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2020傅雷家書讀書筆記1500字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93W

在這本《傅雷家書》中,我看到了傅雷夫婦對兒子孜孜不倦的教導,同時我彷彿感受到了自己的父母正在與我交流,不時地提醒我、鼓勵我、教導我……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0傅雷家書讀書筆記1500字,歡迎閲讀,希望您喜歡。

2020傅雷家書讀書筆記1500字

2020傅雷家書讀書筆記1500字1

大多數的父愛,都以父親的寡言少語,顯得沉重如山。當傅雷用家書的方式與遠在國外的兒子交流,將心底深深的父愛得以表達。讓人感受到如山的父愛,竟是如此的真切、細膩,也不乏辛酸。

我覺得文字的交流要比語言的交流更加深刻、細緻,也避開了面對面會有的難為情。在那個時代(1954年—1966年),網絡不發達,電話、微信、QQ、視頻都不流行。因此,書信是相隔遠方的親人和朋友往來最多和最流行的聯繫方式。並且家書在那個時代也有着某種特別的意義,它承載着親情和家風教誨。

通過傅雷給兒子的信,看到一個父親傾其所有的教誨,教導兒子。這就是一個做父親的根深蒂固的責任,恨不得將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經驗的教導,如血液一樣注入到兒子身體裏。

對於現在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正確的説教是有必要的,但要掌握好方式方法,讓子女接受並能聽得進,是關鍵。當今時代渲染和倡導個性,獨立,自立的環境下,父母如何把握分寸,與孩子做好溝通和交流,起到引導和教育的作用,是父母需要思考的。

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有時並沒有直接表達對兒子在藝術道路上應追求什麼樣的品質,給以義正言辭的要求。而是借用對他人的評價,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向兒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委婉的教導和影響兒子。

傅雷在提醒兒子,取得大的成績,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時。表明自己的處事性格以告誡兒子。如“但我始終是中國儒家的門徒,在遇到極盛的事,必定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格外鄭重、危懼、戒備的感覺。”這也是國之家風的傳承。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切身和推心置腹的,不流於形式和表面。父母都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像鑽進孩子的身體裏一樣去疼愛自己的孩子。比如傅雷在兒子參賽前期的信中,並不是讓兒子加緊練琴,努力備戰之類的言語。而是從身體、心理方面去關愛自己的孩子。傅雷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傳授兒子在大賽前應從身體、心理的細節上調整自己。透過現象看本質,由內而外的關愛。像有一句流行語:當別人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時,只有父母關心你飛得累不累。

讀傅雷家書,傅雷父子的關係是接地氣的。在1955。4。3信中,當從馬先生來信得知兒子要從波蘭轉到蘇聯學琴時,兒子在之前並未和他這個父親有過半字的透露,更談不上徵詢意見,這讓傅雷感到大大的挫敗感。但傅雷在對此做了一番分析後,仍自我嘲解。“臉皮厚”的詳盡的給兒子出主意,最後以“聽不聽在你,説不説由我”的口吻拋給兒子。在現實的家庭中,這是普遍常見的情形,父母總以自己的經驗自居,諄諄教導孩子,而孩子卻覺得自己的父母嘮叨、愚朽、落後,而聽不進,更有些事不跟父母交流。但做為父母,總覺一種根深蒂固的責任感,固執的必須得説出來。當看到,這麼牛的父子之間,也有同樣的境遇時,非常理解一位父親的心裏感受,不免同情起傅雷來。

讀傅雷在寫給兒子的1957.3.18信,傅雷對中國當時的狀況、問題的分析,完全是處於個人的真切感受而談,是從人的特性出發去分析,讓人覺得客觀、切中要害,能正確的看待中國的動盪與發展。

傅雷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家庭的家長製作風,在子女的事情上都要發表自己的主張和意見,一脈相承的觀念。比如對於傅聰的戀愛、結婚、生子,都給以意見。但好在傅雷並無專制跋扈,而是用老知識分子的自嘲與委婉,識大體顧大局,教導和影響兒子。

對大多數的家庭來説,子女都牴觸家長的意見。但在我看來,聰明的子女應對父母的意見多些耐心,不能全盤抗拒,要加以借鑑採納,會使自己的人生少走彎路。俗話説,“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家長也要想開一些,學會放手,讓子女多些主見,多實踐,多感悟。俗話也説“不撞南牆不回頭。”以及“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傅雷認為他對自己兒子的教育是失敗的。在傅雷看來,兒子並沒有成為他期望的樣子。而就傅聰而言,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造詣與成就,是不是因為有傅雷這樣父親呢?

讀傅雷家書。我覺得,父母永遠不能放棄對子女的關愛和諄諄教誨,但要因材施教,摸索方法,適時適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在此書中,我們先不論傅雷的家書對他兒子起到的作用如何。但對於我們讀者,作為旁觀者而言,我們從中去體味傅雷的思想、經驗、考慮問題的方法、對問題如何分析、對事物的觀點、人生觀念,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比如傅雷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西方宗教、中國的歷史文化等方面,分析東西方人性的差別,對我們瞭解他人與自己都有所啟發。傅雷在信中也對為人處世、音樂、藝術、文學寫作、愛情、婚姻等方面都發表了切實的見解,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鑑。

傅雷承接了中國從舊時代向新時代的轉變,成為在新中國下的老一派知識分子。在他身上藴含着中華民族優秀底藴的光芒。在如今錯綜複雜,繽紛多彩,物慾橫流,追求互聯互通的大時代,大背景下,我們很容易迷茫、迷失,人云亦云,不知所措。

當我們耐心傾讀傅雷家書。瞭解傅雷,感受父親對兒子雖有些嘮叨,但推心置腹,沒有套路與形式的教誨。會讓我們在這個躁動的.世界上,多一份豁然與淡定。避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020傅雷家書讀書筆記1500字2

這本書本來是給初二的兒子暑假看的。兒子卻説這本書在學校時就讀過,不過他感覺這本書很悶,有點絮絮叨叨,看不下去。於是,我決定認真閲讀此書,想知道這書到底該如何評價和是否推薦。

閲讀過程中,我就覺得現在的青少年讀不下去還真是情有可原。這些家書的寫作背景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間已過去五十多年了,社會環境和物質基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交流溝通工具的改變,讓沒有社會閲歷、未曾為人父母的年輕毛頭小子讀這些家書,確實有點勉為其難。讀不出其中的味道,也是正常的。

我這個年紀,還是能夠回憶腦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鄉村還是城市,郵遞員騎着自行車,挨村或挨户送信、送包裹的場景。大學時在異地讀書,電話尚未普及(更別説手機、即時視頻了),還是主要靠家信向家人彙報學習生活情況,接受家裏的信息。收到家信時的激動心情,現在還回味的出。

杜甫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充分表達了家書的價值,也體現了對非和平年代對家人安危的牽掛。《傅雷家書》的通訊時間是1954—1966年,不瞭解這段時間傅家的境況(傅先生1958年被打為右派,年底傅聰從留學地波蘭出走英國),哪能體會一位父親的對兒子的心情,有對兒子寄予厚望的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態、有想幫助遠在國外的兒子而使不上力氣的着急心態,有自己身陷困境而無力改變又怕兒子擔心的欲言又止……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發自本能的,恨不能為子女做了一切。可子女對父母,又有幾個能做到全心全意的呢?從家書中看得出,傅先生對傅聰的愛是深切的、是炙熱的、是焦慮的、是放不下的。

一段時間沒收到傅聰的書信,就擔憂,睡不着覺,甚至坐卧不寧。書信裏多處可見諸如這樣的文字:

“差不多快一個月了。沒接到你的信,天天希望有你的信,真是望眼欲穿了。”

“我們歷來問你討家信,就像討情一般。”

“知道你忙,我們不再要求你多寫信。”

“做爸爸的不要求你什麼,只要求你多寫信,多寫有內容有思想實質的信;為了你對爸爸的愛,難道辦不到嗎?”

“想到你們倆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動筆,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時你們該反過來想一想:假定我們也住在倫敦,難道每兩星期不得上你們家吃一頓飯,你們也得花費一二小時陪我們談談話嗎?今既相隔萬里,則每個月花兩小時寫封比較詳細的信,不也應該而且比同在一地已經省掉你們很多時間嗎?要是你們能常常作此想,就會多給我們一些消息了。”

沒讀這本書之前,真想不到這樣催信討信的文字是出自傅雷之手。也許傅聰是傅先生的驕傲吧,也許兒子的信和信所承載的兒子的進步和成績,已經是逆境中傅先生的精神寄託了。不知道傅先生的小兒子傅敏讀這些時,是不是會嫉妒哥哥。傅先生對傅聰的教育和關心無微不至,讀後感www。simayi。net從學習,到做人,做事、專業,都是件件上心,事事放不下。不説東西方文化、音樂方面的交流和淳淳教誨,連注意休息、多去博物館、做好家庭理財、夫妻相處方面,也是一遍一遍的説,得不到回聲或沒有做到,絕不放過。

“八九兩月你統共只有三次演出,但似乎你一次也沒去郊外或博物館。……兩年來我不知説了多少次,勸你到森林和博物館走走,你始終不能接受。孩子,我多擔心你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你在外跑了近兩個月,疲勞過度,也該安排一下,到鄉間去住個三五天。幾年來為這件事我不知和你説過多少回,你總是不肯接受我們的意見。”

其實想想,對一個成年子女有沒有必要這樣的操心、放心不下呢?子女有子女的想法,有自己想走的路,父母只要在大的方向、道路上給予幫扶指導就可以了。何必事事盯着,做父母的自己累,長此以往,子女豈不也是不耐煩和成為負擔呢?通過書信傳遞信息,交流效率是很低的,這就會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在不全面掌握信息的情況下的教導教誨,也不一定是全部正確的吧。

其實傅先生自己也認識到,“深怕信中處處流露出説教口吻和家長面孔”,可那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希望子女各方面都完美無缺,希望子女取得更大的成績,所以在家信裏就批評的過於多些,尤其是在細節上的批評。其實道理都懂,切身踐行起來可不容易啊。

當然,傅先生畢竟是學貫中西,對音樂、美術、文學等都有極深造詣,他對兒子的指導那可是毫無保留的。因此家書還是值得細細品味的,當然,不同年齡和閲歷,肯定會品出不一樣的東西。我最喜歡的,是家信裏的一句話,“大小事都要對人家有交代”。

2020傅雷家書讀書筆記1500字3

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傅聰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這些都能從傅雷家書中管窺一二。

讀完傅雷家書,真是羨慕傅聰,他是何其的幸運何其的幸福。反觀自身,今我早得嚴父而成自律,這何嘗不是我之幸呢?

傅雷真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儘管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單是仍舊極富個性。而其妻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温厚善良的東方女性。

就如傅雷教育兒子説:“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而所謂“人”在傅雷的描述下又是具體而微的,這不只是一個願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

傅老先生對傅聰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無不使我印象深刻,頗有感言。每每讀到這樣的句子,就會想起我的父親。他對自己何嘗不是如此的敦敦教導呢?

從這並不是很厚的一冊書中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他們父子的共同成長。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説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此道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稜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為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嚴厲而著稱,我以為他們父子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因為父親待我也是極嚴的,關係總覺得不免緊張了些。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卻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是傅雷的音樂譯着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儘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的家書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

正是有這樣的慈父才使傅聰不管在國內所受到的殘酷遭遇,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説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

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裏外,依舊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原本是時下年輕人們戀愛時的宣誓,殊不知用在有心的父母上才更為妥帖呢。

傅雷,是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傅聰的那本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着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為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悦;沉重的小説,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