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推薦】呼喚圖書館意識議論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1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喚圖書館意識議論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推薦】呼喚圖書館意識議論文

呼喚圖書館意識議論文1

中秋之夜,家家都要圍到圓桌旁,吃月餅賞月。今年中秋,我們全家第一次團團圓圓在一起過佳節。因為爸爸媽媽都在偏僻的下二門工作,難得一起回來。

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來到樓下的圓桌旁賞月,月亮卻遲遲不露面,可能是還沒有化粧好,有點害羞吧!因為人間有好多雙眼睛正盯着天空盼着看到她美麗的臉龐。我着急地喊:“月亮、月亮快出來吧!”果然,月亮從雲彩裏羞羞答答地出來了。皎潔的月光頓時灑滿了大地。媽媽説:“咱們開始切月餅吃。”只見媽媽把月餅切成三塊,每塊都是三角形,我好奇地問:“媽媽,這麼多月餅每人吃一個多好呀?”媽媽微笑着説:“把一個月餅分開,每人吃一塊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圓形,代表一家團圓,也象徵着空中圓圓的月亮。”

我邊吃月餅邊想到一句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 ”不知大姑現在怎樣。我急忙給大姑打電話,大姑説:“我正在四川綿陽和災區的小朋友們一起快樂地過中秋節。”我聽後不再掛念大姑了。

這時,一陣秋風吹過,感覺有點涼。抬頭望天空中的月亮也更圓更亮了。這是一個美麗而又快樂的中秋之夜。

呼喚圖書館意識議論文2

在加拿大學習期間,我有意識地到不同的中小學、幼兒園聽了許多課,並仔細觀察了他們的課堂教學,他們給我留下的一個基本印象是,在課堂上老師對孩子們不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而是想方設法使孩子的大腦充滿疑問,井讓孩子知道,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他們不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以及面對問題如何尋找答案,他們懂得並廣泛實踐了這一重要原則,即對於人的創造能力來説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重要:一個是他能否提出獨特的問題並知道到哪裏去尋找答案的本領,另一個是他能否綜合使用所學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這兩點恰恰是我們現在教育所忽視的地方。在我國,我們的教師、家長以及學生已經適應灌輸的教育、教學方式,本該充滿問號的童年在現實的教育中很快就變成了句號。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這種變化對孩子意味着什麼?為什麼東西方教育會有如此的差異?這裏,實際上涉及到東西方教育中不同的“問題觀”,即是説,在對問題的看法上,中西方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對此,袁振國先生在其《反思科學教育》一文中有過一段精闢的論述:“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問題,‘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什麼”“為什麼”是兩個充滿魔力的詞,它們是孩子打開知識寶庫之門的鑰匙——大約在一歲半時,兒童就開始了他們以“什麼”為特徵的第一個好問期——“這是什麼?”天空、泥土、飛鳥,直至家裏的一切日常用品,都會成為追問的對象。當他們對所見所聞略微熟悉時,他們又開始刨根問底地追究為什麼的問題。可以看出,孩子所擁有的潛力是巨大的,要比目前的教育體制所能啟發他們的多得多。基礎教育時期既可以成為促成、也可以成為扼殺兒童好奇心的關鍵時期。想想我們的孩子,剛剛入學之時,他們懷着多麼激動的心情跨進學校的門檻,懷着多麼深切的信任注視着老師。而幾年之後,甚至只有幾個月、幾個星期之後,閃爍在他們眸子裏的火花漸漸熄滅了,他們對單調劃一的學習感到厭倦,對缺乏温情的教師感到失望。為了“顧全大局”,只能一忍再忍,在“忍耐”中泯滅了創造,在無奈中變得消極,變得冷漠,而如果有一個適合的環境,好奇心就會自然而然地繼續發展,從而進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慾和強烈的好奇心,這是創新型人才的根本基礎。學習的慾望愈被滿足,潛能的激發程度就愈高,學生唯有將他們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投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才能獲得最好的成果。

愛動腦筋的孩子哪兒去了?當孩子的問號變成句號後,一些教育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孩子不願動腦是一個被忽視的更為突出的問題,造成目前孩子不願動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的教育缺乏孩子動腦的“時空”,缺乏開發孩子思維的“家庭作業”是一大原因。同時,一些學校注重對具體解題的指導,而忽視對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換句話説,重視“答”的訓練而忽略“問”的培養與指導,也是一個原因。更主要的是,我們廣大的教育者自身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問題意識,缺乏民主意識,缺乏對話意識。其實,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説,問題,應當成為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問題意識應該是其基本意識。因為,所謂教學,説到底,就是師生共同探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如果學會了如何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那麼,教師的“教”就獲得了成果。不僅如此,問題還可以激活思維,思維被激活了,課堂絕不會死水一潭,被激活的課堂氣氛,又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有利於變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促進學生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創造型。當然,這裏所説的問題,與學生作業、考試中要求回答或解釋的題目不同,它是指須通過研究討論加以解決的矛盾、疑難。換言之,這裏的“題”,“詢問”的程度小一些,而“探討”的意味強一點。

俗語説得好,“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學起源於問,學總是和問緊緊相連的,我們讓學生學會做學問,就是首先學會問。孔子所説的“事問”就是問題意識普及化的最好説明。問題意識要求在面對新知時,運用業已獲得的知識經驗與技能,通過積極的主動思維活動去解決一個又一個新的問題。一旦有問題形成,圍繞問題,我們就能展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活動。此外,問題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正是在一個個問題的提出中,開始其生命的歷程。對於教育者來説,培養青少年學生自覺的、強烈的問題意識,應該是創新教育的出發點和中心。在問題意識指引下的“教學相長”必將有益於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這裏需要努力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那種用教師的“問”代替學生的“問”,用教師的“問”剝奪學生的“問”的做法,實質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萌芽。

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不善提問,不敢反問,不勇於挑戰權威成了我們學生的共同特徵?我們的學校,為什麼只教“學答”,而不教“學問”?我們的考試內容,為什麼用“答”代替了“問”,我們的考試評價標準為什麼只有“答”的標準而無“問”的標準?我們的教育為什麼不引發學生“問”的興趣,反而用“答”來傷害學生“問”的興趣?我們的教育為什麼不培養學生捕捉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反而只是背記信息?我們的教育為什麼不養成學生思考的習慣,教會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的能力,反而只是按照老師講的、書上説的、本上記的去死記硬背呢?

雖然人有好問的天性,但主動積極的問題意識、善於提問的能力和勇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説要靠後天培養。由此看來,我們需要以問題為紐帶進行教育、教學,即以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終,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們將他們具有創意的反應與所受訓練及知識結合起來,從而在他們接管成人的世界時,能夠保持神奇的視野。為此,教育者必須悉心保護學生固有的創新求異的本能和慾望。不能教條地、機械地用同一個標準、同一種模式去衡量他們,規範和框定他們的創造活動,而應當從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人手,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勇於探索;讚賞奇思異想,允許出錯,給他們創造廣闊的馳騁想象的空間,這樣才能使其充滿“?”,創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我們都知道,21世紀是科技激烈競爭的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面對知識陳舊週期日益加快,新問題層出不窮的世界,我們的教育能不能革新我們個人的思想方式與習慣,大力強化問題意識,能不能有效地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創造性地應答沒有遇到過的挑戰,關鍵就在於我們能讓孩子擁有多少“?”,能否讓孩子永遠充滿“?”。對於加拿大中小學課堂教學充滿問題的真實情境,很多人由於沒有親身經歷,似乎有點難以想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以國人傳統視野看加拿大教育,人們也許會認為加拿大教育是一種最不合“規矩”的教育,而這卻正是給予我們的寶貴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