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紀錄片觀後感800字(通用9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1W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下面小編收集了紀錄片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紀錄片觀後感800字(通用9篇)

紀錄片觀後感 篇1

在小胡的強烈建議下,我終於看到了《含淚活着》這部日本電視台播放的紀錄片。

在這部歷時10年拍攝的兩個小時的紀錄片裏,講述了一位中國父親為了給女兒掙學費在日本打黑工15年的動人故事

正如小胡説的,這部記錄片的撥出震撼了整個日本跟國內看過此片的人們。關於人們對這部記錄片的評論很多很多,看過的人都是幾次淚濕衣襟,作為一個男人我也是不斷的看不斷的淚流滿面。為什麼?單單是人們好奇一個父親為何在日本黑了十五年嗎?當然不是吧。那最終是什麼震撼和感動了我們呢?是親情?是責任?還是精神?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生來就賦予了的,誰人沒有親情,誰人沒有責任,在這個競爭的時代裏誰人又沒有精神呢?可是主人公為了親情,為了家庭的責任卻付出了15年妻離子散的孤苦生活。作為年輕的一代,我想我們從他身上得到的一種精神,一種為了完成責任而頑強奮鬥的精神,15個春秋親人的離別,15年日日夜夜打零工的生活,又豈能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又豈能是常人所能堅持所能奮鬥的呢?

每個人生來都想着如何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有一個美麗的愛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幸福的孩子,普普通通的慢慢變老,可現實並不是這樣,讀書後才發現,愛情,工作,美好的生活,這一切都註定上帝給予不了我們一生享受不完的安穩生活跟幸福。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奮鬥才有所得。在這個競爭慘烈的社會裏,如何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如果你不是高—官子弟,如果你不是家境豐厚,首先就要學會如何生存,如何去面對競爭,如何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如何去規劃自己的未來。這一切都需要一種奮鬥的精神鼓舞着我們努力,鼓舞着我們前進。這個社會或許是公平的,你努力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除非你有突破常人的能力和捷徑,但這並不現實也並不符合我們常人的邏輯。

來了日本近兩個月,感觸頗多,但幾次提筆卻又欲言又止,對日本的感觸是一個文明的民族,是一個安靜的有秩序的無爭社會,是一個以服務為生命的社會。在東京到處可以聽到普通話,到處可以看到中國人。想想我們太多的國人來日本是為了什麼?有人有了妻兒還來留學,有人在國內已經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來留學,有人在國內有份安穩的工作,有人是為了來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家其實都是如出一轍,那就是錢,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所謂舒適穩定的生活,只有錢才能讓我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女朋友、房子、車子,只有錢才能讓我們的父母老年無憂、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所謂的幸福,這確實是不爭的理性的事實。感性的人可能不這麼認為,但現實是平淡就是要生存,生存就需要接受理性的考驗,接受理性的洗禮。只有有了生存的能力,才談得上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國內總有人羨慕我們國外的留學和工作生活,但只有我們知道我們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説的偽善一點為了實現我們在國內實現不了的人生,為了我們心中的那份責任,不過這已經足夠了,我們無須去解釋什麼,不是嗎?艾,説來説去,我們是為了錢,可我們為了錢就是為了自己嗎?還不是為了自己的親人,如果單純是為了自己在哪都可以舒適的活着,不是嗎?這就是我們一個人為責任而付出的偉大之處。我真想為那些為責任而付出着的人們大聲説“責任是偉大的!”,為那些只想平淡生活着的人們説“偉大的責任!”。

紀錄片觀後感 篇2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後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宂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潛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據觀察,影院裏《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盼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資料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裏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紀錄片觀後感 篇3

昨天看的《高三》紀錄片,今天才開始起筆想要寫感受。甚至一個晚上,我都認為我沒有想好。

“沒有高考,你拿什麼拼過富二代。”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尤其在上海,物質需求遠遠超過精神需求。高考,為了改變命運。説明白點,我們為了掙更多錢而學習。但是,不管目的.是什麼,高考這麼重大的人生歷程我們總要經歷,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過這段時間的方式。

現實是殘酷的,所以有競爭,而產生競爭的原因,是推動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們算是差不多的。在整個的視頻當中,她應該算是女主角了,出現的次數多,內心的獨白也都是她的。最後字幕出來的時候,她是第一個,所以我記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學。視頻中,她一次次的責問自己,為什麼考的沒別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現實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責問中,卻是無力辯白着還有多少人考的沒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現過,而他們的表示是,她的夢想,無論是什麼,他們都會支持,即使是賣掉賴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較之中,發現在高三競爭的不僅是孩子,也是家長。他們的關心與付出,雖然不一定有回報,但讓他們自己問心無愧。所以,高考之後離婚率飆升的玩笑話也那麼真實。

很有意思的一個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個叫張興旺的男孩子,坐了車去廈門。王錦春老師,緊隨其後,把他找回來,問他,高考之前談什麼復讀?!考試結束了,成績不理想,那時候才要想復讀。你連這兩天都熬不下去了,還想復讀一年?這兩天你該做的能做的應該是奮力一搏而不是退縮。當張興旺以嶄新的面貌回來的時候,我沒有認出他。説是去拜佛了,我媽在一旁看了説,是迷信嘛。我報以一笑,沒有什麼不好的,有方法讓自己振作,什麼都該嘗試。而張興旺最終也沒有辜負他的老師,考上了仰恩大學。

鍾生明和陳斌的失敗,沒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來,鍾生明起碼有自己的想法,他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沒有錯,但陳斌確實讓我思考了一陣,特別是他與老師之間的對答。“高考兩個月都不到了,你們打算怎麼辦?”“接下來我們的首要任務,儘量的不上網吧,不上網,儘量不曠課,在上課期間都在教室上課。”“儘量?讀書的機會是非常少的,意思説還會去?”這樣的措辭很像我,一般會給自己留有餘地,因為怕自己做不到,是膽小怕事猶豫不決的人在口頭上和心理上對自己的放縱。但是,高三了,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這樣的餘地,不該有。我也對自己説,説過的,就必須該做到。連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談不上考大學。

這樣三類學生們高考最後的結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鋪直敍,沒有什麼驚人的跳轉。因為人生大多就是這樣,有付出有回報,前人的總結總是如此精闢高深。而像我一樣的高三學子,在這樣三百多個日子裏,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紀錄片觀後感 篇4

《敦煌》這電影被我想起來是前幾天,那時候在看李乾朗的書,講到莫高窟,我忽然想起了敦煌。

是兒時的一個下午,很慵懶的氣氛,一個古代將軍在特效製作的火焰天空背景下渾身插着箭暴烈的死去,一個男人似乎學習了什麼少數民族的文字,一個封起來的洞口,在最後一刻放進去一串漂亮的項鍊。我只記得這三個鏡頭,以及一種無法言明的感覺,那是第一次看到意識流的鏡頭,也是第一次瞭解一個叫做敦煌的地方,也是從一串項鍊上感覺到一種莫名的傷心。這就是全部,然後忽然發現我已經記了三十年,當然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小虎隊已經老了,6點半也不會有米老鼠唐老鴨了,有些一起看電影的人已經去世了。

重看這部片,在一會漢語一會日語中我默默無語甚至有點混亂,慢節奏和變焦的手法,還有當時的表演體系,都讓人感覺到了些許陳舊,我一直沒能入戲。

直到城破,朱王禮去衝李元昊的陣,漫天煙塵,10騎人馬被很多很多人包圍,在沙漠裏死啊死,直到太守要燒掉那些經卷字畫,直到他們封起來那個洞穴,我承認我真是被打動了,在這些表演背後的那種情懷,是一些人一定要到沙漠裏拍電影,是他們在1988年耗資2700萬搭建一座城,是他們死磕連盔甲都要做舊看來非常逼真,是他們設置各種百姓逃難的細節,當然還有很多日本演員用力過度的表演,從這裏面能感覺到那種對美好事物要毀滅時候的無能為力和不捨,而主人公最後爬到水邊,看到水中的小魚,那是新生命,經歷了無數千瘡百孔的生活和動盪之後,生命本身就是活下去的動力。

人為什麼會為了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東西豁出命去,就像字畫,就像經書,是不是人類進化錯了,做一隻海底的珊瑚或小魚,張着嘴吃就好了,死了做肥料,沒有渴望也就不會受傷。

而戰爭、貪婪、慾望這些東西造成的傷害,是不是就是人類對抗錯誤進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紀錄片觀後感 篇5

看完了《鏡子》這部紀錄片,引發的是更長時間的思考,沒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適合父母觀看看,討論的就是家庭教育問題。一些平時生活裏的非常常見的家教觀念、方法、習慣,在一些孩子身上發生了那麼嚴重的後果,日積月累,最後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絕望。鏡頭記錄了這一個個就在我們身邊,活生生的家庭樣本。那種鬱悶、迷茫、掙扎、絕望,讓觀看片子的也身為父母的人,產生內心共鳴,去思考。

把片子作為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面對這面“鏡子”,自問“我身為父母,也有這樣的問題嗎?”

思考1:“最該進培訓營的是我爸媽,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揹包客,換了你,你説你可能同意嗎?”

思考3:“我們家孩子是留守兒童,出了問題,沒啥説的;可他們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這麼嚴重的問題,這怎麼説?”

思考4:“我小時候家裏窮,我奮鬥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時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樣,我錯了嗎?”

思考5:都説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連石頭都能被打動,為什麼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話,應該是一個獨立的人還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幾千年的歷史,教育理論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對於教育的研究,幾千年的探討,不可謂不深入;那為什麼還是爭論不減?教育問題有答案嗎?為什麼今天還是有問題少年?問題出在哪裏?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對孩子的引導,當和孩子的發生衝突時,怎麼辦?都知道要多傾聽和溝通。那當溝通不成時,又該怎麼辦?

思考9:“他們是未成年人,教育他們是父母的權利和責任,錯了嗎?我給孩子指出正確的路,錯了嗎?我都是教他學好,他偏偏不學好,是我的錯嗎?”

紀錄片觀後感 篇6

觀看了《西南聯大》歷史紀錄片之後讓我感觸良多,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挺慚愧的,我們現在的條件多好啊。可是還在抱怨學校這樣差那樣差,甚至以這些藉口來逃避我們應該學的很多專業知識,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學校裏汲取豐富多樣的知識,卻不懂得珍惜,還經常想盡各種辦法來逃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當時聯大的學生正處在水深火熱的戰爭年代,依然是那麼的渴望學習,甚至連生活都令人堪憂,但還是不能阻擋他們學習的決心。他們在校舍被摧毀後沒有就此放棄學習,而是抓住了每一個學習機會。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依舊堅持學習,真的讓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踐卧薪嚐膽、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等故事都是發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聯大學生同樣在艱苦的時代,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抱負。他們肩負着歷史的使命,忍辱負重,敢於與惡勢力鬥爭到底。聯大師資雄厚,儘管當時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依然堅守“剛毅堅卓”的校訓,培養了不少人才,當時的就有朱自清、梅貽琦,聞一多、馮友蘭等著名教授。

聯大也因為有這些學富五車、愛國學士的存在,聯大也因此蓬蓽生輝,聯大的莘莘學子也在他們的教導下學到了很多知識,有所成就,例如:鄒承魯、楊振宇、華羅庚等人才均出於此。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學校環境。當時聯大的辦學理念是“適應社會,培養通才,追求真理,學術自由,民主辦學,教授治校;匯聚名師,培養精英”,正確的辦學理念是西南聯大辦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寬鬆的學習環境和嚴峻的教學要求也是西南聯大辦學的一大特點,西南聯大實行學分制、彈性學制以及淘汰制,重視基礎,強調課程要以基礎為重心,這使得學校立德氣氛十分濃厚。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西南聯大培養了大批人才。

紀錄片觀後感 篇7

為了配合學校發出的熱愛家鄉、迎接國慶六十週年活動,我在暑假專門觀看了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I——遼瀋戰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這場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戰鬥——塔山阻擊戰。

塔山並不是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莊,稱塔山堡。1948年遼瀋戰役錦州之戰打響,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我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兩軍在這裏進行了生與死的搏鬥。當時的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等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在這裏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阻擊防禦作戰。這次戰鬥,從194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戰鬥打得異常慘烈,解放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錦州的國民黨救兵,為遼瀋戰役的關鍵——錦州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先機。戰鬥共進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約100米,共殲滅國民黨軍計6549人,從而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

錦州攻克之後,長春的國民黨守軍起義,衞立煌逃走後,瀋陽的守軍投降,緊接着我們有攻克了營口。遼瀋戰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這一戰後,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主席毛澤東信心十足地説:“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遼瀋戰役結束後,又經過了平津戰役、淮海戰役,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遼瀋地區這片曾被鮮血染紅的土地,如今國泰民安、生活幸福,我們相信英雄們鮮血不會白流,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紀錄片觀後感 篇8

用了4天時間看完《玄奘之路》這部12集紀錄片,從開始的好奇到後來的震撼,已經不是簡單能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了,乾脆為它寫篇日誌吧。知道這部紀錄片是這次演出結識了著名朗誦藝術家徐濤,火車上他推薦我看這部他解説的這部紀錄片,正巧這周值班,漫漫午後無事可做,便開始看了起來。

整部紀錄片以玄奘法師撰寫的《大唐西域記》為主,從人文、地理、歷史和現狀4方面來述説這段歷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經的過程為重點敍述了他一生的同時,又簡單概述了他一路的經歷和見聞,還闡述了佛教的發展史,把人的思緒帶入1000多年前的唐代,復原了當時西域的風土人情,還根據《大唐西域記》裏當時的人文地理結合現狀現況來講解,使簡單的一段西行取經又東歸的行程變得生動、立體起來,無論是佛教徒還是喜歡地理、歷史的觀眾來説都會有特別的意義!

玄奘能夠活着從大唐偷渡、走到印度那爛陀寺絕非偶然,也不是僅憑運氣,還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沒有智慧,他就不會説服他的第一個胡人徒弟帶他偷渡、説服他放過自己而沒有被他滅口,沒有智慧,他早就慘死在焉耆土匪的刀下,沒有智慧,即使到了那爛陀寺也會因為辯經辯不贏對手而死去,沒有智慧,即使取經返回大唐也會因為當年偷渡的行為而獲死罪……每逢遇到困難,他都用自己的智慧機智地化解了,而又是因為他有堅定地信仰來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支撐着他,達到他的目的、獲得他想獲得的知識。從他28歲西行印度到回到大唐一共19年,19年他已從青壯年變成中年人,完成這一切得需要一個人有多麼強大的內心?

看片子的時候,我無數次想回到那個年代做一個唐朝人,無數次想跟隨玄奘西行,哪怕受盡那九九八十一難也值得,玄奘法師,他身上一定有很強大的人格魅力和極其淵博的知識,我這個皈依弟子對於佛教的瞭解連皮毛都沒有,慚愧至極。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再去大雁塔看看,此生要有機會,一定走下玄奘之路!

紀錄片觀後感 篇9

今日看了《走進霍金的宇宙世界》這部紀錄片,深有所觸。自己連宇宙的一粒灰塵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樂、我所認知的世界有意義嗎?擁有的,説句最雞湯的話:我活過我思考過,所以我存在過。

從天體物理學家的四維角度思考問題,宇宙中沒有什麼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剎那便成永恆。所以在以億年為刻度的時間維度之下,無論什麼石油煤炭的,就連恆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資源。霍金也説過,宇宙之大,出現什麼樣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許差異之大遠超人類的想象。也許也有把恆星當做貨幣的外星生命也説不定呢。

霍金大大還説過,宇宙中也許有一類生命,他們就像我們耗盡了母星的資源。自此生存於世代飛船上,作為宇宙的遊牧民,榨取行星的資源。

如果把像人類一般有強烈的定居與懷念故土的生命成為農業民族,那些太空遊民就像是飛蝗一般。不,用金融領域的名詞類比的話,太空遊牧民就像是大機構的熱錢,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投機機會,不斷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個國家乃至一眾國家,將其國家幾十年的積累洗劫一空後凱歌奏響,撤走。留下滿目瘡痍的國家與人民。而農業民族就像是價值投資者,尋找那些具備價值的對象,進入等待其成長。極端點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資金將目標的優勢固定下來,再精耕細作,讓其成長更快。典型的農業做法是不?兩種不同的投資手法恰恰與歷史上的兩大類羣體相對應,這也是我無比熱愛金融領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滿不確定的未來,造就了無數的奇蹟。可以説,金融業正是面向未來的行業,大數據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登上大眾視野的,但是金融領域早就開始了大數據研究與開發。還有人工智能方面的,金融領域也早就開始神經網絡學習程序的開發。難怪金融領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潛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