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高中生《史記》品讀心得體會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8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史記》品讀心得體會5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史記》品讀心得體會5篇

高中生《史記》品讀心得體會5篇1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聖”司馬遷的著作,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上的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並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的《資治通鑑》,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

我更佩服司馬遷那種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記》中卻並不體現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他在《史記》中直言不諱地記載了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為,惹惱了漢武帝。而當時正好發生了李陵兵敗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説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便把他投下監獄處以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為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鬆。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

高中生《史記》品讀心得體會5篇2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史記》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和列傳70篇,記敍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之初年間大約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閲讀《史記》,我們可以在作文中旁徵博引,因為《史記》中的典故、成語、人物、史實能使我們妙筆生花,使文章生動,具有深度和廣度。記得培根説過”讀史使人明鑑“,這在我閲讀《史記》的過程中心領其會。

司馬遷在遭遇腐刑的不幸之後,並沒有氣餒,而是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歷經20餘年的專心著述,他終於完成了”窮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由此,我深深地被司馬遷這種發憤著書,且不畏人生險阻的精神所感動。自我反思:現在的我成長在日趨小康的幸福生活裏,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去氣惱?人生坎坷,我應用心去面對每一天的新鮮,健康,快樂!

閲讀了《史記》,再加上聽了古代文學老師的講解,我對其中項羽這一歷史人物,頗感興趣。項羽不再是自己心裏原先所認識的那個人物,而是對其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史記》中主要描寫了項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鉅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充分顯示了其驍勇善戰的軍事才能,進而為其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鴻門宴裏,又由於他的不善於考慮後果,沒有聽順其謀士范增的計策,而使得劉邦順利脱逃。這也就預示了他會因此次的疏忽(即沒有為後來的統一大業掃除障礙),而不能堅固其西楚霸王的地位。因而,在垓下之圍的兵敗情形下,他落得個自刎的悲慘結果。其中也充分表現了一代英雄在面對愛姬時,不忍分離而又不得不離別的兒女情長,和那種不服輸的倔強性格。我認為項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只是他的勇大於他的謀。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們不能片面地評價項羽,更不能僅僅從他的失敗中而否認他也是一個有謀略的人。

高中生《史記》品讀心得體會5篇3

最近讀了《史記》這本書,我們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的國家。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湧現了大量傑出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通過自己的筆墨,為後世的人們展現了一幅幅絢麗奪目的畫面。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以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人無法超越也難以企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部史學著作就是《史記》。《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傳統國學精品中,唯有《史記》是無以倫比的“百科全書”。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這部鉅著是對歷史發展的深刻總結。他發表了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獨到見解,同時又對矛盾現實給予了有力批判。這樣一部既具中史學價值又具文學價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採用文學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在“本紀”、“世家”和“列傳”中所寫的.一系列歷史人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此,兩千多年來,《史記》不僅是歷史學家的學習典範,而且也是文學家學習的典範。魯迅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文學上最偉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備、躍然紙上的人物描述,開拓了我國傳記文學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於採用文學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記載的人物形形色色,眾態紛呈;其所刻畫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馬遷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主要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一是將人物放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將人物置於時代和生活的環境中去描寫;二是在尖鋭複雜的矛盾衝突的場面中寫人;三是用典型的細節來寫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五、運用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

高中生《史記》品讀心得體會5篇4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羣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為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先河。其豐富的藝術價值被古代的小説、戲劇、傳記、文學、散文所傳承並不斷髮展。從魯迅”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度評價中就可看出它對後世的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吳國進攻越國,越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無奈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裏,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後,他又艱苦奮鬥,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吞掉吳!“

勾踐卧薪嚐膽,雪恥滅吳的佳話至今為人們代代相傳,它也為我們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後人多了許思考:生活在當今的競爭大潮中,應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居存思亡,艱苦奮鬥;如果不具有憂患意識,不把目光放長遠,畏懼困難而貪圖安逸,得過且過,那麼,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結果只會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

困難與挑戰雖往往給人以挫折,卻能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而安逸與保守雖可以暫時保身,但卻可以使人墮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隻同暴風雨抗擊的海燕吧!只有這樣,才能見到雨後的晴天!

高中生《史記》品讀心得體會5篇5

唐太宗李世民曾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從《史記》的光華中我們可以看到王朝的興衰,得以窺見世事發展的道理。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敍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一些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用的説法。其文字運用的傳神也令人慾罷不能,如劉邦聽聞韓信死後的反應,用了五個字“且喜且憐之”將劉邦複雜矛盾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這裏有英雄窮途的奮勇,有帝王孤獨的無奈,又復仇者絕望的空虛,也有聖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貴的形式刻下名字。

瞭解完其內容的“雄、深、雅、健”,我們同樣可以關注太史公的寫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記》的。創作《史記》時,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腐刑無論是從身體上還是生理上都對他是極大的摧殘。在這樣的雙重摺磨下,他儘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憤,但他最終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時代,只是從歷史的亂石堆裏擷取最耀眼的碎石來築造一個民族的豐碑。

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温潤而莊嚴,其中熠熠閃耀的流沙萬千等着我們小心翼翼的擦拭、領會它的光芒。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既讀史,復讀史,則觀書不徒為章句。讀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認識自己和世界,同時更是在傳承中華原汁原味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