絢麗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

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陝西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為春節。陝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兇殘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一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温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需要的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户均短几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麪”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裏人叫打掃衞生。家家房前屋後,窯裏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乾乾淨淨。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貼對聯和門神,屋裏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忙碌,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日,過年便正式開始。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户户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乾淨,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説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一的早上。

安康人從初一到初十,還有以觀看天氣的好壞預測五穀六畜是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的天氣都有預示。即:初一觀雞,初二觀狗,初三觀羊,初四觀豬,初五觀牛,初六觀馬,初七觀人,初八觀谷(莊稼),初九觀果(果樹),初十觀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穀米貴如金”。

陝西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7

“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這是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名句,介紹地就是陝西天下聞名的小吃—羊肉泡饃。

西安有古城牆,有兵馬俑,而更加令人垂涎三尺的就要屬羊肉泡饃了。這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了陝西的一家飯店,來品嚐這裏的特色—羊肉泡饃。一進飯店,撲面而來的就是一陣濃烈的香味,人不算多,但卻人聲鼎沸,都在讚歎羊肉泡饃的味道,真是非同一般。我們找了一張空桌子坐下,決心要嘗一嘗這羊肉泡饃的廬山真面目。不一會,三碗熱騰騰的羊肉泡饃就端了上來,我定睛一看,香菜像一把把翠綠的小傘,遮掩着饃,木耳則更像一個個帳篷,包裹着葱末,晶瑩剔透的粉絲沉浸在最上面,它是那樣的樸實無華卻使人感到無比的火熱。我用筷子挑開香菜,一個個白騰騰的東西漂了上來,原來我們俗稱的饃,其實就是一種麪餅,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麪餅,在它翻騰上來的一剎那,一種獨特的濃香像決堤的洪水一樣湧進我的鼻腔。我終於抑制不住心中的急切,用筷子夾起一塊饃就往嘴裏塞,猛嚼幾下,便嚥了下去,吃完頓時感到神清氣爽,豪氣沖天,一路上的疲勞全都一掃而光,連聲讚歎:“好吃,好吃!”

説着便向父母豎起了大拇指。他們吃了之後也向我點了點頭。我食慾又大了起來,這次,我拿起勺子,吃起了湯。一入口,一種和饃完全不一樣的感覺浸入我的心脾,清爽的.感覺洋溢在身體的每一個角落。一筷一筷,一勺一勺,漸漸地我吃完了羊肉泡饃。空閒之餘,我就在飯店裏走走瞧瞧,突然,一個寬大講究的廚房映入我的眼簾,幾位廚師正在製作羊肉泡饃,一位端菜員見我看得出神,笑嘻嘻地對我説:“小朋友,你是外地人吧,告訴你,我們羊肉泡饃可講究了,首先要麪餅烙好,要烙到正當好處,然後把煮熟的肉切好,要求也十分嚴格,你看,那們師傅就在切肉呢!”

我向他指的方向看去,一塊肉擺在桌上,一位廚師握着一把刀,左手按住肉,右手小心翼翼地切着,肉片別提有多均勻了。然後他又告訴我,羊肉泡饃還有悠久的歷史,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他終放不下記憶中的羊肉泡饃……

走出飯店,我回頭看了看,招牌上的“同盛祥”三個大字,深深記在了腦中,望穿秋水,我終於角摸了民間文化的真諦。

一陝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陝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陝北地區和陝南地區。

關於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説:“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牆,殖五穀。”

關於陝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説:“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築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説:“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陝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繫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於陝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説:“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樸,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説:“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於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説:“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着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於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説:“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於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衞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於興起,而篤於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後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鑑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陝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遊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後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遊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遊藝融合或以民間遊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説:“漢中之人,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係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説:“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説:“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並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於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雲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説:“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習用麪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麪食則是陝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陝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陝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着。

關中地區,人們羣眾讚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於陝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誌》説:“小滿前後,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並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歎服並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羣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陝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陝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説:“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穀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閤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閤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裏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後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説》;“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後還有“新婚婦拜户”的習俗。

(三)健康衞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後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悦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捨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説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於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

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

②二月二日是藥王廟大會:《西鄉縣誌》記述説:“二月二日高坪寺藥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採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藥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説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

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

④端午節,吃棕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