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小國寡民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57W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想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讀書筆記

詳解:

1、小國寡民。

白話:有道者為國君,國雖大而以為小,故而知愛惜國力,民雖眾而以為寡,故而知愛惜民力。

闡述:小、寡,都是動詞,意思是以…為小、以…為寡。有道之君明白:“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所以雖治大國,猶以為小,儉約而不奢泰,愛惜國力;民雖眾,猶以為寡,愛惜民力而不敢勞之。如此,天子、三公以及諸侯人等不敢以泱泱大國、地大物博而有為。“小國寡民”,是老子面對週末之列國紛爭、人心擾攮、江河日下而對天子、三公以及諸侯人等提出的為政願景,也寄託了老子的殷切希望。“小國寡民”,意境幽遠,沒有兼併、戰爭、掠奪和流離失所,解讀至此,潸然淚下,不由哼起一首歌《我想有個家》“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讓我擁有一個家。”“小國寡民”,是多少人的精神家園,不由想起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小國寡民”,國君以國為小而愛惜國力,以民為寡而愛惜民力,能有這樣國君,能來到這樣的國度,是多少讀書人嚮往並願意終身效力之所在。“小國寡民”,對於為道者來説,又何嘗不是心中夢寐以求的聖境:“以國為小”,不再追逐外物,不為外物所役,“以民為寡”,了卻無數紛擾,不為榮辱所累,損之又損,身心得以安寧,內心得以清靜,靈魂得以安頓。清靜則天下正,換得精滿氣足神聚,為道,勢必日有精進。

2、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白話:使國家擁有的可供十人、百人共用的大型器具,卻因不大興土木、無戰事、也無其他集體活動而派不上用場。

闡述:“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這是“小國寡民”之政下,盛世出現的第一種景象。使,為動詞,後面一樣。“什佰”相當於“十百”,古代指人的數目或編組,五個人編組在一起為“伍”,十個人編組在一起為“什”,百個人編組在一起為“佰”。“什佰之器”,是指同時滿足十人共用和同時滿足百人共用的器物,如大鼎、大鍋、戰車等器械,這裏泛指大型公共用具及設施。“什佰之器”,在古代是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也只有在軍隊中,或服勞役、祭祀、集會等場所才派上用場。意思是,君王有“小國寡民”的心境和修為,整個國度上行下效,“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全國上下“為腹不為目”,不為物所役,不為名所累,不為雜事所擾,各安於簡樸,共處於清靜,生活自然祥和。政治無為,社會無事,所以什佰之器“不用”。什佰之器,乃國之重器,“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説明天子、三公、諸侯人等愛惜國力,軍事、徭役、祭祀、集會等很少或幾乎沒有。這是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盛世下的景象之一。

3、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白話:使人人活得有滋有味,格外珍視生命,滿足於現有的生活,眷戀着故土,而不用拋妻別子,背井離鄉,四處奔波。

闡述:“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這是“小國寡民”之政下,盛世出現的第二種景象。“民重死”,民不畏死,是因為生不如死,所以輕死。相反,民重死,説明民富足,日子過得舒坦,活得有滋有味,而且民自安,不願鋌而走險,不輕涉險地。“遠徙”,遠走他鄉,背井離鄉。一是因躲避戰亂、逃避苛捐雜税而遊離失所;二是國家大批大批徵調民力,民必須遠離故土,長年在外。因為古時成年男子必須服徭役,包括力役、雜役和兵役。兵役,主要是戍邊,以及守衞都城如皇宮、陵園等。力役和雜役,是指無償服勞役,主要是從事土木工程、造橋修路、治理河渠等勞動。能做到“不遠徙”,對古時來説是非常難的,那是何等之國泰民安,也説明天子、三公、諸侯人等十分愛惜民力。這是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盛世下的景象之一。

4、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白話:雖有舟船、車輿之便利,而無乘坐之需要。雖有鎧甲、兵器和軍隊,而無展示和用武之地。

闡述:“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是“小國寡民”之政下,出現的第三種盛況。民不遠徙,並不是因山高路遠,我有舟車之便利,可以代步,無需跋山涉水,可國人上上下下都沒有這個需求,上下自安,共處清靜自然,無人不安其居而願遠徙,故曰“無所乘之”。雖然國家的軍隊是兵強馬壯,然而“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具有“小國寡民”之心境和修為的君王,自然無爭奪之心,“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不願兵戎相見,而是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和睦相處,故曰“無所陳之”。舟輿,是當時一個國家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國力大小的象徵,當時就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説法;甲兵,更是國之重器,但這些都是用於防禦而不是進攻用的。有舟輿、甲兵,説明國力強盛,國家富足;不用,説明國泰民安,不以兵強天下。這是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盛景之一。

5、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白話:使大家回覆到結繩記事的社會狀態中去,實現無為而無不為。

闡述:“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這是“小國寡民”為政下,出現的第四個盛況,即政治清明,無為而治。“結繩而用之”,意味着為政簡單明瞭,無爭執,無糾紛,天下為公,有點類似從“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跨入到“共產主義社會”。“結繩”者,是指上古之時,文字未有,書契未造,結繩為政,而民自化。老子用“結繩”來代表無國家暴力機器的社會狀態,這種替代在當時頗為流行,不會誤解為是要開歷史倒車,如《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經?繫辭下》説“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玉篇序》“政罷結繩,教與書契”,凡此種種,説明“結繩”代表無國家暴力機器之政,也是當時的人們對往昔的`一種美好回憶。意思是,使社會回覆到沒有戰爭、沒有剝奪、沒有等級差別,人人淳樸、善良、平等的狀態。老子渴望為政者放棄有為之心,回到“結繩而用之”那種粗獷、簡單而純樸的為政狀態,不與民斤斤計較,沒有爾虞我詐,人人返樸歸真,人人明道,而不是主張消滅文化,重回矇昧。“結繩而用之”,這也是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盛世下的景象之一。

6、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白話:天下治理達到了極致。食物是甘甜的,衣服是美麗的,居所是安適的,習俗是令人愉悦的。

闡述:“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是“小國寡民”為政下,出現的第五種盛況,即百姓幸福美滿。第一,“至治之極”,是真正的天下大治,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精神生活非常充足,人人滿足於自然賜予自己的一切。“甘”“美”“安”“樂”四字代表了極高的生活水平,並且從“美”“樂”,可以看出老子是文化、藝術的倡導者。“俗”,主要是指文化生活,既包括婚俗、喪俗、節日習俗,又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禮節和行為規範,還包括體育、繪畫、雕塑、音樂等文體娛樂活動,這些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故曰“樂”。有人將這幾句譯成“民自以其飲食為甜美,自以其服裝為美觀,自以其居所為安適,自以其習俗為歡樂”,不妥。老子講的是真富,而不是以“貧”為“富”。老子曾説過:“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又説:“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我無事而民自富”,可見,老子希望人民實實在在的富足,而不是徒有精神之富足。這又是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盛世下的景象之一。

7、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白話: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互聞,民風純樸、不慕浮華,民心清靜、自然、強大,各安本分,自享天年。

闡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小國寡民”為政下,出現的第六種盛況,即國與國和睦相處,人人可安享晚年。“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這是一派繁華、富足、和睦之景,一是指社會和諧、人丁興旺,而“千里無雞鳴”,常用來形容蕭條淒涼之景象;二是指國與國和睦相處,沒有糾葛,沒有紛爭,相安無事。春秋晚期,諸侯國多如牛毛,大小不一,所以會有“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現象。“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死”,老子在第五十章説,“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人活於人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或夭折,或橫死。民能慢慢變老,最終壽終正寢,説明生活安逸平和,少有疾病痛苦,説明無慾無念無憂無愁,説明內心強大而寧靜,説明內心明白,這是何等之境界與修為。“不相往來”,此處強調的,一是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極大豐富,完全滿足了各種的需求;二是人們各安本國,各享天產,各樂其俗,而不圖他國財富,不慕他國風俗;三是人人為道,各修其內,各悦其道,內心強大、清靜、自然,不求於外。“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指的是一種境界,內心富足又清靜自然,並非實指彼此隔絕,斷絕往來,與我們現在所説的“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也是相去甚遠。

綜述:

上一章,老子談“善人”之道。老子的“善人”比現在我們所講的善人,境界上要高出許多。無親無疏,無恩無怨,無善無惡,無分無別,謂之善,能達到如此境界之人,謂之“善人”。老子呼應“上善若水”,即上上之善如同水,而作為人,何以“為善”?老子喜歡用否定法,“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和解、化解大的怨恨,只是怒氣暫消,餘怨在心罷了,這種餘怨,就是植根於心的可怕種子,是毒瘤,它根深蒂固,難以根除,它會像惡魔一樣纏繞吞噬着人。所以“和大怨”算不上上乘之法,不足以“為善”。那怎麼做呢?“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所以聖人只是把財物借出去,至於財物能不能收回來,根本就沒放在心上。你想還、能還,自然會還;你不還,失信於我,定有難言的苦衷,我既不索求,也不去責問,一切只順其自然。當然,這是老子的一個比喻,言外之意要符合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所以真正有德的管理者,只把握方向與原則,因為他知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無德的統治者卻到處設規則,無事忙,招惹得天怒人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很公平,並不是説你今天拿豬頭拜他,他就對你好一點,不管你拜與不拜,皆一視同仁,絕無親疏。天道只會眷顧“善人”,只要符合天道,天道就會永遠與你在一起。其實,並不是天道幫你,而是你自己幫自己,因為你與天道合一了。

本章,老子談“小國寡民”,老子開篇就提出“小國寡民”的體制,君王以國為小,則愛惜國力,以民為寡,則珍惜民力。“小國寡民”,也是落實第六十三章“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接着,老子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小國寡民”體制下的富庶、繁華以及人人得道的盛況。一是“使有什佰之器而是不用”,説明上位者愛惜國力;二是“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説明上位者愛惜民力;三是“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舟輿、甲兵,皆為國之重器,雖有,説明國家富足,國力強大,但不奢侈,不以兵強天下;四是“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説明政治清明,天下為公;五是“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説明天下大治,百姓幸福美滿;第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説明國家和睦相處,民眾人人可安享晚年。“小國寡民”,是老子替為政者開出的以道蒞天下的良方;“小國寡民”,也寄託着老子幽遠的情懷——人人為道得道,人人內心安寧,人人內心強大,人人幸福美滿,人人安享晚年,人人壽終正寢。對於這樣一個社會,對於當時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來説,無疑是天堂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