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精選13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57K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精選13篇)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1

3月3日晚,“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等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和女兒在頒獎現場。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的女兒在頒獎現場展示父親書寫的“光榮屬於二連”“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從2003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20年來,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現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又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其中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力量,穿透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走過20年,《感動中國》為何依然打動人心?頒獎詞靠什麼征服一批批觀眾?記者採訪了《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等主創人員。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2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蹟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着,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佈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迴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侷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築路大軍免於高原病……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説”,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4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羣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峯、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後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製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後,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蹟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幹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於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穫了更多的感動與温暖。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5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鍊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閲、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儘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儘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眾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於你不只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裏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為什麼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蹟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眾心中還要存着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祕訣,在於反映了人民羣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製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為,《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通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通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6

“劇變中的不變,喧擾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佇立,眼花繚亂中的凝視。”《感動中國》給主持人敬一丹帶來了這樣的感受。在缺席《感動中國2020》後,早已退休的她再度迴歸。

“我們對每一個人物表達不過分、不濫情,沒有拔高的表述,儘可能介紹一個真實的人,將真正的好人表現出來。”在敬一丹看來,接近真實就是這檔節目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尋找好人”,這是《感動中國》的初心,是節目最早的“核”——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發掘新聞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畫歷史瞬間,放大歷史細節。

我們的時代從來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麼樣的偶像與英雄。從創辦初始,《感動中國》就聚焦於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成功評選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真誠的典型人物。

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的張桂梅,到“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王繼才、王仕花;從創造卓越成就的科學巨擘錢學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的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在人們眼裏,他們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感動中國》實現了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動員。每屆“感動中國”的籌備都歷時數月,這本身就是發現先進、褒揚先進、學習先進、效仿先進的宣傳過程,更是先進人物感動公眾、傳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徑。

在節目開播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為《感動中國》送來天上的祝福,其中葉光富講述了他與節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當時我只有23歲,還是一名飛行員,震動環宇的首次飛行給我內心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正有我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

近年來,各地也推出當地的“感動人物”。在一個個“感動人物”故事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傳承發揚。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7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這是給予香港無線電視的主持人陳貝兒的頒獎詞。

2021年春天,陳貝兒來到內地,帶着滿腹疑問,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脱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生動具體地見證了中國的脱貧之路。

時代一直孕育着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着偉大事業。“無窮之路”,寓意“沒有貧窮的道路”,陳貝兒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新時代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脱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這樣的人間奇蹟,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也誕生了無數的感人故事:有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的黃文秀;有“一心只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兑現了對黨和人民承諾的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

在節目中,蘇炳添直言:“一路走來,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是祖國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運動健兒一次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隊勢如破竹,連續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裏約奧運會,中國隊奮勇拼搏,連續第五屆奧運會躋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東京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史上最好成績”。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

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着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8

昨天晚上,我一邊流淚一邊觀看《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有幾位獲獎嘉賓對我的印象比較深。

其中一位是72歲的孤寡老人名叫胡盛蘭,每月收入只有三百元,仍堅持給貧困學生捐錢,雖然只是二十元、三十元的捐,但對胡盛蘭老人來説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二十年來他共捐助了一百多名學生,捐助資金達到了十多萬元,他的行為深深的打動了我,我心裏暗暗的想要和胡盛蘭老爺爺一樣,儘自己最大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當然我要先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有能力幫助別人。

還有一位獲獎嘉賓,是一名在大山裏的門巴族女教師名叫格桑德吉。格桑德吉是唯一一名從大山裏考出去的大學生,畢業以後本來可以有更好的前途,但是她為了山裏的孩子,毅然放棄了更好的前途,回到了大山裏當了一名小學老師。當時我感到了老師的偉大,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老師。

還有一位是一名老醫生名叫胡佩蘭,已經九十八歲高齡了,她還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崗位上,每天堅持上班,為病人看病。胡佩蘭醫生醫術高超心地善良,事事都為病人着想,從她手裏開出的藥方很少超過百元的,遇到經濟實在困難的病人,胡佩蘭醫生經常會為他們墊付醫藥費。看了她的事蹟以後,我特別的尊敬她,不僅尊敬她的醫術,更尊敬的是她的醫德。

還有很多的獲獎嘉賓我就不一一敍述了,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我要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以他們為榜樣,象他們學習,爭取將來和他們一樣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9

這世界因為他們而不同。

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洗禮,這些奮鬥者對於夢想的追求、對於工作崗位的堅守,讓人為之震撼,他們雖不是什麼改變歷史的大人物,但他們滿腔的熱情、毅力與堅守深深地打動了我。

地處絲綢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上的敦煌,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莫高窟也在此生根發芽。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都飽含着智慧的結晶。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沙塵風蝕,窟內許多珍貴的壁畫已殘破和變色。為了讓敦煌莫高窟重煥光彩,“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自1963年從北大畢業來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可讓敦煌文化得以永久保存。

關於莫高窟,我曾經在小學的一篇課文中讀到過,那時對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特別神往。後來在上海中心與敦煌莫高窟來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參觀了等比例複製的洞窟,那別具特色的穹頂,婀娜多姿的飛天,還有一些充滿想象力的童趣壁畫,都讓人歎為觀止。我那時才知道,隨着大批遊客的實地到訪參觀,每一次遊客進洞時,空氣的流動都會對壁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對比一千年前的壁畫,如今的莫高窟壁畫色彩消退、日漸模糊。而現在,在樊錦詩奶奶帶領的“敦煌守護人”潛心研究和保護下構建了“數字敦煌”,也讓我們不必去敦煌,就能穿越千古,近距離接觸這座歷史的寶庫。

樊錦詩奶奶為了這份信念,半世紀的沙吹,心歸處還是敦煌。敦煌是個謎,是個夢,但它更是樊錦詩的命。她的堅守、她的毅力都是我們學習的標杆,作為一名當代學子,我們也應責任在肩:一桌一椅讀天下書,將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藴更好地傳承。

向所有《感動中國》的奮鬥者、奉獻者們致敬!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10

“蠟炬成灰淚始幹”,蠟燭燃盡,光照人間;蒲公英隨風飄落,化為肥沃的土壤。雖然蠟燭燃盡,但是燭光精神永不磨滅;雖然蒲公英化為一枝禿幹,但是下一秒的大地依然芬芳……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視頻。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師生潸然淚下,心靈震撼。

我彷彿置身於愛的海洋,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展現在眼前。有為了國家事業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終結的林俊德;有為社會、為家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陳斌強;有扶危救困捐獻器官的何玥……他們自我奉獻,換來他人的幸福;他們以感人事蹟,創造不平凡的人生。

他們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雖然他們遠離我們,但是先進事蹟感染着我們;雖然他們兩鬢髮白,但是光輝形象永遠風度翩翩、充滿活力!

陳斌強,一位普通的語文教師,2007年,他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為了能更好地照顧母親,他決定帶着母親上班。他用一根青色的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電動車帶着母親上下班。他清楚地記得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母親用它揹着自己。長大了,這布帶便是自己的深情,自己用它揹着母親。有一天,母親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所以,不論時間多麼緊促,不管工作多麼辛苦,自己都要拼盡全力,像小時候母親無怨無悔的照顧自己一般去照顧她。他對待母親沒有絲毫懈怠,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母親的幸福,他在所不辭。雖然陳斌強知道,在母親心裏,也許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他為何整日陪伴在自己身邊,但在她的內心深處,一定會感覺到無限温暖,一定會感覺到有一個值得依靠、信任的人圍繞身邊。陳斌強的樸實孝心,催人淚下;他的堅定執着,天地可鑑。

他雖然沒有幹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他卻擁有平凡人沒有的精神。他的孝心感動中國,他的孝心永駐人間!

童年,純真幸福快樂。然而,12歲的何月卻悄然離開,並且捐獻出自身器官。她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對她如此殘酷,她卻像天使一樣飛翔。她來過,又不曾離開,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年僅12歲的何玥,即將小學畢業,卻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住院進行了第一次手術。2012年9月初,病情突然復發,二次入院。此時腫瘤已擴散至腦部組織。當聽説自己的生命只剩三個月時,她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2012年11月17日零點10分,小何玥腦死亡,父親根據她的遺願將她的兩個腎和一個肝捐給了三位患重病的患者。使得三位病人康復出院,她猶如死亡線上的小天使,為病痛之中的人增添了光明和希望,為恐懼死亡線上的人平添了愛的滋味。她小小的年紀,卻擁有偉大的精神;她蓬勃的生命,卻埋葬在童年中。她的生命閃爍着光彩,照亮他人的幸福路;她的精神散發芬芳,滋潤每一個人的心田。

這一刻,有很多人落淚,為了眼前平凡而偉大的事蹟;這一刻,有很多人激情澎湃,為了心裏的豪氣與敬佩。童年或許對於我們來説是短暫的,但對於何玥來説卻是永久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每當讀到臧克家的這首《有的人》,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個個感人形象。他們或許已經離開人世,但是他們的精神卻像這蒲公英般永垂不朽;他們或許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們的品質卻猶如蠟燭,照亮温暖每一個人的心靈。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愛無處不在,温暖永駐人間。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相信下一秒的大地,會長出無數蒲公英,芬芳傳遍整片大地。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11

觀《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大會》後,陳斌強對母親的孝敬比自身的利益更為重要的事例讓我深有感悟。

陳斌強的母親很不辛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因此,照顧母親的重大責任落在陳斌強身上。他不僅要照顧母親,還要按時上班,身為老師的他,對學生應有強大的責任感。他每天去上班時,都用一條布帶把母親綁在身上,然後走30多公里的山路才到學校。下班後,還要為母親做飯、餵飯、洗澡,晚上還要安慰母親入睡,才放心;夜晚還要定時帶母親去廁所,他每天僅僅睡5個小時,到凌晨5點就要起牀制定好一天的計劃。把一天的時間都白紙黑字寫出來,安排得充充實實,可用一個詞形容:爭分奪秒。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奔波忙碌。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讓我們受一點苦。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得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得化不開,砸碎骨頭連着筋的唯有父母的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聯繫自我,説實在的,我在我家裏人眼裏都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孝順父母,敬愛老人。説我是孝順的,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證明,在這裏簡單寫上幾筆也就算了:在家裏,我會盡力的做我力所能及的家務,在爸爸的工作上,我也可以幫上小忙,這雖然算不上大事,但這也是報答父母的途徑;我爺爺現在病卧在牀,雖然我不能像陳斌強照顧母親一樣照顧爺爺,但我可以做一些輕鬆的,比如:倒水洗澡、洗衣服等等,這些我到做到了。

孝順並不需要榮華富貴,僅僅是一杯熱茶、一句問候、一個關心的眼神,父母都會感到很幸福的了。

現在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康,讓我們一起來孝順我們的父母吧。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12

星期四的晚上,我們全家人一起收看了中央一台直播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

第一個獲獎的是飛行員——樑萬俊叔叔,他在空中經歷了“生死8分鐘”,成功的把一架失去動力的機安全的從4800米的高空降落到機場上。從飛機發生故障到安全降落到地面,只用8分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樑萬俊叔叔本來可以選擇跳傘逃生的,可他選擇了迫降。他憑着自己高強本領,把飛機帶了回來,也把寶貴的飛行數據帶來回來。

獲獎的還有:捐腎救母、孝心感人的田世國叔叔;在雅典奧運會上打破100多年來亞洲短跑比賽沒得冠軍紀錄,讓五紅旗第一次在這高高飄揚的運動員劉翔;一心為民的女公安局長任長霞;解決中國13億人口吃飯問題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做一個感恩的人——鄉村教師徐本禹;和艾滋病人同吃同住並且和他們做朋友的醫生——桂希恩爺爺;在戰火紛飛的伊拉克為救出7名中國人質而東奔西走的駐伊大使——孫必幹爺爺,還有很多很多……。

看完以後,我的眼淚在眼睛裏打轉轉,他們所做的一切深深的感動着我。媽媽説:“由於他們的愛心,做了很多感動人的好事,我們的世界才這麼美好。我在想;讓我們都成為有愛心的人,我們的世界才更加美好!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13

近日,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裏面講述了十個感人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伴隨着樊錦詩的腳步,我彷彿來到了那個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

説起莫高窟,相信大家都會情不自禁想起抬頭一望滿眼的飛天,工藝精湛的貼金畫……而這背後也藴含了樊錦詩的默默努力。

“黨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我們就到什麼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大學畢業,懷揣着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大西北戈壁荒漠。那時,房子是土的,甚至水都是鹹的,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她卻選擇了留下,頑強地堅持下去,這一堅持就是50餘年。如今,本該退休享受天倫之樂的她,仍在為敦煌奮鬥!當我看到她為敦煌操勞十分疲憊的背影時,心中無比震撼,敬佩與感動的淚水奔湧而出。樊錦詩的精神照耀神州大地!

為了守護敦煌,樊錦詩和丈夫彭金章兩地分居長達19年,在他們的眼裏,兩人的愛情不是山盟海誓,而是各自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把小愛化成大愛。漸漸地,樊錦詩彷彿已經和敦煌融為一體,也習慣了這片大漠給予的饋贈。她的深情早已深深紮根於這片大漠。而彭金章也一直在默默關心她,堅持着寫信給樊錦詩。或許,這也是一種十分偉大的愛情,它不是甜蜜恩愛,也不是山盟海誓,但是——它有着為國家默默奉獻的愛。看到這裏。我的眼眶再次濕潤了,這讓我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一句話: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是啊,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最大的成功,這一點,樊錦詩做到了。

“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從樊錦詩的感人事蹟中,我見證了她那堅持不懈,默默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所以,我們青少年更要不負眾望,擔起保家衞國的重大責任,成為祖國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