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看《鑑史問廉》有感「集錦」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5W

《鑑史問廉》觀後感【1】

觀看黨風廉政教育紀錄片《鑑史問廉》第一集,我隨其他30多名黨員幹部一起進行了觀看學習,隨後又按照安排自行下載學習了其餘的7集內容。《鑑史問廉》明興衰,舉案説法知榮辱。這部紀錄片主要圍繞反腐倡廉法規制度,明晰法紀紅線,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知法守法;並結合現實典型案例,開展案例警示教育,以案説紀、以案説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動人心懷,發人深思。綜觀之下,本人認為該系列影片為我們黨員幹部敲響了反腐倡廉的警鐘,通過反思可以達到提高黨員反腐倡廉認識,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的效果。

觀看《鑑史問廉》有感「集錦」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不乏政治昌明、經濟發達、文化先進的一段段鼎盛時期,一家家強勢王朝,但或長或短之後,又被亂世襲擾,被新的王朝取代。其中朝代興衰,人事更替,原因雖然林林總總,但是腐敗問題卻總是時隱時現,有時就充當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一集《興衰之思》中,就講了一個發生在古代洛陽的石崇貪腐的故事。在河南省洛陽市有個金谷園,我年輕求學時曾經在這裏的金谷園變電站實習過一段時間,只知道金谷園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貴族園林。但今天看了影片才知道,這裏是西晉王朝的宰相石崇曾經的花園,“石崇鬥富”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裏。石崇當荊州刺史時,明火執杖搶劫富商路人,財富迅速堆積,與朝中官宦比富鬥財,屢屢得勝,每每得意洋洋。但是好景不長,石崇就因這些來路不明的財物被送上了死路。也正是由於像石崇這樣的西晉王朝執政掌權者,不思治國,貪污腐化,才導致了西晉王朝僅執政51年就為少數民族所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拜金、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第三集《清濁之辨》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西漢初年因節儉而興盛的故事。劉邦開國後,帶領文臣武將節儉治國,漢文帝繼續崇尚節儉,本來想要建造一個承露台,一算帳,需要花費巨資,就放棄了。皇帝節儉,上行下效,百官也節儉,慢慢的百姓安居樂業,逐步形成一個疆域巨大、國力強盛的時代,與其後的唐朝一起,留下了漢唐盛世的佳話。讓我們如今的無數華人,能夠自豪地稱自己為漢人、唐人。

在《律令之矩》一集中,我看到了廉潔律令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古代的開明王朝嚴格執行律令的剛性。在唐代,有一個宰相李義府,辦過一次規模宏大的葬禮,通過辦家中喪事,大肆斂財,鋪張浪費,大講排場。平時,他還賣官鬻爵,放縱家人招搖撞騙,聚斂錢財,為非作歹。朝庭知道後,決定給予懲誡,按照當時律令,從嚴判處了流放邊遠地區的刑罰,一改“刑不上大夫”的老傳統。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嚴格執行,也才有了唐代的輝煌。

看了《制度之重》,知道我們中國古代的制度設計非常完備。就比如説我們大家現在熟悉的巡視制度、監察制度、迴避制度,還有推選賢能的考試製度,古已有之。不僅完備而且執行還很嚴厲,春秋時候的律令,如果有人貪受了一萬六千錢,就要判死刑,比現在來説重多了。

最後一集《千秋之評》,讓我們看到了人們對一個人身後聲名的正確態度。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裏,人們是非常看中身後評價的,俗話説: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而若要想保有一個清正廉潔之名,必須要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多加註意,堅守底線,抑制誘惑,遵守規矩,持之以恆。

一個人,一段往事,一個朝代,一段歷史。廉潔與貪腐往往帶來的是判若雲泥的命運和評價。針對歷史上一個個執政者因官吏貪腐而亡國的教訓,的確發人深思,令人警醒。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裏所感歎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通過觀看學習這個教育片,本人作為項目支部書記不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目前黨員幹部處在一個改革開放風起雲湧的時期,經濟發展是中心,手中有權、管錢管物的幹部和黨員,更容易產生麻痺思想,放鬆自己對金錢觀、權利觀的改造,因此也更需要基層黨務工作者,帶領大家加強反腐倡廉學習,使大家在認識上受到深刻的警示教育,引導大家用更加嚴格的標準和要求,用實際行動做好廉潔自律工作,為公司轉型升級做好先鋒和模範,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鑑史問廉》觀後感【2】

如果觀看電影《永遠的焦裕祿》為我們呈現了一位現代“廉吏”的榜樣,那麼,《鑑史問廉》深入到歷史的肌理,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作品。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中華文明史。它讓我們從歷史的鏡鑑中尋找到反腐的文化力量。從這一點而言,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把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鑑史問廉》的製作和播出正當其時,它將為建設風清氣正的官場新生態吹響嘹亮號角。

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從先秦典籍《周禮》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徵、包拯、海瑞、張養浩、孫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斷湧現,廉政文化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梳理這些豐厚的廉政文化資源,對於雷霆反腐的當下而言,不無現實意義。和“廉政文化”相對應的就是“腐敗文化”。腐敗文化嚴重損害着黨風、政風和民風,在這種情況下,以廉政文化提高官員的防腐拒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習總書記曾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瞭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在觀看完之後,沉思良久,清濁之辨的標準是什麼?孟子説“君為輕,民為重,社稷次之。”我覺得這應該是明辨清與濁的標準。君,古時候應該理解為國君,但是拿到今天來理解,應該解釋為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層的百姓,今天應該解釋為人民大眾吧。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為官之道是要看輕自己,把人民大眾看得很重,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着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其實這就是詩人總結的清與濁的結果。也告訴了我們,對清與濁的評價,不是決定於我們自己或者某一個人,決定於人民大眾。人民大眾的心中有一杆秤,這桿秤是最公平的。為官者必須認識這桿秤,知道這桿秤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對為官者清廉的寫照。“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對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謙這膾炙人口的詩句道出了人們的心聲,也是他們本人真實的寫照。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得到社會的認可。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李隆基對清廉的正確的認識,才出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因為對清正廉潔的正確的認識。歷史上才出現了包公,狄仁傑,魏徵等這樣一批為人民所謳歌的清正廉潔的人物。人民的愛與憎是分明的。他們所給予的評價是公正的,合理的。無論你是一個七品芝麻官,還是權傾朝野的將相。就算你是統領天下的帝王,他們也會給你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大明的魏忠賢,滿清帝國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財富恐怕擁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冊上留下的是什麼?是罵名,是臭名。還有陳後主,一曲《後庭花》唱出了家破國亡的悲劇。“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句道出了南宋王朝滅亡的根本。儘管他們是將相,他們是帝王,但是他們都無法來改變人民對他們的評判。

石崇和王愷的鬥富,表面看不過是富豪間一擲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後折射的卻是西晉王朝制度上的敗筆,用人上的“只講門第、無論才能”導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頓江湖;經濟上的“佔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錢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階晉升之爭,而這種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官員整體性腐敗和社會的潰敗,因而在王國之後還被後世史學家賦予“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黑暗王朝”的“美譽”!

大唐的興衰更是一面鏡子:在經歷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時代的輝煌之後,自從誤用了一個不學無術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為宰相後,曾經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墜入了李林甫為他精心設計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無為的温柔鄉,進而引發了長達七年的“安史之亂”並就此終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話。

有了前朝的教訓,大宋初年呈現出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治國新景象。科舉制度的興起真正做到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聖相”李沆,才有了對官員“婚喪、宴飲、車馬、服飾”的嚴格規定,才有了對官員“貪污受賄者處以極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術的發明在內的科技大爆發,才有了《清明上河園》中的大宋京華夢!

可惜這樣的繁華卻不敵一塊塊石頭!瘦金體的`始祖——宋徽宗趙喆,熱衷於藝術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運來各色奇石異花,修建了“艮嶽”的同時,提拔了一介平民卻獻石有功的朱勔為節度使,動搖了嚴密、公正的科舉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綱之役二十年,怨聲載道;陷入了內有方臘的起義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終蒙受了靖康之恥,北宋就此終結。而那些跋山涉水而來的艮嶽之石,最終卻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園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時間網上頻頻閃現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壞了不僅僅是紅十字會的名聲,還引發了全國的血荒,成就了網絡熱詞“乾爹”;表哥楊達才不經意的名錶炫富揭開了一個貪腐大案;湖北通山縣80後女縣長鬍娟更是坐在鋪滿百元大鈔的沙發上……中國的老百姓從來就是“不患窮,就患不公”,一個個官員或是官員的“乾女兒”厚顏無恥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們“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再説説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這追求必須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權利,滿足一己私利、貪圖奢靡的享受,就不僅僅是“追求”那麼簡單了。原江西省長鬍長清就有追求,一向以“書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鋪曾經掛滿了他手書的匾額,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賄受賄數額巨大被判處死刑後,南昌的垃圾堆裏處處可見他的“墨寶”!

細觀《鑑史問廉》我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蘭,其形雖然樸實無華,其馨久而不滅。腐敗之風若罌慄之花,雖豔麗無比,僅是一時之豔。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裏,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鑑史問廉》觀後感【3】

由中央電視台連續播出廉政教育記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觸頗深。

當政為官者,若要想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還能夠公正的處理各種糾紛,還得讓自己和家人不腐不貪,做到善始善終,這樣的清官是受人尊敬和仰慕的。因為對官員清廉與貪腐的評價,不是決定於我們自己或者某一個人,而是取決於人民大眾。人民大眾的心中有一杆秤,這桿秤是最公平的。為官者必須認識這桿秤,知道這桿秤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李隆基對清廉的正確的認識,才出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因為對清正廉潔的正確的認識,歷史上才出現了像包公,狄仁傑,魏徵等這樣一批為世代所謳歌的清正廉潔的偉大人物。人民的愛與憎是分明的。他們所給予的評價是公正合理的。無論你是一個七品芝麻官,還是權傾朝野的將相,間或你是統領天下的帝王,同樣會給你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判。

或許,因為受世俗的沾染,出現過不好的社會風氣,總有人把人民羣眾不當人,把自己當人,以至於人民和政府之間起了隔閡,有了矛盾。本來和諧的社會,被這些渣滓壞了風氣。這樣一來,人民對清官的期望就更強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現,來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領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這無疑讓清廉之官能夠嶄露頭角,讓他們來維持我們國家的和諧安定,讓人民羣眾能夠真正的奔小康了。

細觀《鑑史問廉》我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跨越歷史的長河,在數千年的時空中,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包拯、狄仁傑、海瑞、于成龍等著名清官,在他們的傳奇故事的背後,隱藏着中國人綿延數千年“青天情節”。《清官之念》將通過對這些歷史上著名清官及他們背後的故事的探究,解讀中國人千年“清官情結”背後的正義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清官,是歷朝歷代老百姓心目中的依靠和青天。

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那個朝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清吏來守護他們,其實現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結,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長,一個街道辦的主任,只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所以,清官還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為政的崗位上,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貪不腐,像焦裕祿那樣心繫羣眾、艱苦樸素、一心為民。這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40年風雨變遷,中華大地卻依然記着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蹟感動了整整兩代人!身為縣委書記,身上沒有官氣、闊氣,一件舊大衣是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他的兒女和老百姓一樣捱餓受窮。焦裕祿憑着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為偏僻窮苦的山區蘭考,為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忘記了妻子、兒女更忘記了自己,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縣長派人分給他二斤大米,這在當時來説相當的珍貴,可以讓家裏人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飯。可他卻一點也沒動,讓家人原物奉還。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乾糧,手拿雨傘,和羣眾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他堅持生活在羣眾之中,和羣眾同甘共苦,哪裏最艱苦,哪裏就有他的身影。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反腐始終堅持高壓態勢,清風肅紀,老虎蒼蠅一起打。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義既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從危難中重新崛起、走向偉大復興的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