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讀《有效教學》心得體會3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7W

教師們在閲讀過《有效教學》這本書後有什麼樣的感想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有效教學》心得3篇,歡迎大家閲讀!

讀《有效教學》心得體會3篇

讀《有效教學》心得體會3篇1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對教師的要求高,對學生的期望高。而學生又自己卻無所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做教師?這是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有時我們自己都覺得茫然,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學生。而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更是陷入了學生累、老師更累的惡性循環中。

一直企盼從這種苦惱中解脱出來。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有效的策略。於是我便細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深有感觸。書裏的話説得實在,內容非常貼近我們的教學實際,讓我對有效與無效、低效教學有了較深的認識。每一個理論後面都有一個案例,這些案例是真實的,對案例地分析也是客觀的,易於接受的。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本書突出的是一個“效”字,它是針對以往在教學中存在的注重形式、忽視效果的低效乃至無效教學而提出的基本教學要求。書中有一項大規模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的教學方式產生的教學效率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教師講授5%,學生閲讀10%,視聽並用20%,教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0%,學生教別人95%。可是就數學課而言,我們實際教學中老師的講授佔用的時間有時達到了95%,而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卻很少,學生實踐活動,我們現在的課堂僅佔20%,學生教別人佔的比例就更低了,只有5%,我們還處在主要靠向學生“灌”知識階段,沒有更好的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應處處瞄準一個“效”字,我們的教學也應在“實效”上多下功夫,確保有效,力求高效。新的學期就要開始了,我想我們應汲取書中的精華,新的學期中,備課講求實效。不必過於強調詳案,強調完美。目標明確,重點明確,預設合理,反思及時。上課注重實效。不要一味地在道具上、花招上做文章,兜圈子,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課堂實際,切實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適時點撥,有效指導。作業切合實際。作業不可太多、太濫或太少,要從有效鞏固所學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具有針對性、應用性、遷移性、層次性,有必做題和選做題,並切實做到“四有四必”(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評,有錯必糾)。輔導及時實在。對學生的輔導,不能只盯住幾個尖子生,要牢牢地抓住兩頭,即優生和差生。尤其是對差生的輔導要及時,什麼時候出現問題什麼時候輔導,誰出現了問題輔導誰,而且還要十分重視對差生的心理疏導。總之,教學工作不同於演戲,不能只追求表面熱鬧,要以學生髮展為根本,以課程標準為目標,摸準學生實際,一步一個腳印地引導學生前進。

在實際教學中,首先個人先通過閲讀教學參考書、教學大綱、教材等,寫出個人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備起點。所謂起點,就是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起點要合適,才有利於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學,才肯學。起點過低,學生沒興趣,不願學;起點過高,學生又聽不懂,不能學。數學知識是緊密聯繫的,每一節數學課都是在以前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只要做好複習鋪墊,大部分學生就能遷移類推到新知識上。第二要備重點、難點。重點往往是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難點,即數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備課時要突出重點。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要緊緊圍繞重點,以它為中心,輔以知識講練,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講中出重點,才能使整個一堂課有個靈魂。難點和重點有時是一致的。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抓住關鍵。第三要備疑點。即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備課時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及實際能力,找準疑點,充分準備。我最大的體會是事先要充分準備,教學時有意識地設置懸念,多用啟發,讓學生積極思考,質難質疑,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教師指導則點到為止,讓學生自己把能力充分發揮,將疑點搞清楚。

其次,要進行集體備課。集體備課後再次對自己的備課進行重新修改和完善,便與將集體備課的成果進行共享。

對《有效教學》的閲讀我才剛剛接觸它,今後還將繼續深入閲讀,要達到觸及它的精髓,把自己的每一堂課都上的有效,追求高效課堂是我的目標,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堅決杜絕負效教學,努力避免無效教學,革除低效教學,追求高效教學。讓我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自主快樂的暢遊在知識的海洋裏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讀《有效教學》心得體會3篇2

讀崔允漷教授主編的《有效教學》後,對於如何如何開展教學,怎樣教的有效到怎樣教得好,都給了本人很大的啟發和指導。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填鴨式、滿堂灌、一言堂等,這些都是消極的、無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自主性是一種壓抑,一種挫傷。現在,很多老師都知道這樣不好,所以學校又針對此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包括“高效課堂”和“翻轉課堂”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改善教學環境,我們開始和老師一起學習《有效教學》一書。《有效教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像一般理論書籍那樣深不可測,而是植根於現實教育,用質樸生動的語言從理論的角度探討了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有效教學。

在本書前言中,作者詳細的解説了本書編制的初衷,以及知道教師應該如何使用好這本書。什麼是有效教學呢?書中介紹道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着,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通過學習《有效教學》使我認識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應該是學校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追求的基本目標。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要想做到“有效教學”,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在聽課中我發現老師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人,孩子們和老師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其次要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的還比較少。作為學校的管理者,首先要要求自己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然後以此影響教師效仿,從而鼓勵教師不斷地終身地學習。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使我們清楚的看到,對於教師來説,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為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在“有效指導”中的主要教學行為一節中提到:“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西方學者德加默也曾説過:“提問得好即教得好。”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可以説提問貫穿在每天的教學中,貫穿在整個課堂中,可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説:“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書中對“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建議:一是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佈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繫,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儘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關於有效講授,書中提到了一條就是要幽默風趣,令學生保持輕鬆活潑的心情。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一定會得到學生的認可。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旦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數同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出課堂,這樣便需要老師花時間去維持課堂紀律。究其原因是教師的任務導向不明確。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學習的材料,而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內容在時間上要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

書中還提到“無效教學”這一概念。所謂無效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脱鈎,從而導致效率極低甚至是零的教學。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沒有這樣的現像?如果有,這種無效教學現像又體現在哪些方面?佔了多大的比重呢?有專家做了一個調查發現:目前中小學教師的無效勞動大約佔50%。這一調查結果雖然有一點誇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無效教學的現像普遍存在。無效教學往往是課堂死氣沉沉,課後大練“題海”,機械重複被改稱作“鞏固”,死記硬背被狡辯為“強化”。其結果是學生苦學、厭學,甚至輟學;教師苦教、厭教,甚至棄教。無效教學嚴重影響了師生雙方的動機水平和身心健康。像音樂課,強調多實踐,於是就無休止的唱。為什麼唱不好?老師沒有指導。像美術課,沒有技法指導的“創作”,得益的學生始終是少數。像語文課,泛泛閲讀仍然不能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因為缺乏有效的閲讀方法指導。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我們要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並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讀《有效教學》心得體會3篇3

最近一段時間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的前幾部分,在讀的過程中思考着我校的翻轉課堂。感覺很有指導意義。

結合者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這一環節,在這本書裏提到了一些怎麼樣備課才實用的一些意見和做法,在我看來很有道理,比如説在怎樣解決“備課”“上課”兩張皮的問題上,孫劍榮老師的闡述就很有道理:她説備課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的鑽研、思考,詞語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手段以達到好的效果。

在翻轉課堂背景下,教學設計要充分備好學生與備好課堂,依據課標找準重難點,同時再結合學生的實際,真正找準學生的難點。

另外在教學方法的預設上,我們如果能從目標、核心環節、練習、板書、變化等多方面考慮備起,並且多參與有效的集體備課,那麼對於我們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來説將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認真做好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最佳前提: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善於調整和修正教學參考資料的相關內容,不要完全依賴於教學參考書及教材所約束的內容及進度安排。對於不適於學生的學習實情的內容,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及進度。讓學生的學習符合學生的整體認知規律和學生其它學科關聯知識。

教學設計的科學性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注意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力爭設計科學合理,時間分配及安排盡最大可能在學生的有意注意的時間段落。對於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時間要放在課堂時間的黃金時間,並要留下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來回顧當堂課的知識,做到即時消化。

教學設計的作業佈置方面應體現出及時性和有效性,針對重難點設計,針對學生難理解的知識設計。這一點我校的翻轉課堂在兩段環節裏體現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