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最新百家講壇的觀後感(精選7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9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百家講壇的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新百家講壇的觀後感(精選7篇)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1

在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收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她在這裏講述瞭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一切事情。聽着她的演講,我一次次地感悟着。暢想着……於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

剛才看到了中央電視台播發的對待中國遊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範,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裏説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為。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後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麼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一些。就不會有説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于丹教授説: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裏述説的就是要學會感激。于丹教授説: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説:如果你對經常為一些小事流淚,那麼你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一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于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裏説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為: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人生是一場戰鬥,需要你有技巧,讓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2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從紀連海的《正説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幾天我就關注着于丹教授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説,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説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裏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説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為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着筆記.我需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為在我的面前總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3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着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歎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瞭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説,事物就應一分為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併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4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為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麼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繫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説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5

今天中午,我繼續收看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這次主要講了關於飲食方面的禮節。

在飲食方面,不能挑食,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們時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總會不停地吃,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從來不吃一口。這樣不僅不會營養均衡,在和別人吃飯的時候,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我們平時總是隻吃自己喜歡吃的,別人對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們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要暴食暴飲。在飲酒方面,我們不能飲酒,而有些家長卻十分喜歡飲酒,我們要經常提醒家長。

錢文忠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叫鄭浣,已經當了官,他是一個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遠方孫子要看他,這個孫子是農間種地的,並沒有見過面,也不懂禮節,衣服很破。鄭浣沒有嘲笑他,問他想做什麼?孫子説他想當縣尉。鄭浣便想去找相關的人説一説,並在晚上讓他和他一塊兒吃飯。那天吃的是蒸餅,他發現孫子只掏裏邊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試想,如果給我們一個蒸餅,相信我們也會吃只瓤,對外面的餅皮視而不見。就是因為這麼一個小細節,使本來對孫子印象很好的鄭浣,對孫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極點。

看完這期節目,我發現在飲食這麼一個小的細節中,我還有很多禮節沒有做到。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6

講述的《兩宋風雲》可謂講解頗細、建樹頗豐。

但是,人們在聽取那些“忠臣”、“奸臣”、“昏君”“明君”的過程中,在扼腕歎息那些“令人遺憾”“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是是非非的鬥爭中,常常莫名驚詫於宋朝人怎麼沒有一個説“民為貴、君為輕”的人?!

宗澤起兵、岳飛起兵為什麼都要高揚“迎回徽欽二帝”的大旗?!為什麼那麼多的英雄、那麼強大的國力竟然這麼窩囊?!

按説,本來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一位“明君”,他重視民生,休養生息,截止殺戮,頗有當代“為老百姓坐天下,為國家安定執政”的風範,甚至可以認定,他以文官統兵、“杯酒釋兵權”等等措施,也是為了人民羣眾的安定和社會發展,然而,他的這種“民本思想”為什麼得不到後來宋皇們繼承和發揚呢?!

《兩宋鳳雲》裏面有一特牛逼的抗金英雄叫宗澤。名頭雖不如岳飛,但他是岳飛的上司,是岳飛的伯樂,一手把岳飛提拔起來的。在靖康之變後,面對滿目瘡痍的中原大陸,宗澤橫下報國決心,招募土匪為義勇軍,與官兵聯合抵禦再次南下的金軍。宗澤的個人領導能力在這次抵禦金軍外侵的戰鬥中起了決定作用。所有的官兵以及義勇都完全聽命於他。其中,當時一隻義勇軍,為了顯示自己堅決的抗金報國決心以及不辱宗澤提攜的歷史使命,每名士兵在自己的臉上刺下“赤字報國,誓殺金賊”的字樣,這就是當時有名的“八字軍”。這從側面也能體現出宗澤的領導能力。官兵與義勇,大家齊心協力,共討外賊。在中原一系列保衞戰當中,作戰英勇,視死如歸,一次次打退外賊的侵擾。但就當形式好轉之時,當時南宋皇帝宋高宗,由於懼怕“你把徽欽二帝迎回來,我還做皇帝嗎?”的思想,拒絕接受宗澤的軍事意見,宗澤好多愛國主張也被奸佞阻礙。後宗澤病倒,只能以淚洗面的吟誦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絕句,最後在臨終之時大吼三聲“過河,過河,過河”含恨而終。此情此景,無不令人哀歎憤慨!

宗澤致死都不明白:宋高宗趙構在少年時候在宋宮裏受欺負時一心勵志,在北國做牛馬時候一心打算復仇,但是做了幾天錦衣玉食的皇帝以後,就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了,以一個人為中心了,哪裏還管得了“雪靖康恥,保社稷和諧”?!哪還管得了你是忠臣還是良將?!

再説説最令人裂腸的、千古奇冤的、讓正常人痛惜的、讓善良人心碎的大英雄岳飛

他的死還是和宗澤一樣,也是因為不懂得揣摩趙構的心思啊!

因為“政治思想太幼稚”!

趙構不能生育,你一個武將非要在朝堂上勸他立太子;趙構內心怕徽欽二帝又回來和他爭權,你卻要“直搗黃龍府”;趙構在杭州耍的得勁,你岳飛卻進言讓他回開封統帥軍隊;

一次一次傻乎乎的勸諫,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岳飛啊岳飛,英雄啊英雄,但是他始終沒有擺脱皇權至高無上的思想桎梏,雖然他愛民撫民。

為什麼從小説《岳飛傳》到《兩宋風雲》,宋朝的話題總是讓國人反覆咀嚼、扼腕歎息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本”和“君本”思想,讓人們不斷地深刻反省。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7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羣教授講的“王立羣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説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説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十分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税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説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衞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户曉的傳説“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羣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就應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明白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一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