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1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新教育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1

《桃花源記》是初中的重點篇目,每個上過學的人都會有印象。我教這篇文章之前,對文本的認識還停留在初中上學時的階段,這次教這篇文言文,又感覺有些地方不是很明瞭,寫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昨天,我上完課後,跟着學生一起出去,一個學生説,老師,我在小學的時候就聽説過這個故事,不過,裏面有一個細節不太一樣,我看到的故事是漁人進去之後,發現桃花源的人衣着都是秦朝時的樣子,而我們課本上説和漁人所處的時代的人穿着是一樣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孩子比較細心,我一開始沒有注意到,今天,課堂上跟孩子們聊起了這個疑問,孩子們説,他們更傾向於穿着是秦代的,理由就是他們完全避世這麼多年了,近六百年的時間過去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怎麼還能保持穿着的一致?還有,不同時代的穿衣風格是不一樣的,這種風格既受當時人的審美眼光的限制,也受當時的製衣工藝的限制,六百年的時間和外界沒有溝通,審美和製衣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外人是不可能的。

陶淵明犯了低級錯誤?

這個結論顯然是不可能的,這樣的話,“外人”並不是指課本上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而應該是“衣着像另一個世界的人”,唯有這樣,見到漁人之後,他們才會表現出吃驚,因為彼此都看着像見到外星人似的。

我查閲了一下資料,也有人認為,不可太過於認真,如果衣着發生了改變?語言呢?六百年的時間,穿越過去,溝通也會是大的障礙,今人讀古人,不可太求甚解!

“處處志之”的翻譯。大多數人都認同,“志”這個詞在這裏名詞做動詞,做標記。“之”在許多選本里都沒有註解,人教版課本也沒有註解。20xx年的《常州師專學報》中有一篇文章,認為“之”是代詞,指代漁人。我認為很不妥,因為這裏句子的主語是漁人,這裏的“之”不可能再是漁人。這裏的“之”只能按照音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來處理。

一篇文章,如果仔細閲讀,總能讀出點疑問,教學的過程也是解決這些疑問的過程,我期待更加努力的自己!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2

作文教學中,我發現學生作文可以歸納成以下四種情況:即1、假的寫得很假,2、真的寫得很假,3、假的寫得很真,4、真的寫得很真。前兩種屬於敗筆,後兩種屬於妙筆,下面我就依次分析一下成因,同時妙筆的成因也就自然成了敗筆的對策。

第一種情況:“假的寫得很假”

比如:寫《童年趣事》,把貓鬍子剪了(小貓不撓他嗎?)、把土豆放洗衣機裏洗(一看就是抄很低質、老套的作文書的)等,還比如寫“傷心的事”,非要讓家人“非死即殘”;寫老師就是帶病上課,同學就是利用課餘時間給“病號”補課等等。這種破綻非常明顯的作文的成因首先是學生誤會了老師,誤會了作文,更誤會了語文和考試。

作文不是“奴才迎合主子”,當然更討厭“拍馬屁拍到馬腿上”那種拙劣的阿諛奉承。作文也不是胡編亂造,口是心非。如果那樣語文不就成了教人“作假撒謊”、“為人與為學”相矛盾的反動學科了嗎?考試不也就成了培養“假惡醜”的手段了嗎?所以,杜絕了思想中的“奴性”“懶惰”“耍小聰明”的思想,才是寫好作文的前提。

其次,這種情況還與一些孩子不好意思寫真實生活有關。人的成長一定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所以有的學生在成長中回望自己走過的腳印時,不自然的覺得過去有“可笑”“愚蠢”“頑劣”“懵懂”之感,更有甚者會衝動地想“燒掉日記”“抹平過去”“擦去所有不美好地記憶”之感。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同學大可不必,因為其實一個60歲人回望自己的59歲時的所説所做可能還會有“不妥遺憾”之處,何況我們是“未成年”人呢!反而,這些生活素材處理好了,恰恰是作文中動人心絃的內容。

再次就是一些學生成熟晚、立事晚,特別是男孩,對生活不在意,天天傻淘傻玩,自然無話可説,只好胡謅一氣,應付了事後又過起“不長心”的生活。此刻老師只能拿出《笑林廣記》中那則“比生孩子還費勁”的經典故事緩解一下尷尬的氣氛了!

第二種情況:“真的寫得很假”

比如:你生病媽媽也陪伴過,你早起時也有升騰着熱氣的牛奶放在你身邊,但是因為這樣的情節過於“老套”,具體的描寫過於“矯情”或沒有一點細心觀察後的“個性化描寫”,讓人感覺“生搬硬套”“味同嚼蠟”。

究其原因,主要是關注了“真事”,卻不知如何篩選內容,選擇恰當角度切入,並且寫了也不知“加工昇華”,最終造成寫得如流水賬、白菜湯、豆腐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種病的病根在不知作文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選擇一個突破口,“小中見大”。

當然,也有因為“想到而沒寫到”而寫得不完整、有所保留,而讓讀者獲得的信息支離破碎的,或囿於表達能力沒寫請、沒寫明的,這也都是常見的情況。

第三種情況:“假的寫得很真”

這類作文主要指有些同學能像小説一樣能夠比較真實的虛構情節,或者在還原歷史人物或某些場景的時候能夠栩栩如生。如:寫一個比較好的寓言童話;學生犯錯誤,老師明明當時是大聲批評了,但你寫的時候卻説老師用一句幽默的話或一個表情,達到了批評學生和活躍課堂的效果;根據陶淵明人生和詩歌,能從人物描寫、場景再現等多個角度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等等。這些“勝者王侯”,其中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玄機”,下面我們就來説説。

無論何時何地,作文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要有真情實感。你讓讀者感覺到了這種真情你就成功了,反之失敗。這種最終效果的良好呈現,背後是一個耳濡目染的、不斷積累、用心體會、辛苦歷練的過程。這裏的“假能亂真”首先一定需要一個勤于思考的小腦瓜,這個小腦瓜可能天生就是一個編劇的料,也可能後天愛“做夢”,愛看“影視劇”“報刊新聞”,留心了“街談巷議”、親友鄰里的“聊天趣事”,這樣才能寫出符合一般人認知、邏輯與審美的文章。

這種類型的“根”還是作者知道只有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才能讓人“信以為真”,也就是知道怎樣寫是“真實的情感”,這終究還是需要生活和閲歷的,哪怕這種經驗是在整合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經歷等基礎上得來的。

第四種情況:“真的寫得很真”

我們知道,在現代文閲讀中,很多文章就是寫生活瑣事、也是寫父母、師長、童年這些老話題的,但為什麼你沒有感覺到“胡編亂造”、“千人一面”呢?原因無外乎:留心了、琢磨了、用心了、真寫了、反覆推敲斟酌思考了,可能更是情動於中、不吐不快了。

一定有孩子説:我生活中也沒啥大事呀?也沒什麼特別能激起情感波瀾的遭遇啊!這是國民心中一種求大、求全,好像寫了就得求最佳的“完美心理”,寫就要驚天動地、讓人讚不絕口的“過於理想”的想法在作怪。我們不否認許多鉅著出現在社會巨大變革的時期,但是,只要是“人”,就有喜怒哀樂愛惡懼的“七情六慾”,我們不是沒有情感或事情的波瀾,是因為我們沒留意,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女生”要比“男生”在寫作文上有先天優勢的地方,也是為什麼多數好作品都出現在作者“困厄”的時期,也是為什麼曹雪芹説“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原因所在吧!

作為這四種情況中境界最高的一種狀態,在妙筆生花的人手下,真的可以“寫作就是生活”,我們雖不一定達到,但“給生活加點料”還是“抬抬腳,夠得到”的。首先,我們要努力做個有故事的人,能把平平淡淡是我們生活常態寫出滋味。其次,能抓住觀眾的心理,吸引人且撥動心絃的去表達。這其中可能有看得見的修辭、描寫、寫法等,也可能把所有的技巧“化於無形”的字裏行間之中,用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去打動讀者的,不管是哪種,評判好作文的是一種感覺,不用非要老師評判,任何人都可以給你意見,因為人們對美的評價絕大部分是一致的,無論是讀,還是品鑑——要有一氣呵成的“順”,更要有觸動心扉的“情”。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不能用理科思維去判斷文學的是非,這裏説的“真”並不是非要真有其事,絲毫不差。絲毫不差事的可以去拍紀錄片、去寫紀實報告,但那的確是語文領域很小的一部分。作文裏更多的是以一個故事、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去反映一個人的一段生活,或一個領域的生活,或許多人共同的經歷和感受,是一種“以點帶面”的藝術呈現。我們要老老實實的寫作態度,但不是要“呈堂證供”,我們要的是透過文字,看到生命的活力、鮮血的熱度和人生的感悟和態度。

以上是我對初中生記敍文寫作四種情況的一點看法,“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何寫好作文一個人一種理念、一套方法,見仁見智。只希望我的拙見能給困境中的初中生們一點啟發,謝謝!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3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習作是向大家介紹自己,這是口語交際的延伸。孩子們可以在向同學介紹自己時把説的內容整理一下,有條理地寫下來就可以了。

自我介紹,可以説説自己長相的特點,可以説説自己的性格愛好,也可以説説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一般來説,要先介紹自己的長相,這樣可以讓讀者在頭腦裏浮現出人物的輪廓,然後再介紹性格愛好,這樣人物的性格特點就躍然紙上,人物形象就具體多了。

當然,介紹自己還是少不了通過事例來表現自己,這樣會使自己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但是,在寫事例時,孩子們可能會出現所寫事例與上文的介紹不沾邊,毫無關聯,這時需要引導孩子恰當使用過渡句,在事例開頭用一個過渡句把上文的介紹與下文的事例聯繫起來。比如,上文介紹自己活潑好動,下文的事例寫的是看書,這時可以用過渡句“別看我活潑好動,一刻也坐不住,其實我也有安靜的時候,那就是我看書的時候了。”然後就開始寫事例。

雖然是三年級,但是一些必要的寫作技巧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並掌握的,“過渡”就是其中一種技巧。“過渡”就像看不見的線,它使內容巧妙地銜接起來。有的孩子寫的作文讀起來讓人感覺很舒服,就是他們在語句的銜接處理得很好。這些孩子並不知道,他們運用了“過渡”這一方法。他們在寫作時,良好的語感驅使他們不由自主地運用了過渡來完成話題的轉變。這是所有孩子們在習作過程中要漸漸掌握的。

寫完事例,在結尾處再強調一下自己的特點,這樣既可以使整篇習作首尾呼應,也可以突出人物特點,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4

這兩天,一則作者稱是清華學生的網文引發關注。網文説,“自從養成習慣閲讀名著後,我作文、閲讀能力上了一個大台階,筆下文采涓涓流出,不僅享受了讀書的愉悦,還在高考中受益良多。”他還以過來人的口吻,勸孩子們遠離快餐書籍。網文的看法,和今年的中、高考實情遙相呼應了。

今年語文高考題目,閲讀題量加大,閲讀速度要求更快,古詩文分值增多,有的地方如北京高考卷,還考察了對名著的深度理解。而南京市中考作文,則直接以“ 在20xx ”為題,要求選擇一部名著中的人物,完成作文。

面對這樣的試題,閲讀速度太慢,不行;閲讀積累(古詩文)太少,不行;閲讀視野太窄,沒有讀過基本的名著,也不行。

中、高考語文試題釋放的信號是,今後語文考試對閲讀能力的.考察將加大難度,對作文能力的考察將更注重理性思辨。而新的中小學“統編本”教材更是體現了以“讀書為要”。

考試趨勢在變,教材在變,語文教學的方向在變。今後,僅僅依靠教材、課堂學語文,很難培養出考試所需要的閲讀和作文能力,很難應對今後中、高考形勢的變化。

語文教學超越教材、超越課堂,廣搜博覽、厚積薄發的時代,已經撲面而來了。語文學習需要多讀名著,讀整本的書。而事實是,很多孩子讀書習慣還是沒有養成,讀書視野還是不夠開闊,讀書品味還是有待提高,所讀之書“量少、面窄、質次”,“營養價值”有限;而家長對孩子的讀書興趣培養,還是沒有足夠重視,有的還有畏難情緒。

中國第一本教育學專著《學記》曰:“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經典的文學作品,一開始讀感到有點吃力,不習慣很正常,如果能堅持品讀一段時間,孩子們就會漸漸讀出經典的“至味”,閲讀品味就會逐步提高,語文素養也會水漲船高,回到應試,也就能應付自如。

語文不同於數理化的地方,在於靠刷題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應試能力。語文應試能力,根本上需要提高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提高了,聽説讀寫能力上去了,應試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提高語文素養,關鍵在於讀書興趣的培養,讀書習慣的養成,讀書視野的擴大,讀書品味的提升。如果就應試論應試,是無法使孩子們的語文學習得到長足發展的。

為未來的中、高考計,從現在開始,就要重視培養孩子讀名著的興趣。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5

自從在幼兒園當教師以來,面對來自不同的幼兒,我覺得應用多種不同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幼兒。升入中班後小朋友都有了很大變化,一次,户外活動結束後回到教室,準備和孩子們做手指謠時,我突然發現空着一個小椅子,“這是誰的小椅子”?一個小朋友説是劉博軒。劉博軒哪去了?我正要出去找,劉博軒推開門進來了。“劉博軒,你去哪兒了?怎麼沒一塊上來呀。”他紅着臉説“我、我去小便了,去的時候忘了告訴老師了。

看着他緊張的表情,我心中有一絲絲歉意,如果我回教室前點數一下孩子,不就麼有此插曲了嗎?“對不起,是老師的原因,以後老師不會丟掉你了。

劉博軒開心地笑了,我們又開始了快樂的活動。

通過這件事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組織集體活動尤其是户外活動時,老師一定要時刻關注着孩子,隨時點數孩子,不能讓一個孩子掉隊,避免孩子丟失,真正做到一個都不能少!

幼兒園工作中,教育孩子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幼兒保健工作也不能忽視。只有一個乾淨的環境,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愉快地學習和生活。所以,我班教師在注意了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更注意了保育工作的落實,嚴格按照安全、衞生制度,每天堅持教室的通風及室內外環境的清潔,定時消毒。每天都要監督幼兒户外活動後、飯前、便後洗手情況,初步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再次增強幼兒體質,鼓勵幼兒早入園進行早練活動,加強自身的鍛鍊。另外我們非常注重做好幼兒保健工作。首先做好班級衞生清潔工作、消毒工作。班級每週教室用紫外線定期對幼兒的睡具、玩具、用具進行暴曬、清洗、消毒等。

總之,今後我將不斷努力,繼續發揚團結合作精神、齊心協力為幼兒園的工作做得更好,不斷進取學習理論與實踐探索,轉變教育觀念,爭取在更上新台階!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6

對於教育這個行業,我一直懷着深深的崇拜和喜愛。從師範畢業後,我在封閉式管理的私立初中做了一年的班主任,終因感覺自己的教育理念難以實施而苦悶離開。

正在我迷茫和掙扎時,我邂逅了“龍文教育”這個以1對1個性化教學著稱的課外輔導機構。在經過相對深入的瞭解後,我滿心歡喜地投入了她的懷抱。

懷着一腔熱血和滿滿的愛心投身個性化教學之中已一年有餘,與學生的相處帶給我太多的感慨和感動,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幫x同學處理家務事。

事情是這樣的:那一天x同學來上數學課,中途她的數學老師憂心忡忡地下來找我,説x同學聽課過程中時常發呆且有流淚的傾向,希望我能去勸解一番。看到我來了,她匆匆擦掉眼淚,避開我焦灼的目光。我靠近她,一把摟住她的肩,故作詼諧地冒了一句:“Hi, my girl, what are you doing?”她居然沒有任何迴應,看來確實是心情不佳。

看樣子,單純地哄哄估計是無濟於事的。於是我單刀直入地問她怎麼了,她只回了句“我沒事”就沒了下文。見直接的沒用,我改出選擇題:“跟同學鬧矛盾了?”對方搖頭,“被老師批評了?”繼續搖頭,“籃球比賽輸了?”還是搖頭,“跟爸媽鬧彆扭?”先是搖頭然後補了一句:“我幹嘛跟他們鬧彆扭,他們那麼愛我”。此話就字面意思理解很好,但究其語氣不難發現問題。看來這心情不好與家人有關。繼續問其是否與家人不和,對方拒絕回答。我就開始在一旁自顧自的講自己上初中時和家裏鬧彆扭的事兒,最終不知道她是因為受不了我的喋喋不休還是我講的故事中有引起她共鳴的地方,反正她向我袒露心扉了。在她斷斷續續地描述中,我找出了癥結所在——與家人缺乏溝通,不能理解彼此。

把心裏的痛苦傾訴給我之後,她不再像講述過程中那樣大哭,待其平復下來,我結合對她及對她爸媽的瞭解,陳述了自己的建議。但她固執的認為與父母溝通的結果一定是溝越來越深卻怎麼都通不了。我就和她一起分析溝通和不溝通各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分析完後她接受了我的建議。此建議得以實施的基礎是她爸媽能知道她這些想法,所以我徵求她的意見,看我是否能把她的心裏話告訴她父母。一開始她強烈反對,原因是她怕她媽知道她寧願把心裏話講給我聽卻不講給她聽時會很難受。看來這小妮子還是很愛她媽媽的,我抓住這一點對她進行了心理攻勢,最終她同意了。

把她送出校門後我致電她媽媽約好來校開家長會,她媽媽來的時候還是一臉愁雲,待聽完我的陳述後,就變得豁然開朗了。回去後的第二天給我打來電話,説她女兒主動找他們溝通,彼此有了準確、深入的瞭解,溝通的最後不再是以各自吵架賭氣散場。聽着她媽媽輕鬆愉悦的聲音,我覺得很幸福。原來自己真的可以拋開傳統的嚴肅、批判而改用愛心和鼓勵來教育孩子並達到好的效果。

此事件之後的那個星期六,她爸媽來續費;楊梅成熟的時候,她爸媽送來了一大籃自摘的楊梅;我生完孩子她爸媽送來了紙尿褲等嬰兒用品;今年中秋她爸媽還送來了月餅……這些物質都是浮雲,不是我們龍文人所追求的。物質背後,是家長實實在在的認可,是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是師生與家長的和諧共進。而這,恰恰是我們所需要和追求的。

在龍文,我可以用愛心感染孩子;在龍文,我能夠用愛心傳達教育。從此,我不再因自己的教育理念難以實施而苦悶彷徨。我願用我的熱情點燃希望,用滿腔的愛心托起更多的太陽。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7

朋友指導兒子寫作文。她有足夠的自信,身為一個專欄作家,指導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寫作文,有什麼問題嗎!

但問題恰恰就來了。她看了兒子的一篇描寫公園的作文,認為雖然寫了公園的四季景色,但無病呻吟,沒有情感,算不上好作文。於是和兒子討論,引導兒子回憶和思考。經她指導修改後,文章確實有聲有色,不僅寫了景,還寫了兒子在公園的童年片斷,讀來頗有趣味。連爸爸都參與進來,討論和修改作文的過程也成了全家人溝通的紐帶。作文完成,一家人都有成就感。

但第二天,這成就感遭受重創,修改後的作文不僅沒有受到老師表揚,反而沒通過,要求重寫。她很鬱悶,兒子也埋怨。這次兒子再也不聽她的了,按老師要求老老實實重寫一篇,又寫回修改前的樣子。她看着不爽,但也不敢再指導,只能私下裏對我發發牢騷,覺得改回來的作文“沒有靈魂了”。但有什麼辦法呢,有靈魂的作文通不過,“靈魂”不是作文的標準!

要讓她自己來寫沒有靈魂的文章,她是不幹的。但孩子寫作文,沒有“幹”與“不幹”的自由,你就得按要求寫!那麼,下一次,她還要不要指導兒子寫作文呢?家長的指導怎樣才能與老師的要求接軌?

我是這麼認為的,首先,要理解老師的要求有合理性。作文是語文科目的一部分,寫和讀結合在一起,每個單元都有具體的要求。譬如,這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寫景,課文教學和寫作練習都會圍繞這一點,在這個單元內,要解決的就是寫景問題。老師評判作文的時候,標準也很簡單,就是看你寫沒寫景,寫得怎樣,其他的就不管了,或者只是順便管管。既然你在作文裏沒有重點寫景,或者老師認為寫景寫得不夠好,那就沒有達到要求,後果就是——重來!

這就像體育運動中的單項訓練,先是學動作要領,學分解動作。學習打籃球先要學運球、傳球、投籃,每一項又要分解成好幾個基本動作,原地運球、移動中運球、對抗中運球等等,反覆練習。當然,這是科班學習的方式,並不一定能培養出真正的球星。美國黑人球星很多是在街頭學會打籃球的,沒有人教,一羣孩子渾玩,玩着玩着就玩會了。然後才是教練調教,正規比賽,一級一級打上去。

但不管怎麼説,很多人學一項技能是需要有人教的,學校就是幹這事。老師訓練的是基本功,就是要讓你從分解動作學起,這對大多數孩子來説也是需要的。

但這種訓練也有侷限,這是由學校的流水線育人方式所決定,任何單個的老師都無法扭轉大局。

一方面老師的精力有限,語文老師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是單項訓練,分解動作,尚可以批量指導:大家排成一排,全部按規定動作運球,誰運得好,誰運得不好,誰態度是否端正,一目瞭然;規定動作的標準也比較好掌握,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容易判斷。

但如果換成實戰模式,進行個性化指導,難度就太大了。至少你得全程觀看,隨時指點,還得有足夠的經驗和水平,能把問題看出來,解決掉,這就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老師對學生有更高的期望,要求學生全力投入,寫出靈魂,那麼老師也要全力投入,也要付出靈魂,又有幾個老師付得起?

靈魂這事,太飄渺,因而也很難實打實地訓練。對於像寫作這種極具個性的事,基本功可以在學校練,但寫出靈魂還得靠自己。確切地説,靠孩子和家庭自己探索。

一個球隊,就那麼十幾個人,教練一人還忙不過來,還要有主教練、助理教練,更別説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老師除了教學還有其他很多任務,老師真的很辛苦,真的沒有太多精力顧得了更多。

所以,家長指導孩子作文,一方面要尊重老師,認真讀老師的題目要求,理解老師佈置作業的目的,儘量按要求做。其實,避免與老師的要求相沖突,這就是避免了孩子的困惑,如果父母與老師的指導不和諧,孩子夾在中間也是相當難受的。

假如確實覺得老師的要求不妥,不妨先接納,鼓勵孩子完成老師佈置的訓練,但不一定傾盡全力,剩下的力氣可以按父母的指導和自己的興趣,高高興興去做。

學校教育有它的先天不足,但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我們完全可以找到一條融合之路。對於寫作這種需要靈魂參與的活動,只有批量化指導顯然不夠,家庭就可以進行個性化彌補。

父母比老師更瞭解自己的孩子,也更能付出時間和精力。哪怕父母在寫作上不那麼專業,只要你願意去欣賞孩子的文字,當他的讀者和粉絲,孩子就會有熱情寫下去,寫作能力就會自然提高。

大多數作家都不是中文系畢業的,那些創意寫作高手,就更不是靠什麼培訓班打造出來。在寫作中學習寫作,這就是最大的捷徑。其實父母不需要做得太多,畢竟基本功的訓練已經有老師在那頂着,你只要給孩子自由,讓他自由寫,自由練,哪怕只是流水賬日記,或者沒有任何技巧的隨意感想,只要是發自內心,寫出了自己想寫的內容,那就是實戰,就是在向真正的寫作靠近。

當然,如果家長的水平高,在真誠欣賞孩子的同時,還能當一個教練或陪練,當一名高水準的隊友,孩子的進步會更大。從這個角度看,我那位朋友的指導是成功的。

聯賽中打得最好的球員,不一定能贏得投籃比賽。不要太介意老師的評價,孩子,你能寫好,在爸媽這裏,你就是作家,你就按你自己的寫!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8

孩子在學習上不太好,怎麼幫助孩子重新培養更好的學習習慣是作為家長的重中之重,家長與孩子需要共同一起的努力才能讓孩子更快的走出困境,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如何應對“差生”孩子》。

最近一段時間,我接到了好幾位家長的求助,他們求助的情況基本一致,都是孩子學習不認真,學習成績差,總被老師請到學校或者重點交流。在幫助家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幫助家長有效地促進孩子學習逐漸實現良性發展。

第一,接納孩子和孩子的學習狀態。接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作為家長,首先要允許自己孩子有這樣的學習情況,允許自己有這樣的孩子。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平和地接納孩子,家長和孩子才能有積極面對問題的情緒狀態,也才能有解決問題的基礎。

第二,多關注孩子,多向孩子表達愛。面對“差生”孩子的成績和學習狀態,多數家長會很焦慮,有意無意地責罰或打罵孩子。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不高,有的孩子甚至會選擇用行為問題或者學習問題引起父母關注。但如果在愛的環境裏孩子能夠體會到自己在父母心裏的位置與學習無關,能夠感受到對於父母來講自己是重要的,值得被愛的。孩子就會感到很安全,不管學習成績怎麼樣,父母都很愛自己。孩子就可以在安全的狀態下投入學習。

第三,認真分析孩子出現學習問題的原因。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而不是批評和責怪孩子。可能引起孩子學習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孩子學習能力不足,相關知識基礎差;2.孩子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會學習;3.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4.父母關係不好或者某一方潛意識裏有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孩子潛意識關心父母而無心學習,表現出來可能是學習態度與行為問題。

第四,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父母夫妻關係、心理問題等很複雜,一般需要專業人士解決,我在這兒不做討論。我主要討論孩子自己的學習問題。

如果孩子在小學低段出現學習困難,家庭內各成員以及成員之間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孩子問題多出在學習能力不足方面。可以有意識地通過訓練孩子的視覺、聽覺和感覺動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基本學習能力。

如果在小學高段以上甚至到初中、高中階段出現學習問題,除了基礎能力訓練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分門別類地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讓孩子通過這個過程找到自信和學習方法。

舉個例子,有一位家長朋友談到自己的孩子已經小學六年級,學習成績不好,馬上面臨小考,怎麼辦。我的建議是,在接納孩子和關愛孩子的基礎上提供切實幫助。怎麼幫助呢?制定計劃,把語文、數學等相關科目地知識點按照類別整理出來各個擊破。其實,已有很多輔導書或者網絡資料做過類似的整理工作,而家長的任務是自己或者請老師幫助孩子梳理知識點,和孩子一起做筆記,畫思維導圖,編口訣……窮盡各種可能想到或查到的方法幫助孩子用較為有效的辦法掌握相關知識點。同時選擇性價比較高的相關試題進行練習。通過這樣的幫助,孩子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還能在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9

從九月十九號來到馬躍正式任教,不覺間已近兩個月了,在來的那天,學校領導就給我們這些新來老師講解了學校的基本情況,這裏的工作壓力大,要儘快投入工作,且要求我們要儘早適應教學工作,在之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鬆懈,認真做好教育工作,並且要求自己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知識水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領導對新老師的重視,更深深感受到了領導對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讓我們有一個舒適的教學環境。

現在對這短時間的教育教學工作的談點心得體會:

一、身份改變,思想轉型。

在任教師之前,我的身份是大學生在村裏當官,具體負責民政工作,是為老百姓服務的一個惠民窗口;現在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師,讓我感到與任官時最大的不同就是服務對象改變了,以前面對都是理性的成人,而現在我面對的都是一羣年幼無知的小孩子,可以説剛開始時完全不知道工作該從何入手,記得第一天站上講台的情景毫無準備,看見一個個小孩子,心裏一下就懵了,根本就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通過不斷調整自己,耐心細緻的為學生講解,關心和幫助每一個學生,讓他們能更好的進行學習。

二、教學嘗試,不斷積累經驗。

由於自己不是教育專業,甚至可以説完全是“教育白痴”,對於教材、備課、授課都不瞭解,在剛開始的時候很難進入角色,站在講台上,卻不知道如何把課上好,讓學生學到吸取到“營養”。後來,慢慢地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一步步的取得了進步,雖然還存在問題,但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現狀。也通過這段時間的教學,總結出以下經驗:

首先必須吃透教材,專研學生。剛開始得時候,我只是認為把該教得拼音交給學生認識就行了,對於教材沒有認真研究,也不知道從何入手去研究,結果上了一個多周,發現學生原來根本沒有吸取到得“營養”,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後來分析原因,才發現一直都是自己在講台上表演,而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其中,在授課的時候忽視了學生交流,後來我改變方式,認真專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法,通過對教材的掌控,採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和愛好進行教學,不斷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積極性,比如分組挑戰、吃字遊戲等,同時改變引導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我學習,比如學生幫帶,讓好的學生帶領差得學生,通過感化讓差得學生進步。通過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絕大部分同學都進步了。

其次就是認真備課,備課是教學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説是教學過程開展的“控制器”。備課充分,就能把課堂掌控好,剛開始我就忽視了備課的重要性,才發生不能掌控課堂的情況。後來我慢慢藉助教參,認真研究新課的重點,分析出難點,以及教法,認真備課,讓我能用好的教學方式授課,更容易掌握好課堂,但我知道自己在備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我相信自己會慢慢改變,尋找更好的方法,更好的做到課、師、學生相結合。

再次就是重視課堂45分鐘的實效。剛進行教學,領導和同事就對我説,課堂45分鐘十分重要,必須利用好。我也非常重視課堂的45分鐘,因為辛苦備課、專研教材也就是為了這課堂45分鐘,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儘量做到內容充實,語言生動,但在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我講的學生沒有聽進去,沒記住,後來在領導和同事幫助下找到了答案,指出對於一年級的學生我講的時間太長了,學生不能全部吸收,建議我應該好好利用他們集中精力那段時間。通過領導和同事們的指點,我調整課堂教學時間,後來發現學生更加適應現在的教學方式,並且注意力更加集中,吸取的“營養”也越來越多。

最後就是規範學生行為習慣,有助於學生髮展和提高教學質量。學生行為習慣十分重要,直接影響學生髮展和教學質量。針對一年級的小學生愛動、好玩、沒有紀律觀念,缺乏自控能力等特點,我不斷尋求解決的辦法,如採取誇獎的方式鼓勵,喊口令等,後來我發現誇獎的方式最有效,不斷通過引導和誇獎學生,慢慢地在我和全班學生的努力下,我們一年級二班在紀律、作業上都得到很大改善。

這段時間在領導和同事們的關心和幫助下,我教學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也更加清楚的瞭解和認識到教育工作,更深刻的認識到自己身上擔負的責任,作為一名新老師,我還需要不斷學習,培養多種興趣,擴寬知識面,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其他老師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做一名稱職、合格的教師。

最新教育心得體會10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學校廣泛開展的有關心理教育的實踐,是社會和教育進步的標誌。

心理教育不是讓學生學習心理學知識,因此,它主要不是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許多課程普遍採用的教師講授的模式顯然對心理教育是不恰當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實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唯一的解決途徑主是:使教育內容儘可能直接地與受教育者的自身經歷和生活經驗相聯繫,為此,利用活動教學的形式是必須的。我通過班會課讓學生討論、表演、遊戲、諮詢等多種多樣的具體方法,將生活中富於典型意義的情境引進課堂,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並投入其中,並在教育者的引導下接受相應的教育;通過討論、交流、學習有關知識,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辯論、討論、模擬,提高自我意識水平,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等等。 可以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輕鬆自然的導入,創設温馨的課堂氣氛。

温馨的課堂氣氛是使學生愉快地參加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享受獲取知識樂趣的心理條件,也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良好環境。因此,教師的導入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方法:首先放起輕鬆優美的音樂,然後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款款而談:"同學們好!伴着悦耳的音樂,非常高興,我們又來到了輕鬆愉快的小學生心理導向的課堂,誰願意把你最喜歡做的事或最喜歡的學科告訴給大家,讓我們一同來分享你的歡樂……"這樣,使學生在極其放鬆自然的狀態中不知不覺地走近了老師。

2、生動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思考。

學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因而生動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學生、啟發學生的思考。根據這一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採用故事法。這一方法對低年級學生效果較好,如六年級的《尋找快樂》一課教師播放了一段配樂故事《國王與農夫》,聽後引發學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國王"擁有那麼多的財富為什麼還不快樂?而一貧如洗的農夫整天在地裏幹活卻覺得非常快樂呢?這正是這節心理健康課要討論的重點。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仔細讀文,反覆思考得出:國王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它欲求過高,而農夫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經常想着那些比自己還不幸的人。從而使學生悟出了尋找快樂的第一種方法--"降低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