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以德育德心得體會(精選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德育德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以德育德心得體會(精選5篇)

以德育德心得體會1

當今社會,未成年人有許多失範行為:誠信缺失,欺騙欺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在這種種失範行為中,我一直在思考:教育對此應負多大的責任?我們的教育到底除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在學校中教師眼中的“差生”有的很快成為社會的叛逆者?時至今日,我頓悟:原來是因為愛的缺失,愛的教育的缺失。

“人的心靈,就像一朵小花一樣,它不知不覺地吸收太陽的光,它永遠需要太陽,需要太陽光輝。”未成年人需要愛,學生需要愛,同時他們也需要愛與教育。一個學生被教師認定是“差生”,這對他們心靈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有的將影響他們一生。因此,歧視對學生成長是不幸的。而在目前教育下,這樣被另眼相看的學生還很多,他們的心靈很早就感知社會的殘酷,感受自身價值的被忽視,當他們進入社會後,怎會去關愛社會,關愛他人?思考其源頭,是無愛教育導致了他們對社會無愛。多一份愛,就可能為社會多造就一個有用人才。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懂得愛,要去關愛學生,要教育學生學會如何去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需要有愛。

在學校中應開展愛心教育。學校的活動主體無非是教師和學生,這樣愛心教育就應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倡導教愛;

二、培養友愛;

三、教學生自愛。

師愛,則要關懷學生的生命與健康;關心學生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就需要教師必須首先樹立平等的觀念,即人格平等,要具備更好的文化素養和更成熟的心願,要尊重學生。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是學生對我們的肯定、折服和依戀。沒有平等,沒有尊重,沒有理解就不可能有愛。尤其要把愛更多地關注於基礎差的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用愛去感召他們。“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我們需要學生“信其道”,則要思考我們在教學中付出了多少愛心和耐心?是否愛發怒,一個容易動怒的班主任和教師不會是一個好的教育者。因此,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我們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學校關愛教育第二是培養友愛。引導學生學會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和相互合作精神,提高他們人際交往能力。

培養友愛,就必須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培養學生對集體的情感,對集體每個人的情感;還要教會學生關心集體中的“弱勢羣體”。如集體中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身體差的學生,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性格孤僻的學生等等。班級可以組織一些必要地主題班會和志願服務活動,如“一幫一”活動等,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懂得愛、體會愛、學會愛,使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受到關愛的學生,也可感恩,會盡力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

學校愛心教育第三方面是教會學生自愛。自愛包括自尊、自強、自律、自護四個方面的內涵:自尊即自身人格尊嚴的維護,自強即對實現自身價值的不斷追求,自律即對社會規範的認同和遵守,自護即對自身生命價值的理解和珍惜。

自愛是被愛的基礎,是進一步去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基礎。一個對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去愛社會、愛祖國?教會學生自愛,首先讓學生珍愛生命與健康,教會學生自愛,還要幫助他們努力掌握知識、鍛鍊能力、改進方法、培養毅力等,為他們將來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教師、愛學校的人,更懂得去愛祖國、愛社會、愛人類。

因此,實施愛心教育,建設和諧得師生關係,建設和諧的同學關係,構建學生髮展得和諧德育環境,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並努力做好的工作。

以德育德心得體會2

博學為師,身正為範”——這是我上師範學院時經常接觸到的一句話。如今我也成為了別人的老師,加入到了教育這一行業領域中來。

時光荏苒,不經意就從指縫中溜走。數數日子,我參加工作已經一個月了,嚐盡了其中的各種滋味。在工作的前幾個星期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德育培訓課程。通過這幾次的培訓學習,對於像我這樣的新老師是十分及時的,意義十分重大,而我也受益良多。下面我就談談這幾次德育學習的心得體會。

“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視的。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比較明顯,大多數人認為:德育工作是無關緊要的,只要學生的學習好、成績好、取得高分,就是最好的學習成果。其實不然,學習不僅要學好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做人,而德育正體現了做人方面。成績只是學習的一方面,只有培養出良好品德的學生,我們得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不僅要重智育,還要重德育,只有這樣教育才算完整,人類才算完美。

這次德育培訓給我印象最深就是關心和愛學生。教育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經過一個月的教學生活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德育內容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相當重要。教書是一門藝術,尤其是語文學科,我們更應該以愛學生為基礎,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自豪感;以表揚為主、少批評,先肯定、再糾正。

做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不僅要以理服其人、以智導其行,更重要的是以愛動其心。首先,我們先要從的生活小事中關心學生。教育其實是點點滴滴的積累過程,我們要注重細節才能全面地觀察和了解學生,從而對症下藥。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其實,教師什麼都不用多想,對學生奉獻愛心就足夠了,對學生的關心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許他都會銘記於心。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多一點的包容和耐心。人有“三六九”等,學業也有“一四七”分,不管是學習好的還是壞的,教師都應該一視同仁不能有偏袒之心。對學習好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期望,讓他們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使自己更優秀;對學習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不僅要對他們有信心還要使學生自己建立起自信。無論差生還是犯錯誤的學生,教師都應該要給學生足夠的包容和耐心。要有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心態,用一顆寬容的心去接受每一位學生,用一顆博愛的心去愛護每一位學生。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教師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所以,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更應該注重德育的培養,腳踏實地地把它做實做細。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酸甜苦辣滲透其中。讓我們用自己心教育每一位學生,用自己愛感化每一位學生。

以德育德心得體會3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淡化了中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較少注重中學生心理傾向、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導向與塑造,從而導致人格缺陷,人格的缺陷最終導致教育教學目標的難以實現和落空。中學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指揮者、領導者,是班級的主要負責人,不僅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進步,更要關心學生人格的培養和發展。學校德育承擔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歷史使命。當今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然而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要重視心理健康,做學生的心理“醫生”

過重的學業負擔、青春期特有的情感衝擊、安樂家庭過度的“保護”和“期望”、現代社會變化加快、信息爆炸、經濟飛速增長帶來種種新的社會矛盾,都影響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加劇了代際之間人們溝通的困難,這些都給學生以強烈的外在衝擊和刺激。使他們產生了較大的心理困惑,導致心理上的焦慮、苦惱和失衡。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脆弱,導致了各種心理障礙的存在:表現在學習上的緊張、焦慮乃至恐懼直至厭學;表現在人際關係上的懷疑、孤僻、嫉妒;表現在社會關係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樂趣,學習、生活等遇到挫折時,就心灰意冷,苦悶不安甚至消極態度等等。針對這些現象,平時要開展一些有於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活動,如“獻獻愛心,提高自我”,“美化校園,淨化心靈”等活動,讓他們在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理論聯繫實際,培養現代意識、競爭意識,培養開拓精神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創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在集體交往中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心境,促進學生個性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愛心化雨,尊重、關愛後進生

俄國十九世紀的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説過:“愛應該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鑑別教育的尺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人道。”這句話揭示了熱愛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對班主任而言。熱愛後進生才能化解他們對班主任的戒備心理很對立的情緒,班主任幫助後進生不能急於求成,對暫時後進的學生要注意尊重和愛護他們,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達到教育目的。對後進生,不僅要指出他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尋找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鼓勵其進步。如:上一屆我班李同學有一次因與別人打架而使班級失去了學校的流動紅旗,拖了班級的後腿。我沒有訓斥,而是幫助他總結教訓,提高認識,並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後,我真摯地對他説:“你因打架而影響了班級榮譽,拖了後腿,我知道你心裏也很難過。不過,我從你的眼神中發現,你是憋足了勁,要為班級爭回榮譽。”我接着問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學保證?”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學生,要把良好的願望和正確的德育方法結合起來,特別要遵循心理規律,注重心理輔導,通過教育、疏導、啟示,使學生的思想問題得到解決。

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自信心是人格結構中的本質因素,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明顯標誌。具有了自信心這一人格特徵的人有着很高的成就動機,他們對生活、工作和學習有着旺盛的精力和鬥志,這些人更容易在事業中獲得成功。因此,班主任在管理教育工作中,應逐步幫助每位學生樹立自信心:時刻指導學生認識自我,能客觀地對待自我。既不高估自己的能力,追求力所不及的`過高目標,也不低估自己,對力所能及的目標不逃避、不推委;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和條件,不斷地讓學生獲得成功,當學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也就增加了對自己的信心,他們也就想着去做好另一件事;對學生的優點和做法給予適當的表揚和肯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使之從心理上認為“我行”;同樣,對學生的缺點和失敗也不能不講方式、不分場合地指責和數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進行挖苦諷刺,而是提倡對學生自身發展採用縱向診斷性評價,通過談心、座談、寫日記等方式進行自我對比,肯定進步之處,找出不足,這樣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身正為範。班主任的模範行動無時無刻不影響着學生,因為學生不僅聽其言,而且觀其行。班主任只有潛心教書精心育人,為人師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社會總體道德的進步歸根到底取決於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覺醒與發展。培養道德主體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成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走向文明,創造輝煌的必要前提。這就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人為本,放眼未來,潛心教書精心育人,讓道德教育這顆美麗的種子,在我們教育工作中得以生根,發芽,進而在我們學生的心中開出更多,更美的花!

以德育德心得體會4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在學校陳文忠校長的帶隊下,與學校的17位班主任參加了新州一小舉辦的“和諧德育主題班會觀摩”班主任專題培訓會。

我相信參加了這次班主題班會的所有老師可能與我有着同樣感受,這次的主題班會,舉辦得非常成功!班會能取得這麼好的效果,是與學校領導的重視,老師與同學們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是分不開的。

首先聽的是六(2)班李先梅老師上的“我愛我班”的主題班會,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同學之間應該學會互敬互愛的習慣,然後通過活動展現同學之間的一些具體事例,通過活動同學們體會出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好習慣。為了集體榮譽,大家都應該學會我愛我班,共同奮鬥,共同感悟。

然後聽的是三(3)班袁媛老師上的“心手相牽·快樂成長”——關愛留守兒童主題班會,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愛留守兒童,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聽了這節課,我感觸很深,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正是一個如夢的年齡,但也是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意味着孩子們稚嫩的童年,轉向青春的成熟,將走上一段嶄新的征程。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增強了同學與同學,同學與老師,同學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瞭解,進一步加深了感情。通過這次的主題班會,我們看到了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為主題班會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從這點就説明我們的孩子已經開始長大了。並且在孩子們不知道家長寫給自己什麼樣內容的信件情況下,通過自己寫給父母的信,表達了自己對家長,對老師的期望的理解,表達了自己的決心,這些都説明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大部分留守學生脱離雙親在祖輩的溺愛中成長,孩子勇於表達想法,思維也相對活躍,教師應適時代發展他們的想像力、思考力,培養創新精神。學校應在課內、課外儘量多組織一些有趣味、有意義的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活動、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給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充分發揮留守學生的特長、優勢,培養他們的良好的興趣愛好,使他們自覺遠離不良誘惑,同時也覺得自己成為被關愛的對象,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忘卻遠離父母的孤單,逐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缺少親情,缺少關愛,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孩子”們變成了“問題學生”。但留守學生並不一定都是問題學生。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留守學生。他們中也有自立自強的留守娃。部分留守學生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強的勞動觀念,勞動技能水平遠高出其他同齡人。教師要珍視留守學生的這些特質,利用一切契機激勵、表揚他們,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精神。

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留守兒童問題。在許多地方已出現了“代理家長”“知心爸爸”“知心媽媽”。我相信: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要我們用真誠去面對,用愛心去感受,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擁有花樣年華。

最後是州德育工作專家鄒祕書長的工作點評,以及各位骨幹老師的點評。

以德育德心得體會5

於我而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彷彿永遠都只是書面用語,永遠只在我的作文中出現。一邊寫着“學會向父母感恩”之類的話題作文,一邊對父母頤指氣使、大聲吆喝。若不是這次的“五個一”德育實踐活動,或許我仍然這般任性。

“五個一”中有一點是為父母做一頓飯。當然,它的含義不僅僅只有這一頓飯。應付任務的做法自是隻做這一頓飯或者不做。然而,我想學校的用心是在於讓我們從這一頓飯中體會到父母天天為我們作出可口飯菜的辛苦。像我,第一次是不情不願,第二次覺得麻煩,第三次更是覺得厭煩透頂。而父母,卻天天,從我們出生到現在的十六個年頭裏,不停地做着這一件事。誠然,他們自己也要吃飯,可是,當你有目的地為了另一個而去做時,會格外的用心。即使飯菜不比餐館、飯店的可口,可這些家常菜中包含的愛意是獨一無二的,每家人家都有其獨特的味道。比如説,我永遠吃不慣我表姐家的飯菜,太過清淡,只因為我表姐不愛吃重口味的。

在這次實踐活動的這一項目中,我所做的,僅是暑假六十天中的幾頓飯而已。這一點點的小事,卻仍不讓父母省心。第一次做飯,無從下手,除了炒蛋什麼都不會。父母不旦要教我如何去做,還要時刻擔心我是否又被滾燙的油滴濺到、在我操作失誤時來挽救整鍋菜。第一次做飯的結果並不樂觀,但是看着略焦的、油亮亮的小菜,還是很有滿足感的。我的父母並不會像許多中小學生作文中出現的老套情節“父母一個勁誇做得好吃而實際上卻難吃的緊”這樣誇我,而是很不給面子的指出“難吃”,並吩咐我改天再做。然後,飯後大大小小的碗也扔給我洗。第一次固然委屈,可有一次深夜看到歸來的父親在水池邊洗着我和母親都不願去洗的碗的背影時,心裏有點刺痛。他胖了,也老了,這些家務不久將不再適合他這樣的年紀去做了。我不能總以學習為藉口來逃避家務,這是家庭成員的一種責任。

向父母感恩,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一項德育功課,明顯當時我搪塞過去了。現在才開始深思父母的辛苦和我應該如何去報答。當我作業做完不去複習功課而是打開電腦遊戲時的負罪感,正是我開始懂事的標識吧。高二了,如果不再好好學習便是對父母多年為我付出的愛的褻瀆。

也許這些話在有些人眼裏很假,但我認為,只有有着這樣感受的人才能體會到裏面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