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週記

小學教師教學反思週記範文

欄目: 週記 / 發佈於: / 人氣:3.35W

時光匆匆,一個星期已經結束了,一週的時間,一定有不少感想,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週記裏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週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教師教學反思週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教師教學反思週記範文

小學教師教學反思週記 篇1

學生在本課學習前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徵及分類,並且在四年級(上冊)教材裏已經知道了兩塊三角尺上的每一個角的度數,學生課上對數學知識、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比較容易出現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徵。本課是安排在學習三角形的概念及分類之後進行的,它是學生以後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及解決其它實際問題的基礎。學生在掌握知識方面: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比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能力方面: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已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習慣。因此,教材很重視知識的探索與發現,安排了一系列的實驗操作活動。教材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通過量、算、拼等活動,讓學生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推理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進行探究活動是這節課設計的主要特點之一。學生對三角尺上每個角的度數比較熟悉,就從這裏入手。先讓學生算出每塊三角尺三個內角的和是180°,引發學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嗎?接着,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任意畫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用通過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測量誤差),再引導學生通過剪拼的方法發現:各類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再利用課件演示進一步驗證,由此獲得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這一系列活動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轉化”數學思想,為後繼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最後讓學生運用結論解決實際問題,練習的安排上,注意練習層次,共安排三個層次,逐步加深。練習形式具有趣味性,激發了學生主動解題的積極性。第一個練習從知識的直接應用到間接應用,數學信息的出現從比較顯現到較為隱藏。這些題檢測不同層次的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知識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顧及到智力水平發展較慢和中等的同學,第3個練習設計了開放性的練習,在小組內完成。由一個同學出題,其它三個同學回答。先給出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説出另外一個內角。有唯一的答案。訓練多次後,只給出三角形一個內角,説出其它兩個內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無數個答案。讓學生在遊戲中消除疲倦激發興趣,拓展學生思維。兼顧到智力水平發展較快的同學。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本着“學貴在思,思源於疑”的思想,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實驗、去發現新知識的奧妙,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最後達到了一下這些:

1.讓學生親自動手,通過量、剪、拼等活動發現、證實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並會應用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動手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並通過動手操作把三角形內角和轉化為平角的探究活動,向學生滲透“轉化”數學思想。

3.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

完成了這節課的基本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

談話導入 ,回憶已經學過的`三角形知識為新內容進行鋪墊。同時,也為知識的動建構的過程。創設情境,引出課題,以疑激思 ,現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有的同學認為大三角形的內角和大,還有部分同學認為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都是一樣的。那麼到底誰説得對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三角形的內角和)。動手操作,探究問題,以動啟思,讓學生經歷了矛盾,發現問題後,再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探究更好的驗證方法,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剪、拼、撕、折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經歷猜想、驗證、演示、彙報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為我們在測量時會出現一些誤差,所以測量出的結果不是很準確。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選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進行實驗。因此,實驗的對象有較大的包容性,實驗的結論有很強的可靠性。學生會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普遍規律。學生心中激起了層層思考的漣漪,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活躍,發言爭先恐後。三角形不論位置、大小、形狀如何,它的內角和總是180°設計意圖:這裏教師通過提出兩個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層層設疑,使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波瀾起伏,時刻處在緊張而又興奮的學習狀態中。練習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緊緊圍繞三角形的內角和來進行,進一步加深了對三角形內角和的理解和運用,讓學生算等腰三角形風箏頂角的度數和等邊三角形交通警示牌的度數,不但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最後,讓學生求四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的度數,不僅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而且將所學知識進行了內化和昇華。

這篇教學設計通過施教,符合新課程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問題的探索與研究,學生在整節課中學得輕鬆。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學生思維活躍,教學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接下來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探討所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也是180,過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先讓學生進行測量、計算,但得不到統一的結果,再引導學生用把三個角拼在一起得到一個平角進行驗證。這時,有部分學生在拼湊的過程中出現了困難,花費的時間較長,在這裏用課件再演示一遍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練習設計也具有許多優點,注意到練習的梯度,並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也很有趣味性。但還受課本資源的限制,不能大膽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例如:可以出示一塊被打爛了的三角形玻璃板(如圖:),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老師今天不小心把這塊三角形的玻璃板打爛了,要重新買與原來同樣大的一塊,可老師不知道尺寸,怎麼辦呢?誰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呢?讓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常出現的問題,更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不僅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更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

小學教師教學反思週記 篇2

主題《酸與鹼反應》

得意之處:

1、立足課內,聯繫生活實際,本節課由生活小常識引入,如蚊蟲叮咬,痛癢難當,我們可以怎麼辦?學生眾説紛紜,然後教師又給出許多止癢方法,接着分析止癢原理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新課:《酸和鹼的反應》,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預設中為學生留出了足夠的學習空間,如:讓學生自己設計探究實驗方案,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想法是五花八門的,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説一説,互相交流達成共識。這樣就可以以説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3、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綜合分析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不足之處:

1、評價激勵不夠。這篇教學設計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很少,這樣會導致課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我的教學反思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2、對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思考不夠。從以往的課堂中我們發現:面對好玩的東西,組內同學,特別是男同學,時常爭先恐後的去搶,而對於做記錄這樣的差事則不願意去做,在探究中他們不會合作或不合

作,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對本組探究活動應負的責任”。 從而造成學生探究效率低下。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

自己想説的幾句話

一、在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

在每一堂課結束後,要進行認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今後改進等等。同時,要認真進行記錄,主要有三點:

(1)總結成功的經驗。每堂課總有成功之處,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這種成功之處記錄下來並長期積累,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有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查找失敗的原因。無論課堂的設計如何完善,教學實踐多麼成功,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等。課後要靜下心來,

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使教學日臻完善。

(3)記錄學生情況。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師要善於觀察和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利有針對性改進教學。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獨到見解,常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及時記錄在案,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教學相長。

二、在理論學習中自我反思

教師要如飢似渴地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並自覺地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在學習中深刻反思、認真消化、並付諸於實踐。先進的理論往往能讓我們感覺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們的教學進入新的境界。與此同時,新課程《數學》的知識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知識結構不斷完善,面對新的挑戰,要與學生共同進步。在教給學生知識之前,自己首先要精讀教材,鑽研教參,翻閲大量的參考書,向其他教師學習。因此,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增強了自己求知、探索的動力。

沒有深厚的理論素養和豐富的知識儲存,是不能登堂入室、達到高屋建瓴的教學境界的。蘇霍姆林斯基就這樣要求他的教師:“讀書,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不斷補充其知識的大海”,他認為,這樣 “襯托學校教科書的背景就寬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將會更明顯。

三、在相互借鑑中自我反思

任教以來,儘管工作繁多,但只要有可能,我都不放過聽課的機會,甚至是跨學科,一直堅持每週至少聽課兩節甚至更多。除了要多爭取觀摩別人的課堂教學,還要擠出時間來研究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從課堂結構、教學方法、語言表達、板書設計、學生情況、教學效果等各方面,客觀、公正評價其得失。對所聽和觀摩的每一堂課都要研究、思考、探討,並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收穫甚多。各位教師之間,多開展相互聽課、觀摩活動,不但可以避免閉目塞聽、孤芳自賞而成為“井底之蛙”,而且能夠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遠矚,進行揚棄、集優、儲存,從而走向創新。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衝動,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激活自己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

讓我們用反思的力量,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新課標為大家開拓的一片廣闊的天地中。

小學教師教學反思週記 篇3

上個星期去了鄒城鳧山小學觀摩濟寧市小學數學優質課,深受啟發。回來後,打算將學到的內容用到自己的課堂,進行嘗試。

初步嘗試,把自己的課堂錄音,回家反覆聽。感覺問題還是很多的。這一單元也是《認識時間》,王偉老師講的是一年級的內容,與一年級的內容聯繫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由特殊的時間整時到一般的幾時幾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建立一時,一分的時間觀念,能讀出鐘面上的幾時幾分。

在落實1時=60分時同學們掌握的較好,可是孩子在讀幾時幾分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例如6時35分、6時40分、6時45分都能很好的讀出來,可是在讀5時50分,55分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出現了錯誤,他們認為是5時50分,55分,主要就是因為時針接近5,也就是在觀察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這一塊內容沒有落實好,孩子沒有觀察出來時針的變化,最後只好説看時針走過了5,走到6了嗎,沒有走到6,那就是不到6時,就是6時55分。這一塊的內容還有4、5個學生很難理解,與我們學校的其他老師商量,怎麼辦呢?採取“小老師”的方法,1對1幫扶,如果你教的學生會了,獎勵小紅花一枚。沒想到效果還真是不錯。

第二天,趁熱打鐵考核學生對幾時幾分的瞭解,之後換了一種講法就是如果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6,才是,6時,如果分針沒有走到12,那就沒有到6時,那就是5時55分。

雖然只是自己平時的一堂課,但是暴露了很多問題。課堂上的一些口頭禪“那麼”、“明白了嗎?”。再者就是普通話上,有些地方平翹舌不分,以後打算每天朗讀一段,注意平翹舌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學學表揚學生,當他回答問題後,及時肯定他,表揚他。在教學過程中,學着使用“真是棒極了”“選擇你喜歡的方法”等教學語言,使整個教學過程真正的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