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本草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000字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6W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本草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本草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000字

本草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000字 篇1

作為一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瞭解獨屬中國的文化,是很基礎的部分,而中醫便是其一。在朋友介紹下,我與《本草中國》相遇了,帶着幾分期待!

花了兩天,我就把這部紀錄片看完了,當時的感覺是收穫與失望交雜。

首先,《本草中國》的拍攝手法和大多的紀錄片一樣,七集左右長度,以本草的物種、地區搭配一個代表人物的形式,一種本草一種本草地述説,最後前後照應。

但這種較為穩當的手法不是我失望的原因,而是我感覺它的最後有些後繼無力,原本可能要昇華的部分沒有到位,而失其原味。

當然,瑕不掩瑜,微瑕雖有,但《本草中國》還是帶給我許多感動,並向我展現了一些東西:

堅守,老一輩對本草的堅守,對本草製法的堅守。

生於中國,長於中國的野生本草,順四時之節氣,應萬里之地貌,各有其生長之所,然總有一些地域氣候惡劣,人煙稀少,像庫布齊沙漠萬里黃沙,雖有大漠孤煙的壯麗,雖有粱外甘草,但其生活總是太過艱難,所以年輕一輩不願在承受,選擇逃離,減少的人煙裏,他們這些老一輩人卻選擇了一如既往的堅守。

還有廣西合浦的珠民們,我們都知珍珠粉養顏美白,但養珠取珠卻是實在不易,更有以命換珠的説法。大海的潮起潮落,一如往昔,誰知其中艱?

這注定與寂寞為旅,感動他們用一生的光陰與一味本草相伴!

這是對本草本身的堅守,還有那些中醫人家對本草製法的堅守!

百年陳皮,陳李濟堅持古法;入藥紅曲,中醫人不離不棄;焦作地黃,九蒸九曬……

他們的堅守,鼓勵了我,遇到什麼風雨困難都不選擇放棄。

創新,不是拋棄傳統,而是在繼承中挖掘更優!

氣候變遷,風雲變幻,加之生態破壞,一些本草失去了棲息之所,瀕臨滅絕,於是出現了 人工培育。

野生難尋難採,曾經絕壁採藥人,孤山採藥人選擇了人工種植,看那靈芝鐵斛,地黃枸杞,所非為野生,其藥用價值依然顯著。藥材並非所有的都為野生好,人工種植,規模化種植,是中醫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

還有本草製藥工序,繁瑣磨人,引進現代機械,使製藥簡便化,精準化,快速化,其益處還是顯而易見的!

堅守和創新,相生相剋,卻又,相輔相成,這是我從《本草中國》最大所得。

西醫引進,曾使中醫式微,但中醫既延綿千年不絕,便有其內在之魂骨。今日觀《本草》,所得一二,與爾共賞!

本草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000字 篇2

中國之歷史,源遠流長,貫穿在其中所流淌下來的精神也歷久彌新,這樣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這樣一股子精神,撐起了中國得以歷經千年的歲月流轉,依然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為《論語》,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卻並不順利。

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處奔波:衞國、晉國、宋國、楚國……但他最後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魯國。記得有一次,孔子在衞國被監視了,這當然被孔子察覺到了。為此,孔子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不尊重。還不僅僅是這樣,貴族甚至還來驅趕孔子,孔子不得不為此而感到厭煩。即便這樣,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讓它能有棲身之地。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源遠流長,我對孔老夫子一些關於學習方法的教誨受益匪淺。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只死記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會貫通,沒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學習新知識,也會因為知識的積累稀少而一無所成。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只有多複習,才能從已得到的知識中悟到新知識,能像老師一樣熟練。子還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所以要取長補短、虛心學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不光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從實踐中學習知識。我們要“學”、“思”結合,打牢基礎功,認真請教別人的長處,才能培養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外顛沛流離19年,嚐盡各種艱難,輾轉了8個諸侯國,直至62歲才登基做國君。途經楚國時,一次楚成王問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晉國,如何報答我呢?重耳笑着道:大王的恩惠是無法用金銀財寶報答的。拖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晉國執政,我要讓兩國和睦相處;一旦兩國為各自利益發生爭鬥,我晉國將退避三舍,以報答大王的恩德。後來宋國被楚軍包圍,晉文公率兵救宋,果然下令退避三舍。如此胸襟焉能不成大事,後來晉文公勵精圖治,推舉賢良,宣揚德教,晉國的後世也稱霸數年。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故事。從舜的生活中,學習了為人處世的道理,父母不管如何對自己不好,都不應該記恨,利用智慧處理這種不合的關係;從周幽王的失國,學習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為了妃子一笑,枉顧國家安危,更值得今天的我們深思;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瞭解了諸葛亮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叫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唐太宗的政治,學習瞭如何對待賢才,尤其是諫官魏徵死後,太宗悲慟的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道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徵死了,我便亡卻一面鏡子了”。

歷史已經過去,卻告訴我們了諸多道理,學習更多古人的智慧,我們終身受益。

本草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000字 篇3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不僅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進一步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記錄片的重要主題是中國之“變”。《舌尖上的中國》向觀眾展示傳統農耕的中國,同時也告訴觀眾很多中國傳統正在改變,而有些片中出現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後一代傳承手藝的人,所以該片的創作團隊在為本片確立了一項選擇食材的拍攝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這是紀錄片的主題,也可以讓觀眾通過美食文化來看中國文化傳承,瞭解中國社會文化。

對於“吃”,我一直是有着極大興趣的。因為除了自己是個吃貨之外,我對於做菜,興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國》裏那些講述普通人勞動和吃東西的內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片子給人的感動,超出美食和食材本身,真的觸動了現代人的.心靈最深處,欣賞片子的過程中,會讓人忘記現實的自己,融入美景和美食當中。一個食好和歷史,甚至一個或幾個家庭的幸福、生活直接關聯上。細節,過程的展示,真實的展示每個事物變化的過程。可以吃到,但製作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性。 中國文化中吃的文化是最感人至深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聯繫得如此緊密,在吃中分享快樂,比瞻仰幾千年的遺物來得更有人情味一點。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不是那種奢侈的滿漢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這是比較吸引觀眾的一點,因為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裏,都會以一個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視角入手,來了解每一款食物的製作過程,畫面精緻而優良,讓觀眾充滿食慾。每一種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鮮十足,不得不勾起人們的味蕾。另一方面,從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讓這部紀錄片更增加了真實性和親切感,更添加了幾分純真,樸實……

開篇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鏡頭,恰到好處的配樂,徐徐悠長的男聲旁白,瞬間就讓人驚豔了。不得不説,《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實為一部高質量的用心之作,雖然片中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諸如BBC紀錄片之類),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鐘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片子也着意刻畫了食物是由雙手創造出來的這一概念,這在現今什麼都是流水線機器操作的時代讓人不由的心頭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歡那個陝西綏德縣做黃饃饃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辭辛苦的辛勤勞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黃饃饃,這樣的饃饃,不知道吃起來會不會特別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復一年的不辭勞苦的製作黃饃饃,賺錢當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們在揉麪團,做饃饃的時候,心底一定是踏實而快樂的,他們作為中國8億農民中的一份子,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着與生俱來的割捨不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