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教學設計和技術趨勢與問題》讀書筆記怎麼寫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41W

讀書筆記是人類在閲讀過程中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方法,寫好讀書筆記有利於提高讀書效率、提高寫作能力及強化讀書效果。下面是《教學設計和技術趨勢與問題》讀書筆記,歡迎參考!

《教學設計和技術趨勢與問題》讀書筆記怎麼寫

我的讀書習慣是,拿到一本書後先從書中找相關定義,理解書名關鍵字的意思。

《教學設計和技術的趨勢與問題》一書的書名關鍵字無疑是“教學設計和技術”。本書中使用的定義是:教學設計和技術領域(也稱為教學技術)包括對學習和績效問題的分析,以及為改進各種情況中(尤其是教育機構和工作場所)的學習和績效而設計、開發、實施、評價和管理各種教學和非教學的過程與資源。這個定義強調了已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核心部分的兩個實踐:為教學目的而利用媒體、運用系統教學設計過程,本書認為這是教學設計和技術領域的關鍵性定義要素。但在現實中,大多數人(包括一些本領域的從業者)都把都把教學技術(教育技術)等同於教學媒體。其實不然,教學技術應關注的不應該緊緊是教學媒體,更應該是使用教學媒體的人,以及如何最恰當、最有效的使用教學媒體,和如何最有效的促進教學(培訓)的順利進行以取得最佳效果。

一般讀完書名關鍵字,接下來看的就是目錄了。我認為,一本書的好壞,不僅取決於它的內容如何,也取決也它的目錄的編排。如果目錄清晰合理,就很容易吸引人。一般情況下,目錄是大多數人在同類書籍中選購書本的依據。人們跟據目錄可以輕鬆的檢索到本書的基本內容和每一部分內容的所在位置,即導讀功能。目錄還具有報導功能。

接下來就是序言部分,序言通常反應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它通常囊括了這本書的基本內容、重點內容,寫作緣由,寫作經過、旨趣、特點等。也有些是代序,內容多為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個人認為,閲讀序言是很重要的。如果序言讀懂了,這本書也就知道三分之一了,所以應該認真對待。

本書的序言一共包括6個部分(含引言)。

第一部分“總序”,是譯者寫的,主要介紹了“信息化教學創新技術譯叢”的總體概況、教育技術的基本作用(三種基本觀點——傳媒觀、工具觀、環境觀)、技術在教學中的創新應用及尋求創新技術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序”,是筆者為本書作的序。系統的介紹了本書的優點、本書中所呈現的教學法特點、本版本的新特點及致謝部分。這本書幾乎涵蓋了教育技術領域的所有最新趨勢,這些領域的內容,如知識管理、學習科學、基於網絡的教學等,都是由該領域的領軍人物所撰寫。本書還清楚的描述了本領域的歷史和心理學基礎,並且用一章的內容來描述了不同情境中的IDT專業人員所做的工作。這個部分提出的教學法特點及本書每一章的編排特點,我對於此並沒有太多感觸,應為國內有很多書籍也是採用的章前導讀、知識和領會問題,章尾提出應用問題等,如有南國農先生主編、國內教育技術領軍人蔘編的《信息化教育概論》。

其它幾個部分序是簡短介紹本書推薦、譯者對本書的思考、引言等。這部分內容讓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本書——李運林先生等編著的《教學媒體的理論與實踐》,此書中也曾提到過教學設計的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教學設計指的是對某一課程或某一單元、單課或某一培訓項目的設計。廣義的教學設計指的是把課程設置計劃(總體規劃及各門具體課程計劃)、課堂教學過程、媒體教學材料看作教學系統的不同層次所進行的系統設計。《教學設計和技術的.趨勢與問題》一書所講的就是廣義的教學設計。

本書的教學理論與設計理論主要是基於建構主義,而國內的絕大部分教學、教材則是基於行為主義的。雖然近幾年國內也一直在倡導基於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和技術,最近甚至還提出了PBA(基於項目的教學方法)、前幾年提出了PBL等,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並沒有很好的實行,甚至沒有實行。在很多學校,教學媒體並沒發揮夥伴的角色,僅僅是充當一個學校追逐形式的工具而已,甚而只是擺設。這使我意識到,教育技術的作用的發揮刻不容緩。

從第一次接觸教育技術到現在,一直獲知的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都是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建構主義,這也是教育技術核心理論的發展順序。但在國內,建構主義提的最響,行為主義卻應用的最廣。所以,一直以來都認為建構主義的對立面應該是行為主義,而《教學設計和技術的趨勢與問題》一書卻顛覆了我的這種認識。

它指出建構主義並不是一種教學法或教學的方法論,而是一種哲學觀,所有的這些教學法和模式都是在建構主義這種哲學觀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是一種關於關於實在(reality)、知識(knowledge)、心靈(mind)、思想觀念(idea)和意義(significance)的認識論的和本體論的觀點;是一種認識論,雖然它構成了心理學理論、社會學理論和人類學理論的基礎,若將其曲解成一種關於學習的理論或將行為主義與其相提並論則是一種範疇上的錯誤,與建構主義屬於同一範疇或能與其相比較的應該是客觀主義或實證主義(是行為主義和一些認知心理學的基礎)。本書的這一理論與南國農先生在《信息化教育概論》一書中的第一張第四節裏對“信息化教育的理論基礎”的描述相悖,取二者之所以,不知哪中觀點更合理,抑或僅僅是因為不同國度對這一問題有着不同的理解?

本書中另外一個存在困惑的地方就是人類績效技術這個部分。以前在看Dick、Carey寫的《系統化教學設計》一書時,對書中所敍述的人類績效技術就不是很理解,只是對這一概念有定義上的瞭解:是基於績效的教學系統設計,目的是要用更好的語言來描述教學設計者在職業和技術培訓情境中所承擔的責任。

《系統化教學設計》一書是基於行為主義的(何克抗先生編著的《教學系統設計》中所闡述的中心思想與之較接近),而《教學設計和技術的趨勢與問題》一書則是基於建構主義的。我將《教學設計和技術的趨勢與問題》一書中有關人類績效技術的定義概括為:採用適當方法、利用合理途徑獲取培訓對象的需求,包括當前需求和潛在需求,與現實狀態中所擁有的有形、無形資源的差距,然後再經過精心設計與再設計形成培訓方案,根據方案來培訓需求方,以滿足培訓對象的需求。(不知這一概括是否有偏差?)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此書在第六部分講敍了有關IDT職位獲取方面的內容,個人認為在現實中實現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且中國這個國度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多不同。所以對本部分不甚理解。

以上就是我對《教學設計和技術的趨勢與問題》一書感受最深刻的幾個地方,以後有機會還要反覆研讀這本書——這本書是繼《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後所接觸到的又一愛不釋手的書,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閲讀此類優秀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