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簡析第二屆海絲文化國際青年學者聯盟論壇會議論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9.15K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地區進行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海上路線的開闢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其承載的豐富的歷史信息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值得我們不斷深入探究和挖掘。

簡析第二屆海絲文化國際青年學者聯盟論壇會議論文

南開大學楊巨平和王坤霞的《〈厄立特里亞海航海記〉中的海上商路》認為埃及- 印度這段海路的開通事實上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先聲,後來成為海上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試圖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依照《航海記》的記載,以“埃及- 東非”、“埃及- 阿拉伯- 印度”和直航印度的海路為線索,對公元1 世紀紅海- 西北印度洋段的商貿路線及其物品流通進行一番考察。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徐鬆巖和趙青青的《從“海上同盟”到“海上帝國”公元前5 世紀雅典對外擴張與東地中海國際關係探略》細述了雅典帝國的形成和瓦解歷史,提出雅典帝國的形成和瓦解對公元前5 世紀東地中海地區的國際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河南大學猶太—以色列研究中心陳思偉的《古典時代雅典海事貸款抵押制度述論》論述了古典時代雅典海事貸款抵押制度的內容和特點,提出古典時代雅典海事貸款具備了現代信貸的某些基本特徵,在經濟思想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濱州學院邢培順的《從地誌作品看孫吳對南海地區的探索和開發》從地誌角度闡述了三國時期孫吳政權開發和探索南海和東南沿海的情況,認為儘管這些地誌大都散佚,但從今僅存的作品仍可窺見中國與南洋諸島國之間的增進相互認識和了解,加強了二者聯繫的過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陳少豐的《宋代海南島“市舶”考辨》對宋代海南島徵收的海外貿易税和徵收機構進行分析,指出從市場、體制、航運等因素看,宋代海南島設立市舶機構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宋代海南島並未設立市舶機構。中國航海博物館沈洋和顧宇輝的《中法兩國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貿易與文化互動———以法國商船“海後”號兩航廣州為線索》以17、18 世紀法國儒爾丹公司商船“海後”號兩航廣州為線索,考察和分析了“海後”號兩航廣州的緣由與經過、18 世紀法國上流社會產生“中國熱”的原因以及清帝國與路易十四法國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經貿往來、宗教與文化互動情況。

泰山學院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周紹華的《古代山東地方對外貿易述略》指出古代山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北通朝鮮,東望日本,南下吳越,對外貿易交往歷史悠久,大致分為朝貢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貿易的對象、物品、路線、港口等隨着歷史、交通以及各個朝代貿易政策、政治形勢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泉州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蘇黎明的《祖宗崇拜與閩南文化外播》認為閩南人甚為濃烈的祖宗崇拜,不僅深深影響着一代又一代閩南人,且隨着歷史上閩南人大批外遷而被帶到他鄉異域,尤其是台灣和東南亞,既促進了閩南文化乃至中華傳統文化向外傳播,亦對閩南外遷宗親社會生活及與祖地的關係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新泰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馬東盈的《蝴蝶是怎樣起飛的海絲文化脈動中的梁祝愛情傳説之演進》通過研究梁祝愛情傳説的主題演進軌跡,提出梁祝愛情傳説的起源與演變,契合了海絲文化的脈動。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永勝的《楊崖灣古城與絲綢之路東段北線的關係探究》通過查閲相關文獻史料推斷得出楊崖灣古城是西漢、東漢時期的一座驛城,處於絲綢之路東段北線的重要節點上。

同時還考證證明了從媪圍城到鸇陰城、楊崖灣古城、甘鹽池、西安州、峽口、高平之間存在着一條絲綢之路。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付曉青的《漫談唐代絲綢之路上的葡萄酒》以唐朝近三百年來的興衰歷史,探討絲綢之路中葡萄酒在這段歷史時期從西域到中土的引入、傳播、普及乃至衰落的過程。曹建剛、崔纓、楊啟勤、金坡、張春慧、馬東盈、李蕊蕊、鄭彤、趙偉、張惠萍和吳春浩等也從不同視角探討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增進世界人民福祉的偉大工程,同時也是一項充滿困難與挑戰的艱鉅任務,需要各界人士集思廣益、出謀劃策,共同為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貢獻力量。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許爾君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現實與未來》回顧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分析了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現實必然,並對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濱州學院孫子研究院孫遠方和馬曉菲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指出作為海洋交通大動脈的“海上絲綢之路”,歷經長期發展,形成自身特點,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其發展特點和興衰,值得借鑑。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既要結合歷史經驗,又要立足現實,面向國內和世界,通盤規劃,針對具體問題,逐步解決,穩步推進,未來將其建設成一條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發展、互惠互利的國際大動脈。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曹瑞冬的《中國開放新“絲”路論亞太夢想與中國夢想》嘗試從“一帶一路”視角出發,深入探索亞太夢想的內涵,詳細研究中國夢與亞太夢的聯繫與價值,進而找尋出中國開放的新思路。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李聰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提出從戰略意義上看,“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揚棄傳統“天下”觀念的基礎上,規避傳統“帝國”體系和近代以來的“國族”建構,意欲在全球化時代以更宏大、高遠的格局構建一種“人類命運共同體”。“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展開,昭示着一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訴求的嶄新的“文明型”國家正在形成。泰山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孫明傑的《“一帶一路”戰略賦予政府職能轉變新內涵》論述了政府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中應處理好的主要關係以及政府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及政府職能轉變的新內涵,以期對政府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中更好發揮作用提供借鑑。福建社會科學院陸芸的《海上絲綢之路與移民兼論中國曆代政府對中外移民的管理》討論了海上絲綢之路與移民關係,指出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的海上通道和文化交流的橋樑,也是一條移民之路。

總體來説,中國曆代政府不鼓勵、不支持中國人移民海外,但對於外來移民持較開放的態度。福建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副會長陳耕的《關於海絲學學科建設的思考》提出“一帶一路”的宏偉願景與行動,催生了海絲文化研究的熱潮,一門具有獨特而又宏達的研究對象,多學科綜合的海絲學,正在孕育之中。除了各自學科展開的海絲研究,學界應該更多地關注海絲學學科理論的建設,思考海絲學的概念、範疇、研究方法和學科標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邢媛媛的《歐亞經濟聯盟和“絲綢之路經濟帶”: 歐亞一體化方案比較分析》認為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的結合意味着投射在歐亞地緣政治空間中的俄中雙方方案的競爭。

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迫於地緣政治壓力,受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帶動的歐亞一體化方案的發展對於中國來説是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就歐洲與亞洲市場展開的多級戰略競爭。福建省龍海市博物館館長鄭雲《保護“海絲”遺址,挖掘文物資源古月港的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刻不容緩》闡述了古月港的興衰和歷史意義,指出有效保護、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科學規劃古月港遺址,有助於推動“海西建設”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泉州學研究所林麗珍的《泉州海絲文化建設探析》從文化研究的角度提出新形勢下整合發揮泉州特有的海絲文化資源和優勢,服務和推動“海絲先行區”建設,推進“海絲先行區”建設,應該傳承和弘揚泉州優秀的人文精神特質,重視和加強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加快發展海絲文化旅遊和文化創意產業,建立健全經貿文化聯動發展機制。

泉州師範學院楊詩源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 泉州的佈局與發展戰略》基於打造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視角,探討了泉州空間和產業佈局,及未來融入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發展戰略,希冀能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研究部黃暉菲的《試論“社區型生態博物館”在海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可行性》分析和探討了建立新的博物館類型生態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保護海絲文化遺產的可行性。

泉州師範學院陳彬強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從系統梳理文獻脈絡、建立聯合採購機制、共建共享信息資源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措施。泉州師範學院周靜芝和許旭紅的《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德化陶瓷產業之發展研究》在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對德化陶瓷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並提出在外貿未來發展上德化縣應緊抓“一帶一路”方針、加快轉型,邁向文化瓷都之路、開拓新市場等建議。

閩台兩地一水之隔,通過海路一直保持着緊密的聯繫,擁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和法緣相循。二者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在共建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大有可為。龍海市市社科聯主席江智猛的《論明代漳州月港海外貿易對台灣開發的影響及其在海絲建設中的作用》指出由於明朝初期實行的“海禁”政策,漳州月港在特殊情況下快速興起。月港貿易繁榮促進台灣開發與進步,對台灣人口遷徙、土地開發、農業生產、經濟貿易、文化習俗、航海運輸等諸多方面影響巨大,真實記錄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歷史。

大陸與台灣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漳台兩地交流合作提供新的動力,注入新的活力。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劉凌斌的《“海絲”戰略背景下深化閩台文化交流研究》認為當前兩岸關係處在新的重要節點上,福建應繼續發揮對台“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牢牢把握國家加快推進“海絲”戰略的歷史機遇,不斷完善與創新交流機制,提升交流層次與實效,搭建文化交流新載體,加大文化產業合作力度,努力開拓閩台文化交流的新局面,為促進閩台深度融合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助推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作出貢獻。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王偉的《“跨文化體系”與“跨體系文化”“閩南海絲文化圈”與台灣布袋戲的創新發展》從歷時性傳播與共時性交往兩個維度系統勘探閩台布袋戲的歷史傳承、發展現狀與未來走向,進而在“閩南海絲文化圈”的分析框架下闡釋其在全球本土化語境中的“不變之質”與“變化之象”。

提出在推動“新海絲人文交流”的時代情境中,閩台布袋戲與時俱進、跨界傳播的成功經驗,或許能夠為兩岸共同探索傳統地方戲曲的現代轉型與走向世界提供參照。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潘榮陽的《台灣高甲戲衰敗與社會變遷》對比了高甲戲在閩台兩地命運的巨大反差,從台灣社會變遷和戲曲藝術規律兩個層面入手,剖析台灣高甲戲滅絕的複雜根源。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翟勇的《“文章草昧開初祖,天地崎嶇老寓公”沈光文台灣文學史地位再思考》結合接受美學理論,重新審視了沈光文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指出台灣文學的源頭應該是徐孚遠、沈光文、王忠孝、鄭經等一批人,而非沈光文一個。

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 泉州師院) 、福建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泰山學院聯合主辦,泰山學院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承辦。山東地處“一帶一路”兩大戰略的交匯處,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貨源地,也是古代北方對外交往的重要門户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源地,在絲綢之路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位置,泰山學院承辦第二屆海絲文化國際青年學者聯盟論壇可謂適逢其會。泰安市副市長成麗,泰山學院院長秦夢華、副院長殷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 泉州師院) 主任林華東,福建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副會長陳耕等領導出席了會議。

研討會上與會學者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展開了熱烈討論,取得了重要學術成果,加深了彼此的瞭解,為未來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在本次會議上泰山學院作為新成員正式加入“海絲文化國際青年學者聯盟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