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孝經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17W

由《孝經》及“孝文化”所想到的 春節到了,千千萬萬遠在他鄉的遊子不顧天遠地隔和旅途辛苦,還是要選擇 回老家過年。中國人對“年”的痴迷,幾乎可以與宗教虔誠相比擬,這種虔敬之 心,很大程度來源於中國人對家庭親情的重視。

孝經讀書筆記

“事親孝父”觀念流風餘韻所及, 使得中國人一到年關,就情不自禁想到要回老家看望父母、拜奠先人。 中國式過年的主要文化底藴和價值內涵就是盡孝。 回家過年是盡對家庭尤其 是父母的責任,年復一年的過年儀式,又強化了這種責任,使之成為一種不言自 明的文化無意識。而形成這種文化和價值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深植我們中華民 族文化血液裏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莫過於《孝 經》了。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孝”被孔孟諸儒大力宣揚併成為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生生不息,實際上有其生成的社會背景。有學者指出:儒家 的種種倫理觀念、道德價值,其實都有一個適應當下生活即“用”的需求由來; 還原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態, “孝”承擔了至少兩項極為重要的社 會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養老”

。農業社會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只能實行家庭養 老,強調孝道就是督促子女負擔贍養父母的責任。 “孝”既然與生活保障的經濟 需求有關,子女問題就不是一個簡單生育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所以中國向 來有“養兒防老”“多子多福”“早栽秧子早打穀,早生兒子早享福”等説法。

其次, “孝”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的體現。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社會是由家庭組 成的,而家庭是我們彼此最先也是最後情感歸依,子女因此是父母老時給父母的 最大精神慰藉。 而生活即“用”的變化,產生對某些需求的改變,自然就會帶來文化和意識 形態的變化。最近百餘年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得中國逐漸成為“現代國 家” ,形成高度發達的市場社會,人口流動也空前增加,這對“孝”等傳統價值 明顯帶來了衝擊,傳統“孝”道一些禮節儀式,在日常生活中已難以實踐。同時, 各種社會保障制度體制的逐步建立,也使“孝”所承載的養老功能削弱, “孝” 道內涵的社會經濟性質有所淡化。然而,卻還是不能武斷地説, “孝”在今天可 以完全地拋棄。

“百善孝為先”“孝乃人之本”等等觀念仍舊深刻影響着我們。如《孝經》 , 的第七章——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 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雖然,這些與現今我們的社會,可能相去甚遠,但 大道於同。 “孝”至少可以使家庭和睦,並以身作則,教育子女。再如《朱子家 訓》中所言“教子要有意方”“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當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如“父 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 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説法;再如“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再如“三年之喪”,顯然對於現 今的人們早已不適用,且沒有這個必要。諸如以上孝説,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 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