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神奇俠侶觀後感範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W

儘管謂之“神奇”,但顯然它並不怎麼神奇,反而還特別的“腐朽”。相比之下,之前的一款款創意十足的預告片明顯要神奇得多。

神奇俠侶觀後感範文

從實質上講,本片就是屬於那種見怪不怪的古裝山寨惡搞類喜劇,但似乎又有那麼一點小小的不同,就是加入了“超級英雄”這個元素,讓其在外表上看起來是一部具有一定品質的古裝超級英雄喜劇。可惜,它四不像的命運似乎早已註定,但不得不説,這部電影倒是很好的體現了谷德昭的“一貫水準”,如果你對他有一定了解的話。

熱熱鬧鬧的港式喜劇是他所擅長的,雖然也並不是什麼高明的東西,但在放低姿態討好觀眾這方面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這種“熱鬧”喜劇,首先要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哪怕毫無技術含量,也要做到有始有終,然後是在其中夾雜各種各樣惡搞的段子,做到從頭到尾毫無冷場,最後是要有明星撐場,並且如果還發揮得不錯的話那就萬事大吉了,如此這般就能成為一部還可一看的低姿態“熱鬧”喜劇,谷德昭前兩年執導的《家有喜事2009》就是這樣一個典型。而本片顯然沒有達到上述標準,不痛不癢的故事(如果有故事的話),不鹹不淡的特效(如果有特效的話),古天樂和吳君如倒是擦出了些火花,但在整體雜亂無章的情況下也顯得於事無補。這部電影在未開拍之前就很像是個“爛攤子”了,誰接手誰倒黴,即便監製是陳可辛。

本片的質量也就那麼回事,誰看誰知道,但前面的那些個預告片還是值得一提的。如果沒記錯的話,本片在去年夏天推出了預告片,一來就是三款令人印象深刻的,有神奇俠侶打高爾夫穿越百年曆史的,登月球搗亂的,惡搞超人的,當時我就決定一定會看這部電影了,就憑這三款預告片。後來也推出了應景預告片,中秋節的,萬聖節的,過年的,以及那款“看電影請關手機”版的。這一系列的預告片看下來給人一種神祕之感,每一款預告片都只展示了一個小的方面,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現在看來,這些個性十足的預告片更像是一種掩飾,對於自身“粗製濫造”的一種掩飾。如果,僅僅是如果,電影有預告片的七分神奇,也絕不至於淪落到如此地步。

如果説《我愛HK開心萬歲》在內地的不討好是正常的,並且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現在的《神奇俠侶》就是典型的兩頭不是人了,管它神不神奇,管它有沒有俠侶,做好自己的活再出來“賣”吧。

關於神奇俠侶觀後感的延伸閲讀的延伸閲讀

觀後感:什麼是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寫觀後感注意事項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説: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説: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敍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