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讀深度教學的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44K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深度教學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深度教學的心得體會

讀深度教學的心得體會1

課堂的作用就是讓一切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把課本當成傳遞信息的載體,把教室當成創作的舞台,把學生當成自己的作品,惟其如此,才是實現目標的捷徑。備課,是課堂的熱身和準備階段。深度備課,才能讓平淡無奇的課堂熠熠生輝。

語文課堂要凸顯語文本色,必須先打好底色,這就要進行深度備課。深度備課是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前提。《深度教學》一書高屋建瓴,讓我頓時醒悟,從中感受到以下幾點:

備出厚度(向文本要智慧)

備出厚度就是教師首先要將文本讀厚。其一是內讀,即教師自己以讀者身份“陌生的眼光”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這也是發現個性化問題的前提,更是實現教師自己和學生公平對話的認知前提。其二是外讀,除教學用書外,要找尋相關文本:原文本,課文內提及的原文本,或是課文外刪去的原文本;互文本,課文所在的原文本,與課文內容相關、相類、相似的文篇或書本;超文本,與課文相關的系列文篇和書本,包含同一內容、同一主題、同一作者、同一寫法的文本,包含名家的相關解讀成果,包含網絡文本,史學、哲學、美學角度的解讀可高度關注。佔有並整合這些成果,重在將自身的讀解體驗轉化為文本教學策略,厚積薄發,深入淺出。備出厚度不僅是對教師專業知識儲備的考量,更是對教師鑽研文本探究課堂的能力培養,正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讀多少書,讀出了什麼,讀出了多少自己的發現和創造,永遠是衡量一個語文教師智慧水準和教學效果的潛規則。”有教師備課的厚度才有教學內容的擴展,要審慎選擇知識點延伸擴展,不斷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存,使他們吸取多種營養,課堂上圓潤豐滿,學生才可能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

備出深度(向大腦要思維)

王國維先生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對於一篇文本,僅從字詞句段來理解,顯然容易斷章取義。於漪老師認為,教師鑽研並掌握教材,好像導演處理劇本,需要一個艱苦的再創造的過程,達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透”是對教材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化”指教師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合在一起。教師掌握教材,目的是為了教學。所以,我們要從學的需要出發,對教材素材進行加工提煉,從深度方面挖掘教材,使課堂教學內容充實而不幹癟,才能使備課因為預設充分而廣泛生成。

加繆説:最大的罪孽是膚淺。備課一定要力求深度,不能只是就問論文,照本宣科。一篇文章中的情感,和寫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情緒有很大關聯。更有甚者,是作者寫作時沒有預料到的解讀方式。所以教師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發現別人看不到的問題。這就不僅是對寫作者自身的境遇,還有當時的社會風潮,別的重量級人物的評價。在《再別康橋》裏,僅從字面義,我們無法理解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懷,但如果抓住文本中的“夢”,以此為話題,聯繫《猛虎集》的序言,我們從詩人口中得到情感的印證,外加胡適對詩人的評價詩人的“單純信仰”——愛、自由、美,然後可聯繫詩人的婚戀史,詩人的人生觀,以及他的創作觀,就能提綱挈領地理解詩人的狂熱情感。如此備課,走出了文本備課的平面化,而是讓“人”的情緒和“文”的情感和諧地統一,這就是立體備課,也是我所謂的備出深度。

備出梯度(向學生要生成)

俗語説“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在教學中,一個班級的學生文學修養參差不齊,所謂“十個指頭不一般”,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設置梯度的問題,讓整個課堂呈現層進式探索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基礎的學生的要求。首先,文本中新出現的字詞成語,或者註釋中的疑難,這是最初級的考察。其次是整體的感知,通過預習,感知作者總體的情感,或者自己對文本的感覺,在文本中找出佐證。其次是關於文本的構架和內容的分解,或是鑑賞含義深刻的句子,或是梳理文章情節,或是鑑賞人物形象,在此環節需要的就是教師教給的規律和方法,也是用文本實現“教”之目的所在。最後要有統攝全文的問題或是昇華主題的問題。比如《赤壁賦》中剛開始的“樂”文章最後的“喜”是不是同一種情感,《我不是個好兒子》中主題是母愛還是兒子的愧疚,《項脊軒志》的主題是悼念祖母、母親、妻子三代女性的悼文還是對家道中落的身世發出惋惜和哀鳴並沉痛地憑弔個人遭際的不幸。由此類問題串成的備課鏈條,在課堂上層層鋪展,步步升級,課堂就這樣以學生為主題,被教師主導着在思考中提升。

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説:“平庸的教師只是敍述,好教師講解,優異的教師示範,偉大的教師啟發。”而我認為,一節成功的備課,就是將敍述教給學生個人,講解教給集體,將示範教給教師,再由學生展示,將啟發教給師生一起。從開始的孤軍奮戰,到中間的廣設外援,到後來的主力支援,到最後的主帥親臨,如此方可形成教學相長,師生合璧,構成教學的良性循環。

備出精度(向課堂要效益)

一節優秀的語文課,備課確實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教師的準備工作要做到“全”“廣”“新”,在教師預設問題時,需要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基礎要紮實,重點要落實,難點要突破。但是面面俱到的課堂顯然也是一無是處的課堂,傳授平庸無亮點激發,好比一篇表述太多失去自我的作文。真正的備課一定要做到詳略得當,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考試作為向標,以提高語文素養作為旗幟,以拓展生活大語文作為終極目的。

備課中體現的精度,主要是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課堂生成之間的起承轉合,穿針引線,兩者配合地天衣無縫。讓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或,在或中得,在得中樂。要讓學生有所得,必須體現方法性的歸納和總結。語文的方法傳導就在於把每節課當成教學的母體,以此為學習觀摩的標本。而母體框架的構造過程中,“廣設問”是教師的備課的法寶,即把沒一個問號當成句號。教師只有考過了自己,才能真正站在講台上,和學生展開深度對話。

所謂“新”,就是文章還是那篇文章,學生已不是同樣的學生,那麼課堂設計當然也不是同樣的設計。要讓課堂充滿新生,就要與時俱進;要讓課堂擁有深度,一定要創新備課。想別人所未想,獨闢蹊徑,並能短途到達。魯迅説自己塑造的典型人物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體現在教學中,就是吸取優質課堂的精華,合成自己課堂之精粹。

備課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要讓學生對服務質量打滿分,不僅要付出血汗,更要付出智慧。深度備課就是教師血汗和智慧的集中體現。在備課過程中找到規律方法,這是每一個教育者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讀深度教學的心得體會2

近段時間我讀了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玉強老師的《深度教學——構建優質高效課堂的方法》。全書收入作者近年來教育隨筆60篇,以暢達的文筆、靈動的思維、多維的視角,對構建優質高效課堂的方法做了透徹獨到的論述。讀完全書,我深感這是近年來構建優質高效課堂、提高語文教學實效、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本好書。

在王老師的書中,為我們指點出了深度教學的種種特徵。深度教學,是一種講規律、重方法的教學,凸顯規律與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迅速地學會學習,是深度教學的`基本特徵,也是王老師這本專著的鮮明特色。作者在書中始終貫徹的一條紅線就是:“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滲透符合學科特點的規律與方法教學”。正是基於這一基本理念,他才不滿於僅僅停留在學一篇、一章、一節,而是力求從一篇、一章、一節中去提煉出共性的規律與方法,他才不滿於僅僅讓學生學會解決這一個問題,而是執着於讓學生學會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從個案中挖掘出一類的特質”、“我的作文課都是方法課”、“作文=1+1+1是我的創造”、“你的課堂凸顯規律、方法了嗎”、“一個學生答對了,能代表五十多個學生都會了嗎”、“你有更簡單、更明瞭的方法嗎”等等,單從短文的題目就可看出王老師在這方面的追求。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總感覺教得很累,學生學得也很苦,有個別學困生竟然連基本的基礎知識都沒有記住,看到這些學生,真讓老師操心。看了王老師的《深度教育》,我靜下心來思考,如果能像王老師在書中所點撥、展示的那樣教給學生思維、學習的規律與方法,真正的對學生授之以漁,相信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定會減輕許多的負擔,頭腦也會聰慧許多。

構建優質高效的課堂,是紮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這本書給我們指點了許多的路徑和方法,相信每位讀過該書的人,都會從中深受啟發,大獲教益的。

讀深度教學的心得體會3

又一次懷着崇敬的心情閲讀了王玉強老師的新作《深度教學》。讀後的感想頗多,收穫巨大。作品裏面不僅有對課堂教學的規律與方法的深層探究,更有對深刻的教育教學思想的生動而睿智的闡釋,尤其是後者對我教學的影響將是深遠而恆久的。《深度教學》會教我們怎樣做一名合格的教師,能啟發我們如何去面對每一位孩子,更能引導我們在學生的心田播撒愛的種子,去收穫教育的快樂和幸福。

一、教育是心靈撫慰心靈的事業

《每個學生都是你的作品》是書中的第二篇文章。這個標題,既生動又新穎,讀來讓人倍感親切。靜心細讀全文,字裏行間都散發着默默的温情,像冬天裏暖暖的陽光,温馨愜意讓人感動不已。

“假如我的孩子就在班裏”“假如這就是你的孩子”“我的班裏都是我的孩子”“學校就是學生的家”“每個學生都是教師的作品”“教師,不管何時何地的教師,都是人類愛與美的傳遞者,都是真誠的奉獻付出者”“敬畏,尊重,平等,這些詞語應該在教師的心裏紮根。”

讀着這些發自肺腑的話語,讀着文中的每一個事例細節,讀着那段“跪着輔導”的隨筆感言,我被深深地感動啦。感動於文章對敬畏,尊重,平等精神的深情呼喚。這種呼喚是那麼樸實而殷切,温暖而悠長,足以讓每一位認真閲讀過的教師重新思考和認識學生的地位與價值,足以讓教師更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掩卷沉思的片刻,我想起了本書的作者——受人尊敬的王老師。王老師一直把自己定位在一位普普通通的行為人上,他和藹可親,快樂灑脱,身體力行,自信執著。不管是評課時的談話交流還是輔導講課教師時的點撥啟發,或是課間裏為老師們揮毫潑墨,他是總是那樣的隨和、認真而又意興盎然。我們都願意和他交流,原因就是他有一顆敬畏,尊重,平等的心。這種精神思想正無言的啟迪着每一位教師,實在讓我們佩服感動!

感動敬仰之餘,我開始反思自身的教學。反思以往對待學生的態度,反思以往教學中的種種不恰當。我開始改變,我更開始行動。從我做起,從學生做起,從點滴做起,從《深度教學》讀後做起。

言必信,行必果。既然學生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作品,悉心教育引導,我責無旁貸。為自己負責,為學生負責。我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長過程,我不再輕易地忽略學生的個性、心理、智力、能力的發展情況,在授課和教育批評學生時,我開始變得靜心,耐心、用心起來。慢慢的,我感覺到心裏有了一種温柔而細膩的東西,像一粒種子,在温潤的環境裏開始生根,發芽,成長……

我真的想告訴王老師,是您的肺腑之言和如沐春風的教誨讓我找到了做教師的感覺,將我引領到了一種我一直以來都在追尋的境界中。感謝作品中語言文字的啟迪,思想精神的引領。我的夢想不是成為一位名師,而是隻想在語文教學這塊園地上做真實的自己,聽任內心責任與良知的召喚,去做一名此生無悔亦無愧於“教師”二字的語文教師。我將用一顆敬畏、真誠、尊重、平等的心靈去撫慰另一顆幼稚純潔美好的心靈,我將在學生的心田播撒下一粒愛的種子,讓我的學生學會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健康快樂的成長,因為閲讀本書後,我明白了一個真理:教育是心靈呵護心靈的事業,是心靈喚醒心靈的事業,是心靈撫慰心靈的事業。既然是一項事業,那就讓我學會用心去喜歡吧,正如書中所説“你的果實才證明你是一顆什麼樹”,我想成為一顆什麼樹?我會努力讓自己結出果實,讓果實説話。也許有一天,我會在我生命的詩篇裏,自豪地寫下這樣文字: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執着,因為執着所以成功。

 二、春光裏,讓我們等待花開

“每一朵花都要授粉。”這個比喻用在學生身上真是生動形象意味深長。我竟然不自覺地連讀了三四遍!真的是回味無窮,就算至今我還忍不住沉吟此句。我每年“五一”假期裏都要有幾天時間回老家幫父母給蘋果花授粉,怎麼就沒想到這個比喻?可見王老師用心之細膩,心繫學生之深遠啊!

文章題目妙,立意更是巧!“對每朵花都非常關照,給每朵花都細細地授粉是果樹結出豐碩果實的關鍵。”個體的學生不就是一棵待授粉的果樹嘛,我們教師要做的不就是要做“授粉”的工作,給每一朵花授粉,不隨意丟掉,捨棄,淡漠任何一朵等待授粉的花嘛。文中那些精彩而深刻的見解閃爍着教育思想的光輝,它們一下子把我們的思維點亮了,也照亮了我們教育教學的前行之路,讓教育者的眼裏放射出驚喜的光。什麼是深度教學?教育又怎樣體現深度?我從作品裏解讀到了一個鮮活而深刻的教育理念:承認並重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保護自尊心,一視同仁,悉心指導,把愛撒播在每個學生的心田。如果一個教師一旦在內心根植了這種深度教學的思想,我覺得就是握住了教育的根部,就是把握住了教育的靈魂,我們的教育就是深度的就是有效的。

於是,我變了。我不再只管班裏的前幾十名,不顧後進者。在我的眼裏,只要在教室裏坐着的就是我課堂的一員,就是我的作品,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要少。鑑於實際,我放慢了教學速度,降低了教學起點,擴大了關注學生的面。你學的快我引領你,你學的慢我幫扶你;你成功我祝賀你,你失敗我激勵你。我要為每一朵花授粉!當我要否定一個學生時,我想起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當我想放棄一個學生時,我想起了那個撿小魚並把它扔回大海的小男孩。我們的學生可能就是那條被擱淺的“小魚”,我們要救他,因為那條“小魚”會在乎。

是一粒種子就該發芽,是一朵花就該綻放。高一應該是學生花開的季節吧,這個季節裏最需要老師做的一件事,就是等待花開,“給每一朵花授粉”,為他們授好習慣之粉、方法之粉、自信之粉、自強之粉、熱愛之粉。因為我懂得了“要讓每一朵花都結出豐碩果實,首先要給每一朵花授粉,忽視了任何一朵,都將是教育的失誤”。

給每朵花都留一個自由吐蕊空間吧,即使有些花還沒有綻放的意思,也不要輕易否定它們,也許他們正在積蓄綻放的能量。慢一些吧,請多給他們一點陽光,多為他們播撒一點愛的雨露吧!請相信,每朵花都該有春天,都該有開放的權利。春來草自青,耐心等待花會開。

《深度教學》的後記中説“一位教師要生存在教學的深度上。讓我們做一名有深度的教師吧”。我也要説:投身教育,研究教學,熱愛生活,讓我們做一名幸福的教育西西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