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化作文 > 民風作文

寫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欄目: 民風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39W

焦作位於河南的西北部,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現存豐富的文化遺址,也是眾多歷史文化名人的故鄉。那麼怎麼描寫一篇作文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寫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

【一】河南過年的風俗

河南人,過年時的風俗非常傳統,處處體現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悠久文化。

一般,我們臘月二十三便開始準備去了。

二十三,我們便打掃房子,把各個房子裏的東西都搬到院子裏來,開始洗洗刷刷,然後把屋子裏積了一年的灰塵全都打掃乾淨,再把洗好的件件東西搬回屋裏去。看起來確實有些累人,但那又怎麼辦呢?誰讓我們有一顆質樸的心呢?最後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廚房裏貼上灶王爺的畫。到了過節那一天,便要把畫拿下來,點上香,然後燒掉,意思是讓灶王爺上天彙報情況。所以,當過節時,我便知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屆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魚啊,肉啊,雞啊,菜類等年貨齊全,然後能洗的拿出來洗,活的要宰殺為後面要做的幾道食品,做準備,而二十五時,變無事可做,而這天更多的是休息。

臘月二十六到了,這一天可沒前一天舒服了,人們又忙活開了。這不,開始發麪,和麪,蒸饅頭。滿滿的幾大盆子面要一個一個的把饅頭做的圓圓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時候,還要蒸上兩三袋(麪粉袋),因為在過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饅頭,所以要多蒸一些為平常日子做一次補充。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們在廚房裏徘徊奔忙的日子。這天要煮肉,先買來豬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樣的方塊,然後便放在鍋裏煮,只聞到空中瀰漫着陣陣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帶骨頭的肉便進了小孩子們的肚子裏。嘻嘻!吃了!然後,大人們用一些可以煮的乾菜,用肉湯“紅燒”一下,最常見的一些乾菜;海帶,黃花菜,幹豆

角,然後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臘月二十八,炸家裏的魚,炸了以後再吃。然後,還有什麼:炸雞塊,炸蝦,炸綠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雞…… 太多了。而這些炸食,都讓我們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媽爺奶們忙着做,而我們也忙着吃,吃的時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説出來,不然是要捱罵的,可能是因為風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來好多好吃的東西時,我們也已經吃飽了。

到了二十九,可以説是“忙上加忙”,畢竟這天過完就要真真正正的過年了,老爸老媽帶着我們幾個姐妹去別人家道喜串門。

大年三十到了,這天要包餃子,在家裏基本是奶奶包的。然後,我們也幫一下小忙。做的餃子,啥餡兒都有。下午,便要開始貼對聯,在大門上貼上上、下聯還有橫批。然後在院子裏的每個屋門上貼上喜慶的對聯和年畫,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後小孩子們便穿起新衣,先出門“炫耀”,到了晚上吃餃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年夜飯,看看新年聯歡晚會,而同時,屋外鞭炮聲和煙花綻放時的聲音同樣給這美好的夜晚留下了一個定格,定格住了當時的喜慶、祥和、和温馨。

照我這樣講了,河南的新年似乎要很長,不錯,時間確實很長,但這也更加體現了我們河南人對家鄉風俗的喜愛之情。而我們也要更加保護這些風俗,使我們不斷延續下去,使子孫也能看到這中國文化的一大魅力之一。

【二】河南的民俗文化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這裏是兵家必爭之地,先後有二十幾個朝代在此建都或遷都,歷史文化積澱極其豐厚。千百年來,中原人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以自己淳樸的方式生活着,創造着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

説起河南的民俗文化自然讓人首先想到少林寺,坐落在河南嵩山腳下的少林寺是中國的武術勝地。少林功夫作為中國功夫的典型代表,但它不是單單以“打打殺殺”為目的,而是偏重於禪宗少林。它的主題是“匡扶正義、除暴安良、追求和諧”,並向大眾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以及中原人忍辱負重、吃苦耐勞的精神。

該劇的佛學精神引發了不同社會體驗的人們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得《少林寺傳奇》超出了簡單的少林功夫的視覺效果。大型原創舞劇《風中少林》走出國門,將在美國進行兩年800場巡演。這也決定了河南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信仰。佛教信仰地主要以嵩山少林寺為代表。

河南民間體育活動還有太極拳,太極拳發源於河南温縣陳家溝村,是一種獨特的以技擊、健身和養生功能為一體的民間體育活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它深受全世界人民的青睞,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太極拳愛好者前往陳家溝學習太極拳。目前“陳式太極”已經成為河南的一個著名文化品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人不得不提的.還有河南的拜祖大典,河南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是姓氏宗親祖根的重要發源地,保留着大量祖祭文化遺址。如商丘的火神台、周口淮陽的太昊陵、新鄭的黃帝故里等。

每年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着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前來這裏祭拜。千秋一寸心聚合華人力“大風起兮雲飛揚,吾土吾心吾歡暢,四海之內皆和諧,吾思吾夢吾嚮往。”不管是隔着山,隔着水,這首《黃帝頌》傳達着一種力量。不管是華髮滿頭的老人,還是盡享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這首意境深遠的《黃帝頌》讓他們魂牽夢縈。

高揚的黃帝大旗召喚着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祭祖尋根。仰韶文化是河南民俗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帶着淡淡蘋果清香的仰韶酒不知道勾起了多少遊子的思鄉情懷中原民間戲劇在全國佔主流地位。河南地方戲劇種類繁多,有鑼戲、卷戲、梆子戲等,遍及全省各地,有廣泛的羣眾基礎,甚至每個村子就有

自己的劇團,農閒時在村子的空場地搭起簡陋的戲台,全村人過節一樣熱鬧個三五天。主要劇種有豫劇、曲劇、越調、大平調、四平調、懷梆、宛梆、大弦戲、道情等。

這些劇種富有地方色彩,不論是劇情內容、唱詞唸白、行韻甩腔均顯示出鮮明的地方性,泥土的芳香會滲透在每一個細節。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是河南主要劇種之一,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淋漓,大開大闔,音樂豐富多彩,表演風格樸實,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觀眾人數在全國所有劇種中為最多。

除了這些劇種外,河南還有豐富的曲藝形式,河南墜子、大調曲子、河洛大鼓、三絃書等在全國也有較大的影響。河南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其中主要有古樸典雅的開封汴繡、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帶有豫西風情的稚巧的民間剪紙、帶有豫北風情的浚縣泥塑和泥猴張,以及李天華剪紙藝術等。開封的汴繡繼承了宋繡的題材和工藝特點,借鑑了蘇繡、湘繡等姊妹繡藝的長處,吸收了河南民間刺繡的鄉土風味,具有色彩古樸典雅、繡工精緻細膩等特點。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是全國著名的年畫之一。帶有豫西風情的民間剪紙粗獷豪放、質樸誇張,具有明顯的中原文化風格。浚縣的泥塑和泥猴張造型古樸、色彩豔麗、惟妙惟肖。李天華剪紙藝術在中國的剪影藝術上獨樹一幟,他的剪影風格勁秀、清朗、瀟灑。中原地區還有很多廟會,最富盛名的有太昊陵廟會和中嶽廟會。

中嶽廟會源於古代統治者對山嶽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嶽廟會進入鼎盛期,中嶽廟會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品交易場所。中嶽廟會會期長達10天,人數最多每天達20萬人次。

廟會至今仍保留着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拴娃娃”、拜乾爹、摸鐵人等。廟會上還有舞獅子、旱船、高蹺、火龍舞等民間藝術舞蹈表演,還可見到具有濃烈信仰色彩的各種紀念品“吉祥物”,如各種長命鎖、玉如意、寶劍、葫蘆、香袋、避邪劍、生肖石等。我自己村莊就有一個廟,每逢農曆三月,來自四面八方的三男信女都會聚集在這裏。廟會期間還會唱戲,大多是豫劇。

正月十三河南寶丰還要舉行聞名遠近的“馬街書會”,每逢農曆正月十三,來自全國各地的藝人便負鼓攜琴雲集馬街。馬街雖小,卻是藝人心中的聖地。不論是曲藝名家,還是鄉村藝人,到馬街説唱,是一種化不開的情結。藝人們説書亮藝,以書會友,切磋技藝,爭當書會狀元。無論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溪畔河邊,溝坎連着溝坎,戲台連着戲台,書攤挨着書攤。藝人們或臉對臉、或背靠背,打起簡板,拉起胡琴,傾刻便陶醉其中了。

在這神奇的鄉音大舞台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聽時神采飛揚,無人聽時自得其樂。他們以天為幕,以地為台,風颳不走,雨打不散,千餘台書攤匯成一個波瀾壯闊的曲藝海洋。他們説古道今,唱者如在夢裏,觀者如痴如醉。在千把胡琴,萬雙簡板的顫動中,藝人們演奏着世代相傳的鄉音大律,盡情地釋放和宣泄內心的歡悦和悲苦。

河南的小吃可謂是遠近聞名。中原以麪食為主。麪條、饅頭、窩頭、餃子等,麪條就有多種做法,撈麪條、湯麪條、漿麪條、炒麪、燜面、蒸麪、燴麪、拉麪、刀削麪等。享譽省內外的開封小吃夜市裏的風味飲食琳琅滿目,味道各異,既有鬆軟味美的灌湯包,也有老年人愛吃的黃悶魚和油茶,還有年輕人喜歡喝的杏仁茶和冰糖紅梨等而地處豫西的九朝古都洛陽的小吃同樣有名,有餘香滿口的漿麪條。帶有豫東風情的棗山年饃外表精緻,味道可口。

省會鄭州的燴麪湯香味美,口感勁道。全國知名品牌有道口燒雞、開封灌湯包、武陟油茶、魯山攬鍋菜等,這裏還要特別提到洛陽水席,相傳洛陽水席起始於唐朝,歷史悠久,規模較大,一般是逢大事招待賓朋才用。土特產有“芝麻之鄉”駐馬店的小磨香油享譽海內外。

豫西西峽縣的獼猴桃純天然、無污染,清香汁多,被譽為“果中之王”省會鄭州的新鄭大棗個大、肉厚、汁多、味甜,馳名中外。河南民間舞蹈種類多,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其中包括獅子舞、龍燈舞、旱船舞、小車舞、高蹺舞、大頭和尚、對花鼓、二鬼扳跌等。這些民間傳統舞蹈豐富了民間文化生活,是民俗文化寶庫中重要的一部分。另外洛陽更是花中之魁——牡丹的故鄉。

河南的民俗文化多的説也説不完,歡迎到我的家鄉河南來做客!

【三】河南濮陽風俗

按照濮陽的老規矩,新年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俗話説:“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説明這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

進入臘月中旬,大街上就陸陸續續出現了賣鞭炮的了。

家家户户也陸陸續續的掛起了燈籠。一派喜慶的氣氛。這時,孩子們是最高興的了。學校已經放假了,大人們正忙着預備過年的吃的,穿的,喝的和用的東西,顧不上我們了。小夥伴們就瘋玩了起來。有時家長給一些零花錢,就去買糖吃。現在的糖種類真叫那個多,可謂是應有盡有。

從形狀上説:有方形的,有圓形的,還有各種卡通人物形狀的;從味道上講:有果味的,有奶味的,有巧克力味的;顏色也很多。不管是從哪個方面,都能充分調動我們的味覺,讓我們有想買的衝動。

在假期裏,我們還可以纏着家長給我買各種玩具。如:玩具飛機,玩具槍等等。

過了農曆二十三後,年下氣就越來越濃了。大街上人來人往,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各家店鋪也都是一片繁榮景象。特別是從食品店裏飄出肉的香味兒,讓人止步。我覺得過年真好!

春節更加熱鬧,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終於可以歇歇了。一切該準備的東西都已準備好,只等上桌了。華燈初上,人們就吃過了大年春節夜的團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觀看中央電視台為全國人民準備的精神大餐----新年聯歡晚會。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説有笑的,其樂融融!到半夜十二點鐘時,鞭炮聲此起彼伏,好一個熱鬧的不眠夜!

大年初一,人們都早早的起來了,都穿着新衣服。走上街頭,互相拜年,互相説着吉祥的話,祝福的話,一派和諧景象。

過完新年,眨眼又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人們去大街上看舞龍舞獅表演,去文化廣場猜燈謎,晚上去戚城公園看燈展。

過了元宵節,就到正月十七了。假期結束了。學生又回到了學校,家長又開始上班了。一切又進入了新的起點,努力呀!

【四】河南焦作的新年習俗與民俗風情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新年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新年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新年,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新年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新年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