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于丹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視頻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9W

人格教育,是一種着眼於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針對青少年素質現狀,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教育,下面為大家分享了小學生人格教育視頻的觀後感。歡迎閲讀!

于丹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視頻觀後感

于丹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視頻觀後感1

週六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她結合《論語》和中國古代先賢的教育主張,博古論今,指出目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看完之後,引發了我對於家長、學校與孩子之間的教育、人格、溝通、學習、健康成長問題的諸多思考和感觸。

一、于丹主張教育的根本是快樂的學習,是自我潛力的開發。

面對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每個家長都深有體會。在學校教育階段,所有能讓孩子增長見識,鍛鍊操作能力、強健體魄的課程,譬如音樂、美術、手工、體育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這就是于丹所謂的工藝教育的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結果絕大部分的孩子從小都不會做家務,從來沒有做過家務。

我想通過這一點,需要家長和學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節的學習,是不會快樂的,同時自我潛力的開發也會受到嚴重的阻礙和發展。

二、于丹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孩子要學會感恩。

中國家庭幾乎無一例外溺愛子女,對子女的呵護無所不及。這樣一來,子女會認為給予是本份,不給是虧欠。一切都是應得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為某個要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大哭大鬧,就會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還有的子女因為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而和父母斷絕往來。用古代傳統的孝順理念去教育現在的孩子,無異於比全天還難。

簡單的一個道理:子女要學會感恩,要懂得分享。

三、于丹老師的觀點還有挫折教育,為人處事的能力,人際關係的融合能力。

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會前所必備的素質。但是,我們周圍的孩子卻令人遺憾的發現,他們獨自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在有限。

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靈。讓孩子在人羣中去學會愛,在山水中去發現永恆,在社會的規則中去勇於承擔,在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于丹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視頻觀後感2

星期六早上,作為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於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通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並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緊接着,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瞭如何為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閲歷和人格;最後,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幹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昇華自己,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裏,為我們娓娓道來,並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在我們的思維裏,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可以代勞。於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紮在書本里,由於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種過於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達到于丹老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於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説,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為先”是一種責任。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羣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于丹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視頻觀後感3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于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于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着,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麼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蹟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鬥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責任感?那麼普通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責任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于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 “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責任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對比,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責任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裏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起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責任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後,于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蹟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于丹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視頻觀後感4

早上7:15,公共頻道播出了于丹老師講述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準時坐在電視機前進行收看,感悟很多。

“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樣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這段話出自於于丹老師,簡潔有力的表明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而我們學生應該做的,就是要孝敬父母,用節目中的話來説,孝敬就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看。

在學習方面,首先我們要有興趣。照樣還是用孔子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生命樂在其中,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才能完成自己的開發。要知道成績不能代表一切,孩子應該因材施教,對孩子要進行多元化教育,充分發揮孩子自己的潛能,如果孩子都變成了一種模式,那學習豈不是太單調了。寫到這,我不禁想起了中國式教育:“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不知道老師在聽完講的這些以後,會不會改變教育方式,換換教育方法。

此外,于丹老師還通過講一些小故事來闡述道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對兄弟倆,兩人乘船一起到一個大城市賣瓷磚。結果在路上,因為一場大風暴,瓷磚全都被摔成了碎片。哥哥當即就哭得稀里嘩啦,而弟弟則很冷靜。去那個大城市考察一番後,發現那個城市裏有很多地方在裝修。於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徹底砸碎,變成一船的馬賽克,賣了出去,結果賺了大錢。于丹老師的四歲的女兒都懂得哭是無能的表現,那我們為何還要在挫折面前只會哭呢?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隨之墮落,那是絕對不行的。

又返回到剛開始的地方去,于丹老師更關心的那個問題“今天的孩子快樂嗎?”“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什麼是一種生命快樂呢?”顯然,不是上很多很多的興趣班,有很多很多的輔導課,有好多好多的課外題。這些課程,已經在無形之中給我們學生的心理上增添了重大的壓力。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們“不懂得珍惜生命”之説。

那麼,最後總結一下。于丹老師此次的講座,主要分為四項內容:第一:父母應怎樣正確認識孩子,如何擬定正確合理的人生目標。第二: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讓正確引導教育。第三: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第四:培養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總之,此講座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