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有關《半條棉被》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57K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半條棉被》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半條棉被》觀後感

《半條棉被》觀後感1

時間迴轉到1934年11月,紅軍正進行着艱難的長征。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位疲憊不堪的女紅軍在軍隊駐紮休整時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她們把自己僅有的一牀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人,並對老人説:“等革命成功後,一定要送你一條完整的新棉被。”老人説:“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80多年前,紅軍開始了漫漫長征,將理想信念的種子播撒在人民羣眾的心中。人民,是共產黨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不僅分給人民羣眾自己的“棉被”,還要為人民羣眾送來“新棉被”,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鬥,正是共產黨人不忘的“初心”。

“半條棉被”呼喚着共產黨員認清“我是誰”。有的黨員幹部在服務羣眾時忘記了自己的黨員身份,沒有很好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思想覺悟方面甚至沒有普通羣眾高。“半條棉被”的故事正如一劑猛藥,讓黨員幹部立即甦醒過來,及時追本溯源,認清“我是誰”的問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廣大黨員幹部只有先認清“我是誰”,才能有正確的思想作為引導,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昇華自己的理想信念,擺正同人民羣眾的關係,才會有分給人民羣眾自己“棉被”的行為,進而兑現對黨對人民許下的諾言,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

“半條棉被”呼喚着共產黨員弄清“為了誰”。有的黨員幹部在工作中混日子、毫無目標;有的黨員幹部從政後只圖職權謀一已私利。“半條棉被”的故事就像一把鋼錘敲響了警鐘,讓黨員幹部立即警醒過來,及時懸崖勒馬,弄清“為了誰”的問題。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弄清“為了誰”,對於黨員幹部來説是最基本的職責和使命,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條件和前提。共產黨員要想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只有常問自己“為了誰”,常敲“半條棉被”的警鐘,才不會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下迷失自我,才能始終堅持為人民羣眾送上“新棉被”。

“半條棉被”呼喚着共產黨員理清“依靠誰”。有的黨員幹部在工作需要時圍在人民羣眾身前身後,任務完成便把人民羣眾丟在一邊,還時常出現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半條棉被”的故事好比一擊重拳,打醒了沉睡的初心,讓黨員幹部立即清醒過來,理清“依靠誰”的問題。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黨員幹部要幹成事離不開人民羣眾的支持與擁護。因此,黨員幹部要緊緊依靠人民羣眾,經常深入到羣眾當中,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理清人民羣眾的所需、所想、所期、所盼,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目標去為人民羣眾謀幸福,並與人民羣眾一起創造歷史,成為改革發展的推進者。

習近平曾指出,牢記羣眾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半條棉被”的故事就像一股精神力量,它映射出了共產黨員的宗旨意識,更承載着中國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黨員朋友們,當你的初心即將沉睡時,不妨再重温一下“半條棉被”的故事,它將幫助我們認清“我是誰”、弄清“為了誰”、理清“依靠誰”,並指引着我們悟初心、守初心、踐初心,為人民羣眾過上美好生活而不懈奮鬥。

《半條棉被》觀後感2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xx週年大會上,習近平語重心長地向廣大黨員幹部講述長征路上半條棉被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34年11月,中央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道封鎖線,各個軍團陸續抵達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位疲憊不堪的女紅軍住在了沙洲村村邊的一間破舊茅草屋內。茅草屋的主人叫徐解秀,她家中一貧如洗,只有一張用楠竹釘成的牀架,牀上墊着稻草、鋪着破席,連一條完整的被子都沒有,蓋的是一堆爛棉絮。女紅軍們在急行軍中都捨棄了行裝,只帶着一條棉被禦寒。夜裏,三位女紅軍就和茅草屋的女主人合蓋這一條被子、擠在一張牀上。

幾天後的一大早,女紅軍們要奔赴新的戰場,她們看到徐解秀牀上的破棉絮,決定把她們唯一的被子留給徐解秀,但徐解秀説什麼也不肯要。這時一位女紅軍從揹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這條被子剪成兩半,她對徐解秀説:“等革命成功以後,一定要送你一條完整的新棉被。”讀到這裏我久久不能平靜,半條棉被,是當時女紅軍們的全部家當,是紅軍和羣眾共冷暖的一個剪影,是無法割捨的黨羣魚水情。

翻開《習近平講故事》,裏面還有很多同樣感人的長征小故事。長征是人類歷史上艱苦卓絕的戰略大轉移,是中國革命的新起點。長征途中,紅軍將士不顧前有敵軍,後有追兵,跨過一條條波濤洶湧的大河,翻過一座座白雪皚皚的高山,越過一片片潮濕陰冷的草地,轉戰兩萬五千裏,來到陝北延安,保住了革命的火種,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堅實的烙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路,當代青年要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身為滿懷豪情,革命理想高於天的青少年一代,我們要弘揚長征精神,響應時代發展的召喚,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鋭意進取,自強不息,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的長征路上,用我們的青春汗水續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

身在甜水裏,長在紅旗下。20xx年4月我從蘇州回到家鄉,從事農村工作,周圍很多人不理解,大城市到小鄉村,坐辦公室到走街串巷田野裏,大家是不是也覺得我腦子是不是壞掉了,我身邊的人都這麼説。記得回鄉不久,我寫了一篇題為《回家的感覺真好》的心路話語,當時在“中國美麗田園白甸”鎮級公眾號發佈,一個晚上就有38條留言。我清楚記得,我晚上看了很多遍,更加堅定了我選擇紮根基層的信念。農村工作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當好一名小村官並不容易,但是一想到半條棉被,聯想到長征精神,我就信心滿滿。同年5月我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我覺得我自己人生的長征路才剛剛開始,我覺得我的長征路就是服務好羣眾,堅守一份為民情懷。

習近平説: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作為一名村官,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聯繫羣眾、服務羣眾的路上播撒長征精神的種子,留下新長征路上最閃光的足跡,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嶄新篇章。

《半條棉被》觀後感3

三個故事,“三品”魚水之情,闡述我心中的“人民至上”。

“半條被子”的故事——回望來時路,“人民至上”早已紮根。20xx年,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xx週年大會上,習近平深情講述了發生在湖南省汝城縣的感人故事。長征途中,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牀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人。老人説,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半條被子”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羣眾路線和羣眾觀點,與人民羣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真實寫照。羣眾利益無小事,關心羣眾疾苦是共產黨人的天職,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直接體現,是毛澤東同志“羣眾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情懷,是鄧小平同志“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的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託,是習近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為民情懷。

“十指連心”的故事——奮力趕考路上,“人民至上”不分晝夜。第二個故事,基層幹部在鄉鎮的夜晚——和羣眾拉家常、幫助羣眾打掃院壩、銷售雞鴨蛋、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用黨員幹部的`“十指”敲開百姓的門、走進羣眾的心、辦好羣眾的事。最近,重慶市榮昌區在所有鎮街推行“十指連心”幹部值夜制度。該制度自5月開始實施,目前3個多月下來,我覺得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真實”。這個真實體現在“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夜間,對於黨員幹部走訪羣眾而言,是個對的時間。眾所周知,老百姓很忙,有時白天下村,羣眾基本都是大門緊閉,都忙着幹活去了,這時基層幹部的走訪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相反,夜晚羣眾回來了,利用他們的空閒時間上門走訪,效果也許更好。通過與羣眾交心談心,瞭解羣眾訴求,讓羣眾真切體會到黨的關心與温暖,這時的羣眾才算遇到了對的人,遇到了真正為他們排憂解難的人。

“脱貧攻堅”的故事——奔赴小康路上,“人民至上”隨處可見。今年是決戰脱貧攻堅之年,鄉鎮作為一線戰場,每名幹部都在傾心投入,尤其是最近,程序員的“996”變成了基層幹部的“997”。和大家分享這樣一位扶貧“一哥”——“皮哥”。單位人都叫他“皮哥”,當然不是因為他皮,而是姓皮。他於今年年初到基層扶貧一線工作,除去疫情影響,細細算來,他從接觸基層扶貧工作到牽頭這項工作僅3個月時間。對於我們是3個月,於他而言卻是紮紮實實的2000多個小時。為了儘快熟悉基層扶貧工作,他廢寢忘食、熬更守夜,短短時間瘦了10來斤。某天傍晚下村走訪貧困户途中,他騎車把腳摔了,去醫院簡單處理了一下就回來繼續加班。幾天後,腳實在腫得走不了路了,才去鎮中心衞生院住了一晚。回來時的樣子就是杵着枴杖的“皮哥”。“熊貓眼”是大家開玩笑時對他的稱呼,玩笑之下體會出的是他的無私奉獻。

回望來時路,“半條被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民至上”早已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紮根;再看此刻的趕考路,“半條被子”精神在傳承,被子之下的魚水之情在不斷鞏固。“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堅持人民至上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邁向民族復興的導航。揚帆啟航,願我們都能乘風破浪。

《半條棉被》觀後感4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紅色革命傳統教育成為主題教育的重要載體。習近平每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都要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緬懷革命先烈,深入細緻瞭解紅色革命精神,在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之際,習近平先後前往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河南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和革命博物館考察,在河南考察時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推動主題教育取得實效,就要用好“紅色基因庫”,黨員幹部自覺接受紅色教育,才能不斷鞏固和昇華理想信念。

建強紅色陣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軍史館、烈士陵園等,都是黨的“紅色基因庫”,存放着無比可貴的紅色財富。一代代革命烈士的紅色事蹟、一件件留有革命印記的紅色文物、一個個催人奮進的紅色故事,承載着無比厚重的紅色精神。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革命英勇奮鬥、流血犧牲,每到一處都流傳着一段段令人稱讚的紅色往事,展示着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意識、理想信念、政治本色、鬥爭精神等。新時代、新思想、新徵程,不變的紅色基因的深刻意義,新時期下,要進一步深化紅色陣地的時代內涵,形成極具特色的紅色教育品牌,不斷黨員幹部激發愛黨愛國之志、增強奮發奮進之力,引領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講好紅色故事。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xx週年大會上,習近平講述了“半牀棉被”的經典故事,他指出:“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牀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説,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新時期必須繼承的“傳家寶”。紅色故事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最生動的寫照,在主題教育中,要組織黨員幹部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傳統教育,用紅色故事上好黨員幹部的“初心課”,激勵着他們不斷前行。

傳承紅色基因。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着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紅色基因就是保持我黨繁榮壯大、永葆青春活力的關鍵密碼,習近平反覆強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黨員幹部只有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做到常學常新、不斷感悟,才能真正把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融入靈魂,化為行動、化為自覺。開展好主題教育,更需要把紅色基因當作生動教材,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用心傳承、用行動落實,讓黨員幹部在接受紅色教育中守初心、擔使命,把紅色精神轉化成推進偉大事業的不竭動力,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紅色基因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