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51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説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傳統的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1

當眾人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撩撥起續詩的興致時,有人卻嗤之以鼻:“參加接龍的很多人對詩的用韻一竅不通,折射出大眾對真正傳統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時代,真正的詩人都是寂寞的,詩歌都是小眾的”,使不少網友“詩情酒興漸闌珊”。

這一觀點體現出當今一些人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總是端着架子,否認羣眾基礎,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高姿態,充分顯示其狹隘性。而這,也恰恰是他們相對落寞的原因之一。傳統文化的發揚,當有“大足以容眾”之胸懷,有“海納百川”之氣度,而不能在自我設限中孤芳自賞。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詩歌流傳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結晶,但我們不能因為只看到絢爛奪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歷史中已被風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從某種角度看,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淘洗沉澱無痕的平庸之作,何嘗不體現了詩歌所擁有的廣泛羣眾基礎?事實上,當吟詩作賦成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創作才能具有活力,湧現佳作。

從《詩經》中的不少作品採自民間,到白居易寫詩但求“老嫗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詩詞的興盛從來不是小眾的,而是在讓普通百姓怡情養性中根植了其勃發的生命,正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那些傳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賢士從普通百姓中汲取養料,佐以自己的才華而揮就的。詩歌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詩歌從來不排斥普通百姓對它的唱和吟詠與逸興遣懷。

作為“戲曲之母”,崑曲經歷時代的變遷而一度奄奄一息。戲曲工作者們意識到,崑曲從家喻户曉走向沒落,不是因為崑曲名家的離世,而是因為崑曲在大眾市場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漸失羣眾基礎。於是他們開始引入歌劇、交響樂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眾,而不再曲高和寡。當崑曲再次走進人們視野時,也走進了新的時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羣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戲迷,台上是大師在演繹傳統的精髓。這時我們懂得,沒有一個文化可以將自己封閉起來,沒有一個文化有資本篩選受眾羣體,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謙遜,才能換來更長壽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來。

以精英品位為藉口故步自封,最終只會日薄西山,上演一羣聖賢大師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弔唁的悲劇。唯有敞開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繼承與發展,促成文化繁榮進步。時代需要包容,傳統文化亦需包容。無論何時何地,傳統文化止於獨行,而盛於大眾。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2

今天是農曆的二月初二,中國的傳統節日——龍抬頭,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據説這天一般處在驚蟄前後,大地回春,萬物復甦,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人們認為這天正是蒼龍“登天”之日,俗稱“龍抬頭”。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故民諺説“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一大早媽媽就帶我去理髮店理髮了,雖然前來理髮的人很多,但為了能“龍抬頭”,我還是耐心地排隊等候。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漫長地等待後,終於輪到我理髮了。

聽説今天下午將在金鐘山文昌宮戲台舉行民俗文化活動,有歌舞、武術表演等。從理髮店出來,我就跟着媽媽迫不及待地向金鐘山飛奔而去。

媽媽告訴我:“二月二,在我們會澤是很隆重的節日,這也是一年一度的耍山節,這一天非常熱鬧,四面八方的人都會趕來金鐘山拜祭文昌帝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會澤特有的耍山節。”

來到山腳下,這裏早已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通往山頂的石階擁擠不堪,我們只好選擇走小路爬上去。在路上,媽媽給我講了金鐘山的神話故事,傳説從前有九條蛟龍禍害會澤人民,它們無惡不作,使得會澤人民民不聊生,後來文昌帝君聽説了這件事,就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文昌爺爺用煮稀豆粉的大鍋扣住了九條在會澤金鐘壩子作惡多端的蛟龍,後來這口大鍋就變成了現在的金鐘山。蛟龍被文昌帝君剷除以後,為了感謝他為民伏龍除害之善舉,在清雍正末年或乾隆初期,會澤人民捐銀獻款,在山頂上建蓋了文昌宮。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成了會澤人民遊山的傳統佳節。每年的這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百姓湧上金鐘山,祭拜文昌帝君,祈求他保佑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正當我聽得入迷時,金鐘山頂到了,“文昌參天地、民俗貫古今”文藝活動已經開始了,數千名當地羣眾及遊客正在古戲台前津津有味地欣賞着文藝節目,今天的民俗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羣星薈萃,包括祭拜文昌和敲響二月二的鐘聲及優秀傳統文化展演等,其中我最喜歡我們東風小學同學帶來的舞蹈《最美銅鄉》和金鐘山武術班帶來的武當功夫《武魂》以及我們的老師們帶來的《精忠報國岳氏家風》等節目。

和風弄韻歌聲起,妙曲融詩笑語頻。欣賞着一個個精彩的節目,我度過了愉快的金鐘山“耍山節”。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3

道德是一種文明的體現,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範,是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準。在社會中,只有人們的道德意識提高了,才能讓社會變得跟美好。其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在家庭中孝敬父母,洗衣做飯,疊被掃地,自理自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學會感恩;不挑吃穿,不亂花錢,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都是道德的表現。

在學校裏同學互助互愛,見面行禮,主動問好,尊敬師長,知禮重節;交流談心,節日聯歡,互幫互助,關愛他人;積極參加活動,認真完成任務,愛護公物,關心集體,都是道德的表現。

在社會中關心他人、愛心奉獻。幫助孤寡,做"愛心小天使";參與社區清潔衞生,做“社區小義工”;參與“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小使者”, 不隨便扔垃圾等。這些都是文明的表現,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道德文明無處不在。

在社會中,公交車上有人讓座,樓道有人主動打掃,還有,就是那一個個再默默奉獻的奧運志願者!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奧運會是全中國人民的驕傲。但是,在這背後,卻有着默默奉獻卻不求回報的--志願者!在炎熱的大夏天裏,他們穿着鮮豔,整齊的服裝,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外國友人的到來。用最佳的狀態為四面八方的來賓送上祝福,關心,讓人們感到在這炎熱的太陽下,也會有一絲涼爽。

在學校,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懂禮貌。在樓道里,不亂跑,不打鬧,看見老師要主動問好。不説髒話,關心同學,也是道德的表現。小時,不懂的得這些事情,總是在樓道里大喊大叫,見到老師也不懂的打招呼,現在,不用説,知道了在學校裏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懂禮貌。

在家庭裏,要為家裏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為家人減輕一絲的負擔。雖然事小,可也是道德的表現。父母讓你去買一些東西時,不要抱怨,父母養你這麼大,這點小事還能難倒你嗎?古時,東漢江夏的地方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母親去世。夏天怕父親熱,用扇子一遍遍的扇涼蓆;冬天怕父親冷,自己先把被窩温熱,再扶父親上牀。可見道德是中國很早以前的傳統。

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範、增強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品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4

中華傳統文化有獨特魅力,總那麼使人着迷,吸引了無數的人:詩詞讀着儒雅,崑曲聽得沉醉,對聯用得巧妙……我們都有責任傳承屬於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而我與傳統文化的緊密接觸,是一段在淡墨濃墨,點染河山中的難忘故事。

七歲那年,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國畫。爺爺對國畫情有獨鍾,每次都手把手教我國畫。我那時不懂事,總覺得畫畫這種東西誰還不會?便總想掙脱爺爺的大手“任意妄為”。爺爺也不惱,依舊慈祥温和地告訴我:國畫的精髓便是靜和謙,每一筆都是靜與動的中和。我那時當然不懂,只是之後安分了許多,在爺爺蒼老與温暖的手中,體會着運筆的温和與緩急,靜下心來。

後來,我長大了些,爺爺更蒼老了,而他與我最難忘的聯繫,仍是國畫。爺爺八十大壽時,我親自畫了一幅紅海棠送他。看着那筆墨,我才發現國畫的紅是隆重而不輕浮的,綠是沉靜而不黯淡的,恰如那紅海棠靜綻芳華。這幅畫裝裱後一直放在爺爺的卧室裏,將莊重與沉靜的魂帶入我和每一位家人的心靈。

小學將畢業,我仍成長着,國畫也算我的一技之長了。一次藝術節我報了國畫,卻因沒有時間,直接將過去我的得意之作中的一幅交了上去,卻並未得獎。爺爺聽後教訓我:國畫雖古,也是有人格的,不準被人侵犯它的尊嚴。再好的畫技,若沒有認真的靈魂作支撐,便是黔驢技窮,也不尊重自己。我在這一次教訓中領悟,國畫也有作為高雅藝術的尊嚴,從此我不再輕慢,在任何事上都認真對待,尊人尊己。

而在去年暑假,爺爺過世的消息卻突然傳來,讓我幾近心碎。我獨自坐在屋子裏,看着牆上掛滿的我成長的痕跡,它們都有爺爺愛的影子。我又想起了那靜靜綻放的海棠,此刻它定還將美留於筆紙,靜靜展現它的美吧?它隨時都是孤獨的俠客,人間的仙子,它的情懷揮之不去。我突然明白了爺爺的用意,國畫的美是永恆的,它用愛感染我,於筆墨間教我謙和,教我沉靜,教我莊重,教我正直。這些,都在將我培養成一個真正內外兼修的中國人!經歷人生滄桑的爺爺,明白這筆墨丹青的真諦,而我,也通過這明白了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不論何時,我都應將國畫的魂,將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傳承下去,因為這,也是每一個有愛有靈魂的中國人的心願……

世事變遷,唯有一個民族最本真的文化之美能傳承下去。也許丹青背後無關你我他,無關發生了什麼,總能讓我們受真善美的薰陶,自發做些什麼。這就是我與國畫,與傳統文化的故事。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5

蜀風蜀韻——老茶館

古街裏大青石鋪成的石徑彎曲幽深,石徑的邊緣與牆角的交界處覆蓋着一層綠苔;古街兩側分佈着宗祠、水井、水槽、曬穀壇,盡頭是一處幽靜的老茶館。

路是不平的青石板,坑坑窪窪的,昨夜的雨滴還靜靜躺在凹凼裏。輕輕推開木門,發出“吱——呀”一聲,地面揚起的塵灰頃刻消散。茶館幽暗,唯一的光線來源只是一處小小的窗。光線射在窗邊的幾把零散的藤椅上。

叫上一壺清茶。

精緻小巧的玻璃杯裏裝着幾片嫩綠的茶葉。熱水一倒入,隨着水蒸汽的消逝,茶葉上下飄動着;幾經周旋,有的垂直於杯底,有的橫浮在水面上。

時間悄悄流逝,茶香逐漸釋放出來,杯中的清水也呈現茶色。小小的唆一口,茶香縈繞在脣齒之中,久久不散。將茶水含在口中,細細打量這來自20世紀初的老茶館——曲折的廊道、縈迴的天井,方磚已被歲月侵蝕了,路面已經龜裂,紋路紛亂。

這時,蓋碗茶也端了上來,裏面放的是上等的花茶。一位身着漢服的女子走了過來,手上拿的是長嘴壺。壺嘴可達三尺六,為全銅打製。她把茶壺拿在手上,做着各種高難度動作。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戛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齊平,碗外無一滴水珠,既是一門絕技,又是藝術的享受。長嘴壺不僅用於表演觀賞,沸水在經過長嘴時,降低了温度,這樣最適合用來泡蓋碗茶。

那女子微微一笑,輕輕行了個禮,便抿起紅脣翩翩離開了。

蓋碗茶的茶蓋一般斜放在茶碗中。若要改變茶的濃淡,用茶蓋在水面輕輕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通過茶蓋改變茶的濃淡,這正是蓋碗茶的玄妙之處。

夕陽西下,茶館已成了一個獨立的空間,與外界的喧鬧隔絕了。人們在這裏沉穩雅緻,眉宇之間都體現出優雅。一方水土孕育了巴蜀的茶文化,她猶如蜀地的一顆沉默的心。閒暇時,品一品茶,感受傳統,傳承文化,讓我這樣的少年人也悄然沉醉。

黃昏的光灑入茶館,收音機中的川劇仍在悠揚,雅靜的生活從未被喧囂打亂……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6

一條大河奔騰於華夏版圖紙上,時而遇到峽灣,飛沫四濺,趣意橫生;時而流經平地,流觴曲水,沙白水清;時而跨過高山,事宜奔騰,萬馬齊喑,不捨晝夜如它。

古往今來,歷史的浪潮哺育了多少文人名家,從先秦諸子,到秦漢散文,再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晚明小品,文學芬香一直傳於今朝,即使穿越百年仍帶着民族獨特的氣息。

李白之詩仙最豪情,劍光月色躍然於字裏行間;王羲之之《蘭亭集序》龍鳳舞動,堪稱天下第一;王昭君之冰清玉潔,繽紛着唐詩宋賦的音韻。

王國維去了,去了他嚮往“國學”天堂,他很是平靜。尚在人間時,他很是激憤,國學的腳步越走越遠,在那個趨於猛獸般的時代裏,他的聲音太小,罷了,既然不能挽救這個時刻,那就去博取精神的自由吧!他捨棄了世俗,去追隨那內心的獨標孤高,他對國學的堅守,讓人仰視。

而今,人們對傳統文化議論紛紛,隨着英文縮寫字母編入新華字典的浪潮,有的人漠不關心,有的人嗤之以鼻,諷刺中國人的無能,還有的人似乎緊跟時尚的步伐。不要説這個小事了。甚至日常交流中也混雜這半不拉幾的英文。我們太過自以為是,傳統文化殿堂仍熠熠生輝,我們卻視之鐵鏽,這樣的民族,這樣的子孫,它又能存活多久呢?

曾經,魯迅棄醫從文,以筆代刀,挑開黑暗的帷幕,刺痛那一雙雙黑暗的眼睛,挽救邊緣的國人,他聲聲吶喊,聲聲祝福,讓中國文明重新在大地上開出血紅的花,讓中國脊樑在此鏗鏘有力。如今,我們也需要這樣一些人,為華夏,為文明,為傳統而奔走呼號。我們需要用血淚灌溉,讓中華傳統文化之林屹然挺立於世界東方,我們需要取飲華夏大河之水,讓祖國的未來,祖國的花朵綻放最美姿態。

我的華夏文明啊!我願跟隨你的腳步,去跋山涉水,領略四季變化!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7

《莫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突然發現身邊的朋友們都在看《來自星星的你》時;突然發現自己偶像都是歐美或日韓的明星時;突然發現和朋友們的聊天都變成明星八卦時,我心裏也莫名的百感交集。回想起往日的種種,似乎只是一個個空洞的軀體在行屍走肉般的話看。在這個極速的時代裏,不容停歇,一旦如此,那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我們都似乎只能麻木地從眾,尋找並沉浸在那所謂的娛樂裏,僵硬的活着,喪失了自己的靈魂。直到——一個個紅白相間的田字格,和一股名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清風拂進我的心底,我“清醒”了許多。它帶來的警示和啟發引我深思。

“漢字聽寫大會”一炮而紅,甚至遠超以往所謂的“大熱”的娛樂節目。但我不希望人們只是因為隨波逐流,或是三分熱度地去關注漢字。像“癩蛤蟆”這樣常見的字卻只有30%的人寫對,這意味着什麼?不僅僅是簡單地提筆忘字這樣的普遍現象,更暗含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步缺失。而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是絕不可能離開傳統文化的延續的,因此我認為,莫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漢字對於中國人來説,早已不僅僅是方格內的橫豎撇捺,也不是簡單的交流工具,它滿載着中華民族的歷史,炎黃子孫的血液,沉澱着民族的精魂。作為國人,不會寫中國漢字是理應去警醒的。或許你會説,這提筆忘字不就是現在科技化國際化的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個弊端嗎?但是請你謹記,漢字早已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中,分不開,斬不斷。它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而傳統文化又是一個民族的魂,這樣一個承載着我們的根的靈魂,怎麼可以被捨棄?試想一下,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怎麼可能被人記住,被人敬佩?怎麼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一活動及時為我敲響了警鐘,每個國人都應該關注傳統文化。

其實,我覺得我是幸運的,練習過書法的我更能體會傳統文化之美。墨的沁香環繞身旁,提筆印下或端正或瀟灑的漢字。我愛那方正有致的楷體,飄揚舒展的行書,圓潤協調的隸書,灑脱不羈的草書。我置身於那一撇那一橫長中,心中獨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中華民族的結晶包裹下,我深陷其中,帶給我不一樣的歡愉。

關注傳統文化不僅利於民族發展和傳承,更是文化復興,國家振興不可丟失的存在。與其過多地崇洋媚外,看什麼韓劇美劇,聽什麼外文歌曲,不如放下手中的iPhone,拿起身邊的“孔孟老莊”,端起一杯青茗,細細品嚐。

所以,不要讓外文垃圾再侵蝕我們的靈魂了,讓我們迴歸傳統!書寫我們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依靠你我,讓我們並肩前行,莫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評語:很好!文章取得了長足進步,開篇“排比列舉”引材,而後打開思路,從漢字與文化,漢字與民族,漢字與愛國等角度談生意,危害,有力論證,接着聯繫自身實際談漢字之美,結尾發出倡議,點題,能將堂上所講方法迅速掌握並能夠靈活運用,很好地達到了訓練目標。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8

中華民族很早就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遙遙數千年前。上至皇親國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都深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制度的束縛。那麼傳統文化禮儀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古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得、九禮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着社會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封建思想有極大的弊端。繁瑣的條條框框呆板的禁錮着人們的思想。扼殺着人們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靈魂。當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們稱訟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師重教、孝敬父母、檢點行為等。新時期的道德關念大抵也是數千年來約定俗成形成結果。正確、全面的審視文化的魅力就是在於看功大於過、還是利大於弊。縱貫中國古代歷史就是壓迫與被壓迫的交替、演變、進化。較為嚴格的上下級關係違揹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註定世世代代為奴為婢的命運。他們處於金字塔的底層行使着受壓迫被奴役的權利。顯然這種現象從總體上來説不利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卻大大抑制了社會的向前發展。對於這些不利於時代特色的文化只有捨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對於一些精要之處則要吸取併為社會生活服務,譬如孔融讓梨、緹縈救父、香九齡温席等一些婦儒皆知、傳承至今的歷史典故都是值得發揚廣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該塵封在史料中,畢竟它們在歷史舞台上留下過“美”的痕跡。提供價值依據參考、熟讀歷史考實錄無疑是通曉古今、知道興衰的最好方式!精華是要繼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徹底遺棄的!遺棄的方式有多種,其一、存而不用,明曉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淨盡。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竊以為後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來講萬物的興衰存無都是有規律的。全盤否定與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糟粕的東西知而不為是最好的辦法!難道不正是由於在舊的基礎上才推出的新麼?不能正面面對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優等會民族,忘記糟粕有時也等同於凌空而建的空中樓閣。糟粕難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鑄輝煌的基石麼!糟粕、精華、落後、進步這不正是一個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嗎!

綜上所述包括處理方式在內的一切行動能力都有其變通的餘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捨棄給人來相差萬里的感覺!理智者、理性也。權衡利弊。發覆推敲的結果讓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數典忘祖。不計後果的行為難以服眾!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9

《牢記漢字是根本,莫忘姓名是炎黃》

每一筆都冥思苦想,每一字都方正漂亮,每一次開口都令觀眾汗顏,每一次關於文化的節目都深得人心。

科技發展十分迅速,各種高端手機競相推出新產品,各種輸入法也是層出不窮,人們日常對手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有的人甚至不用看鍵盤就能盲打出想要的字,對於一些日常掛在嘴邊的字,竟然提筆就不會寫,這一切,也許都是對中國漢字的陌生化與疏離感。

科技是把雙刃劍,作為擁有自由意志的人類,我們應當將科技玩弄於鼓掌之間,而不是被套入科技的“囚籠”中。捫心自問,中華上下五千年,哪一段深刻的歷史不用漢字書寫?哪一個美麗的故事不用漢字潤色?哪一首漂亮的詩歌不用漢字珍藏?從先秦到現代,漢字文化一脈相承,師尊孔子用漢字記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訓後人為人處世之道;詩仙李白,寫下如美麗銀河般無數的詩,那漢字,就如那構成美麗銀河的點點繁星;明代洪應明,“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豁達情懷也是由漢字來傳達給後人……從古至今,漢字作為文化的傳承品,經久不息,把古人的思想帶給我們,試想若中華文化是一棵參天大樹,那漢字,就是它的根啊!若沒有漢字,我們何以交流?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以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

同時,漢字也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曾經有一個將軍説過:“如果想征服中國,光靠殺人是沒用的,我們要讓這裏的孩子説日語,寫日語,把大和民族的文化放入他們的心中,才能夠真正地征服這裏。”是啊,在“國外風”充斥人心的現在,有幾人能夠讀出“直掛長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有幾人能夠在國畫的淡墨寥寥幾筆品味出寧靜淡雅?有幾人能在二十四式太極拳中品出古老的人體全息和以柔克剛的民族思想?又有幾人能夠在《崑曲牡丹亭》淺淺幾句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日漫控”連日本因明治維新而崛起都不知道,那些“歐美控”連向基督禱告的順序都不瞭解,如此之國人,何等悲哀!

從今開始,喜歡中國的漢字吧!品讀中國文化吧!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微開小軒,任月光流淌,擺一紙熟宣,執一杆毛筆,磨一方淡墨,寫我們的文字,寫我們的文化,看月光照亮,微風拂面,墨香四溢。

從一個“漢字聽寫大會”映射出如此感悟,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傳承中國的民族文化,多寫漢字,多讀文化,意境無窮。

已等不及寫一紙我們最珍貴的靈魂了。

評語:文字寫得頗為精彩,主旨鮮明,中心突出,引題析因後,運用比喻論證,排比,反問進行深入剖析,議論説理有力度,後半部分更是漸入佳境越寫越美寫出了作者的獨立思考與真情實感,很好地完成了訓練任務。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10

大國泱泱,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明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可見其深厚的底藴,而我,做為一名中國人,每每想起那鮮豔而又精緻的中國結或是生動有趣的皮影戲,還有那神奇的“變臉”……數不勝數的精華,都讓我為之動容,為之驕傲!詩意中吐露芳華,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舞出了其別樣而動人的舞步,奏響其魅力無窮的樂章!

在一個晴日的午後,品上一杯沁人心脾的茶,翻開一本書,你為優美的語句所傾倒。那“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你傷感的來源。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那“回首何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在文學的世界裏遨遊,如痴如醉。從古代的四書五經,唐朝的唐詩,宋代的宋詞,元代的元曲,還有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以及現代的散文,小説。細細品味,便悟出其中的奧妙,這是中國傳統文學的珍奇所在,細想想,多少文人墨客創造了輝煌的篇章,瑰麗的詩篇是中國傳統文化不朽的瑰寶。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中華漢字,生動形象,傳播文明,蓋世無雙。連綴成句,頓挫頓揚。書不字體,各具特長,篆書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正楷端莊,狂草奔放,鳳舞龍翔。對聯形式,漢字獨創,魅力無限,源遠流長!”漢字像一隻只神奇的精靈,在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映照下,各種書法相映成羣。當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出一曲曲動人的漢字之歌,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過筆尖,頓時,一篇佳作躍然紙上。漢字,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

一年的365天中,節日來臨時往往是最歡騰的時候。“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春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是熱鬧的元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祭奠親人的清明。“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窮,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這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端午,“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鈎”這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七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盼望家人團聚的中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與老人相伴的重陽。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是節日,是節日中家庭的温情,是親人之間感情的聯繫,佳節是中華人民不變的守候!

在文化中不變的,還有那些支撐我們前行的道德品質。“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是“孝”字體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義”字體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一種堅強和正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一種勇無止境的探索精神。一個民族有多強大,可以從文化中體現,優良的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根基。

在歷史的洪流中,或許有些文化已被沖刷盡了,但多數文化還是被完整的保存下來,先人們為我們創造了這樣的瑰寶,作為繼承者的我們,更應花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心血,將之完整的傳承下去,這樣,我們才不愧於祖先。中國人民有能力更有義務的讓中國文明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11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四條文明的長河從悠遠的歷史向我們奔騰而來,三道水痕漸漸淡沒或乾枯,只剩一汪江水還打着旋兒,湧向更遠的未來。然而,我們作為這條河孕育出的子孫,是否還堅守着她名為“文化”的江水,是否還保持着我們作為“龍的傳人”的驕傲?

每個人,都有義務,有能力傳承我們的文化。民國政界名家吳國楨,於暮年在美國完成了《中國的文化》一書,雖然那時,他早已過了年少氣盛的年齡,甚至身在異土,但他心在中華,還有着拯救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夠著成這本簡單易懂,卻又不失科學性與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見,無論年齡與地位,無論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顆熱愛文化的心,都能將文化傳承甚至發展下去。

堅守傳統文化也是意義重大的。不僅要從個體努力,也要從政府,從國家,保護這一文明的領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韓國,是申遺大國之一。零五年,在端午節申遺中,我國落敗;後來,他們提交了“風水”的申遺書;現在,他們又將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披上了別國的外衣,成為他人的遺產。若再這樣下去,我們的子孫回首,只能看見一片冠着其他名稱的歷史。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説,是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代表它千年歷史的結晶。若一個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將無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歸屬。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保護傳統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緊事。傳承至今的工藝與習俗,都是千百年煉出的精華,無論失去哪個,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可彌補的巨大遺憾。現在,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了它們的重要性,也開始着手去保護。為學生開設講座和課堂;給節日設立假期;通過網絡為將失傳的工藝尋找繼承人……。我們應盡一切努力,去保護流傳下來的文化!

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各種名號,或看似離我們十分遙遠的專有名詞;更是四大發明的偉大,是各種節日的豐富多彩,是四大文明古國無上的驕傲!這些文化,組成了我們的宏偉的歷史,也造就了我們輝煌的今天。我們也應抱着感激的心情,去堅守我們珍貴的傳統文化!

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發揚文化,願每個中國人,都能為這傳承的文化感到無盡的驕傲與自豪!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12

《漢字與傳統,矢志不渝的根》

漢字,偏居人人所不及處,終有一日,漢字的幽靈,將且僅將在庸人心頭回蕩,卻不屑悲憫歎息。

央視舉辦的漢字聽寫大會,預料之中地暴露出漢字書寫的嚴重問題,有如虛假繁榮的當頭一棒,讓人們從被社會導向宣揚捧到的雲霧裏摔下,警醒,然後意識到當代文化的頹唐,荒蕪。

漢字在中華文明中,從來領銜主演,策劃着時代的發展。漢字,是野蠻與文化的邊界,是左祍與開化的差別,由漢字開創的早起國家直接衍生出“天下共主”的思想,莫不賦予中華民族強烈的精神認同和整體意識,其後演變為唐宋的普世主義,中華民族精神依託漢字得以體現,舒展,最終使整個亞洲為其先進的文化,文明折服,讓中國一時萬國來朝。

縱覽千年華夏文明史,漢字,是作為一個民族,一羣擁有者同樣經歷,記憶,價值觀的人所最珍重的內核與底藴出現的,然而,反觀今日,尚文化之風不似古之盛行,儘管科技的發展難辭其咎,但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的淡漠冷淡,以及中國重理輕文的教育模式,無一不動搖着漢字的根基,動盪的十年,信仰倫理,公序良俗的淪喪,無一不導致着人心的浮躁,此消彼長之下,自然為外來文化造就了可乘之機,悠遠寧靜,恬淡自如的漢字,又怎麼會有立身之地呢?然而古今對比之下,捫心自問,是從何時起,我們自己拔下了我們深深紮在這片土地上的根,使我們慢慢枯萎,成為一株無根的,枯黃的,垂老的,毫無靈氣的野草?

可以説是千年間文化的積澱,時間的沖刷,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出無數閃耀的羣星,積累出千年的時間,空間,積累出我大中華,然而,身為中國人,我們有理由堅信,能讓我們在世界面前,引以為傲的,並非是科技,而是我們的文化底藴,那是深浸在骨髓裏,經時間發酵,可於一言一行間投射出一個人的品行修養的靈魂素養,這種人文情懷,絕不是任何尖端技術在一朝一夕間可模擬的,貪圖多與快,卻背棄了對自我行為道德的約束,或許會飛黃一時,但代價,卻是整個民族的永久倒退。

每個漢字,都封存了多少塵封的歷史,往事,回望書寫大會,唯願人人警覺自醒,倘若某日漢字消亡,中華民族定當不負在存。

評語:好一篇宏論!作者思考深入,鞭辟入裏,深入文化內核,與民族之基,字裏行間散發出濃郁的憂思情懷與愛國熱忱,文章引題後細數漢字發展歷史以飽蘸情感之筆抒寫保護漢字與文化的意義價值,剖析棄擲漢字的危害與後果,引人深思,給人警醒。

關於傳統的議論文13

碰撞,總會有新的生成物出現。即使是最微小的氫原子,碰撞聚變,帶來了清潔的核能,可同樣也成了危險的氫彈。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時亙古不變的議題。在家庭教育中,中國傳統的棍棒教育與國際主流的鼓勵式教育不可避免地碰撞交織,孕育了新的種類。正如《虎媽貓爸》中所演繹的那樣,父母雙方一方保留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另一方唱白臉,扮演“慈父”、“慈母”的角色。這種中和或許對於中國而言是一種平衡方式,童年不缺樂趣,長大亦無悔意,是碰撞才獲得的精彩。

德國的所有大型超市在有一天幾乎全場清空,只有少量貨架上還殘留着些瓶瓶罐罐,並在每個區都寫上了帶有情緒的標語。這便是德國的“國貨節”。如在某連鎖超市中,乳製品區清晰地寫着“來自新西蘭”,在生鮮區中赫然標明“孕育於北海漁場”,啤酒區商品便十分豐富了,註釋是“不要忘了慕尼黑”。據負責人所述“國貨節”舉辦的目的便是宣傳經濟全球化下,商品流通與碰撞,我們身邊用習慣的了不一定是國貨。以告知顧客,包容碰撞後的世界市場,貨架因碰撞而豐滿;世界因碰撞而精彩。

可碰撞卻也不全然如此,化學反應因催化劑的干預而改變產物;碰撞交流因人的干涉而改變了結果,甚至,讓人變得痛苦。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命博士編撰的儒家注經,融合了道家中的“天道有常,道法自然”,也摻雜了墨家、法家思想,曲解了其中部分含義以達到愚民的目的,到了明代,又添加了“宋明理學”中朱子那些“忠”、“孝”觀點。士人的文章越來越沒了真情實感,士人感到痛苦,害怕妄議時弊不僅丟了性命,甚至禍及家人,只好寄情於對辭藻的追求或是寫些稱頌之言,中國的文學沒落了,文壇寂寥,文學也感到痛苦。

馬克·波羅的遊記確實宣傳了中國盛況,東學西漸,孔子進入了伏爾泰的書房,老子的文章為哲學家拜讀,文化的碰撞與交流確實帶來了世界文化史的繁榮,卻也使野心家的貪慾激增,他們渴望征服。這帶來了戰爭,苦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是碰撞難免引起的副反應結果。

碰撞就像有機化學,你渴望得到主反應的生成物,譬如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譬如經濟領域的碰撞融合,然不可避免帶來了副反應,是你所害怕發生的,譬如戰爭,譬如征服,譬如苦難。唯有如此,世界才有了精彩,也正因如此,它使人痛苦。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成為推動它碰撞融合的催化劑。

Tags: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