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500字(通用2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5W

2021年12月9日15時40分,“天宮課堂”第一課開始,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枱進行全程現場直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500字(通用25篇),歡迎大家分享。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500字(通用25篇)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消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消息異常激動,因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裏,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瞭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裏,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裏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裏,那不用説,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對於我們來説,簡直是一個奇蹟!這讓觀眾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2

自神舟12號載人航天飛船任務完成之後,三名航天員回到了離別三個月的祖國。才過不久,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了。

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人擔任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宇航員。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火箭發射了。可惜我沒有及時觀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課上,老師讓我們看了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過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員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車,向航空基地駛去,大巴車前還有交警騎着摩托車保駕護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員進入了火箭,緊接着,話筒傳來了“十,九,八……”每一個數字都十分激動人心,最後聽到了“點火”。隨後,火箭的底座噴出了紅色的火焰,煙塵向四處擴散,火箭也騰空而起,像一隻穿雲箭直插雲霄,場面十分震撼,之後各個助推器也是分離了,神舟十三號也是發射成功。

本來神舟12號的三名宇航員在太空中呆了三個月,這本讓我很吃驚。但沒想到這次神舟十三號的三名宇航員將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讓我驚訝。他們為了給國家做貢獻,放棄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個月時間,很讓人敬佩。自東方紅一號升空成功後,中國在航天事業接連取得重大發展,這一個個成功都是由無數個科學家們廢寢忘食,努力奮鬥,用無數汗水換來的。

據説神舟十四號已經準備就緒,隨時可以升空,不得不説,祖國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個接一個的升上天空。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3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於10月16日凌晨發射。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表示,不到一個月前,中國歡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勝利凱旋,16日凌晨,中國將再次懷着激動的心情目送神舟十三號飛向太空。“這不僅生動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也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太空敢於追夢、勇於探索、永不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當天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趙立堅稱,15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了相關情況,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6次飛行任務是該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

“我想説的是,這次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了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方將繼續加大載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他表示。

趙立堅稱,可以注意到這一次神舟十三號任務與神舟十二號相比,在成組工作安排上有很多不同,包括中國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並實施出艙活動,中國航天員們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讓我們共同祝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4

在2021年12月9日下午,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觀看了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的太空授課。

電視上,太空教學已經開始,航天員們通過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實驗,把我們帶進一個全新的太空環境。温柔的語調,幽默的語言,讓屏幕前的我睜大了眼睛,聚精會神,通過觀看這次太空授課,我也頗有感觸。

王亞平老師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又通過一些實驗讓我們親眼見證了地球上與太空失重環境奇妙的差別,各種各樣的實驗是航天員和地面工作人員的精心準備,密切合作的結果,是以先進的航天技術為保障的。

仰望太空,我們有牽掛,因為空間站裏有我們兢兢業業的中國航天員;我們有底氣,因為中國航天人的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中國星”閃耀全球!浩瀚太空裏有越來越多中國航天員的身影,正在抒寫着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上完這堂課後,我不得不為我國的航天技術感到驕傲,我為我們的祖國感到自豪!作為一名小學生,現在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將來也要去太空探索奧祕。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5

“天宮課堂”第一課定於12月9日下午15:40開始,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將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屆時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共同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將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授課活動將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屆時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八年前,在距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宮一號中,航天員王亞平為第一屆“太空班”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太空授課活動。如今,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將迎來首次太空授課。首先,“課程表”全新升級!三名航天員將演示更多微重力條件下的物理、化學現象。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6

今天我們觀看了神舟十三號的直播,我有以下觀後感。

首先航天員王亞平給我們介紹她們的睡處以及他們的廁所。隨後又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小冰箱、加熱器、還有小型的微波爐。

然後做了一個乒乓球實驗。首先讓在地球上的學生們把乒乓球放在水杯裏,乒乓球浮了起來。王亞平照樣把一個乒乓球放在水杯裏,接着用一個木棍把它往下壓了一下,神奇的是乒乓球竟然停在了水杯中間。當時我也很驚訝,為什麼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就會浮上來,怎麼也下不去?可為什麼在宇宙空間站裏,乒乓球放入水杯裏就會沉下去呢?後來一聽王亞平阿姨講解,我才明白了原來是太空裏浮力幾乎消失了。

還有用水袋做水晶球的實驗。首先王亞平老師把水袋裏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向水膜裏,水膜一點點的變大,變厚,最後變成了又大又圓又漂亮的水晶球。接着王亞平老師往這個又大又圓的水晶球裏滴了許多藍色的色素,水晶球裏的色素就在一點點的擴散。隨後又往水晶球裏放了半個泡騰片兒,過了一會兒,水晶球就冒出許多的小泡泡,好看極了。

看完這堂天宮課堂,我瞭解到了許多關於外太空的知識。我明白了科學是無處不在的。我還知道了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以後的生活裏,我一定要善於觀察,多多思考,我們要更加為祖國爭光。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7

今天我上了一節此生中最寶貴的課——天宮課堂。寶貴之處在哪呢?這堂課是由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工作的三名偉大的宇航員:翟志剛,葉光富,王亞平講解的。他們代表着中國航天頂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餘與我們遙遠連線直播並在距離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間站進行實驗,教給我了許多有意思的科學物理知識和現象。

太空授課的內容主要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體運動實驗,航天員葉光富向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進行轉體運動,不僅幽默風趣,而且還告訴我們角動量的物理知識,也就是描述物體轉動的物理量。還有許多實驗非常有趣,耐人尋味,傳播了載人航天知識。我對變幻莫測的太空許多的疑惑都被解開,拓寬了我的知識面,科普了航天知識,為以後的科學物理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這堂課對我的影響和意義非常大,中國航天從之前的一窮二白到現在已成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員等從事與航天事業的人們一路披荊斬棘的共同堅持與付出。中國一代代航天人為了祖國崇高的航天事業勇於奉獻,擔當時代重任,不負人民期望,追逐夢想不斷進步的精神讓我頗有感觸,我懂得了要不斷追夢,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機會,努力學習,長大後在祖國和社會需要的崗位上做貢獻,讓祖國屹立於世界之巔峯。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8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技已經邁向了新的台階。

在觀看直播的同時,其中王亞平老師的實驗讓我十分難忘。在查閲了網絡上的一些內容我把實驗的原理弄明白了。水膜張力—液體表面張力在翟志剛老師,葉光富老師的輔助下,航天員王亞平把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形成了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和女一起完成的花朵摺紙。在水膜實驗中,這朵花在太空中“綻放“。

在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很大的水也能夠延展成水膜而不像地面上不要加入表面活性劑,貼在水膜上的花朵也因為表面張力而展開。

還有一個實驗,我也十分感興趣,那就是泡騰片實驗—浮力消失在授課當中啊,太空教師王亞平就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只見泡騰片在水球裏不斷冒泡,但在失重環境下,氣泡雖然不斷產生,但並沒有離開水球。而隨着氣泡不斷增多,水球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歡樂的“氣泡球”,而且產生了陣陣香氣。

對此,是因為地球上有浮力,所以水中泡騰片的氣泡會向上跑。在太空中,水裏的泡騰片產生的氣泡因為沒有浮力而停留在水球中,讓水球變得色彩斑斕。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9

今天下午第三節課音樂老師為我們播放了天宮一號課堂的直播視頻,三位航天員為我們上了一堂有趣又奇妙的科學課。

航天員為我們展示了幾個神奇的實驗,實驗有“減輕失重的實驗”“浮力消失的實驗,”“泡騰片實驗”“水膜實驗”“水光球實驗,”讓我記憶深刻的三項實驗是:泡騰片實驗,水膜實驗和水光球實驗。需要準備的工具是:圓鐵環,紅色的`紙花,水袋,吸水管,泡騰片,藍色的顏料,針筒。

實驗開始,先將水袋裏的水滴到圓形環裏面,水在鐵環上形成一個薄薄的水膜,接着向水膜裏注入水,剛才的水膜變成了一個小水滴,用針筒將水膜裏的氣泡吸出,再將一朵紅色的紙花放進水膜裏,紙花開始慢慢綻放,我驚訝的張大嘴巴看着這實驗,哇!好太神奇了!緊接宇航員又向水膜裏繼續注水,再用針筒往水膜里弄了一個大大的氣泡,從透過水膜看宇航員的臉是正着的從水球裏看宇航員的臉是反着的,我們不禁又發出讚歎!

宇航員又不斷的往水球裏注水,慢慢的水膜越來越大,形成了一個透明的水球,宇航員又把藍色的顏料滴進水球裏,水球立馬變成了一個藍色的水晶球,再把一片泡騰片放進水晶球裏面,泡騰片遇見水後開始產生氣泡,隨着泡騰片的溶化水晶球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地球。

我看到這些實驗時驚訝地直呼,這些實驗太有趣太神奇了。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0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祕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着耀目的光輝”……一切的一切洗革着我的認識,讓我的心裏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着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於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一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為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髮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一跳一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製作一個水球,在水球內注入一個氣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一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一樣轉身……多麼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藴含着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鐘繞地球一週,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一為不之驚歎,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着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後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鬥;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苦訓練的汗水;一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後半年的辛苦研究。你問我,為什麼連接前技術員那麼胸有成竹?你看見背後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於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於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樑唯少年,青春你我正當時!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1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了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首先,王亞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後帶我們參觀了居住區、衞生區和太空廚房。隨後,老師還介紹了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並解釋了太空中鍛鍊的重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力,微重力的環境會使人血液上湧、骨骼疏鬆、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鍊以保持身體健康。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

接着,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節了。三位老師演示了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力實驗、泡騰片實驗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製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於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較強,水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老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水球裏竟然呈現了一正一反兩個像。老師解釋道,這是由於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太空授課是物理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例”這一説法。

正如王亞平老師在課程最後給我們青少年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2

2021年10月16日,隨着一聲巨響,託舉着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時隔1個月,天和核心艙又迎來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出差半年。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天宮課堂”第一課太空授課。

“天宮課堂”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的職業自信。航天員王亞平曾寫給我國航天事業開拓者之一陸元九院士的信件:“是你們的高標準、嚴要求和無數個夜不能寐的堅持,成為了今天我們在太空的底氣!”航天之路雖然遍佈荊棘與淚水,航天人的夢想與信念卻一直堅定如初,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堅守和付出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天宮課堂”背後是航天強國的科技自信。從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到實現我國太空出艙、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幾十年來,我國航天人同舟共濟、團結協作,艱苦創業,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偉大飛躍,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天宮課堂”背後是大國的擔當自信。一切離不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和14億中國人民的關心支持。中國人來到太空的背後,是一個國家數十年的付出與堅持,更是一個民族跨越千年的苦盡甘來、厚積薄發。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3

今天下午,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一號的直播視頻。以前在新聞中看到過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短暫的片段講解,今天親眼目睹這當時的情景,真的很激動。

視頻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航天員們做的小實驗。其中有乒乓球實驗,先準備一杯水和一個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裏,球自然就會浮起來,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裏,再用木棍壓一下這個球,他就會沉到水底。還有一個水膜實驗,首先用一個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裏,拿出來的時候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裏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隻水管插進水球裏,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開。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卻毫髮未傷,真的很奇蹟。但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它讓我們瞭解到失重的環境裏,物體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理。

通過這一次的觀看視頻,激發了我對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這個神祕詭異的太空,想去研究這個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興趣,讓我充滿了對太空的幻想。所以作為初中生的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勤奮努力的去學習,豐富自己,強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許我們還會在那裏代代繁衍下去,開啟不一樣的生活。太空生活讓我充滿了無線憧憬,將來也會有更多的實驗空間站讓我們去探索。

也是通過這堂課,我瞭解到我國的航天技術,我為之而感到驕傲。也要向航天員們的不怕吃苦,做事認真、紮實,永不放棄的精神學習,讓自己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為祖國做一份貢獻!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4

神舟十三號此次的“亮點”頗多:相比神舟十二號在太空駐留3個月,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員將在太空過春節,地球上的我們將歷第一次收到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是中國女航天員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此次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進行2~3次出艙活動等等。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2003年楊利偉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到如今我國已經有12人去過太空,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闊步前進。空間站建造的宏大項目將分步驟有序完成,我們堅信它將在未來圓滿順利進行;關乎人類和平與進步的航天夢,會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為一個個現實,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對中國人來説,在這份激動的背後,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後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鬥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後,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箇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為銘記成為永恆。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5

“太空授課”開闢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面試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鑑,要根據現場的環境,現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裏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絡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6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在2021年12月9日,我們班全體同學在楊老師的組織下,認真觀看了“天宮課堂”,神舟十三號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了太空授課。早在2013年6月20日,王亞平老師就曾在“天宮一號”開展過基礎物理實驗。

雖然我們現在對於那些高深的航天技術,深邃的宇宙知識理解不了多少,但是這卻激發了我探索知識宇宙的強烈興趣。我們每天只能迎來一次日出,可在空間站的宇航員們卻可以一天中迎來十六個日出,因為他們在神舟十三號飛船裏,每九十分鐘就可以繞地球一圈。

在這次“天宮課堂”,我們看到了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天地互動交流等。讓我們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祕,體驗探索的樂趣。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載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

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老師的太空授課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所有青少年。謝謝宇航員,也同樣謝謝大自然和宇宙饋贈的一切。

我想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夢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滿中國的旗幟,我憧憬高科技能傳遍全宇宙,我想象自己成為一名宇航員,搭乘宇宙飛船去探索深邃的太空,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7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户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着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台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8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載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19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悦;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户,鼠標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裏,回首過去,又展望着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裏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着。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台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着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裏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20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這是“太空教師”王亞平8年前太空授課的寄語。8年前,聆聽授課的學子中,有不少已經追逐着航天夢成為了一名航天人。8年前的我雖未曾聆聽王老師的授課,但依然會對着科技館裏火箭模型嚮往着星河宇宙。

“感覺良好”組,在我們的天合空間站裏,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生活、工作空間。看見王老師的睡眠艙裏貼着她和家人的合影、掛着她喜歡的玩偶,彷彿置身在大學寢室中,如此鮮活、真實。這個16米的空間站,內部空間一望到底,可是每一個細節、每一顆螺絲都凝聚着航天人們的智慧。度身定製的“運動處方“守護着宇航員的健康;貼心的小冰箱,讓宇航員能吃到新鮮的蘋果;再生水系統提供了充足的飲用水。宇航員在空間站裏的生活如此”愜意“,背後是強大智慧的中國航天人。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中的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户飛天、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着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從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神舟飛船升空,至今已有13艘神舟載着中國人的航天夢啟航。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活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出差三人組“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國的航天實力。

太空轉身、太空細胞、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和泡騰片實驗,看得我目不轉睛,大呼神奇!今天過後,相信已經有許許多多航天夢的種子悄悄埋進了我們的心間。“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詩,自在遠方。“讓我們一起追逐夢想吧!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21

隨着科技的迅速發展,科學史上有着不可度量的成就。在古代,我們的祖先也許從未想過來到天上,來到月球,更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代竟有如此厲害的科技。如今,世界上唯一擁有自己空間站的中國,迎來了一次生動有趣的“天宮課堂”。

一直對太空感興趣的我,這次課堂,怎麼會少的了我?步入太空,許多不同的實驗讓我目瞪口呆!太空細胞學實驗,在與地球條件相差極遠的時候,依然可以養活種種生命。太空轉身,當你扭動身體時會扭在一起。像這樣有趣的事要有很多很多,都是人們一步一步踏出來的,就像魯迅説的一樣:其實地上本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看着浩瀚無際的宇宙,是什麼讓我們能學到如此知識呢?是那些勇於為國家做奉獻的宇航員。古往今來,中國人的“飛天夢”從未斷絕。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於2016年6月25日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成功發射,這也是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首次發射任務。預計到2021年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中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始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夢想變為現實,中國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創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艱難,都離不開祖國背後的強大支持,我深刻體會到生在新中國,長在五星紅旗下的幸福與驕傲。何其有幸生於華夏,見證百年,見證夢想成真!

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的中國,地大物博!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22

啊!宇宙可真是太奇妙了,在太空船裏,既可以看到宇航員的自由娛樂,也可以看到在顯微鏡下一個個好似夜空中閃爍的星星,又好似一隻只翩翩起舞的螢火蟲閃爍着朦朦的微光在飛行。晚上舒舒服服的睡在睡袋裏面,可以看到一顆顆在空中明亮寶石似的星星,也可以看到深黑色的天空裏鑲着他們日夜想念的星球——故鄉地球。

在太空船裏,他們還給我們展示了一下他們的運動、娛樂,因為在太空中,重力向上,所以人們沒法促成血液循環,而正是因為這個太空中水也有變化,水不會倒出來,會形成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球,在空中飄來飄去,他們還會把一個乒乓球放的水瓶裏,在水面上的那個乒乓球好像一個收到命令的士兵一樣,特別服從命令,沉入水底;還有更加厲害的是:

宇航員拿出一個似放大鏡的東西,在中間註上水,變成了一片薄薄的水膜,放入紙做的花朵,花立刻就變成了一朵盛開的櫻花!我把它叫作“奇花盛開”但是這只是小小的把戲,更精彩的還在後頭呢,只見宇航員不斷的在給小水膜加水,水膜漸漸變大,哇,小水膜竟變成了一顆好似水晶球的大水球!在對面看,他們都倒過來了,再往中間充水泡,中間看過再去又正了,真是太神奇了,他們對水球中的水泡染成了藍色,又放入半片泡騰片,哇,水球像煮開的水一樣,沸騰起來,但神奇的是這水球好似有一層透明的外層,水竟穿不破它,這時,水裏的泡泡越來越多,從藍色變成綠色,哇,這裏好似一片片魚鱗,一片疊在另一片上面,美麗極了,等泡泡散去,水還沒合二為一,好似一片藍藍的大海中透着一絲翠綠色,也好像我們那美麗的家園——地球

啊!大自然的,哦不,不僅僅是大自然,也是我們那讓人着迷的,美麗的天空都值得我們去一一探索。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23

3月23日,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第二課,神舟十三號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宇航員再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

20××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啟。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並面向全球直播。這是時隔8年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他們講得精彩、講得成功,備受歡迎。而繼第一堂課後,“天宮課堂”第二課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例如,太空“冰雪”實驗,演示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現象。“天宮課堂”第二課,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太空實驗我還歷歷在目:“太空健身”、“細胞培養”、“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於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於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象。而“天宮課堂”第二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離實驗,我們都知道,在正常環境下,水油是分離的;但在失重環境下水油分層現象消失了,實驗還演示了通過旋轉產生離心力實現分層的現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通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24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持續約40分鐘。這一天地互動過程是在我國中繼衞星的支持下實現的,它的亮相同時標誌着我國新一代載人航天測控網基本建成。

“地面上網課,最難的是網絡通暢,在天上這個問題更難保證。”楊宇光説,如何確保高碼數率、高保真視頻流的通信鏈路完全暢通,是太空授課過程中挑戰最大、難度最高、不確定因素最多的環節。

楊宇光進一步解釋道,太空授課的高清視頻傳輸,我國主要依靠居高臨下的天鏈中繼衞星進行支持,以地面測控站、海面遠望號測量船作為備份,但是地面測控支持比例不高,這是因為天宮一號、空間站多數時間不在我國本土上空。

無線電通信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傳輸的數據碼速率越高,那麼傳輸的能量消耗及對傳輸設備的靈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課對音視頻的碼數率要求較高。”楊宇光解釋道,為此天鏈中繼衞星使用高增益天線,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證能量集中,順利傳輸高碼數率的視頻數據。另一端我國空間站上設置有蝶形天線,指向中繼衞星進行配合。這樣一來,理論上任何時候都有一顆中繼衞星能夠“看”到我國空間站,確保授課過程通信暢通。“太空授課的時延僅約0.3秒。”他説。

不僅如此,太空授課及授課前的全要素演練,均涉及廣泛的天地協同工作。

“2013年王亞平第一次太空授課時,教育部負責組織學生,中國科協負責設計準備課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航天員和通信系統。”龐之浩説。

“測控通信系統進行中繼星的切換也是重要的天地協同。此外,王亞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實驗,地面老師也在做相同的實驗,天地對比實驗幾乎同步呈現在視頻畫面中。”楊宇光表示。

央視《天宮課堂》觀後感500字 篇25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夢想,我也不例外。我的夢想是駕駛自我設計的飛船去遨遊太空,到月球上漫步,到火星上和火星人踢足球……

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送我一架遙控飛機,我開心極了。飛機機身是銀灰色的,有一對寬寬的機翼,很酷。白天,我把它拿到操場上玩,看着小飛機忽上忽下在空中自由地飛翔,我想要是我能坐在飛機上駕駛着飛機,那該多好啊!

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我長大了,正在一艘宇宙飛船的駕駛座艙內。我仔細檢查着每一個儀表,一切正常。當我坐在駕駛座的時候,聽到廣播傳來塔台同意起飛的命令。我按下啟動鍵,拉起操縱桿,眼睛不停地盯着各種儀表,飛船騰空而起,直上雲霄。地球上的景物變得越來越小了,漸漸地有點看不清楚了。突然眼前閃着一道紅光,不一會兒,飛船就衝出了大氣層,來到了茫茫的太空,眼前的景象變得太讓人着迷了。深藍色的背景下,有無數閃着藍光的星球。我選擇自動導航駕駛,開始運行飛船的各種設備,這時,飛船外艙蓋緩緩打開,露出了一大片電視牆,開始播放關於地球的各種信息,用各種語言,經過不一樣的聲波向外星的生命問好。

正當我在忙着操作設備,導航屏幕提示,飛船已經接近火星了。忽然,透過舷窗,我看到有一架外星球的飛船飛來,裏面坐的可能就是傳説中的火星人,我用各種方式和他們打招呼,他們好象都聽不懂,但表情很友善。之後,一陣急促的警鈴響起,電腦屏幕閃着一排紅色的大字:能量不足,請儘快返航!我心裏一驚,醒了過來,桌上鬧鐘在響個不停。原先是一場夢。

我一向記着這個夢,相信我經過努力學習各種科學知識,長大了,能夠自我設計一艘真正的宇宙飛船,去探索浩瀚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