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鑑史問廉視頻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7W

《鑑史問廉》觀後感

鑑史問廉視頻觀後感

廉政建設,似乎聽起來很高大上,離我們很遙遠,只有和那些高官才能能聯繫起來。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廉政建設和我們息息相關,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細胞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清廉更成為一種人格的魅力,一種道德的體現。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髮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在古代就有學生拜師時給老師送“束脩”。皇太子、國子監生、四門學學生、律學、算學、書學學生拜師所送的禮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乾)五脡;州縣學生僅須奉帛一匹,酒與修則相同。這些禮物包含着家長與學生對老師的感激之情。然而現在這種感情味道卻變了。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成為了“糖衣炮彈”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後的那雙“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守作為一名的節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為社會的安定團結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黨員《鑑史問廉》觀後感

習總書記曾經説:“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最近,觀看了大型歷史文化記錄片《鑑史問廉》,這種體會更加深刻,歷史就是一面逼真的鏡子,歷朝歷代的興衰,都遵守着特定的.發展規律,而官員的廉政又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作為領導幹部,確實應該以史為鑑,敬畏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

一、以歷史為鏡子,可知羣眾心中永遠有杆稱。通過觀看《鑑史問廉》,我們發現民間有許多羣眾自編的反映貪官污吏的戲劇、民謠等,這充分説明了羣眾對腐敗的痛恨。包拯不持一硯歸、強項令董宣據理力爭,這些一身正氣、一身硬骨頭的清官早已在人們心中立下不朽的豐碑。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我們人民羣眾的眼睛是如此雪亮。歷史清楚地告知我們,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與我們各級官吏的作風具有最直接的關係。

二、以廉吏為楷模,對照改正自己的作風。包拯有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詩的大概意思是,清心是治國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大道。只要你是一棵參天之木,最後總會成為國家的棟樑。包拯以其清正、清廉、清明的一生為這首詩做了最好的詮釋,贏得了“包青天”的美譽。海瑞是渾身是膽、一身硬骨,他對國之忠心幾乎無人能及。向皇上上疏時,他已做好死的準備,坐在為自己準備的棺材旁他一臉坦然。為官的海瑞生活極其清貧,生活極其樸素,去世時家徒四壁,自發送葬的羣眾伍綿延百里。包拯和海瑞這樣的清官將世世代代活在人們的心裏。作為領導幹部,我們更應當自覺地以這些清廉的楷模為榜樣,抓緊改掉自己的那些壞心態、壞習慣、壞作風,安心工作,實實在在地做些對人民羣眾有益的工作。

三、以共產黨人的艱苦創業為佳話,立足崗位認真幹好本職工作。奢是禍胎,奢是壞兆——奢必將引起腐敗,腐敗必將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將亡國。從我們共產黨的歷史可知史,從建黨之初,我們黨就繼承了中華民族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建國後我們還有鞍鋼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等,這些都是共產黨人在執政條件下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生動體現。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由於我們黨長期執政,地位變了,權力大了,有些人逐漸脱離羣眾,出現一些幹部抵禦不住各種誘惑,不是用手中權力為人民工作,而是用來謀求私利想方設法維護和擴大既得利益。因此,我們應當弘揚共產黨人艱苦創業的優秀精神,以其為佳話,自覺遵守“八項規定”,切實反對的“四風”,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立足本職崗位,幹好本職工作,從而無愧於黨組織、無愧於人民羣眾、無愧於時代對我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