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

欄目: 議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71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自由的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1

你知道什麼是自由嗎?有時它温柔可親,但有時卻也是人性的致命殺手。老鷹在天空中自由飛翔,魚兒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擺弄尾巴,但魚兒越過了不屬於它的自由,想在天空翱翔卻帶來了致命的一擊,自由它有一層神祕的面紗,難以看清它的真容。

風箏在天空中快樂地穿梭,與白雲層層相交,可風箏不甘心,它想掙開線,斬斷羈絆它的繩,最終它掙脱了。可是之後風箏才發現這種自由並不是它想要的,因為它掙脱之後越飛越高,最後不能被收回,被風吹的都散架了。

眾所周知,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大家知道他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寫下《史記》的嗎?他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出獄後發憤著書,繼承父親遺志,寫下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遷是自由的嗎?不是,他也是在失去自由的情況下開始化悲憤為力量,寫出了被魯迅先生盛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可見,自由並不是絕對的。

説到司馬遷,讓我想起了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霍金。他因肌肉萎縮而失去了四肢,他失去了健康的自由,失去了走路、奔跑的自由,他的命運是如此不堪,即使在這樣惡劣的身體狀態下,他仍然沒有放棄追逐自由的權利,努力追逐生命的綻放,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這樣的他難道不自由嗎?

再看,如果現在的我們沒有失去那些所謂的“自由”,哪會有現在這樣美好的我們呢?

自由沒有絕對性的。所以,請不像風箏那樣掙斷了繩索,雖有自由但終歸粉身碎骨。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請把握好自己的自由吧!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2

前幾天,爸爸媽媽下班了,他們再在回家的路上撿了一隻受傷的小鳥,把它帶回家後,我給它取名為“咕嘰”,我們都非常喜歡它。

咕嘰在我們家養了幾天,經過我們的照料,傷已經好了。媽媽説:“把咕嘰放飛吧,它已經恢復了,該回去找它媽媽了。”而我卻對媽媽説:“我捨不得它走,它要是走了,我一個人在家會很孤單的。”媽媽也只好尊重我的意願,把咕嘰留在了家裏。

有一次,小區樹上的鳥兒正嘰嘰喳喳地鳴叫着,在屋內的咕嘰望着窗外,也歡樂地啼叫起來。頓時,屋內屋外的叫聲融為一體,彷佛一首清脆的歌謠在耳邊迴盪。唱完了歌,小鳥們又開始在天空中盤旋,咕嘰也在籠中使勁地扇動翅膀,發出“呼呼”的聲音。或許,咕嘰覺得自己在和小鳥們一起玩呢!小鳥們飛走了,而咕嘰仍然望着窗外,好像是在期待着小鳥們會來陪它玩。

自那以後,咕嘰不吃飯了,每天只是呆呆地望着窗外,等待着它的朋友。有時候,它看到外面有小鳥,就會不停地扇着翅膀,不停地鳴叫,甚至不停地用喙啄門。起初,我們以為它只是太無聊了。後來,我們發現,它是渴望自由!

咕嘰一天比一天虛弱,爸爸媽媽也開始擔心起咕嘰。我在心裏猜測:如果放飛咕嘰,它就可以見到媽媽,可以見到朋友,可以見到屋內見不到的一切。最重要的是,它就可以重新獲得自由,回到那個屬於它的家,湛藍的天空。

我把想法告訴媽媽,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説:“所有的生物都是渴望自由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慾望而剝奪了其他生物的自由。人類只有觸犯法律才會失去自由,那其他的小動物呢?它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包括咕嘰也是一樣,所以,我們應該讓它們擁有自由,那讓我們來把咕嘰送回家吧。”“嗯!”媽媽和我把籠子門和窗户打開了,就像是給咕嘰打開了一扇大門,這扇大門是通往哪裏的呢?這條路是通往“自由”的!咕嘰走過了這扇大門,找到了屬於它的自由,望着咕嘰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身影,我彷佛明白了什麼。

自由!是每個生物都渴望擁有的;自由!是每個生物都應該擁有的。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3

自由是什麼?天空中翱翔的雄鷹是自由嗎?草原中奔跑的駿馬是自由嗎?水中暢遊的魚兒是自由嗎?我認為不是。雄鷹也有它的束縛,駿馬也有它的無奈,魚兒也有它的苦衷。對於我來説,世上並沒有真正的自由。所謂自由便是自己存在的理由,那便是我們的理想。

有許多的人一生在追求自由,他們認為自由是不為生活而煩惱,只有享受和快樂,但是他們錯了,試想一想如果人的生活中沒有理想,何來自由。我曾聽説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生前只希望享受,在他死後,他來到了天堂。那裏的人對他説,在這裏你不需要有理想,你不需要考慮將來,你可以盡情的享受。一開始那個人很快樂,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生前的夢想,但是很快,他發覺自己很空虛,每天只有漫無目的的玩樂。於是他便去找那裏的人説,快讓我離開天堂,我寧願下地獄也不要待在這裏,那裏的人對他説,你以為這裏是天堂嗎,這裏就是地獄……

這故事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看似擁有自由的地方,卻因為人們沒有存在的理由而成為了地獄,這不也正是啟示我們,擁有存在的理由,才有存在的意義。

有的人去自殺去追尋他們口中所説的自由,去尋找自由的國度,但是自由的定義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人都死了有何來的自由呢?

在我身邊的很多人認為追求自由和追求理想是不能劃等號的,有了理想就失去了自由,理想就成為了自由的束縛。但是他們不曾想過如果失去了理想就等於失去了存在了意義,又

何有自由可言,讓我們一同尋找理想,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自由。

……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4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自由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由的渴望,如同紮根在心中的大樹,無法拔除。總有一天,它會突破心靈的束縛,開花結果。

當它開花結果,你的心就會無可救藥地追求自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美國革命先驅曾説過:“不自由,毋寧死”!很幸運,他們成功了,他們追求到了自由。但你也許不會,永遠都不會知道,有多少人,在追求自由的途中,真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就像伊朗的連體姐妹拉丹。拉蕾。儘管一同生活了29年;儘管瞭解對方勝過自己;儘管是血脈相連的姐妹;儘管手術的成功率低得幾乎可以忽然不計……儘管有所有的這些儘管。都不能阻止她們對於自由的嚮往。她們如同撲火的飛蛾,祈禱發生奇蹟,卻在自己的選擇中死亡。

當分體手術失敗的消息傳出,伊朗在哭,世界在哭。但我相信兩姐妹是沒哭的,就像她們在手術前對對方説得:“別離開我”。現在,她們自由的在一起了,她們一定是微笑的。

是的,連體姐妹自由了,哪怕她們為此付出了生命,死神可以奪走她們的生命,卻奪不走她們的自由。對於這種近乎瘋狂的舉動,也許有人會不惜,有人會不解。對此,詩人多菲早已給出了答案:“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我想,這就是對伊朗連體姐妹行為的最好詮釋了吧。

自然,有人會問:“這值嗎?只為一瞬間的自由,而獻出生命?”

這是個困難的問題。自由和生命不是可測量的,它們是精神世界的產物。但我的回答是“值”。當生命不在自由時,它本身就已經死亡了。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美國人寧可死亡也不願意成為植物人,因為剝奪了肢體語言的自由後,再由死神慢慢地提走你殘缺的生命,這是比死更痛苦的一種折磨。所以,自由是人的基本,失去自由,人就不再為人了。與其讓歲月侵蝕你的生命,不如拿它與命運做殊死一搏。

個人如此,民族亦如此,國家更是如此。不需説美國先驅為自由不惜喪命;也不必説印度為了自由敢於挑戰日不落帝國;更不用説第三世界的國家的獨立風暴。就只要看看我們祖國,她為了自由付出的代價,你就會明白,為了自由,值得以名相博。

心靈上的自由之根,是需要澆灌的。有時要時間;有時要努力;有時卻要生命。只有這樣,牢固的根,才能開花結果。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5

窗外,兩三隻鳥兒歡快地叫着,不是撲騰着翅膀,就是和同伴嬉鬧。多麼自由。

我出神地看着,時間不知不覺流逝。“瑞恆,快點,時間到了,要去補習英語了。”唉,媽媽又在催促,我又要去補習了。

從五年級開始,媽媽就給我報了許多的補習班,週末都被佔滿了,連寫週末作業的時間都少得可憐。而用媽媽的話來講,就是:“週末難得有時間,還是多用來學習才好。語數英科要全面發展,一科都不能落下。等你上了初中,0.5分都會差幾十名,所以現在要努力,以後會更艱苦。寫作業的話,你要開始習慣一下寫作業速度加快一些。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只要我一提出意見,父母就會用一大堆的理由來搪塞我。天天喜歡拿我和別人比較。我知道這些都是為我好,可是,天天上這麼多課程,不但要寫學校的作業,還有許多的額外作業,我是人,我也會累,也需要休息的呀!

每天晚上寫作業都寫到很晚,一到週末或節假日,都有上不完的課。每天都像一個被上了發條的機器人一樣工作,我都膩煩了這種生活。但是,有什麼辦法呢?

我像一隻被困在籠裏的鳥兒,我望着窗外的藍天,我多渴望在藍天下翱翔。

唉!又要去上課了。

窗外的鳥兒已經飛了起來,離開大樹,飛過一座座樓房,在藍天自由自在地飛着。什麼時候我也能像它們一樣呢?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6

餘心言老作家的《游泳的不自由》一文主要寫的是一個男孩學游泳的感悟,讀第一遍後我沒有讀懂,再讀幾遍,覺得越看越有意思。文章通過學游泳這件事,講述了“自由”和“不自由”的關係,深入淺出,讓我受益匪淺。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話雖是這麼説,但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不自由”。魚在水,鳥上天,看上去都很“自由”,其實都有“不自由”——魚兒受環境侷限,只能在水中暢遊;鳥兒也只能在低空中翱翔,飛不出大氣層。“自由”與“不自由”是相對的,是相互關聯的,如果想“自由”,必須要“不自由”,只有做到“不自由”,才能達到理想狀態的“自由”。

每項事物都是侷限於“自由”與“不自由”兩者之間。比如齊天大聖孫悟空,他雖然法力無邊,自由自在,可是還有閻王爺管着他的生死。他學有所成後,大鬧天宮,卻被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他被唐僧救出後,頭上便有了一個“金箍”,如果不聽命令,唐僧便會念“緊箍咒”。於是,他明白之前的“自由”是任性而為,不是好事,要追尋更大的“自由”,必須專心向佛,才能修成正果。最後,孫悟空作了鬥戰勝佛,“金箍”自動脱落了,從此他擁有真正的“自由”,變得更加強大,但此時的他已經懂得如何運用“自由”,限制自己的個性了。

生活環境給予我們很多“不自由”,但是隻要有毅力和決心,通過自身努力便能獲得更多的“自由”。比如先天聾盲的海倫·凱勒,她看不見光,便用鼻子呼吸陽光;她聽不見雨聲,便用手指捕捉風向;她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便勤奮刻苦學會讀書寫字。她雖然有身處黑暗的“不自由”,卻通過不懈奮鬥從黑暗中得到了“自由”,成為聞名世界的女作家。再比如天才物理學家霍金,年輕時患了運動神經元疾病,全身除了三個手指頭外都不能運動,但他沒有怨天尤人,反而突破身體的極限,完成了《時間簡史》等鉅著,為人類作出了突出貢獻,實現了思想的“自由”。

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將面對“自由”和“不自由”兩種選擇,就像文中的小男孩,沒學游泳時身子總往水下沉,還會嗆水,處處“不自由”。學會後,男孩能感受到游泳的“自由”,但同時發現,縱使自己會許多樣式,也要按照一定姿式來,才能遊好,越是亂撲騰,越遊不好,想遊好,就不能隨心所欲。所以,只有掌握了更多的技能知識和客觀規律,我們才能逐漸擺脱“不自由”的束縛,實現真正的“自由”。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7

暑假,爺爺在家門口的大樹下發現了一隻小八哥。它縮在草叢裏,驚恐地叫着,像是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的。爺爺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它帶回了家,並把它送給了我。

這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八哥。小八哥披着一身烏黑髮亮的羽毛,在翅膀和肚皮的地方夾雜着很多尚未長齊的灰色小絨毛,一張尖尖的小嘴不停地叫着似乎要告訴我什麼,一對黑珍珠般的眼睛不時地緊張地望着我,一雙稚嫩的爪子還沒有太強的攻擊性……在我的眼裏它真的和天使一樣漂亮。我和爸爸把它拴在了窗台下,希望和這個小夥伴建立起友好的關係,我和小八哥之間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小八哥自從被拴住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不停地掙扎、鳴叫。似乎要把拴着它的繩子掙斷,又似乎想要通過這樣的哀號告訴我什麼,可我不是鳥兒,無法聽懂它的語言。當它把自己折騰得精疲力竭的時候,它也會安靜一會兒,可眼睛卻始終惡狠狠地瞪着那可惡的繩子。我想它可能餓極了吧,於是我抓來一把米喂在它跟前,它卻根本不理睬這些糧食,只是一個勁地朝我鳴叫,真有一股“寧死不屈”的樣子。我以為它是因為剛剛來我們家,有點兒不適應,過幾天就會習慣的。

哪知過了幾天,小八哥還是整天亂跳亂叫,我餵給它的食物一顆沒少,地上還多了幾根從它身上掙脱下來的羽毛,而且以窗台為半徑的地上出現了一條淡淡的弧形血跡,小八哥每次亂跳的力氣也越來越小了。我把它捧在手裏想看看它那兒受了傷,天哪,小八哥的翅膀因為不知疲倦地拍打地面已經磨掉了它的羽毛,磨掉了它的皮膚,磨掉了它的肌肉,露出了它的皚皚白骨,流出了它的殷殷鮮血。我知道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我是決無可能替小八哥安排它的生活的,我明白了小八哥這幾天義無反顧的行動,原來是想尋找它自由的天空。我懷着無比複雜的心情,和爸爸一起將小八哥放回了樹叢中,希望它能好起來以此來彌補我的過失。那天夜裏,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我輾轉難眠……小八哥難逃此劫了,如果我早點將它放回大自然,它應該有更大的生存機會。

第二天一早,我去了小八哥藏身的樹叢中,此時的小八哥已經停止了呼吸,兩隻眼睛還死死地盯着前方,帶血的翅膀張的老大似乎還想振翅高飛……我不敢再看下去了,因為我的無知讓一條鮮活的小生命離開了這個世界。直到今天,每當天空飛過小鳥時,我的心裏就會生起一種深深的內疚感。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8

人有很多時候都是無賴的,有的時候不願意做,但卻為了孝心,而迫不得已。可是沒想到得到的回報,卻是自作多情。卻沒有人明白她的苦衷,反而恥笑她。

她是一個生長在農村的女孩,外表是一個開朗活潑的女孩,內心卻是世界最傷心的人,她有很多苦衷不能告訴別人,只能用歌把她唱出來,卻被別人誤會,説她很無憂無慮。她並沒有在意。

她在意的是自己的家人的感受,在意的是家人的關愛,但卻沒有人,願意把這一切都説出來,卻讓她走錯了一步,放棄了自己夢想,放棄了一切。她為了工作,做了親戚家的保姆,為了奶奶,一直忍受着自己心中的不滿,忍受着一切的痛苦,為了孝順一個人承受着,這一切的一切不滿。

可是沒想到的是,還給她的回報,卻是自己的自作多情,為什麼?

她的要求並不高,只希望能有自由,能有自己選擇的餘地,但是這一切都由不得她,因為她是她們大家庭中的獨女。她必須忍受着一切。至小受人欺,長大受人指;夢想多之多,哭泣賴之賴;為孝忍之忍,為順放之放;何年還我自由,何年實現我夢想,何年還我公道。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9

自由是什麼?是可以用白花花的鈔票就能買得到的。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自由是被大眾所渴望的。人們肯定會認為自由就是隨心所欲,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事實並非如此,自由其實是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在法律與道德規範下,合情合理地支配自由。

大家一定會常常在心裏埋怨着父母、老師對自己的約束太多了:不準打遊戲,不許挑食,不許玩得太瘋狂,不許……作為學生與孩子的我也經常抱怨:為什麼我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我想趕快長大,就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其實長大後也不一定能隨心所欲。為什麼呢?因為父母和師長給我們限定自由是為了讓我們健康成長,是飽含了對我們無限的愛與責任。

不許我們挑食是為了讓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攝取多種成長所需的營養。不許我們打遊戲是怕影響我們的視力,也擔心佔用太多時間耽誤學習。不許我們上竄下跳瘋狂追逐,是怕我們受傷,有可能造成終生遺憾。從小經過父母、師長對我們自由的給予與約束,讓我無形中領略到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想象力的激發,我們可以在學習研究中發揮無限想象的自由,致使我們可以擁有藝術、文學、科學、醫學、娛樂的各新研發。這是腦力自由開發的成果。

我們也可以在心靈與精神層面去自由地追尋,因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放飛心靈的自由,我們可以追尋更遠大的目標。

所以雖然擁有自由,但好似天上的鳥兒,水裏的魚兒,它們看似自由飛翔與遊憇,但隨着季節的變化,大雁也要南飛,魚兒也要依洋流回遊。在一定的規範下的自由,方能創建開放、創新、温馨的和諧社會。這樣的社會才足以讓我們安身立命、安居樂業!

Tags:議論文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