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高中歷史的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75K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歷史的心得體會

《歷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出現的一門嶄新的綜合文科課程。本課程的開設,目的在於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本課程不僅引導學生綜合地、整體地認識社會,逐步形成真實而全面的社會生活觀念,還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新課程、新內容、新理念和新要求,這對教師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新的挑戰。本文立足於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新要求,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問題的探討以及一些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學反思

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基礎上,新課程下歷史與社會教師主要以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反思,其中案例研究比較重要。“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析,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對此進行分析、探討。

我在設計《生活在社區裏》課堂教學時,首先自問:如何引出“社區”的話題呢?於是設計以“我的家在哪裏”引出“社區”的話題。又問:在學習“社區”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和哪些意識和觀念呢?又設計了對“多種多樣社區”的介紹,其中包含的知識、技能和觀念,如學會閲讀和繪製平面圖、初步瞭解社區類型的形成和發展、關注身邊小區的建設等。再問:怎樣使學生的視野由自己熟悉的家庭導向身邊的現實社會,啟發學生關注自己及他人在社會中的生存環境呢?在此過程中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和能力呢?於是設計了要求學生“畫一幅你家所在社區的平面草圖”,並“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描述所在社區的`環境和生活”,讓學生在沒有學習如何製圖的情況下,每人畫一張家庭所在地的平面示意圖,並在課上進行展示,由同學進行評價和討論。在討論誰的地圖看得明白、誰的看不明白的過程中,發現了地圖應必備的三要素。這時,我再系統地對地圖的繪製和閲讀技能進行講解和指導。

經過分析,我得出如下結論:在講授地理事物時,其一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其二,應將地理圖表轉換包括圖文的轉換、圖表的轉換、分佈圖的轉換設計等,以適當進行引伸拓展,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能力、繪圖技能和應變能力。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與社會教師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因為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新課程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很重要。那如何開展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需要我們深入、細緻地探討。我在教學過程中試着將研究性學習帶進課堂中,反思探究。《氣象萬千》是我工作後上的第一堂公開課,我在試講這一節時,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雖然教材中幫助學生理解的示意圖很多,但學生掌握此類知識有一定困難。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是有限的,這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一大障礙。在課堂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呢?如何啟迪學生主動和創造地活動,激發學習興趣,鍛鍊發散性思維?如何使課文中示意圖表意更加形象生動呢?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輕鬆地理解不同地區的各自氣候的特點?我在老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教學過程中這些問題的反思、研究,對自己的教學作如下設計:我先利用多媒體圖文並茂地進行講解,然後給學生分小組,各組學生分別作為生活在不同氣候區域的人們,分工收集資料,描繪當地的特點,並派代表發言。每個小組在發言前或講述後,都會有意識地提出一個問題,一組扮演的是來自熱帶沙漠中的人,他們在介紹完自己生活區域的氣候特點後,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我們為什麼用頭巾裹頭,穿淺色的大衣服嗎?”這樣一個問題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各組紛紛討論,氣氛活躍。結果這堂課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總之進行教學反思是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也是歷史與社會教師成長為研究型、複合型教師的有效途徑。

(二)、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大膽處理好教材。

按照新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是為課程標準服務的,也就是説,只要符合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的要求,教師可以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學內容,甚至可以放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而自編教材。“模擬旅行”是《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後的一堂綜合探究課。本單元主要介紹了我國自然環境的總體特點,區域間的差異和原因。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僅靠幾堂課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祖國全貌非常困難,安排綜合探究課,給學生一個“模擬旅行”的機會,有利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瞭解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本課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能根據相關資料瞭解本地的自然、人文環境及理解我國區域間的差異,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我在講這一課的時候,選擇了讓學生從家鄉出發,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選旅遊考察地,自己當遊客,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2.創設合理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參與探究。

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聯繫主客體的橋樑,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培養其好奇心、求知慾,就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為此,我在“模擬旅行”這堂課中設置了這樣四大情境:“導遊”→“旅行”→“找差異”→“小遊戲”。這些情境既同“模擬旅行”這一探究課題緊密聯繫,又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並且能順利地實現課程目標。

3.精導妙引,處理好師生關係。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特別是綜合探究課更需要教師做好師生“學習共同體”中學生探究的引導者,並且教師的引導應貫徹課堂的始終,做到精導妙引,否則學生的探究活動會顯得漫無目的,最終使課程目標難於實現。為此,我在設計“模擬旅行”的課堂教學過程時,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貫徹始終。如在“旅遊”這一情境中,教師扮演新疆遊客來諸暨旅行,引導學生做導遊,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又能使教師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最終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的要求。例如,在“導遊”情境中,學生扮演導遊帶老師(新疆遊客)體驗江南農村生活時,根據學生的導遊解説,設計以下問題情境:我們新疆人住的是平頂屋,你們這裏的房子的屋頂怎麼是尖的?肚子餓了,中午吃什麼?……這樣在教師(新疆遊客)的生活化語言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並在探究活動中培養能力,獲取知識。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這樣他們才會更好地適應今後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

這是我在幾個月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寫感悟和體會。總之,新課程的實施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它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教師來説,的確是一場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高能力,提升境界搭建了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