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2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體會1

元旦假期結束,在開學的第一天我們迎來了一頓精神大餐,聆聽了縣教育局趙主任給我們帶來了一直迷惑的課堂觀察,為我們來指點迷津。

通過趙主任的講解,我收穫很多。我知道了在聽課過程中我們要做的三個轉到:

第一要從關注環節轉到關注細節;

第二從關注他人轉到關注自身,平時養成及時反思的自覺性;

第三從關注現象轉到追尋的意義。

趙主任説了課堂教學語文的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聽、説、讀、寫和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三個原則(整體—部分—整體);四個關注點(興趣、方法、能力、習慣);五項技能(感受、理解、品味、積累和運用)。在這些地方我感觸最深的是從關注他人轉到關注自己,從上學期開始我們聯校一直在搞名師帶徒活動,很榮幸我是其中的一員,通過幾次活動,我發現我們這些人在活動中成長很快,不再是光關注講課教師的活動,而是從講課老師講完後談他的教學到自己如何處理課堂,這應該就是從關注他人到自己吧!這對於我們的成長應該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感覺自己應該是在提升,活動的開展真的在成就我們。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趙主任敢於打破常規教學,敢於直面不合理的地方,勇於創新。的確我們平常都太受專家講課設計的思維框框,有時是刻意的模仿,有點東施效顰的現象,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所突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這就要像趙主任所説的敢於大膽的整合教材,敢於取捨教材內容,而不要迷戀教材。不要流於形式,不要整些沒用的,要實打實的幹。讓學生多讀書、少做題,讀整本的書。讓學生知道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把書讀好。對於學困生趙主任也給我們指點了一個例子,建議降低難度,先抓基本的字詞,階梯式的教授,讓每個孩子都有所學。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更加知道了自己以後課堂上更應該注意哪些細節,更側重哪些,讓自己的教學工作目標更加明確,為早日讓自己迅速成長,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體會2

5月14,我有幸參加了吉林省思想品德中小學教研員省級培訓班。此次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關於課堂觀察的理論與實踐。還是第一次聽説這個理論。感覺很新奇,也很有收穫。

5月16日下午,吉林省教育學院副院長楊玉寶教授,給我們做了《課堂觀察的理論與基本技術》的專題講座。為我瞭解課堂觀察這一新事物提供了理論依據。接下來,師大附中思想品德學科郝主任,給學員講解了《思品學科課堂觀察記錄的內容與方法》。讓課堂觀察由理論走向了實踐。5月17日在師大附中我們又聽了兩節課,親身實踐了一下課堂觀察的幾個環節。雖然還有些茫然和忙亂,但是這一新的理論卻讓我有了很多新感受。

一、課堂觀察體現以學生為本

課堂觀察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式,最早源於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它的基本理念是服務:服務教師,服務學生。它轉變了以往聽課的理念,由對講課人挑剔到對聽課人指導服務。以往聽課,我們更多的是關注老師的教學情況,如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情況、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等,而在這次聽課我們把視角更多地投向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投入越多產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師講得再精彩,學生如果沒有認真的聽講,對於這樣的學生課堂效率就相當低。當我們把視線轉向學生時,可以更好的瞭解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的或者壞的,以後再自己的課堂上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調整或者採取一些特別的措施。

二、課堂觀察為了“有效教學”。

追求有效是教學的永恆主題,但是“有效教學”的追求究竟落實在哪裏?我們認為最終應落實到“課堂”。那麼,有效的課堂教學又從何而來?通過課堂觀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課堂觀察最直接的目的追求,也是落實有效教學的基礎工程。

傳統的教研方式逐漸顯露出三個嚴重的不足:

一是離散化,缺少基於主題的研究,所謂的研究沒有聚焦的內容,呈現出“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是哪裏的”現象;

二是粗放化,缺少精細化的描述與分析,因此,“好象”、“感覺”、“似乎”這類的模糊詞彙充塞在課堂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不痛不癢,沒有“衝擊性”;

三是範式化,以種種先驗性的評課套路與話語詮釋千變萬化的課堂,這種教研方式在生動的教學現象情境中常常會捉襟見肘,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針對性的效果。課堂觀察有利於這三個問題的解決。

課堂觀察試圖在實踐層面解決教學理念的問題。事實上,教學理念的更新最終必須依靠“自覺的實踐”,而不是“書面的言説”。課堂觀察中呈現的現象與細節,常常會給人以“刺痛感”,以“震動感”。“怎麼會這樣的?”“真的是這樣啊!”之類的感歎常常會出現在教師們的感言中,在這樣的感言中,真正深層次的理念就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課堂觀察就似一面鏡子,可以照亮被我們遺忘或者沒有引起重視的教學環節。

我通過學習課堂觀察,產生了不少的困惑:我們進行課堂觀察時,我的觀察對象是學生,由於時間和精力的原因,會疏忽了課堂的其他細節,對於教學環節會記錄不太詳細,對於課堂的整體性沒有很好的把握。同時觀察點的選定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量表的設計在實際操作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我想存在這種問題一個是對課堂觀察的認識、理解還不夠全面、深入,教學思想還沒轉化過來吧,以後還要深入學習,在課堂觀察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得失。

課堂觀察是一朵盛開的“奇葩”,它改變了我們以往聽課時對課堂教學缺乏反省意識、對很多問題視而不見的狀況。課堂觀察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我們願意以它為鏡,它就會使我們從提高課堂效率的迷茫中解脱出來;只要我們願意走進它,它就會成為我們教師專業發展最有效的輔助手段。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體會3

通過學習讓我對課堂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課堂觀察與傳統的聽課相比,我認為傳統聽課關注的是全面的整體的課堂,而課堂觀察則把觀察的視角縮小,從點中看全面。也可以説課堂觀察是在傳統聽課的基礎上把聽課目標更細緻化,更明確化。另外傳統聽課基本上是每個人各自聽完課後發表相關的意見。然而在一堂課上,一個聽課老師既要觀察開課老師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學生的一舉一動,這樣對於聽課老師來説確實很難觀察得細緻、全面。

課堂觀察則是通過集體合作,分清各小組聽課目標,在此基礎上更明確地把握聽課重點,甚至有時會通過觀察到的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得到有力的數據證明,從而更加客觀地進行評論。通過某個細節,某個特定的角度,觀察課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課堂觀察後的反思,讓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青年教師,如何通過課堂觀察使自己的教學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開課時,作為被觀察對象,在課後從其他老師那聽到指正和建議外。我覺得自己平常在教學中的自我反思則更加重要,畢竟聽課的次數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課都錄下來。所以每節課後能及時地反思課堂上觀察發現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課堂上,有時候我也會不自覺的問學生“對不對?是嗎?”諸如此類的口頭禪。雖然沒有統計過,但自己也感覺到出現的頻率好象還挺多的。另外,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存在着問題多,問題散的不足。自己感覺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都有必要問,但是在實際課堂上操作的時候,有些問題就顯得太淺,一問就知道,要麼就問得太深,學生無從下手。這些是對教師自身的觀察反思,那同樣如果是對後進生每節課也進行觀察反思,通過記錄下的.內容再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是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時可能只能觀察到一部分不足之處,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問題,而從觀察老教師的課堂中則是找到解決自身不足的方法,從而積累經驗。觀察他人的課堂,可能因此發他人的課堂經驗,也可能總結出他人的課堂教訓,但課堂觀察歸根結底還是要服務於自己的課堂,加深自身對於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

通過學習,覺得對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實踐很有指導意義,教學目標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來審視我們的課堂,一般都會考慮幾點:

1、教學目標確定是否恰當(符合課標;結合教材;適合學生;是否具有整體性或系統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學目標是否明確

3、教學目標是否落實

這裏就有一個疑惑,教學目標需要讓學生明確嗎?一種反對的觀點認為數學課的教學目標通常都是類似的,比如情感與價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只是根據學生年級段的不同,教學目標要達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學目標不需要每節課呈現。我個人比較贊同另一種觀點,也就是説教學目標我們要讓學生明確,尤其是像我們的學生,至少明確了學習目標,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體會4

讀了《課堂觀察》一書當中的《課堂觀察的類型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課堂觀察,這為我今後更好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了幫助。

根據資料收集方式和資料屬性,課堂觀察可以分為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其中,定量觀察是指觀察者要運用一套定量的結構化的記錄方式進行觀察。一般有一定的分類體系或者具體的觀察工具,對預設的分類下的行為進行記錄,並且記錄一些數據,比如,英語課堂上游戲環節,教師運用了多少時間進行遊戲要求的佈置,用了多少時間進行遊戲,用了多少時間來反饋遊戲的效果。定性官場指的是觀察者依據粗線條的綱要,收集對課堂時間進行細節描述的信息材料,資料是基於需要在觀察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觀察後根據回憶加以追溯性的補充和完善,並通過描述性的和評價性的文字記錄現場感受和領悟。

根據觀察者與被觀察課堂的關係,可以分為自我課堂觀察和對他人的觀察。在自我課堂觀察中,觀察者就是上課的老師自己,在開展課堂教學同時,要對自己的課堂進行觀察,特別是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學生對於教師的反應等行為。對他人的課堂觀察過程中,觀察者主要觀察另外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資源運用、講解能力、提問技巧、學生行為管理、教學準備、組織、評價、學生學習的情況等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現,並實時的記錄下自己的一些建議和意見,以便在課後的反饋會議當中進行梳理。

根據觀察者之間的合作關係,課堂觀察可以分為合作的課堂觀察和獨立的課堂觀察。合作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的目標和重點分配到多個人,每個觀察者要針對一堂課的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記錄。而獨立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以個人為單位,獨立完成對整個課堂的課堂觀察。

另外,還有根據對觀察對象或內容的區分,課堂觀察分成集中觀察和分散觀察兩個;根據觀察目的與作用不同,課堂觀察氛圍診斷性觀察、提煉性觀察、專題性觀察等多個方面。

從這本書當中,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課堂觀察的知識,相信在今後的實踐過程中,我一定能夠適時的運用好書中的知識。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體會5

剛看到書名以為是一種教學模式,講的是如何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所以就選了它。翻開書一看,原來“課堂觀察”一詞就是“聽課”的意思,講的是一種新理念的聽課操作模式,頓時大失所望!耐心看下來,瞭解到這本書是探索課堂觀察,研究如何從“教學中心”向“學習中心”轉型的問題。

書的封面上有一段話:“學習伴隨我們一生,學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課堂中學習。但是,課堂中的學習真的發生了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判斷的問題。”

在以往的聽課中,我們往往側重於教師的角度,觀察教師的教案設計、重難點把握、新課導入、新知講解、作業佈置、鞏固複習、板書、提問、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節奏、教師儀表儀態、教學語言等等,卻常常忽略了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因素:學生。我們常常會被似乎巧妙的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所迷惑,而誤判了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生的學習並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樣成效卓著。

如果不深入到具體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去觀察,不積累學生具體的學習證據,我們往往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誤判。所以,我們要改變聽課模式,要以學習為中心。

如何做到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呢?它有四個特徵:

首先,我們要理解學生的學習。每個學生的學習是獨特的個性化進程,理解的方式是多樣化的。

第二,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獲取學習的多種數據。在教室後面聽課會影響學生的聽課,得不到真實有效的數據,最好採用錄像的方式。

第三,觀察認知學習與其核心要素間的整體關係。

第四,基於學習證據推論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課堂觀察還要有先期的理論準備,本書提出“對理論的迴避就是迴避一種立場和價值判斷”。課堂觀察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理性色彩的研究行為,必定是一種有理論觀照的行為。觀察一個主題,就必須對這一主題進行理論思考。

“知識與技能類學習目標達成的觀察”方面,對目標達成的觀察旨在解決“有效教學”的問題。本書提出“以目標作為分析課堂的腳手架,搭建起了我們觀察一堂課的‘核心架構’。通過這一架構,我們能夠迅速釐清一堂課的脈絡,這樣課堂中的零散片段才具有了歸整的意義,才能在意義框架內加以探討。”

要觀察目標,就要對目標進行理解。本書提出,判斷目標達成的標準有三:預設目標的合理性、學生學習的進步度、目標達成過程是有意義的。

觀察教學目標的達成,其核心是觀察學生,觀察學生的學習,觀察學生在學習目標達成上的前後關係:“上課前後他們對目標的理解有多少,在課前是怎樣的表現,在課後又是怎樣的表現。”

書中還提出了“迷思概念”這個概念。課堂觀察要觀察學生的迷思概念,本書認為“迷思概念在課堂中經常體現為學生的‘錯誤’,有些‘錯誤’看似粗心,其實揭示了學生先備經驗的侷限性;有些‘錯誤’看似荒謬,卻揭示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的負遷移”,“對迷思概念的觀察是揭示學生認知觀念和認知水平的一個重要指針”。如果對這些錯誤進行分析,將會改進我們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它是課堂觀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們平時聽課時有關注它,卻很少去分析錯誤的原因。

這本書開闢了聽課活動研究的新領域,開拓了我們教學研究的新視角。以上是我對這本書一些觀點的摘要和表述,談不上感想,因為我還沒有這個理論高度,在平時聽課時也沒有探討過這個領域。其實對我感觸最大的只有一句話:“學習伴隨我們一生,學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課堂中學習。但是,課堂中的學習真的發生了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判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