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看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69K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看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看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觀看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1

《功勛》不僅是一組讚美詩,還是一道思考題。劇中弘揚的是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窮且益堅的精神底藴。窮且益堅不易,達而益堅更難。

昨晚,電視劇《功勛》圓滿結束了全部八章。這部作品是“理想照耀中國”主題展播中的一部。它是對2019年9月29日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的響應,是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時為新中國英雄立傳之作,是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啟程處寫給中華優秀兒女的明德之作。“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功勛》的底藴和寄託就在於此。

中華民族歷來崇仰英雄,中華兒女歷來崇尚英雄。看《功勛》不禁會想到魯迅先生曾寫下的鏗鏘之語——“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從大禹治水神話的代代傳承,到巍峨矗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歷來為蒼生起、為天下安、為民族興旺、為國家富強而忘我奮鬥的人們,是中國的脊樑、民族的先鋒、時代的英雄。

觀看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2

《功勛》展現的是功勛人物真實的人生經歷,也讓觀眾看到了這些英雄、模範最生活化、最接地氣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連天的前線能和戰士打成一片,于敏會在家裏和妻子暢想如何品嚐北京烤鴨來解饞。原來,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來,他們離觀眾並不遠。

不過,在最危險的地方,李延年從未退縮;為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于敏毅然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哪裏有需要,張富清就去哪裏,不管條件有多艱苦。“平凡”的英雄在關鍵時刻,又是不平凡的。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裏。

祖國的強大,讓他們不會再身處戰火紛飛的環境裏,感受戰爭的恐懼和殘酷;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會讓他們再體會到糧食短缺的艱難,永遠不用像于敏一樣,去“偷”自家的雞蛋給同事果腹。

看一看前輩們是怎樣讓自己的青春無悔,看一看當年的同齡人是怎樣度過充實的一生,看一看他們在遇到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時,又是如何應對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會再有迷茫和彷徨,內心就會充滿奮進的力量。新時代的“功勛”,正召喚着我們勇立潮頭、奮楫爭先、拼搏進取。

觀看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3

“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的袁隆平離開了,享年91歲。巨匠隕落,舉世哀慟。他的辭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之脊樑”,必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卓越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閲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着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鬚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於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峯。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着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説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着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觀看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4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説,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温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着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着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裏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着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説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裏?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裏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出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説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着世界,關注着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着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觀看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5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這樣説過:“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顆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年輕幹部如同一粒粒青春的種子,期待着自己的工作生涯逐步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於是不斷提高、充實、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種希望,在拼搏奮進中耕耘夢想。

有志無關身細小,一朝破土沐霞光——在力學篤行中追求久久為功。曾有人説過,一粒種子不論被風帶到多麼貧瘠的地方,它總會破土發芽,追求生命,追求陽光,沒有什麼能阻止那份頑強的毅力。年輕幹部剛剛步入職場,工作經驗不足,缺乏基層的磨鍊,各方面能力還有待提高,但也同樣期望在工作中能取得一定成績,得到領導和羣眾的認可。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年輕幹部,當不斷加強各方面的學習與鍛鍊,主動為自己充電加壓,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幹事創業,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持之以恆,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扛起肩上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在根植基層中永葆初心不改。樹高千尺總有根,一棵樹木能高大茂盛離不開深深紮在土壤裏的根系,扎得越深所汲取的養分就越多。年輕幹部在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應該牢牢紮根基層這片沃土,深入瞭解基層、服務基層、紮根基層,始終銘記自己的根在基層,時刻牢記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多聽羣眾言、説羣眾話,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把羣眾當親人、當家人,永遠保持對人民羣眾的赤子之心。

拂雲百丈青松柯,縱使秋風無奈何——在安貧樂道中修煉過硬品格。每一顆青春的種子在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既會接受風和日麗的滋養,也會歷經風雨交加的洗禮,只有自身足夠強大堅定才能更好地茁壯成長。年輕幹部在工作中會慢慢面臨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困境,甚至有人會在紛繁複雜的誘惑中喪失鬥志、迷失自我。對此,我們當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堅定政治立場,鑄就無懼風雨、傲然挺立的品格,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關頭經得起考驗,“直面烈炎酷暑夏,笑對霜雪與寒冬”,努力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