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讀經典國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62K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經典國學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讀經典國學心得體會(通用5篇)

讀經典國學心得體會1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持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省分行組織開展“學國學經典,育道德員工”系列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感受良多。

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工作中的座右銘,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美的讚歌——‘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人們面對着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試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如何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進一步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是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經典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國學經典中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我內心的關係等內容有着十分系統的論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着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堅韌紐帶,將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華文明之珠串聯在一起,滋潤着中華萬物茁壯成長,展現着中華文明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在國學各個學術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充滿人文智慧和寫信人生真諦的論述,其敏鋭的觀察、合理的推定、經驗的告誡,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國安邦濟世之基。作為中華子孫,我們有責任將中華民族這筆精神財富吸收和傳揚。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是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

讀經典國學心得體會2

12月2日下午13點30分,我們學院榮幸的請到了重慶市優秀教師,現已是從西南大學退休的教師、教授李達武女士為我們全院進行這個《國學經典與個人修養》講座。

首先簡單的介紹了我們李達武教授的個人簡歷。隨後她幽默地説:“首先很感謝未來的中國的總理級以及培養這樣的最大權威額辛勤的老師們,大家下午好!今天講座內容分五個部分來講解。”聽完李老師的對我院師生第一次的開場白,全場響起了激烈的掌聲!講座內容:一、以古見今,啟迪人生。從博學的角度,可以用王之渙的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我們以前學過這首詩的理解來説,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來總結從這首詩:1。向上感,追求欲。2。萬物聲聲不息,生命在於運動。3。《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4。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在看到大概的提綱後,李老師通過講解例子,用幽默讓大家輕鬆的接受她所將的意義。二、拓展學識,淨化心靈。國學的經典有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以前的國王制度也就是現在的法制。在諸多的流派中,我國最奉行的是儒家。主要是從“仁”、“禮”這兩個方面來説。仁,就是要有仁義之心。而禮則是通過我們讀書,來學會中待人。我們讀書的最初目的:名利知恥。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學會適應這個社會。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而我國的二十四史中《史記》就在其中。《史記》是以寫人為主,是由我國文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感觸深刻的寫出來的。在《史記》中寫了近一百五十多篇人傳。然後簡單的介紹了我國的三玄:老子、莊子、周易。李老師把詩歌用歌的方式唱給大家聽,自己創的譜,深情的唱了《詩經》。而且老師還帶動全場的老師同學一起唱歌,用歌的形式來記住古詩詞。三、豐富感情,提高能力。我們要在學習中快樂着。因為傷心是一天,開心也是一天。拋開煩惱,開心的過自己會過的更好。四、邊走邊唱,健康向上。五、心存感激,奉獻愛心。“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信,報得三春暉!”我們要感恩父母,他們一身都在為我們辛勤的付出,我們要用好的學習來回報他們。也有句話説“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我們也要好好學習,回報我們的祖國、學校、老師等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在李老師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演講,全場一共響起了二十多次掌聲,最後我們一起唱《水調歌頭》,結束了這一堂人生中又一個啟迪人心的課!

讀經典國學心得體會3

中華古國,悠悠五千載;中華文明,綿綿無千年;中華經典,浩浩五千卷。中華經典的星空裏,羣星閃耀。詩情融花意一體,智慧與激情齊飛。閲讀經典就猶如與先哲同行,聆聽他們對世界、對歷史、對人生的感悟,就會被那蓉智的思想靈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經》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的廣闊胸襟;《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的宇宙萬物的奧妙……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偉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其中不僅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澱着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毋庸置疑,國學經典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輔助教學書,成為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滋養濟,更是當代學生學習的模範用書。

是這本書教會了我何為真誠,讓我領略了真誠的無限魅力!以言語温暖他人也是泛愛眾。人生有限,可祝福別人的機會屈指可數,利用好自會喜悦。當老師以真誠心幫助學生,昔日視若無睹的機會驟然間變得清晰可見、觸手可摸。方知沒有哪種職業會比國學經典更有功勞、最愉快,漸漸在享受經典。原來我的生活習慣不節儉,現在的習慣令人讚歎,這一切佳績源於《弟子規》潛移默化間教會學生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強烈的責任感,嚴謹細緻、團結守信、處處為人着想的待人處世方法,鍥而不捨、善思好學的態度。德育和教學並駕齊驅,相得益彰。

我喜歡眼見為實。一本《弟子規》讓我明白立身處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慶幸聖賢與己如影隨形。懂得經典是拿來做的,不知何時起贏得了家長從未有過的尊敬,只因我請了古聖先賢來幫我。

樹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是我們成長的根。我們一定要從小做起,把根扎牢,讓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把孝永遠傳下去。我向善啟孝心的國學經典致敬,是你為我們紮下了正確做人的深根。雞蛋原理中,因為雞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們一定會心靈傷痛。我們要喚醒和保護他們那一顆生命同體的仁愛之心。那是一種很清晰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同時,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沒有去關注的東西給喚醒了。

我相信,我們班的每個同學,自小就讀過很多中國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課堂上經過老師講解的,深諳其中的道理,印象都應該很深刻。可是這些寶貴的東西,在重複的考試和自我的奮鬥中,離我們越來越遠,已經和那些染塵很久的器皿一樣,被埋沒了。

現在,系又把國學經典強調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現實的行為點上。修身,對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終極追求。但對於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呢?處在全球化的時代裏,我們更身處在一個多元文化所交匯的國家裏。日復一日快節奏的生活,使我們變得急功近利,忘了去關注自己本質的東西。可是拋掉根本,我們會變得一無所有。

古人的話語值得我們好好去聆聽。因為這些話語歷經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奪目。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一直被當做人生的基礎課程而備受重視。在人類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講究禮儀已上升成為一個國家或民族進步、開化與興旺的標誌。而我們要做社會的文明人,更需要學習和講究禮儀。以平等心對待別人,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有很強的優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領悟到了這個道理;可是也令我們感覺有些悲哀,我們趨之若鶩地去搜尋、閲讀那些外國人士寫的成功之道,卻忽視了自己祖宗留下的東西,甚而將它拱手給了別人。看看現在國外越來越熱鬧的中國文化研究潮,我們真該反省了。

讀經典國學心得體會4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羅曼·羅蘭曾説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裏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着作。我覺得《千字文》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於一夜間編成的。公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繫,且要富於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並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不過,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傳到今天,作為一部啟蒙讀物,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説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説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説,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

《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着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

《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閲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讀經典國學心得體會5

4月22日,春雨綿綿,我們學校有幸邀請了北師大著名的國學教授劉冰先生來我們學校講座,其主是“用國學成就美麗人生”。

劉冰先生帶着她的徒弟們冒着風雨風塵僕僕地來到我們學校。五、六年級的同學們坐滿了階梯教室,大家的目光聚集在大門,期待着劉冰先生的到來。

終於,階梯教室的大門開了,從門口走進來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快步走上台,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這一鞠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學講究禮貌。接下來劉冰教授開始自我介紹,先生的言行舉止處處顯示着“禮貌“二字,讓人看着非常的舒坦,原來“禮貌”待人會讓人心情舒暢。

劉冰教授將她徒弟中的兩個小徒弟請上了台,一個是隻有三歲的小妹妹,一個是十歲的小弟弟。劉冰奶奶説:“我的這兩個徒弟很厲害,小小年紀已經會背《弟子規》、《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女兒紅》……,這些可都是小學的必修課呀。”説完,她讓兩個徒弟在現場背起了《弟子規》來,只見他們背得頭頭是道、滾瓜爛熟,我的心中不由得對他們產生了一種敬佩感。是呀,同樣作為小學生的我對這些卻一無所知,我感到萬分慚愧。他們不但會背,重要的是他們還能理解其中藴含的意義。

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一冊冊育人佳作,將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美德永遠流傳下去。

用國學武裝自己,用國學成就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