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寫民俗民風作文

欄目: 六年級下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5.07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寫民俗民風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寫民俗民風作文

寫民俗民風作文1

藏族的“雪頓節”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在慢慢地盛開着,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們。當然,藏族這朵“鮮花”,已開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頓節。

雪頓節是每年藏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x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 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x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節”。雖然酸奶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裏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裏喝完這麼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並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寫民俗民風作文2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着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説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徵着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後,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説:“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

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後,換來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飯後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可開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着大人們在這一年裏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

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女孩在家幫父母幹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裏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過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複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寫民俗民風作文3

這是寒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雲南省的省會昆明玩,一到昆明,聽説建了一個民族村彙集了雲南26個少數民族在這裏。

來到民族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頭那幾顆千年的大樹,它們高大挺拔,吸引了很多遊客。進入民族村的大門,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民族建築、五顏六色的鮮花、綠油油的草地。猶如走進了仙境,使人心曠神怡“實是欲界之仙都”啊!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白族村,這裏有一個寨門,上面寫着“白族村”三個大字,進了村,那琳琅滿目的紀念品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一個也不肯放過,每個我都細心的觀察。

離開白族村,遠遠的就望見了傣族村內的風情塔。銀色的塔尖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着奪目的光彩,風送引領的清脆聲動聽悦耳。我們快步上前,看見碧波上的風情橋,還有一幢幢美麗的小竹樓,瞧!在風情塔下,中外遊客,跟着傣族人歡度着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我們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你灑我,我灑你,衣服濕透了也沒關係,大家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觀看了很多村寨,已經是下午5點了,我們大飽眼福,可是肚子有些餓了,隨着人流,我們來到民族餐廳,品嚐了具有傣家風味:竹筒飯。雖然味道不算很合我胃口,卻散發着清香,我吃了不少。

該走了,這時我卻回想起那一座座村寨,我真不想走,可還是懷着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了雲南民族村。

寫民俗民風作文4

**年的寒假,我與爸爸媽媽參加了牛通社組織的到嘉善碧雲山莊體驗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動

在城市裏,過年時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交換紅包……可是,在農村裏,過年時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醃豬肉、做喜餅等年俗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見阿姨先從蒸房把被濕布包裹着的熟糯米與熟梗米拿了出來,再端來一盆熱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後,將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對着我們説﹕“做年糕需要兩種米,分別是糯米和梗米。

人們常常把糯米與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製作年糕。

”緊接着,她教我們打年糕的步驟和要領。

我與其他兩個小夥伴齊心協力把沉甸甸的木錘高舉到頭頂,跨弓字步,整個人略向後傾,將木槌用力打到飯糰上,只聽“砰”一聲,錘子擊向飯糰,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着,我們又使勁擊打,還時不時把飯糰翻一個身,將水撒到飯糰上防止木槌與飯糰黏在一起。

我們四個小隊友一人翻飯糰,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還是未俱成形。

此時我們已經氣喘吁吁,手腳痠痛了,看來這打年糕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媽媽告訴我,相傳在唐朝時期,風調雨順,糧食豐收。

如何將多餘的糧食更好地儲存起來呢?於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釀米酒等方法制作風味不同的食物,漸漸地就沿襲成為了年俗文化。

從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們的勤勞和智慧,這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

寫民俗民風作文5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其它的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慣,我只介紹漢族的。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與殷商時期。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一月一日叫春節。在春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比如我家今年的對聯是由書法家親自書寫在紅紙上的。有的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即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這些都是要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趕在春節前回家團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聽説媽媽單位的一個北方阿姨介紹,他們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並且在十二點準時吃的。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在南方我們有過年吃年糕、包粽子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和粽子,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説了這麼多,你也大致瞭解了吧,當然,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開心的看春節聯歡晚會。

寫民俗民風作文6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裏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户户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裏,殺豬後會請村裏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麪裏裹着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裏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着“圓”,那麼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卻有着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藴,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寫民俗民風作文7

盼啊,盼,終於,一年一度的篝火會到來了。

晚上,我們一家人吃過元宵後,就迫不及待地來到衚衕口,這時滿衚衕的男女老少都聚在這裏,有説有笑。忽然有人喊:“開始烤火了。”於是人們都趕緊跑到家抱柴禾,不一會的功夫就抱來一大堆柴禾。我點着火,人們齊聲喊:“篝火會開始嘍!”大人們圍在一起興奮的説:“終於盼到篝火會了,這一年過得真快啊!”奶奶也慈祥的説:“是啊,這日子好過啦,年的味道更濃了。”對門笑着説:還是新中國的新農村好啊!我家今年新添了一台電視機還有一台拖拉機,另一個也搶着説:“我家也添新電器了……

我們小孩圍在一起,嬉笑着,打鬧着,我説:“今年我買了點小女孩玩的小花炮,你們呢?小宇説:“我也是,媽媽還給了我壓歲錢,現在媽媽掙的錢多了,出手也大方了。”他滔滔不絕地説着,我趕緊打斷他説:“我們開始放花炮吧。”我點着一個“滿天星”然後藉着燈光用“星語”寫下了我今年的願望。又閉上眼睛祈求這個願望的實現,夥伴們也不約而同的寫下了自己的願望。按照家鄉的習俗,我們就該一起放跑了,於是,人們都拿出各式各樣的炮來,天空中頓時出現了多彩的圖形,我們陶醉在這美麗的瞬間中。

哥哥、姐姐們也聚在一起,説着自己新一年的夢想和計劃。最後就是表演節目了,我們紛紛來到抽獎台抽獎。“耶”!今年是我表演。我不由自主的喊出聲來。我用嘹亮的聲音説:“我為大家表演一段拉丁舞恰恰恰。”雖然沒有音樂,但是,我隨着觀眾的掌聲跳出了節奏。

伴着一陣歡歌笑語,篝火會結束了,在笑聲中,我們又走進了新的一年。我們也會微笑着去迎接和麪對每一天。

寫民俗民風作文8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聽説過,今天我就詳細給大家講講傣族吧!

傣族自古以來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會主動打招呼,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説話輕聲細語,不罵人更不講髒話。到傣族做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的時候,門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銀體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樹葉輕輕灑到客人身上。走進傣族竹樓入座後,老人會給客人的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潑水節。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這一天早晨,人們要採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羣眾性的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羣羣男女青年銅缽臉盆盛水,湧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地高興,臉上掛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對髮飾很有講究,大多梳高發髻,還愛在髮髻上插綴鮮花;男士們則愛穿對襟或大襟的無領短衫,肥筒長褲。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樓也小有名氣。因為傣族人居住區氣温高而竹樓又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還有一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城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全村人都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親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説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他們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看看,去探究的。有時候的話可以去一趟傣族體驗一下哦!

寫民俗民風作文9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個山川秀美、民風古樸的地方,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國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興千户侗寨都坐落於此。

走進黔東南,就好象進入了綠色世界,苗嶺深處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及劍河百里闊葉林,很少有人跡化自然的痕跡。原始森林茫茫蒼蒼,珍禽異獸自由出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黔東南有舞陽河、清水江、都柳江;還有龍鰲河、高過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內大小河流2900多條,條條溪河清澈見底,這裏有一個國家級六個省級風景名勝區。

來 到黔東南,你回感覺到這不僅是空間的轉移,而是時光在倒流,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澱,使這裏還保存着唐代髮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居住在這裏 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他們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綠樹成蔭。村寨來客,熱情的 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攔路、攔門的禮儀,最高的貴客到來,攔路酒達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裝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動人的歌聲表示歡迎,相與同樂。灑脱粗曠的 小夥子吹起蘆笙芒筒,迎客進寨。

黔東南是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的中心,有“百節之鄉”的美稱,民族傳統節日數以百計,異彩紛呈,猶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風情博物館。

黔東南是“蘆笙的故鄉”“歌舞的海洋”,蘆笙與歌舞交相輝映,已成為聞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絲萬縷的蘆笙金曲,悦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鬥牛場面,風情別緻的苗家吊腳樓,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族銀飾、挑花、刺繡、蠟染等,無不閃爍着東方文化的光芒。

寫民俗民風作文10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着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着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裏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採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 到家裏,媽媽把麪粉倒進盆子裏,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麪粉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麪粉和粉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艾葉洗乾淨,放到鍋裏熬 幾分鐘後,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麪糰裏,多揉幾下。揉麪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鬆鬆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麪的力氣要適中, 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從麪糰裏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麪糰,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 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裏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後,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 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後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於,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後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開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裏還吸溜吸溜地吹着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裏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寫民俗民風作文1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家。”我們的祖國大家園裏有五十六個兄弟姐妹。他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但是,他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園中,卻有着不一樣的地域環境,不一樣的名族風俗。

在我們蘭溪,到了正月初十,是我們那邊一年一度的龍燈會。龍燈是燈會的主燈,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橋燈”,一般均有百餘橋, 長者數百橋,甚至千橋。龍頭下託以木板,上建支架,以 竹箴扎於板架,成棘龍形狀。燈內燃點蠟燭,色彩鮮豔奪目。燈橋下託木板,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

在那天夜裏,街上都會擠滿了眾多的人前來觀看。大家聚在一起,有説有笑的。一起等待着精彩的舞龍燈。遠遠望去,好像是一片黑色的海洋。我也在這片“海洋”中等待。終於,在遠方有了一片紅紅的燈火在這熱鬧的人羣中蠕動。我背在爸爸的背上,向遠方眺望。“哈!是舞龍燈的隊伍來了。”我非常得興奮,十分期待龍燈在我身邊“遊”過的那一瞬間。很快,前面的人漸漸散開。只見一條體型碩大的龍,在我的面前遊現。

在我們那裏,誰也不能從龍燈那裏跨過,因為龍燈是具有威嚴的,誰也不允許有人這樣侮辱他。要是誰敢這樣做,指不定是一份打。

很快,龍燈在我們的眼前慢慢移動,我們也一步一步的跟着龍燈。想在他身上沾點光。

寫民俗民風作文1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飾,在當地被稱為“着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鈕釦,只用把結的腰帶,腰帶種類很多,打結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就是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於打結很費事,二戰後又出現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豔華麗的錦繡。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着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寫民俗民風作文13

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剪紙啦!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剪紙的內容包含着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慶賀。剪紙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隻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個小孩在玩耍……中國還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刺繡、戲劇等等。

怎麼樣,我們中國是不是有很多傳統文化呀!

寫民俗民風作文14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後投江自盡。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着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 午十二點。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台上 還供着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後,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餵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於海底)祭祀便完 畢了。其餘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採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 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着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遊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塵。主人則 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乾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着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説,香包裏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麼別具特色,那麼令人難以忘懷!

寫民俗民風作文15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着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着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閲自己的b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羣,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Tags:民風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