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尋找幸福的起點》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5W

結合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和狄更斯式的劇情,安德烈·克拉夫庫克的這部最新力作《尋找幸福的起點》,隨着劇情的展開始終堅強有力而感動人心。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尋找幸福的起點》觀後感,歡迎閲讀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尋找幸福的起點》觀後感

篇一:《尋找幸福的起點》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尋找幸福的起點》這部電影他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孤兒院的故事

小依帆在孤兒院生活,他聽説自己無父無母,自己一個人在孤兒院裏孤孤單單的生活着,一次偶然的機會,孤兒院裏來了一對夫婦,他們看好了小依帆,要領養他,(範文先生網 )同學們都給這對夫婦起了個外號叫意大利姥,他們説要幾天後就把小依帆帶走,其他的小朋友都十分的羨慕他,但是小依帆卻不願意被他們帶走,因為他相信自己是有父母的,於是他順利的逃出孤兒院,坐上了火車開始他尋找父母之路了,一路上他為了找到他的父母,他勇敢地躲避惡毒的汽車司機,逃脱有錢的惡毒姥,他十分聰明,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次次逃脱他們,最終讓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父母,觀後感《尋找幸福的起點觀後感》。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到小依帆十分的聰明勇敢,想盡了辦法來逃走,在危險面前絲毫不怕,從容應對,那個富有的惡毒姥,他十分想把小依帆當成自己的孩子,後來都用上了警察,不過最後還是沒有抓到他,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只要一直堅持要做,就一定會完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篇二:《尋找幸福的起點》觀後感

итальянец,從俄語直譯過來就是意大利人,源於片中小男孩要被一對意大利夫婦收養,孤兒院的同伴們一見他就喊:嗨,意大利人。一個簡單的謔稱,一個簡單的故事。中文譯名“尋找幸福的起點”,似乎揭示了電影的主旨,其實不然。

有人説電影帶有很濃郁的狄更斯風格,細細看來,狄更斯的筆調卻置於整個俄羅斯的大背景下,透過那對意大利夫婦之口,“看看這真正的俄國大地”,鏡頭裏是白雪霧濛的平原,泥濘的一條彎路,感歎19世紀油畫裏的景象猶存,不由想到“迴歸”裏清晨的湖畔,一般的孤寂與清冷,只不過一個是冬天,一個是夏天罷了。近年來獲獎的俄羅斯導演都有些風格相似,連音樂也是,看似寥寥幾筆,卻直擊人心。

如果仔細解讀,這或許不能稱為一部簡單的“找媽媽”的兒童電影,不過但凡俄國電影都帶有其強烈的個人色彩,讓人不禁思考,俄羅斯--這個沒有定則的國家,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秤,所以偷錢是允許的,但偷朋友的錢卻要捱揍。所以每個人都嫉惡如仇,每個人都尊嚴卻又卑微。所以每個人都是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每個人卻又都一貧如洗。

每一個俄國人生來都是哲學家,就像每一個法國人生來都是詩人,每一箇中國人生來都是陰謀家。永遠都不可能像他們那樣,穿着破舊的灰大衣,在遲緩的火車上一醉方休,用砸碎的玻璃瓶那樣肆虐得扎自己,六歲的孩子眼中可以有那樣鮮紅的仇恨,可以因為一個理由輕易的製造或是結束一個生命,永遠都不可能如他們般瀟灑,也永遠都不可能進去他們的世界。

篇三:《尋找幸福的起點》觀後感

《尋找幸福的起點》,也叫《意大利人》,有介紹説這是一個俄羅斯版的“小蝌蚪找媽媽”。封面是一個孩子在奔跑,很喜歡,於是買回來。其實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孤兒院長大的凡亞即將被一對意大利夫婦收養,可是他擔心去了意大利之後他的媽媽會找不到他。於是他一個人去陌生的地方找媽媽。事實上,他所在的孤兒院骯髒齷齪,所謂“收養”,實際是販賣兒童。為了看懂自己的檔案,凡亞學習識字;自己坐火車,在車上應付一些陌生人;被大孩子欺負,機靈的逃走。直到最後,孤兒院的司機發現了他,於是他舉起破碎的啤酒瓶子狠狠的朝自己的手臂扎去——那一刻,連司機都不能不被感動。凡亞最終回到了媽媽身邊,可是你要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幸福完美的故事。

電影中的凡亞只有六歲。六歲時的我在幹什麼呢,也許是個沒心沒肺的孩子。可是凡亞呢。事實上,他顯露出的是遠遠超過年齡的成熟。他懂得如何應付突發狀況,如何和“大人”打交道;他聰明機靈,同時又敏感猜忌;他不輕易相信任何人,不管是他的朋友,還是好心的爺爺;最後,當他把瓶子扎向自己手臂的時候,我想,這個孩子,他是看懂了這個世界。

我們總是一廂情願的以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懵懂無知,他們總會輕易相信我們善意的謊言。我們以為孩子的世界就應該是單純明澈的。事實上,那不過是長大後的我們給自己編制的虛假的夢而已。6歲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懷疑過媽媽的話,有沒有懷疑過周遭的一切。我想一定有,也許我們忘了,也許我們根本就不需要記住。我們只是在長大後,在以為自己可以洞察這個世界所有的骯髒之後,不斷的欺騙自己:童年時這個世界還很美好。實際呢,就像凡亞,他太明白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所以他不顧一切的把瓶子扎向自己的手臂,是威脅,也是最狠的反抗。

六歲時,世界已經是這個樣子了。我們用六歲的眼光,在自己能夠觸摸的世界裏學着保護自己。就像我們天生知道如何求生一樣,隨着年紀的增長,世界一點點“豐滿”起來。我們的成熟和長大,也不是一夜之間的豁然開朗。而是與生俱來的某些因子,和我們的身高體重一起,積聚,膨脹。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我也相信,時間是最好的殺手。我們曾經的“本善”,一點一滴退去華麗的假象包裝,終於變成了此刻的“偽善”。我們都是自學成才的神童,現實就是最好的教科書。

我們不能把世界想象的太美好,更不該把自己想象的太單純。或許我的想法太悲觀。可是六歲時,你有沒有嫉妒過幼兒園裏的某個小夥伴。

説回電影,我很喜歡裏面的小演員。他並沒有好萊塢那些浮華童星們那樣精緻的娃娃臉,甚至我一度覺得他有些醜。大概這也是一種定式吧,總是覺得電影中的孩子都該是漂亮可愛的。這個孩子其實並沒有一張討喜的臉,他不是瓷娃娃,可他真的是一個天才,他自然的演出能夠直抵人心。

也許這是一部兒童片,可它描繪的卻不是一個童話世界。電影中的那個世界,是現實的,殘酷的,充斥着金錢慾望和暴力的。而現實的世界呢,你我都知道,永遠比電影殘酷。

篇四:《尋找幸福的起點》觀後感

幸福,什麼是幸福?是擁有一大堆的金錢和財富,或者是有一個對自己好的家庭,還是擁有隨心所欲的自由?每個人都有對幸福的看法,誰也不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別人的`幸福進行定義,因為每個人都不能隨意干涉別人的生活。但有些人,不僅干涉了別人的生活,為了賺錢,甚至把年幼的小孩子賣給別人,而且還不讓孩子的親生母親來看他,還把孩子的親生母親趕走了,孩子不想去,還要強迫孩子去。沒錯,我説的這些人就是這部電影裏面的孤兒院院長和一個壞女人,而我説的孩子,也正是這本書的男主人公。

一天,一對意大利夫婦來到這所孤兒院,在這所孤兒院裏挑中了一個年僅六歲的男孩,想把收留他作為這對意大利夫婦的孩子。孤兒院的院長就向他們要了些錢,然後把孩子賣給他們。別的孩子都很羨慕這個男孩,因為他可以過上有爸爸媽媽的幸福生活,會有人疼愛他,照顧他。可是小男孩並不這麼想,他覺得只有跟自己的親爸爸親媽媽在一起才是幸福的。於是,他偷偷跟同院比他大好多的姐姐學字,只為了能看懂自己的檔案記錄以找到親生父母。在這個地方,編劇用幾個故事來渲染了幾下,來説明這個男孩的堅定決心,比如:為給姐姐交“學費”不幸捱打、在茫茫大雪中還在努力學習、姐姐一來就讓她考驗自己等等。終於,這個男孩如願以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檔案資料,上面有他父母的地址,後來,這個男孩就逃跑去找父母了。院長髮現以後窮追不捨,一場愛與貪婪的追逐戰開始了……

在這次追逐過程中,這個小孩受盡了苦頭,可是他並沒有放棄,他的精神感動了院長,院長答應放他一馬,而這個小孩也找到了自己的母親,找到了真正屬於他自己的那個家。

人都愛錢,沒有人會不喜歡錢,但是,這錢必須是通過正當途徑取得的,自古以來就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院長就不是這麼做的,他把孩子強迫賣給別人。在這樣的人的威脅下,孩子並沒有妥協,而是繼續堅定地尋找自己的家。也許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一對有錢的夫婦要收養這個孩子,而且對這個孩子還很好,可孩子還是不肯接受。答案就是因為這對夫婦對他再好也不是他的親生父母,因為他們之間沒有血濃於水的親情。

尋找幸福的起點,回到屬於這個孩子自己的家裏,和他有着血肉之情的父母在一起,不正是幸福的開始嗎?我知道,我不能隨便給他人的幸福定義,但是我堅信,他一定會得到一份屬於他自己的幸福。不管這份幸福是什麼樣的,他一定能過上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讓我們一起,努力地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的起點吧!

篇五:《尋找幸福的起點》觀後感

影片在茫茫的雪原中開始的,萬物蕭條,耳邊呼嘯着凜冽的寒風,灰暗的色調營造了一個讓人悲愴而且窒息的氣氛。這便是低層的俄羅斯,原來朝氣蓬勃契卡好像完全消失在十餘年前的那場政客們為之鼓舞的變故之中。

越野車的終點是孤兒院。油表的疏忽讓那些乘客們表露出了他們的本性,那對從亞平寧半島而來的富裕夫妻既想“購買”到一個健康而且單純的俄羅斯兒童,又象一次遠足旅行,乘着停車的間隙,他們在車外貪婪地呼吸着富含俄羅斯原野氣息的空氣,應該説他們代表了西方,代表了幫助又是施捨,並且還有扶持俄羅斯新貴那特有的高高在上的矜持。另外就是那位肥胖接近啤酒桶的能幹的俄羅斯女人,這應該是資本革命後富裕的先驅,她貪婪以及蠻橫到自戀的地步,自我虐待和無微不至地虐待他人,這就包括象走狗一樣的她的私人司機,以及那位可能是由政府任命的嗜酒貪財的孤兒院院長。在貌似堂皇的冠冕下,發生的就是一筆一筆販賣兒童的骯髒交易就在如此社會的低層順利地進行着。在灰色的越野車駛進殘破的孤兒院時,本片的靈魂人物就是小男孩凡亞鬆賽夫,就倚在窗玻璃旁註視着樓下喧鬧紛雜的人羣,小孩子終歸就是單純地看待世界,因為他們的內心還沒有矇蔽灰塵,但是在擁擠的孤兒院裏,凡亞這樣的小孩子還是處於困惑和迷茫,他坐在窗户旁,期待什麼呢?也許就是僅僅為了期待而期待……導演希望表達了什麼呢?是資本革命之後的無序、信仰崩潰地混亂或是愛的期盼迴歸呢?!

電影從此次交易開始了……

那對意大利夫妻選中了凡亞,相應所有人包括在這場交易中獲益的人都認為凡亞是幸運的,當然凡亞也曾一度為之陶醉和自得。可是後來,如果沒有阿雷(一位已經被“領養”的兒童)親生母親出現,也許凡亞將會心態和眾多被以這樣途徑而被“領養”的兒童一樣,從而愉快地到亞平寧半島做一個無憂無慮的“意大利佬”,愜意地啃着比薩餅,曬着意大利和煦的陽光,並且可以忘記寒冷的俄羅斯甚至她的一切,但是阿雷的母親後來絕望地卧軌的消息,讓正在做手工的凡亞驚呆了,在他木然的那一瞬間,他應該是想到了他自己的母親,雖然母親的音容笑貌在他的腦海裏蕩然無存,沒有一絲的印象,但是他想到了母親,他深信他的母親並是真的想拋棄他,而是其他的什麼原因……

但是自救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因為,在孤兒院裏還有一個暗藏的秩序,強悍的大孩子卡揚就代表着低層那種的秩序,拳頭和恐嚇所威脅出來其他弱小奴性的秩序。凡亞並沒有屈服,居然頑強地學習並能夠讀懂自己的檔案,並且還成功地將自己的檔案“拿”在自己的手中。厄莫洛娃,也就是那位掮客女人所切齒痛恨的“小夜鶯”,始終都在幫助他直到協助凡亞逃離孤兒院,她都表露出了女性特有的善良,而反觀掮客女人那種貪婪與惡毒正是天壤之別,也擊潰了我對鄙視她以賣淫來維持生計所莫名構建的狗屁半點高貴。雖然掮客女人以及那為愚蠢並且奴性十足的司機為了交易成功,也在辛苦地趕往凡亞的目的地,但是凡亞始終如一、鍥而不捨,運用自己的聰明完成了獨自的旅行,其中曲折辛酸隨着鏡頭的運轉,讓人深深地吸引,作為觀眾的我希望凡亞能夠成功尋找到母親,也就是幸福的起點,讓我們祈禱……“薩列臣斯克,富倫賽街18號”,成為凡亞內心的聖地。當他站在鐵皮筒上按響門鈴。劇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慈祥的老者,唯一一個能夠抗拒掮客女人金錢腐蝕的高貴的人,世界還是有愛,老者的一句樸素的話“販賣兒童真是世風日下”詮釋了人間的所有真善美。清晨,當凡亞又在老者的指引下站在阿克布拉斯亞街25—3號的門前,在等待的瞬間,激動的凡亞整理自己的衣角和蓬鬆的頭髮,這是個整潔的孩子,善良的孩子。當得知“母親薇拉還在這裏”,這就是幸福的起點,終於找到了……

就在所有為凡亞擔心的人長長的噓了口氣的時候,大雨中凡亞卻和那為倒黴透頂的司機居然狹路相逢了,這個時候讓我的內心猛地揪了起來,難道又是象大家莫伯桑那樣雖然別具匠心但痛苦不堪的結尾嗎?萬幸,在凡亞瘋狂地反擊中,司機屈服了,一個大人向一個孩子屈服了,這並非是力量的決鬥,而是愛的比拼,愛終究將沖滌掉雙眼被矇蔽的灰塵。

然後在清晨細雨清洗的街道中央,我們勇敢的凡亞再一次來到“阿克布拉斯亞街25—3號”,在母親輕輕地叫喚他的時候,同步的背景音樂輕鬆而且恬適,凡亞嘴角也自然流露出淡淡的微笑。後來他給夥伴的信中寫道:“……原來橘子生長在出生的地方……這裏雖然下雨,但是屋子裏很温暖……”

其實,也需要這樣温馨的結局,終歸是在幸福的起點完成了故事……

Tags:起點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