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8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歡迎閲讀與收藏。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1

我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老師為了找到那個在城裏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台的台長,然後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台長?她為了等到那個台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台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杆上,把她自己寫好的尋人啟事放在一邊。

她為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啟事,然後又去了電視台……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台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用的,我們睡的牀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老師的牀卻要用椅子墊着,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牀,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才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杆,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後轉鬥不準的,旗杆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麼簡陋啊!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老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裏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老師説:“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説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老師”,這一刻,多麼的讓人感動啊!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麼的辛苦,多麼的好,農村的生活多麼苦啊,連教室也那麼簡陋,我們應該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助農村,讓他們可以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麼的辛苦,還處處為他們自己的學生着想!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2

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讓我是回味無窮 ,整部電影看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貧窮、落後,教育更落後,第二就是山區也有人才,短短的一個賽跑,講述了山溝裏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執着,為了一句承諾十三歲的魏敏芝為了一句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隻身來到城裏尋找輟學的張慧科,受盡了艱辛。

我是含着眼淚把這部電影看完的,在這樣的窮山溝裏,貧窮和落後制約着人們的生活,沒錢讀書,沒錢看病,貧窮使很多小學生很早的輟學,同時,貧窮、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師不願意到這裏教學;當張慧科被找回來時,孩子們看着好心人捐來的粉筆,是多麼的驚喜,多麼的興奮,魏敏芝老師讓孩子們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一個字,我看到了這羣孩子有着多麼強烈的求知慾和對美好事物追求的興趣;可是,因為貧窮,他們沒有好老師,更沒有教學資源;更可怕的是因為沒錢而可能隨時輟學。

在這樣的窮山溝裏,有多少祖國的花朵,他們都是祖國未來的人才,而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電影用兩個簡單的段落來描述這個場景,一是挑選體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讓那個學生去城裏讀書而追車,表現了山裏的體育人才。表現的越簡單越讓人深思,是有極個別的學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讀書了,可是更多的學生呢,還得留在這個窮山溝繼續接受教育,所以辦好窮山溝裏的教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裏的孩子有着不怕苦,不怕累而執着的精神,張慧科輟學去城裏打工了,魏敏芝去城裏尋找他回來,三天三夜,想盡了各種辦法,寫廣告 ,找電視台台長上廣播,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那麼的艱辛,魏敏芝老師執着感動了廣播員,感動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動了電視台台長,從而找回了張慧科,更感動了所有的觀看電影的人;我們這羣可愛的山裏的孩子們,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的未來,我突然感覺身上的擔子好重, 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這山區教育的重擔,不辜負社會賦予我的這份使命,改變山區教育要從我做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3

聽影片名感覺挺有趣的。但是,在學校只放了點,因為還要上語文課的緣故,就停止了。回家,對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讓我忘不掉的就是魏老師找張慧科的那段。

魏老師看起來還是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卻擔任了水泉小學的代課老師,並且做好“個都不能少”的職責。

魏老師千方百計的湊錢到城裏去找張慧科,坐上車了,但是中途被人發現,被別人趕了下來,其實我想:明明就可以往回走,掙好錢在買票坐車去城裏的。但是她沒有,而是走路到了城裏。到城裏他找到了帶張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張慧科走丟了,我想這時她心裏肯定很難過吧!他沒有放棄,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張慧科的心態。

魏老師,他為了張慧科想出了很多辦法:去火車站播廣播,看到大街上張貼尋人啟事她也去買筆和墨寫尋人啟事,最後得到個人的指點來到了電台。

因為他沒有證件,沒有推薦信,沒有保障,也找不到台長,因此活生生的被趕了出來。但是,魏老師不僅沒有放棄,在電台門口等了天半,他的心裏只有個念頭:個都不能少。

從電台裏走出個戴眼鏡的,魏老師問道:“你是台長嗎?”這個台長心地很好,不僅讓他上電視,還使富有的人捐了許多粉筆,錢,學習用品等。他和張慧科起開開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學。

最後幕,在講台上擺了好多粉筆,還是水彩的,張慧科問:“我能多寫幾個字嗎?”魏老師説:“當然可以”於是,張慧科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大字---魏老師。

現在的我們,與他們完全不同,我們條件比他們的好多了,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學習機會。魏老師對學生的關心遠遠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們應該多尊重老師。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4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課室裏,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跟我們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這次老師給我們看的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的代課老師的故事

13歲,正是和我們差不多的年齡,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説,代課老師竟然可以是13歲,魏敏之就是這個代課老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孩子。面對那麼多調皮的小孩子,魏敏之雖然管不住,可她堅持一個信念,孩子們一個也不能少。當張惠科因為家庭貧困,到城裏打工時,魏敏之步行到城裏三天三夜,到處尋找張惠科,她終於感動了電視台台長,最後找到了張惠科。期間,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結果當她知道自己做的純屬徒勞時,她仍然堅持了下來。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阻撓時,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中,還 有個情節觸動了我。

粉筆在課室裏甚至可以説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説,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老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因此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後,讓張惠科道歉,並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為我有時也揹着老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説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因此我決定以後一定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的教學條件來説,我們是幸運的,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5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學生一到四年級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台……可門口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人就問:“你是不是台長?你是不是台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台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説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6

在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一個子兒都不少,還 是人一個都不少?看到後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歲的學生,但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老師,她起初的意願是教完一個月後就拿走屬於她的50元,認為帶小學生,當他們的老師是一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一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着幹,非要反着來,有一次他因為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為難,因為高老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為粉筆在這裏很珍貴。

後來明行光被帶走去城裏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後來張慧科因家裏貧困跟孫志梅去城裏打工,魏敏芝知道後,湊錢去找,但是因沒錢而且還 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後靠雙腳走到了城裏。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一起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卻還 是一點消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一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後還 是店家給了一個充飢。後來遇到了一個很好地老闆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直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啟事。最後打聽到電視台可以幫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終於見到了台長,並在電視台上好不容易説出了自己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非常感動,他很感激魏老師,因為不是她他還 一直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裏遊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為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採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麼?”他答:“要飯!”我當時一陣心酸,讓這麼小的一個孩子説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但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7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台……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不台長?你不台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台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説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8

晚上,校長給我們文禮班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位山區教師,為了班裏因輟學走失的孩子張惠科,而想盡辦法去城裏找尋的故事。令我感觸頗多。

首先,山區非常貧困。高老師為了節省粉筆,連快拿不住的小粉筆頭都不捨得丟,還要用來寫多一個字,甚至手指上殘留的粉筆灰都可以寫一個筆劃。而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上課用的都是計算機、投影儀等,到了20xx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網課。就算偶爾需要粉筆,那粉筆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丟棄的。粉筆頭什麼的更是不用説,垃圾桶裏一大堆。

記得之前班裏做黑板報,為了畫出粗的線條,還特意將粉筆掰斷。畫完後,那截粉筆就被隨意的丟棄了。或許會有人説浪費一點沒所謂,可是,沒有經歷過山區貧困生活的城市裏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什麼叫節約,什麼叫“儉以養德”呢?在我們嫌棄粉筆傷手時,那些山區的老師或許還在為缺少粉筆而憂愁焦慮呢!

其次,學習環境艱難,書本稀缺。學生每天只上一節課,那一節課就只是抄抄課本,就算他們再努力,老師佈置的所有任務都完成,所有字都認會,最終也不過一個小學的學歷。那裏沒有初中,只有小學。離他們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幾裏外才有,走路dou要走上兩三天。就算學習好,能吃苦,最後也會因為家裏沒有錢,交不起學費而輟學。

或許是生不逢時,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現在的20xx年,就憑學習委員的認真、刻苦;明行光同學的堅持;以及水泉小學的孩子們的努力,想必未來清華、北大都會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因為我們不用11歲就輟學;不用打工補貼家用。可這也是我們的不幸,因為安逸的環境,使我們永遠都不會懂得生活的艱苦;永遠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勞;永遠都不知道,對於我們來説可以隨意丟棄的書本,可以隨意浪費的紙筆,在有些地方是多麼珍貴。可能有人會説:“知道呀,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都經常講給我們聽。”可我想説:“不,你們只是聽過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為針不紮在身上,就永遠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師在知道張惠科同學輟學去打工後,就堅持要將其帶回。期間幾經周折,找過村長、搬過磚、逃過票、寫過啟事、等過電視台台長……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隨着艱辛、淚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師依然沒有放棄。或許是她的毅力感動了台長,最終經台長的幫助,魏老師找到了張惠科。

電影的結局很美,水泉小學經各方社會人士的捐助,獲得了足夠的書本,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張惠科同學帶回了錢,還了債,明行光同學參加了比賽,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個都沒有少,一個都不能少。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9

到底是什麼東西也不能少呢?懷着這樣的疑惑,我去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隨着情節的展開,我被這部電影深深吸引住了。

電影敍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為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我歡笑,讓我動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師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只是為了20元的代課費,然而隨着情節的展開,女教師更多的是為了那句諾言。而在她外出尋找打工的學生的過程中,得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助,電視台為她免費播放尋人啟事,還募集了一卡車的學習用品,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

看到這裏,我思緒萬千。確實,我們國家現在的發展還不均衡,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但即使是這些窮鄉僻壤,也還十分重視教育,盡最大的力量來普及教育。

鄉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黨和政府同樣也重視教育問題。前幾天,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説上海特殊教育學校喜遷新址,新校舍窗明几淨,設施完善,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智障殘疾兒童的關心。不僅如此,學校得知部分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提出退學時,學校領導果斷地做出了補貼交通費的決定,讓這些孩子能夠上學。那位校長説:我們這麼做,是為了讓孩子不失學,更是為了讓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為建設祖國作貢獻。

又是“一個都不能少”,當電影屏幕上出現那些智障殘疾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學禮儀、學技能的鏡頭,當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歌舞時,我不禁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師愛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實在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實在沒有理由辜負老師、家長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學習,努力學習,為燦爛的明天而努力。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10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教師,她答應原先的教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我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教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我僅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可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教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教師。儘管影片裏高教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教師説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教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當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11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異常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僅有13歲的魏教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有一位高教師因家裏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裏的,他把自我的教學任務託付給一位年齡僅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裏關於魏教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不勝數,十分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衞科的學生,因為家裏貧困,心裏想着到城裏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教師同意的情景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裏去,當魏教師得知消息後,心裏萬分焦急,她最終決定自我借錢到城裏去尋找張衞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着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羣,她也不明白如何去尋找張衞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於事,最終在好心人的指點下,經過電視台最終找到失蹤的張衞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教師僅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教師的職責,還能做到了一個優秀教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蹟。我想對魏教師説:“雖然您是一個代課教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並沒有義務必須要去尋找,您能夠不管他的,可您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自我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必須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裏,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説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我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本事。作為13歲的女孩來説,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藉着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經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教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聖的職責感,不斷鍛鍊自我,增強信心,讓自我茁壯成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12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着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

格的教師 ,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着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13

一天,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一個也不能少》的影片。雖然影片沒有歐美大片那樣惹人看,但它卻有另一種強大的力量震撼着觀眾--那就是責任的分量。

片中主人公--鄉村民辦小學教師魏敏芝到水泉小學代課,學校裏只有28名學生,她的責任就是在她代課期間保證28名學生都能上學。在她任教過程中,有兩名學生由於家庭困難上不起學而退學到城裏打工。魏老師憑着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竭力找回退學的兩名學生。經歷了千辛萬苦:徒步走到城裏,四處尋找,張貼尋人啟事未有結果後,終於在電視台的幫助下找到失學的學生,並由此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我想,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鼓舞着她。記的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高老師在去省城辦事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託,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後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前留下了這樣一席話:“這裏的28名學生是全村的希望,在我回來前,一個也不能少!”魏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託,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後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

影片放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那一幕幕感人淚下的情節裏。我為一名年齡幾乎和我大小的女代課老師為了找回輟學學生歷經千辛萬苦的強烈責任心所感動;為60多歲的老教師為了貧困山區小學兢兢業業教學數十載的敬業精神作感動;為28名貧窮山區小學生在四面漏風的艱苦學習條件下依然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為幫助代課老師回找輟學孩子的社會眾多好心人所感動。回想我們生活學習在舒適的環境中,有茅老師等這樣一批耐心負責的好老師教我們,可我們卻不能充分珍惜這良好的學習機會時,我的視線已被淚水模糊 ……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14

上週,老師利用晚自習給我們播放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後,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裏有個水泉小學,小學裏只有28個學生,學校的環境十分簡陋,課桌椅都破爛不堪,老師和留校的女同學還得擠在一張牀上。男同學則是把幾張課桌拼在一起做牀,所幸的是這些孩子都成長得健康可愛。學校裏只有一個老師,姓高,同學們都叫他高老師。一天,高老師的母親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於是,村長就找了個名叫魏敏芝的老師暫時頂替高老師。高老師走的時候,再三囑咐小魏老師,在他回來的時候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調皮的學生張慧科,因為家裏十分缺錢,就輟學到城裏打工,魏老師為了找他回來上學,歷盡千辛萬苦,最後在電視台的幫助下找回了他。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情景是,小魏老師瘦小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她一聲接一聲地詢問:“你是台長嗎?”這分明是告訴所有觀眾,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難,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個都不會少。小魏老師很犟,犟的讓人拍案叫絕,犟的讓人心服口服。

這部電影十分優秀,不僅因為動人的情節,還因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豐滿。小魏老師的執着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歷歷在目;同學們的天真無邪,活潑淘氣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每個場景與人物都是那麼真實感人。

農村教育的現狀,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一幕幕都呈現在電影之中,讓觀眾感到要深思反省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觀後感大全15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公會名字大全霸氣

我為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説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Tags:電影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