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觀看守望家風心得體會(精選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K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看守望家風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看守望家風心得體會(精選6篇)

觀看守望家風心得體會 1

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在一個家庭,老人要宣揚家風,結合自己的經歷,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晚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我的父母沒多少文化,但他們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一直告訴我,做人要善良厚道。父親常給我講身邊的人不孝的結局。比如附近三個盜墓賊,沒一個善終。如有老人無疾而終,父親感慨,説那是好人,修行好,所以才得善終。從中我明白,道德是天地的本分,本分是個人的規律,當違背了這一規律,人就有災難。

馬克思與女兒有這樣的問答。問:你最崇敬的男人的品格是什麼?答:剛強。問:你最崇敬的女人的品格是什麼?答:温柔。其是,這個話題與家風有關。男兒當自強。這裏的自強一則是韌性剛強,一則是有理想抱負。男人無志,家道不興。一個男人定要有責任有擔當,否則,在家庭中沒地位。你啃老或吃軟飯,別人能尊重你麼?農村人説,女人不柔,把財趕走。所謂旺夫相,實則是慈眉順眼的賢嫻之態,不是女漢子,更不是河東獅吼。用老人的話説,悍婦不僅不利,而且賤己。

家和萬事興。對一個國家而言,強盛祥和很重要,對一個家庭而言,和睦和諧更是關鍵。比如在家庭裏,長者處事公道,晚輩心服口服。家庭成員之間關係融洽。有了困難齊心協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有好家風才有好家道,才能出好子弟。晚清具有改革思想的'名臣不在少數。然而,虎父無犬子。他們的後人也往往是一時俊彥,如曾國藩之孫曾紀澤、孫曾廣鈞,左宗堂之子左孝同,張之洞之子張權,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侄李經羲,譚繼詢之子譚嗣同,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等等。梁啟超五個兒子三個院士,一個上西典軍校,一個上南開大學。我以為,他們的兒子沒有褪化成今天的官二代,這與他們的家風家教密切相關。《曾國藩家書》便是明證。

城市化之前的中國農村是熟人社會,那時,家風家道很重要。比如男女相親後,雙方都要要打聽對方的家道,説到張家李家,有時甚至剖根問祖。一般來説寧折十座廟,不拆一家親,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上要麼不説,要麼只説好。但是,有實在人説實在話。有人會這樣説,説人家那家人從老到小沒的説。娶媳婦看丈母孃,説丫頭她媽是個好人,賢慧本分,鍋灶好針線好。如果有什麼問題,比如説,有人説,娃娃我不瞭解,但他們爺爺就是個龜賊、她奶奶作風不正等等。往往或許就是這麼一句話一門親事黃了。農村稱這種人是“塞磚頭”的。由此足見家風家道的重要性。

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試想,如果家家都有好家風、好家道,自然就會有好社會、好世道。

觀看守望家風心得體會 2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從古至今,《誡子書》、《勉諭兒輩》、《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着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着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説,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

作為一個尋常百姓家,我的家風就是“踏實做事、真誠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損他人的事。即:做好事,當好人。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響大家。

家風建設的關鍵在家長。家長首先要成為家風建設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識地創立自己的好家風、延續自己的好家風,使整個家庭與子女受益。家庭建設影響着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觀看守望家風心得體會 3

家風家規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滋養。對人的成長而言,家風、學風、社會風氣的影響,有一個不斷進階的過程。家風主要是對人生的啟蒙,學風是對人生的充電,社會風氣則是對人生的淬鍊。

從當前來看,家風與學風的銜接,是亟待研究的問題。只有二者互為補充,個人才有強大的精神積澱去閲讀社會。日前,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工會在北京四中舉辦了以“黼國黻家,櫛風沐雨”為主題的家風大家談活動,教育專家與學校師生一道,暢談家庭教育心得,共論家風建設路徑。現摘編幾篇,與讀者分享。

別失去欣賞孩子的能力。《朱子治家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否則,再好的教育理念都無法實施。然而,許多父母隨着孩子的成長,慢慢地失去了欣賞孩子的能力,這讓良好的親子關係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賞孩子的原因,一是現實與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覺得孩子一無是處。經常有家長説這樣的話:你看你,都考成這樣了,還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比賽的話,小學或初中階段相當於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賽,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後一名,重要嗎?

作為過來人,教育者和家長其實都清楚,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與小學或中學時代的考試分數不能畫等號。可是做家長的,怎麼就在孩子的分數面前失去理智,讓憤怒扭曲了人性,讓自己失去了欣賞孩子

進步與成長的能力呢?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在優秀的家長身上,能發現共同的特點:比如夫妻恩愛和諧,帶給孩子陽光心態和安全感,孩子也會對他人更信賴與親近。比如家長有長遠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視孩子心靈的成長,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績,也不只是關心孩子的物質需求。家長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給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的嘗試,與孩子溝通順暢。

家庭和學校應該是攜手的關係,方向是一致的: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層面,學校可以做一些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瞭解家庭,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一直以來,我覺得最樸實也最動人的一句宣傳語是: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我們每天都會走出去,然後又歸來,起點和終點都是家。讓家成為一個最好的歸宿,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家對每一個成員的期許,首先就是平安,是快樂。我想和家長共勉的是:不要太早放棄自己,從豐富自己開始創造生活,為孩子樹立榜樣。

觀看守望家風心得體會 4

俗話説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傳揚好家風,才能涵養好的作風。在人生的旅途中才能知規矩、守紀律,此謂禮,亦為道。

紀錄片《守望家風》由“家國”“儉廉”“善仁”“孝忠”“傳承”五個部分組成,草灰蛇線、伏脈千里,從浙江鄭義門《鄭氏規範》如何由“一家之規衍變為一國之法,一門家風演變為一國之民風”切入,對《顏氏家訓》《誡子書》《錢氏家訓》《範氏族譜》等大家家風家訓所藴含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文化基因進行解讀,向世人展現中華傳統家訓家規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揭示了好家風既是以德持家的靈魂所在,也是淨化個人身心的重要力量。就企業領導幹部而言,家風看似個人小事、家庭私事,但卻是直接影響職工士氣和社會風氣的大事。

家風是一盞明燈,指引着我們人生的方向,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句名言,時刻鞭策着我,受益匪淺。

作為中鐵二十局的一名普通員工,我認為所謂的家風就是自己家裏的風氣,家裏的風氣好不好會直接影響子孫後代。憶起昔日媽媽常言道:我們為人處世,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此謂誠實守信。“誠”就是誠實守信,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講信譽,不虛假。小時候,對我來説,這一番話還是一片迷茫。自從我上了學,走上工作崗位,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從中讓我懂得了媽媽的`訓話,就是我的家風。我堅信自己也能做到。

良好的家風不但成為個人前行的動力,更應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始終秉持的信念,這樣的“家風”,將伴隨着一個有夢想的國家、一個有理想的企業、亦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不斷走向輝煌、走向成功!

觀看守望家風心得體會 5

5月22日,項目全體在位人員觀看了紀錄片《守望家風》,進一步加強了全體黨員幹部職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意識,從中也讓我受益匪淺。

家風正、則風氣正,家風的好壞不僅影響着一個家庭,更影響着整個社會風氣的好壞,社風民風正,國家則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

當我看到《守望家風》第一集中關於鄭氏家族簡介時,瞭解到他們家族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我內心為之震撼,是什麼讓他們家族一直延續至今?而且一直經久不衰並且受世人尊敬。沒錯,正是他們家風家規時時刻刻鞭策着他們,告訴他們這件事情該不該做?哪又該怎麼去做?怎樣做才是最好的?鄭氏族人人人都謹記家風家規,嚴於律己,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家風,才得以讓整個家族長久不衰。

此時,我又想到了孟母為保家風純正三擇其鄰,使遊手好閒、不思進取的孟子刻苦讀書,成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還有片中俞德淵、于成龍的良好作風都值得我們學習,家風家規無不體現了祖輩們對後代的`希望與鞭策,同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淳樸的家風家規。

通過觀看《守望家風》,我覺得小到每一個家庭的家風家規,大到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與氣魄,也需要每位成員去嚴於律己的遵守,才能經久不衰,才能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觀看守望家風心得體會 6

談到家風,我就要説到一個人,因為他出生於新中國成立的年代,經歷過那個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環境,拼搏於改革開放的潮流之上,他是我家家風的守望者——我的父親。

年輕的父親,猶如一壺烈酒,嚐起來讓人心生畏懼。

年老的父親,猶如一壺陳釀,品起來讓人心生敬畏。

父親就是這樣,小時候讓我畏懼,現在讓我越發敬畏的男人。

畏懼,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太不懂事,他嚴厲地教會我懂事。

敬畏,是因為我現在懂一點事,他卻悄悄地老去,依然默默的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由小時候的畏懼到現在的敬畏,情感上的轉變讓我領悟到:這就是從我父親身上散發的一種獨特的家風——嚴厲之風。

父親從小就嚴厲地教育我們,見人要笑,逢人要叫,而且要求聲音要洪亮,以免熟人沒聽到。如果家裏來客人,要主動熱情給客人倒水喝。吃飯的時候,我們要主動端飯菜,客人先坐好,我們才能坐下來,客人動飯筷了,我們才能開始吃。知道客人要走了的時候,不管你在做什麼,都要放下手頭上的事情,起身送行道一聲再見。年輕的父親,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可以豪不誇張的説,是整個大家庭的表率,在那個貧苦的年代,我們兄弟姊妹三人在村裏沒有人不説我們很懂禮貌,家教不錯。

記得生活在九幾年代的我喜歡貪玩,有時候也很調皮,總是揹着父親做些“偷雞摸狗”的事,沒錢要麼偷家裏錢玩街邊玩遊戲機,要麼巧立名目騙取父母的錢財光顧深巷裏的錄像廳和商店,私自下水塘游泳,打架更是家常便飯,學習自然一落千丈,套用現在的流行語就是一學渣,好在那時候天不怕地不怕的我,只畏懼一個人,那就是父親,那個年代的小孩,對父親的那種畏懼,感覺就是從孃胎裏帶出來的,骨子裏想與父親做鬥爭,身體卻不聽使喚,變得温順起來,對父親唯命是從,從來是指東不敢往西,説一不敢道二。

長大了,回想小時候與父親的點點滴滴,心存感激,沒有父親繼承下來的嚴厲的家風,哪有今天的我!哪有今天我們的小家。而我將繼續秉承父親的嚴厲家風,從嚴教育自己的孩子。

當然父親外表嚴厲,不苟言笑。但卻是個友善且樂於助人的人。每每村子裏有誰家孩子結婚,老人去世,父親必然是早早地趕到現場,可以説是不請自到、卻忙東忙西,一直到所有的`事情打理完才結束,也從不説一個累字。另外,父親從事屠宰職業,村裏哪家喜喪事情要宰豬,都來找父親處理,父親也是有求必應,但從不收取任何費用,母親説他不應該不收錢,畢竟累了小半天,而父親總是呵斥母親。有時有人覺得不好意思,會給父親買條便宜的煙,父親想盡辦法拒絕,與人推來推去之餘,弄得父親面紅脖子粗,好像跟人吵架似地説:“誰要這個,不值當的,這點小事,舉手之勞,何必如此啊!”從父親身上,我懂得了:對人要友善,要樂於助人。當然在我們這個大家庭遠遠不止這些,例如:吃苦耐勞,團結友愛,兄弟姊妹間相互扶持,相互關愛等等,這不都是他老人家一直守望的家風嗎!

現在的父親,已經69了。

歲月之風染白了他的一頭黑髮;

歲月之風佈滿了他的一臉老態;

歲月之風折彎了他挺拔的身板;

但父親守望的家風已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子女各自的小家,並生根發新芽!

無以回報父親,作為繼承者的我們,唯有感恩和陪伴!

因為百善孝為先,這也是我們從父輩那裏傳承下來的家風!

石慶才,宿松縣程嶺鄉中心小學教師,文學愛好者,現工作於程嶺鄉鑿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