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熱門】民風民俗作文彙總10篇

欄目: 民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56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民風民俗作文彙總10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這天人們總坐在月亮下,賞月光,吃月餅。這不,我們一家也不例外。

媽媽告訴我:“每年農曆8月15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此中秋也稱仲秋。因為秋季天高氣爽,八月十五的月亮看起來總是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被叫做‘月夕’。”

中秋節的晚上,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相傳,那天晚上如果你仔細看月亮,就會發現圓月上有黑色影子,那就是廣寒宮裏的嫦娥,吳剛,玉兔和桂花樹,在忙着飄散花香,分發月餅,和人間一起過節呢。

雖然説“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繞着一抹叫”思念”的愁雲。這令我想起了遠在他鄉的爺爺奶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陽圓缺,此事古難全。”大概就是我此時的心情吧,不知他們現在是否也望着月亮,思念着遠方的我們呢?

月亮似乎讀懂我了的心思,那抹愁雲漸漸飄散,這一刻的月亮顯得特別亮,就像一隻雪球高懸天空。皎潔的月光像水似的瀉向大地,幾朵灰白色、輕紗的雲在她身旁不遠處飄動,宛若仙女舞動紗巾翩翩起舞。我的周圍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過斑駁的樹梢絲絲縷縷地掛了下來,在地面上塗上了一層碎銀。月光照着樹木下斑駁的黑影,婀娜多姿柳樹的倩影,別提有多美。

月光灑滿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總覺得太陽的温暖過於熱烈奔放;星光又孤獨了些;只有這温柔恬靜的月光,才能這般恰到好處。

我凝望着月兒,嘴裏嚼着月餅,聽着媽媽講着月亮的傳説,我又想起了在他鄉的爺爺奶奶,直到很晚……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着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裏,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讚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説出來,這裏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嚐.接着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託着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首先聽我給你講一講摔交吧。摔交是大家最喜歡的項目。成吉思汗曾把它作為考核將士的一個重要項目。摔交是不分等級的,只要兩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膝蓋以上的三個點着地就算輸了。如果有一個人連續兩年大敗所有的對手,那人們就應稱他為“巨人”要是一個帥氣的男人,也會得到許多姑娘的愛慕。獲勝的選手還會有豐富的獎品,如一隻綿羊、幾快茶磚,最高也得到一匹全鞭馬。摔交不僅是勇氣和力量的展現,也是智慧的較量。 其次,我再給大家講一講賽馬。馬是蒙古的重要的交通工具,參加賽馬的一般是那年輕氣壯的小夥子,這樣不但可以炫耀自己在馬背上駿馬良驥,也可以使自己心儀的姑娘對自己有好感。而成人蔘加比賽時就只求穩而快。 最後,讓我來給大家説説射箭吧。射箭對蒙古來説也很重要,因為他們平時打獵或打仗都要用它。射箭分靜射和騎射兩種。 靜射是指一個人站在固定的一個位置,對箭的拉力和長度都不定。騎射是指騎士騎在馬上射。不管是兩種的哪一種選手們都是百發百中的。 那達慕現在仍是草原上歡慶豐收、物資和交流等活動舉行的民間體育活動。它屬於勇敢者的遊戲。 這就是令人感興趣的那達慕。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我的家鄉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藴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採蓮船”啦。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採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民間傳説,採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採蓮船的。

傳説,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為鄉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户户都在過年。蔡狀元打着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着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裏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綵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綵船。只見划船的是一位老漢,打着赤腳,船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説:“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姑娘,就把她許配哪位為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着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姑娘身上拋。可拋了半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裏,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裏坐的是觀音娘娘,划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才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麼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採蓮船”。

採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採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姑娘站立在船內,做出採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盡是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穀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採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為觀音娘娘坐綵船時,為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

採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採蓮船”哦!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有許多風俗,比如掃塵,貼門神……下面,就來聽我講風俗一,掃塵吧!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的歡樂氣氛。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唐代以後,又有畫關羽,張飛等人物為門神。

春節貼“福”字,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也指福氣。

孩子們最喜歡“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把錢裝在紅包裏,據説晚輩得到壓歲錢就能平平安安度過一生。

過年有許多習俗,真的説也説不完!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着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在用飯過程中,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裏,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夏至北海人習俗,都會買荔枝跟狗肉來吃。

北海每逢大的節日或慶功典,都有舞龍、舞獅、燒炮助興及送紅包的習俗,為的是討個吉利和討個熱鬧。

交通。北海的交通四通八達,交通工具也是多樣化、現代化和豪華化。

婚俗。北海舊的婚俗和家一樣,也有哭嫁的習慣,並且還充滿了迷信色彩,只能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來回味。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代的婚嫁實行的是新人新風尚。

7月14鬼節---北海風俗.

北海每年的農曆7月14,稱為鬼節。

家家户户殺雞殺鴨燒香拜神拜祖宗。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王安石的《元日》裏有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又過年了!春節將要來臨了,大家都忙裏忙外的,連小孩也要幫大人幹活,大人們每天都在準備着過年用的,吃的,玩的,連小孩也不能閒,每天都在家裏啃瓜子,看電視。專門給大人添亂,即使這樣年還是來臨了。

除夕是家鄉最值得慶賀的時候,因為今天除了特殊原因外,一般情況下,所有的子女,父母都會吃團圓飯的,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會説一年中發生的所有有趣的事情,一年中的所有收穫,還有説説下一年的.生活目標。吃過團圓飯,所有的人都坐在客廳裏,大人們在打麻將,而家鄉這些讀書人會在一起對別人訴説着自己在學習中的趣事。“嘭!彭!彭!"窗外五顏六色的,哦!原來是每年必要的節目開始了——放鞭炮,每家每户都點燃自己準備的節目——煙花!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希望今年所有的同學們一起努力吧!用一個好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跟其他地方比,安陽的民俗基本與內地一樣。

春節吃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親訪友;端午節基本只有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走親訪友。義烏物產豐饒,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為義烏“三大寶”飲譽海內外;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產,歷史久、產量大、質量上乘。而安陽的送羊卻很獨特:女兒結婚生子後,每年農曆五月,備上燒餅、油條等四樣禮品,攜子回孃家看望雙親,稱“瞧羊“。民間流傳有“割罷麥子打完場,誰家閨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讓孃家去送羊“之説。

六月由孃家用白麪蒸成羊形麪食24個(大、中、小羊各8個),兼有麻糖、水果、西瓜等夏季食品送到女兒家,謂之“送羊“。此舉取“羊羔跪乳“之意,教育外孫長大成人要孝敬雙親。如外祖父母已故,由舅父、妗子送羊,民間有“妗不倒,羊不了“之説。送羊時間一般是在農曆六月二十日之前,二十日之後送的羊稱為瘸羊。有的只送3年,有的送到外甥結婚後,有的只要外甥在一直送。安陽城鄉頗為重視此俗。

豫北好幾個地方都有這個風俗,倒也不是隻有安陽這樣。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傣族是五十六朵民族花中比較豔麗的一朵。他們的房子--竹樓就是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傣族人居住地處亞熱帶,氣温高,據説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但是傣族人民為什麼要建竹樓啊?

還是從帕雅桑木底的故事説起吧。

一次,帕雅桑木底帶着一隻狗上山打獵。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樹根下躲雨而那隻狗卻撐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頭,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順着成斜坡的狗毛向下流。他突發奇想,用樹枝和茅草蓋成一個斜坡屋面。因為是學狗坐地的樣子所以叫"杜瑪些".但是竹子防濕氣。所以就把竹子蓋成房子。

呵呵,好玩吧?下回再給你介紹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我們xx風俗非常多樣:有抓週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一是我們xx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幹嘛呢?因為我們xx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餘,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餘了嗎?

二是抓週,抓週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説過。抓週的意思就是慢一週歲的人都要抓週。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後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後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後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後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我們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我們可以全家安全一年裏不會出事。我們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我們xx還有很多習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是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很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説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説,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非常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非常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之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説:“希望你能夠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衞抓住了,祖乙知道之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説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