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精選13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65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精選1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精選13篇)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1

上了近一個學期的“中國傳統文化賞析”課,我覺得自身素質有所提高,並且真正發自內心的領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對任何一部古代佳作都很感興趣,但在老師佈置的作業中我體會最多的還是《論語》。

最早接觸到《論語》,是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里的《兩小兒辨日》,接下來是初一課本中的“論語十則”,那時,根本不懂其中含義,卻能夠將其熟背,小時候媽媽對我的學習要求特別嚴,電視是絕對不允許看的,直到科教頻道播出的由於丹老師主講的《論語心得》,那段日子,在我完成了自身的作業後,唯一的放鬆,便是看《論語心得》,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真正對《論語》有了初步的領悟。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

有人説《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我們都説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説:“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説:“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2

暑假裏,我一口氣讀了論語這本書,我覺得它裏面所包含的道理實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要你細細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閲讀才能明白這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説:“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師,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剋制自己。”“子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説:“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説:“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獻,迅速而靈敏的學習。”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孔子説:“温習學過的知識才能更好的領會和理解新的知識,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孔子説"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我經常在飯後就拍拍屁股就走了,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經常在父母叫我去買東西的時候,推推拉拉,不肯去買,從來沒想過父母會傷心;我經常在花錢的時候大手大腳,從來沒考慮過父母掙錢很辛苦……。

自從讀了論語後,我開始理解父母為了我們,去打工掙錢供我們上學,我們是否應該去好好學習,以此來報答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呢?我們現在還小,爸爸媽媽不是要我們去養他們,只要我們聽話,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母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3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裏,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歎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願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説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夢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説時間無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麼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中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説是何等的重要。

曾經聽我班主任説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後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讓未來的自己後悔,那麼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4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並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影響了中國,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並且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影響深遠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每個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後兩節課是信息和《論語》閲讀課,我覺得算是最放鬆的課了吧。信息課上完後,《論語》閲讀課並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老師帶着我們讀論語,釋論語,析論語,並且結合日常生活。論語中大多都非常貼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罷,都適用至今。

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為》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貴。”是啊!假如我年少有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於這句話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麼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的規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該根據自身情況確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天不得不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為師,主動向學;而我們現在大多是被動學習,疲於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奮,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説:“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每次讀到這裏,我都會覺得汗顏,那麼惡劣的環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個人在閒暇之餘都能閲讀閲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並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温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麼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麼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温、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説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讚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於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餘,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並不在於人知,而在於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聖賢之書。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就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就是説: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前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就是説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説:“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説,如果説到聖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就是就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夠這樣説的。

在《論語》裏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説:“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説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着

孔子認為,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就是説,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憂也。”也就就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就是我們憂慮的。

透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就是得益非淺!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7

今天早讀課聽到學生讀到孔夫子《論語》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禁感歎而升。古人認為: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

小人心裏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讓我想到了測謊儀的發明家,一定沒有了解這句話[哈哈]

《説文》:“坦,安也。”蕩蕩,廣遠之稱。慼慼,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慼慼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悉府也。”這樣的解釋好像有點靠譜,可是人心難測,哪能分出來君子與小人呢?

祖師爺告訴我們: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着驕矜的氣息。這是君子與小人外在氣質的表現。兩千多年前,祖師爺孔子教我們君子與小人的“看氣質”。

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候我們都喜歡讓他成為君子如玉般的人物,可是在孩子要面對社會險惡時我們卻又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圓滑的世故得失的把握,這是不是讓孩子又成為了一個小人。所有的人的夢想都想讓心靈歸來仍是少年,這麼説來君子卻只能在心了。

現在君子與小人已經上升到陰謀論中,小人只會陰謀,而君子卻在使用陽謀化解,最終結果所有“陰謀”都終將變成“陽謀”。多麼美好的故事結局呀!可是為什麼君子總要處於機關被算計之中,為了體現坦蕩蕩嗎?

中國如今在世界上的氣質就如同君子一般,可是小人常慼慼來,為什麼不能提前反擊?

因為最終解釋是一個國家要和,才能強盛。和諧家園才是孩子們的未來。

同理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君子,小人,我們自己心中的標尺。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8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

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閲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説: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説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説話,態度和悦;君子在場時,説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説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説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的意思是説: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9

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説法。在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

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開放社會的理論、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

另外,為了保證《論語》的完整性,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瞭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為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近來,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學生忙者摘抄《論語》,交談中還時不時説幾句“子曰”、“詩曰”。究其原因,原來是教授《語言與文化》的姚麗華老師佈置了作業——全篇抄寫《論語》並寫出讀後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們編撰而成。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對中國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深遠。《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目前,“英語潮”、“韓語潮”的興起,卻讓我們將古代的精華遺忘在了角落。為了讓大家對中國的經典著作,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瞭解,增加自身素質,更為以後的英語翻譯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師才特有此佈置。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英語翻譯人才,首先就應該對本國的文化十分熟悉,這樣才能將正確的信息傳達給外國人。“雙語人才”是要掌握兩種文化,並會熟練應用兩種語言的人才。假如連自己本國的古典文化都不知道,又怎能傳播我們的悠久歷史呢?

對於人倫關係的探討是孔子學説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書章句——中庸》的説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人倫關係大致分為五個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見,朋友關係是人倫關係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豐富。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10

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曾經説過“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説明《論語》這本儒學中的“聖經”有太多太多的營養等待我們去吸取。

一翻《論語》我們一定會看到“仁、德、孝、學、禮、和、知”這七個字,它們整部論語的核心,更是整個儒學的核心。可以説儒學的核心是《論語》,而《論語》的核心便是這七個字,我們便要讀懂這七個字。

讀懂它們不容易,兩千多年來多少名人在思考這個詞題到今天也説不清楚,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

“仁”即愛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包括陌生人。這一點與墨家類似,但是儒學沒有一味的愛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説的便是這個道理。那些好人要愛,知錯能改的人要愛,唯獨犯了大錯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愛。愛人有限度,有底線,所以説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沒有底線。

“德”即道德,與道家有些相同之處。但道家提倡順其自然,但孔子認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顯然孔子認為道德不能順其自然,只能靠自己。

“孝”即孝道,孔子在《論語》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拋棄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華。“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會讓我們終生受用。

“學”即思學,按照王守仁的話説是“知行合一”。這正是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學習祕決的高度概括並提純。

“禮”是“克己復禮”,這可以説是孔子被現代人指責的一個地方。在我看來,它其實是指不能越過的道德底線,“禮”是道德中的法律。

“和”為和諧,現代社會缺少這個,如同人人心懷“和”便不會鋌而走險去犯罪,不會對貪污抱有一絲幻想,不會為了貪慾去侵略他國。

“知”便是“智”。正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水變幻莫測,飄乎不定。沒有實體,卻實實在在在那裏。有明,純潔,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麼令人捉摸不透,這便是智慧。

這七個字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頭,我也只在這海邊撿些貝殼暗自竊喜,卻可能永遠也見識不到這遼闊的大海。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11

看因講《論語》所體現出知性氣質而被眾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專訪,她這樣描述孔子: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

專訪在笑聲中結束,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巨大的困惑。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孔子?換言之,孔子及《論語》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現實中的意義重點在於作為誘惑出現。眼睛作為對外界認知的一個通道,似乎更易被現實所亂,從而矇蔽內心。色彩是斑斕無常的,正如每一種誘惑與慾望,而能夠抵之御之的唯一辦法即是強大、堅定自己的內心。

而温度,正是內心的良藥。

《論語》教與人天地和諧共處之道為先,其意很是明確:一個人可以閉世隱居(而這點確實由許多人難以揣測的社會因素造成),但他必須活在世上——意味必須先學會與自然相處,儒家所講的類似與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體現。而第二要務即為心靈之道,我覺得這足以體現孔子這個聖賢對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靈足夠強壯,那麼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氣平;同樣,是要給心靈找到正確的歸途,那麼仁、義、禮、智、信自然成為其準則,黑白清濁也就自然分明。國外的情詩中總説: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雖然情感亦屬錯綜複雜,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個“足夠強壯”也與孔夫子所倡的心靈之道不謀而合。

明白這兩點後,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問題。“為大事者不拘小節”主要的路徑已確定,自然就難墮迷途。我們確實能從《論語》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他擁有一個常人應有的率性,也擁有一個聖哲的豁朗與通徹;也會對天發誓,也會“知天命”而慨歎。——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嚴格要求心靈,放鬆生活狀態。

在現代社會紛雜之中,人生需要一個自己心靈的樂土,而《論語》的意義在於“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照耀下踏上歸途。”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12

古人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遊列國時無意中的言行變成了世人的楷模,《論語》於是問世併名動天下。

打開《論語》,像是走進了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的謀略,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由於此原因了。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自己敞開心扉,説無愧於天,無愧於地,不用察言觀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現在一想可不是嗎!君子在品德上團結人,而秦檜之類的小人,以錢取人,用榮華富貴來團結人,所以朋友可能會勾結的很多。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今天的人們眼中卻在褪色。因此對我們來説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時,我們才會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並把自己精心養育成人,期間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錢與精力,更多的是濃濃的愛心以及無私的愛。孔子説:“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為父母要竭盡自己的所能。此句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而這是考察一個人品德好壞的一個重要依據。現在的我們習慣於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獻少。這看在古人的眼裏,應該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層含義是指孝敬父母要憑自己的真實能力,如為此而觸犯法律,則會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質並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誨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着。也許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但對於這部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經書,是非常有必要一讀的。讀《論語》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與人相處,讀《論語》可以學會求知的方法,讀《論語》更能體會與人相處的道理,做人的哲學。讓讀《論語》吧,讓我們在中華古老文化的滋養中成長,讓它打亮我們的精神底色。

論語中學生讀書筆記13

現代的社會裏,處處都應存在着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説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説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説是立身之本。

假期裏,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裏,藴含着古代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着人民朝着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頻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個個廣告裏的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新聞裏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着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裏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的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屏幕上,觀眾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裏排放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裏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着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宏偉的企業項目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着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