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6W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1

今天觀看了三位專家的關於閲讀教學方面的學習,感觸頗深。作為一名新教師,能夠有幸參加此次研修感到非常的榮幸。針對閲讀教學,我們應當怎樣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重點在哪裏?先歸納出以下幾點。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一、閲讀教學注重多讀多思

過去的閲讀教學中,教師過分地強調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方面,而忽視了閲讀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一味地抄、背詞語解釋、段意和中心思想,以應付考試,使閲讀教學缺乏情趣、缺乏活力。新《課標》在各階段目標的閲讀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閲讀教學應抓住“閲”和“讀”。“閲”即看,實際上是用心讀的過程。“讀”一般指看着文字讀出聲音來。無論是“閲”,還是“讀”,都是學生的學習活動。

教師不能只注重講,要儘量培養學生的自學思考能力,主要是通過朗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力;通過閲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習得是學生學到了某種知識,方法、技能。這樣學生才能夠接受到情感的薰陶,學到了閲讀的方法,並用之於課外學習。

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自主,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自己思維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師的思維走。合作,即課堂上學生的多項交流,它是自主學習的更高層次。探究是最深層次的自主學習,是某個學生在某個問題上探索追究,是一種發現學習。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好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該串講為精講,改教師講書為引導學生讀書、看書,並且還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做到以學定教。課堂重視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提問,這無疑為學生的自主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提供了機會,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仍有許多需要我們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如學生是否主動參與了學習,學生回答問題和朗讀課文不是因為學習活動才產生了內在和積極性,而大多是因為得到老師德好評和表揚。又如,在學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組討論一種形式,而且討論時間倉促,討論無結果;師生間的合作在某些課堂上只是教師和某幾個學生的對話,而未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質疑,也未能通過教師的指點,由學生自己查閲資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師和盤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閲讀教學中的真正落實,需要教師不僅要從教學觀念尚改變,同時還需努力改進教學方法。

三、不能過度的闡述課堂內容

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語言訓練和語言積累,不能過度的闡述,比如説有些老師把語文課上成歷史課,在簡介作者時過分的講述了作者的背景,縱觀歷史全局了,沒有把握好課堂的重點,學生沒有學到該學的內容,教學目標不明確,我們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多讓學生思考。其實一篇文章是不能夠面面俱到的,所以不能過度闡釋,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學會引導學生。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2

課外閲讀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修養的一條重要途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無時無刻地陶冶着學生的情操,塑造着學生的品質。

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深知良好的閲讀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所以在語文教學我非常重視課外閲讀,培養孩子愛讀書,廣讀書,會讀書,快樂讀書,讀整本書,做小書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段要求學生背誦優秀詩文50篇,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為了落實新課標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我們不但要上好每一節閲讀課,而且要不斷拓寬學生的閲讀渠道,抓好課外閲讀活動。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讀書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從任教本班起我就給班級制定了閲讀計劃,打造書香班級。

每個學期都要給學生推薦閲讀書目,引導孩子們讀一些好書。一本好書會帶領學生遨遊瑰麗多姿的知識海洋;一本好書會引導學生探索古今中外的無數奧祕;一本好書會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分清美醜。給學生圖書、給學生時間、給學生方法,讓學生與好書交上朋友。

每天午讀為學生讀課外書時間。要求孩子們每天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中午一進班就開始讀,如今我班的孩子午讀時間不管我在不在班上,孩子們都能夠認真的去閲讀。每次中午進班看着孩子們在温暖的陽光的照射下認真讀書的樣子,我就不由自主的打心眼裏高興。

我為孩子們精心製作了讀書卡,讀書卡的內容有:書名、作者、我學到的幾個新詞、我最喜歡書中人物(或角色)、我最喜歡書中的幾個句子、我最感興趣的、我要把最喜歡的內容畫成一幅簡筆畫。通過讀書卡的製作幫助孩子積累一些好詞好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豐富孩子的讀書作業。每次都會把做的好讀書卡,利用班級的“讀書角”展示出來,給孩子以鼓勵。

每週進行一次小練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每週給孩子們佈置小練筆我都會結合本週班上或學校舉行的活動以及節日、天氣變化、季節轉換、同學們之間發生的趣事來佈置本週的小練筆內容,讓孩子有內容可寫,真正的愛上寫作。這一學期孩子們寫了不少作文,圍繞季節轉換孩子們寫的有:《秋天》、《觀雨》、《掰玉米》;同學之間的趣事有:《比手勁》、《鬧笑話》;我當小導遊有:《八達嶺導遊詞》《開封導遊詞》;孩子自己記憶深刻的事:《包餃子》、《拔牙》、《騎自行車》。平時孩子的這些小練筆都寫在造句本上,定期會找一些寫得好的作文,請家長把電子稿上載郵箱,再有我班的一位家長打印出來。放在作品欄中展示,讓其他孩子學習的同時也讓這些寫作優秀的孩子得到肯定。

讓孩子每天晚上堅持閲讀課外書20分鐘,為了鼓勵孩子,我給家長設計了閲讀記錄表,讓家長在“閲讀記錄表”上簽字,給孩子的閲讀進行評價。幫助孩子養成養好的閲讀習慣。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孩子與書共舞,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3

辨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彼此聯繫,相互關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聯繫得比較緊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形態稱之為“場”,如“電場”“磁場”等等。在我們的閲讀教學中,處於立體的、互動的、多層次平等對話的教師、學生、文本實際上也存在一個“場”。在這個“場”中,教師、學生和文本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學生身心無比愉悦,知識體系得以建構,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養成。我們把這樣的理想化的課堂教學境界可以稱之為“對話場”。而這個“對話場”的創設與形成,正是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現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對話,以至於最終形成和諧、融洽的“對話場”呢?

(一)在學生的獨立閲讀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本的獨立對話,是閲讀教學過程中“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學生自身在外因和內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構的過程。沒有學生和文本的獨立對話,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理解,內因不發揮作用,學生是很難無法完成知識體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構的。

怎樣才能使學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對話呢?關鍵是我們教師要學會做一個“隱藏者”,在課堂中隱去我們的身影,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而要確實做到成為一個“隱藏者”,我們的教師要努力做到“兩個保證”。一是要保證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時間。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

第一個保證中要特別注意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質疑問難是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對話場”,完成意象建構的一種基本策略。它能引導學生真正經歷與文本對話的全過程,有利於教師進一步明確學生與文本對話時出現障礙的真正原因,便於集中火力,解決根本問題。學生也能通過在“對話場”中解決這些問題,而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閲讀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培養閲讀的興趣,進一步樹立學生自主閲讀的信心。

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一個教師在教學《木蘭從軍》這篇課文時,在總結階段,讓學生完成了這樣一個填充題:你認為花木蘭是個( )的女英雄。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談一談對花木蘭的整體印象,相互交流對課文的整體感受。但學生交流起來很困難,甚至出現了“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的女英雄”的狀況。這就是因為這位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學生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小小的框子裏。如果我們這樣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對花木蘭説些什麼?你覺得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則對話的空間要大出許多。

(二)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本的獨立對話,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但它並不是全部。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在學習之初,肯定是膚淺的,不完整的。僅僅依賴這種對話,是不能完成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師的科學整合,則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關鍵。

教師的整合一般有這樣的兩種形式。

1、預設性整合。

一般在上課之前,教師都要對教學過程進行預設,都會設想如何在學生獨立對話的基礎上,通過一兩個大的問題,不斷把對話引向深入。而這一兩個問題的確定,關鍵是要看教師是如何對“三個思路”進行整合。“三個思路”即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學習的思路、教者的教學思路。而對“三個思路”整合的關鍵,則在於教師確定怎樣的“三個思路”的交叉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點。這種預設性整合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對話場”是否最終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課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給予及時的整合。學生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在充分的閲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時所產生的問題。對這些生成性問題的整合,我們教師一般有三種處理辦法:①當場解決。②整合後作為第二課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來解決。③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解決。第二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突然提出的一些問題或出現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對於這種形式的問題,一種方法是學到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隨機給予解決;另一種是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合,形成一兩個有價值的核心問題,臨時改變自己的預設性教案,並圍繞着這一、兩個核心問題組織教學。這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機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

文本,不僅僅指教材這種文本,也包括其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其他各種教學資源。“文本拓展”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理解。一個層面是從“客觀文本”的拓展來説的。什麼叫“客觀文本”的拓展呢?我們説,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進行對話時,教師不僅僅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還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以及其它各種背景資料、音像資料來共同參與對話,我們就認為它對“客觀文本”進行了拓展。這種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橫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個層面是從“主觀文本”的拓展來説的。學生對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關鍵是要看學生頭腦中的“主觀文本”是否已經通過對話,經過激活,而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鉛字是否已變成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充滿情感的畫面。這就是以往我們所説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來,課文內容是否“活”了起來。這是從縱向來説的,從文本的內涵不斷得到充實、豐滿的過程來説的。

1、在“客觀文本”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這是現在很多老師經常採取的一種教學方法。一位教師在教學《孔子游春》一文,引導學生體會的“泗水春景”之美時,學生卡住了。讓學生講出美在何處十分困難,教師嘗試着讓學生讀出景色之美,學生讀得也不行。這時,學生和文本對話出現了障礙。但這位教師處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課件,讓學生一邊聽描寫春天景色的音樂,一邊欣賞描繪春天明媚景色的畫面,喚醒學生對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讓學生吟誦一下描寫春天美景的古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這時,學生的朗讀果然出現飛躍。“不着一言,而盡得風流。”為什麼這裏他教得如此成功呢?關鍵是因為教師在這裏,對“客觀文本”進行了拓展。這時參與對話的文本,不再僅僅是教材了,還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學生對春天已有感知的音樂、圖畫,詩歌等等各種教學資源。正是在這種與多種文本的對話中,正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諧、融洽的“對話場”的形成過程中,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構和情感表達。這是煩瑣分析所不能夠達到的。

2、在對“主觀文本”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學生的“主觀文本”,是他們頭腦中建構的一種意象,教師是無法直接看到、觸摸到的,但教師可以在傾聽、觀察,瞭解學生已有“主觀文本”建構情況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通過對話,對學生既有的“主觀文本”進行修正、補充和拓展。從而在形成“對話場”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本”重新建構。

情境表演是對“主觀文本”進行拓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師認為,對話就是指語言上的平等交談,實際上,學生的傾聽,教師的一種姿態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個眼神,都在傳遞着某種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説,集語言、動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則更是一種對話。而這種對話,更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本”的建構與拓展。於永正老師在這個方面,可以稱得上是個“高手”和“大師”。在情境作文《捕鳥》中,教師在讓學生聽音樂,感受並描寫森林、小鳥的美麗和可愛之後,教師竟扮演成一個偷獵者,在大森林中偷獵。在學生義憤填膺之時,請全班同學推薦一個同學扮演“紅領巾”上台對教師的“偷獵”進行勸阻。在這個情境表演中,教師創設了一個鮮活的“文本”在與學生對話,這裏的教師即文本,文本即教師,教師和“文本”已經融為一體。學生正是在與教師這個“活化”的文本的對話中,順利地完成“主觀文本”的建構和拓展。這也正是後來學生“主觀文本”物化後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

總之,在小學語文閲讀教學中,不管是在學生的獨立閲讀中進行對話,還是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還是在對文本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真正經歷和文本完整對話的過程,充分發揮教師在閲讀教學中應有的指導作用,並通過這種和諧、融洽而又高效的對話場的創設,確實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素養,使學生不斷感受到閲讀的樂趣。這或許就是新課改要求下的小學語文閲讀教學的目標與歸宿吧。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4

20xx年4月24日,湖望小學的“我的學科主題閲讀教學研究”拉開帷幕。此次活動持續一天,參加本次教研活動的有湖望小學手拉手學校——肥西縣麗景小學的校長、骨幹教師以及“石頭湯”悦讀校園聯盟校的部分老師。

本次“我的學科主題閲讀教學研究”是湖望小學讀書節活動的重頭戲,今年已經是第5年了。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研究活動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呈現:課堂和研習講述。

上午的四節課例分別由英語學科z老師、 音樂學科z老師、語文學科z老師及數學學科z老師執教。謝老師利用英文版《我爸爸》在閲讀和互動中帶領孩子們一步步走進圖畫書,又由書本走進生活,整個課如行雲流水般巧妙自然,展現了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和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能力。z老師作為年輕教師的代表也毫不示弱,徐老師的音樂課如小河流水般緩緩流淌而來,把圖畫書《愛音樂的馬可》與音樂學科結合的恰到好處。z老師利用《螞蟻和西瓜》展示了一節讀寫結合課,課上,甄老師充分調動孩子們的興趣,聲情並茂地將故事向孩子們娓娓道來,在交流分享後注重學生的感悟,又自然巧妙地將圖畫和場面描寫相融合,使學生在讀書的同時學會了“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提升了寫作興趣和閲讀興趣,是這節課的一大亮點。她充滿激情而又動的課堂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7位不同學科老師分別講述了各自學科在“從閲讀中學習”的研習過程。三年級數學組羅齊衞老師講述了從教師閲讀開始,以團隊協作的形式,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學科閲讀研究歷程。他們利用《魔法三兄弟的探險之旅》,關注書的“語言”,將數學圖形的學習,變得生動、形象化,也讓圖畫書因與學科學習結合,而更富有生命力。

如果説團隊協作下的學科閲讀研習是一羣人的舞蹈,那信息學科張瑞老師的講述,則是她一個人的獨舞了。張老師兩年的實踐中,帶着思考前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教師的“從閲讀中學習”不是“教閲讀”,而是帶領學生“用閲讀學習”,這恰恰悟出了“從閲讀中學習”的道。對於學科閲讀教學資源的選擇,張瑞老師創造性地提出“全用式”“半用式”的概念,展示了一個年輕的在學科教學中透徹的思考,舒展的舞蹈。

帶着思考上路,帶着孩子們一起上路。科學學科葛傳東副校長的講述,則展現把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作為學科閲讀的重點。葛校長用視頻和講述結合的方式,通過採訪校長、閲讀研習啟動、圖書館資源查找、學生閲讀研習成果發表,把學生推到了台前,而他則是在站在學生背後的那個“重要的他人”。

課例和講述結束後是分組研討,每個年級組的老師都分享了了自己想點,也使本次學科閲讀研究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姜宗兵主任的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地上本無路,只不過走的人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路。是的,這“我的學科主題閲讀教學研究”就是湖望小學在探索一條教學之路。對本次研究活動,胡冬梅校長一吐為快:

“真好!台上的11位老師風采真好!有經驗的“老”教師,侃侃而談,有深度有廣度,是湖望學科閲讀的典範;新教師“出生牛犢不怕虎”,有思想、善於探索。團隊協作真好!聶傳榮副校長帶領,團隊分工明確,分工中又有合作是推進研究的力量。課題研究價值真好!老師們的實踐研究彰顯了這個課題的生命力,閲讀不僅僅是語文老師的事。閲讀,在學科教學教學中如空氣般重要且自然,每天都在發生。“從閲讀中學習”,體言閲讀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休閒閲讀的消遣,是有思考的閲讀老師帶着學生有目標的學習,學習閲讀。”

最後,胡校長也留給老師們再次啟程的思考:在前行的路上,如何“繼承中有創新”?圖書館教學資源有哪些?可以怎樣用得更好?

帶着思考,勇於開拓的湖望人,繼續在路上!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5

3月25日到28日,有幸到賀州參加了廣西小學語文低年級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活動。三天聽了15節課,賽課內容限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執教老師都是來自廣西各地市選撥出來的優秀選手。這次賽課共有8節課獲一等獎,7節課二等獎。下面談談我們學習之後的收穫:

一、每位選手的教學設計精巧,課堂中能緊扣低年級的教學目標,創設不同情境滲透識字和寫字的教學任務,以自己的紮實基本功和教學風格營造一個富有感染力的識字寫字課堂,把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鮮活靈動,充滿童趣,讓觀摩的老師享受了一次精神盛宴。如第一節桂林龍隱小學麥茜老師的《歡樂潑水節》,將識字與學文融合,滲透了多種識字方法,巧妙設計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柳州的《鳥島》一課,運用編口訣、形聲字相比較看圖理解等形式識記漢字,尤其是“密密麻麻”一詞的理解:藉助圖片理解到表示多的詞語有密密麻麻、到處、一羣羣,明白不同的詞語可以表達同一個意思。藉機運用密密麻麻造句,進行説話訓練,最後看視頻感受鳥島的熱鬧景象。這樣把識字、學詞和理解課文、積累語言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課堂的高效。還有貴港的選手是根據單元特點進行整合,整體識字,這是主題式閲讀教學的一種課型。老師讓學生利用原有生活經驗、形聲字的特點,注重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反覆和生字見面,以達到大量識字的效果。

二、專家評課中提到低年級閲讀教學就是識好字、寫好字、讀好文、理解少量重點詞句、積累運用語言。識字: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寫字:體現識寫分家。注意寫字姿勢的訓練;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亂加減字,讀出韻律;理解詞句:採用多種方式選擇適合年齡特點的方法理解詞句,如結合生活體驗、聯繫生活實際等;積累:巧妙滲透説話訓練,在口語表達中學會運用剛學的詞語或句式。

專家提出五點建議:

1、教師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記憶特點、年齡特點,把我10-15分鐘的黃金記憶時間進行教學;

2、老師書寫示範時考慮全體學生是否看得見;

3、課件製作要適當,為課堂服務;

4、教學中面向全體,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

5、注意傾聽,抓住課堂生成的亮點,因“學”就導。

同時專家也提出:

1、低年級閲讀教學要把握年級學段目標、關注教學目標的落實;

2、關注學習過程——識字寫字要保證時間,閲讀體驗也要給足充分時間,交流合作不能流於形式,好好落實聽説讀寫的能力培養。

3、關注課堂的時效性。

總之,精雕細琢的課是一種美,樸實自然的教學風格同樣耐人尋味!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6

什麼是有效的閲讀教學?關注學生的閲讀起點是有效的閲讀教學;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是有效的閲讀教學;閲讀方法的指導和提煉是有效的閲讀教學;合理地處理教材是有效的閲讀教學。要是繼續下去,答案一定還有很多很多,一切盡在閲讀教學中。以下,結合執教《囑咐》這篇課文時的感受,就如何處理教材這個角度來談談我對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認識。

一、教材篩選整合

要能合理地處理教材,深入淺出地解讀是第一步。教師本人對於文本的研讀

是閲讀教學的基石。靜下心來反覆讀課文,發現《囑咐》這篇課文從是無聲的囑咐入手,到無聲的囑咐歸總。全文洋溢着着母愛的味道,這愛裏有甜蜜,也有酸楚。母親的愛,有的濃烈,有的細膩,有的壯烈,有的含蓄,甚至讓我們不易察覺的到。

本文的語言洗盡鉛華、樸素淡雅,至而,你可以説她是平鋪直敍不見有奇的。但細細讀來,你會發現這些文字卻能在波瀾不驚之中撥動你心底深處最深的那根弦。

所以,我希望打動學生的不僅僅是文章的內容與情節,更應該是文章的語言,那麼帶領孩子們品詞析句是第一要務。在這兒,我進行了第一次取捨,“舍”課文的情節內容,“得”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將訓練與感悟結合在一起,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我想,這也是一個語文老師最基本的最樸素的責任。

縱觀《囑咐》一文中,圍繞着無聲的囑咐,通過三件事情三次寫了母親的眼神。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對這三個故事進行了取捨。在備課時,做這樣的取捨我的內心也很矛盾——這樣處理勢必使得文章結構不甚完整。但在反覆讀課文後,我發現課文這三個故事是有層次的,前二者講述的都是母親通過眼神傳遞給孩子,可以説是言傳的層次;後者則是母親的實際行動,是身教的層次。身教重於言傳,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更大,更深刻。可以分開處理。同時考慮到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這樣的處理能使課堂更充實更從容。

對於教材做了這樣一個篩選,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細節、關注語言,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字接觸,可以充分去讀,去品。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能更好地積累語言,一堂課下來,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字詞句才能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今後,遇到一個語言環境和合適的話題,學生就能自如地進行表達。這正體現了閲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學會運用語言。

二、教材分層處理

如何在篩選過的教材中做文章呢?分層處理,憑藉課文語言材料,特別是抓三次描寫母親眼神的話,能比較有效地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無聲的囑咐中包含着無微不至的愛。抓住重點句,調動課文相關語言文字,逐步去體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意思。

文章中能體現“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個意思的語言很多,,就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四處散落,似飛花濺玉。所以在這兒,我必須舍掉這盛珠子的“玉盤”,而選擇一條將玉珠連成串的主線。這也是處理教材時第三次在舍與得之間徘徊。

基於此,我將“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母親無聲的囑咐。”這個問題做為主線,開展教學。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將這三處描寫母親無聲的囑咐的話找到,讀通順。這一點是立足學生的學習基礎來説:一則,這是將五年級的教材放在四年級使用;二則,學生是上課鈴響之後才看到教材的,缺少一個預習的過程。

第二層,逐句去讀,説説有什麼發現?結果孩子們讀出了這三句話的相同處:都是寫母親眼神的。此時推一步,説説從哪些詞句中反映出來的,孩子找到了:黑亮的眸子、閃着淚花的眼睛、目光這三個語言點,從而明白了同樣一種事物卻有這麼多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而感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多樣性豐富性。

第三層:讀出感悟,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標點符號改換訓練等。

三、關注教材細節

文章中值得品味的語言很多,要作取捨;同時,一句話中的閲讀點也很多,也要作取捨。關注細節,品味語言時取捨的標準。抓母親動作描寫中的兩個動詞“舉”與“落”,在一唱三歎中語言文字落實到位。

在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粗壯的手臂高高舉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卻一點也不疼。這一舉一落之中,母愛的.味道呼之欲出。這兩個動詞,體現了一張一弛、一緊一鬆的意境。在朗讀中,孩子領會了兩個動詞的意思後,感受到前半句該念重一些,後半句改唸輕一些,因為舉起的手是很有力氣的;而落下的手卻是輕柔的。這樣的説法充滿了童趣。此為一歎。

由於在教材的處理上作了篩選,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得以安排在此基礎上拓展寫話,媽媽,我知道……孩子這樣寫道:媽媽是不忍心打我呀,媽媽很是疼愛我的;我錯了,我懂您的心意了,請不要再生氣了……此為二歎。

三歎,將此句的句尾改成“!”或“?”將這一切定格在感歎號的深刻中,定格在省略號的回味中。學生通過這兩個標點符號的異同,體會到作者情感的變化。 我們説,囑咐無聲,卻聲聲如雷撞擊在兒心上,讓我們咀嚼出母愛的味道;囑咐無聲,聲聲落在文字上,定格在你我心中。

次此上課,在舍與得之間穿行,在舍與得之間做教材處理,以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如何使閲讀教學更富成效,這是個值得長遠探討,使學生終身受益的話題,值得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去實踐,去驗證。而我則將帶着這點粗淺的認識走過今天,走向明天的思考。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7

有位教育家説過:“人類有兩種語言 , 一種是聽覺語言 , 一種是視覺語言。”根據教育家們長期的科學早教證明 , 兒童期不僅是人學習聽覺語言的最佳期 , 也是學習視覺語言的黃金期。如果兒童在學習發音説話的同時 , 早期學習識字、朗誦、閲讀 , 使視聽語言能夠與之並駕齊驅 , 那麼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就會突飛猛進的提高。

本學期的小班閲讀班以《寶寶的字樂園》幼兒聽讀遊戲識字配套教材為主教學 , “大範例”、“大字卡”的使用 , 把“玩”與“學”科學的聯繫結合起來 , 化“機械記憶”為“感官記憶” , 適應了兒童的生理特點 , 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語言和識字。

為避免幼兒學習的單一性和重複性、使教學形式豐富多樣 , 也為了讓幼兒在升入大班後有良好的語言表述能力 , 本學期在閲讀班教學中加入了看圖講述、故事表演、兒歌誦讀、聽説遊戲等內容 , 這些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應用極大的豐富了孩子的視聽覺 , 使孩子學習的興趣大增 , 閲讀班 37 位幼兒通過一學期的學習 , 變得愛説、愛唱、也愛大膽表現了。

在早期閲讀班教學中 ,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特別注重為幼兒營造一種寬鬆和愉悦的教學氛圍 , 堅持“教即為不教”的教學理念 , 結合每位幼兒的特點 , 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學習語言和識字。為了使孩子對早期閲讀識字產生興趣 , 我們也特別注重與家長的交流 , 使家長明白幼兒期是培養興趣的關鍵期 , 要注意方式方法。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8

小説,典型地表現生活的敍事文學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藝術,語言的藝術,創造性構思的藝術,綜合地有創意地運用表現手法的藝術,小説的篇幅一般較長,故事性比較強。學生讀起來也比較有興趣。但是,缺少教師指導的讀往往是學生的泛泛而讀。並不能解決語文閲讀教學中應該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説,小説的閲讀教學主要解決兩個關鍵字:讀和品。

一、小説的閲讀。

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閲讀方法。我在平時的小説閲讀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採取的閲讀方法是圈畫批註閲讀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於自己認為精彩的地方或者説困惑的地方圈畫出來,對於自己有感觸的地方就把自己的感悟在有關段落或語句旁邊的空白處,用簡潔的語言批註出來。這樣在讀完之後,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一個是解決困惑的地方,一個是交流精彩的地方和自己的感觸。同時也為下一步的品奠定基礎。

二、小説的品。主要來品人物和語言。

人物的品析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等等的有關語句的描寫來進行。因此,在品析時,就讓學生找出有關這個人物的所有的語句,尤其是關於描寫語言和動作的語句。讓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分析,從而達到品析人物的目的。

語言的品析主要抓住一些特殊性的句子和有特殊詞語的句子。比如一些修辭性的句子和有特殊含義的句子,還有一些景物描寫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有特殊的作用,要引導學生能夠進行具體品析。

優秀的現代小説,無論長短,每篇都是一個精美的世界。閲讀,就是在這個世界中讀者的心靈和作家的心靈的交流。對小説的閲讀和品析,我們自然可以每篇側重一兩個方面。通過長時期的閲讀品析,我們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得閲歷,獲得智慧,獲得才華,獲得情趣,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開闊、充實和優美。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9

人間最美四月天,20xx年4月23日,對於我來説它是四月最美的一天。因為這一天,在桑家中心校大學區組織下,我們有幸聽取了西安市大雁塔小學——田延校長的師德報告會。聽了田延校長的報告會,我的心中開出了教育之花。

第一朵花——愛之花

田延老師從她教學中的一點一滴為我們講起,我明白了自己身上擔負的神聖使命。作為一名教師,要真心熱愛學生,撥動兒童心聲。掌握學生特點,不要急於處罰學生,要好好想一想你的舉止温和嗎?注重習慣養成教育,潛移默化育人。

第二朵花——閲讀指導之花

從去年6月開始我一直研究小學生課內外閲讀有效銜接辦法。田延老師講話給了我不少啟迪。田延老師會上所説:“閲讀就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最關鍵的一點,是讓學生養成閲讀的習慣、興趣、能力。”隨後有我們列舉了許多她閲讀教學例子,給我留下了深刻教育。只有讓學生產生閲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在瞭解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自學能力。除了激趣外,教師還應當做到:

1.依照學生學段的不同推薦書籍

據有關方面調查,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閲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小學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説等感興趣,可以説進入了文學期。女生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而男孩則對史地、體育、科學等方面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愛好進行了解,到介紹時就有的放矢了。

2.推薦圖書要加深教師對書的感受,更要注重方式的機動

羅曼﹒羅蘭曾説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所以教師不光要熟知圖書內容,更要加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推薦書時才會遊刃有餘。當然教師絕不能忽視推薦方式的機動性,據其要求和內容而言:A、推薦方式可以有書刊的推薦、篇目推薦和內容的介紹。例如,我在給五年級學生上課外閲讀的時候,就給他們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故事內容。課後,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看這些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師推薦和學生推薦方式的機動性相結合,統一推薦和分散推薦相結合。C、教師在推薦過程中,應用必要的指導和技巧。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師在他們這個年齡時是如何學習的。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利用時機和學生談談自己兒時的學習,為學生樹立學生的榜樣。美國全國閲讀方法研究協會某一校長,就曾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進行教學實驗: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裏,把自己喜愛的書推薦給學生。在她的影響下,她所在學校的學生早已行動起來,從圖書館中找到這些書並借出,勁頭十足地讀起來。這位校長給學生強烈而絕對肯定的啟示便是:“閲讀非常有趣。”這一實例就能説明教師的指導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組織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

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穫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讚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如果能讓低年級學生參加高年級的這些讀書活動,不光使低所級學生感受到閲讀中能學到很多知識,增加生活樂趣,而且高段學生也完全起到了“標兵”作用。比如:我給六年級學生開展了一次“讀一本好書”講故事比賽,並且讓三年級小朋友來觀看比賽,參賽同學講得滔滔不絕,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閲讀興趣。所以大力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信心與熱情。

4.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條件,提供一個舒適的閲讀場所

廣泛閲讀,先要了解書籍來源問題。教師必須向學生推薦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書,並注意可讀性,儘量使讀物的難度跟學生的能力相適應,這樣學生看書才會有興趣。提供一個好的閲讀場所,有助於學生把閲讀同舒適相聯繫,對閲讀就不會感到厭惡。如閲覽室、靜謐的林院等都是很好的閲讀環境。

5、明確整合的對象——閲讀內容、閲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