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通用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6.52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全球通史》讀書筆記(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通用5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1

喜歡買書,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買了半年了,一直並沒有看過。今天百無聊賴,取過來看看。還是蠻有趣的。特做筆記如下:

社會變革滯後於技術變革是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根源。

作者將人類歷史的演進劃分為兩個階段,即1500年之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西方的興起並佔優勢的世界。

作者在考察歐亞大陸文明的興衰時指出:如果其他地理條件相同,那麼人類取得進步的關鍵就在於各民族間的“易接近性”;因為易接近性既為各民族提供了發展的機會,也製造了淘汰的壓力;歐亞大陸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歐亞大陸內部的遊牧部落和周圍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區之間的歷史;農業文明結束了長達數千年的種族平衡,建立起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和黑人的優勢;在古代文明的數千年裏,中東一直是創造力的中心,但到了古典時代,中東的優勢漸漸消失,除了宗教領域外,中東不再是創造發明的重要發源地;古典時代形成的,並在許多情況下一直存續至今的新思想和新制度,都是原先從歐亞大陸諸邊緣地區發展起來的文明的產物,如希臘和羅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正是歐亞大陸的西方古典文明比其他文明遭受了更徹底的破壞,無法復原,被一種嶄新的東西所代替,才使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西方衰落了,但西方開啟的現代革命卻蔓延到全世界,因而西方也是成功的。

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產物。而90年代的新世界則正如教皇保羅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響力”的結果。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2

以前一直喜歡讀有故事的史書,像《明朝那些事兒》、《大秦帝國》、《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時間第一次讀西方人眼中的歷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書一樣小説化,也不像教科書教條化(一般都是時間、地點、任務、事件)。反而我認為它是一部必讀的經典,我總結其3個特點。

1、《全球通史》的作者編寫這部史書的目的是為了給解決當前時代所遇到的問題,是給現代人以啟示。正如作者開頭所説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

2、這本書描述事實較客觀,平心靜氣,娓娓道來,讓讀者通過了解事實,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當代我們遇到的問題。它不同於目前市面的一些書籍,例如《成功人士的____習慣》,《互聯網之獨孤九劍》,這類書籍一看就是先整個譁眾取寵的書名,然後以教育人為口吻,將自己觀點強加給讀者的書籍;再挑選幾個的示例證明,缺乏多次推敲和給人思考的空間。

3、對於國內的讀者,這本書敍述角度、方式很新穎。它敍史的角度不是以一個國家、地區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人類歷史。它敍史的方式不是斷片式的,而是以一個整體的、動態的、連續的角度敍説,前一個歷史時代是後一個時代原因,後一個時代是前一個的發展。例如書中西歐3個不同歷史階段章節關係如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經濟增長、國家建設—>海外擴張。

另外我總結了一張表提煉下書中歷史發展的階段。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3

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鉅製,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結束後説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一戰”結束後,參戰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生大型戰爭,但日本侵佔了滿洲,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這等於把它們置於“二戰”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麼?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給外人!

“二戰”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並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為皇家空軍的勝利歡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鬥。終於,希特勒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看,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麼,為什麼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後人所不齒。

戰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出來。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4

讀這本書是受了《未來簡史》的打擊,覺得三觀需要修正一下,805頁厚厚的上下兩冊,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學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經完全沒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實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讀不順的國家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這個流程:自給自足——宗教為王——打來打去——技術變革——海外擴展——誰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滅了自己就好。胡亂總結的,但是史書一讀,還是覺得人類現在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因為技術進步的發展速度太快,導致在社會形態和人的精神層面的參差不齊也日益嚴重。

引申到教育和個人成長,古人一輩子做的事情,以現在的信息量,也許一年甚至一個月一個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術領域的日新月異,與精神層面的進展並沒有很好地同步,我們在社會觀念上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號喊到現在,之所以還在講,是沒有解決。讀後感。三觀的形成應該並不能歸結為生物學的問題,或許物質基礎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認為人類是有自己的靈性的動物,不管這種靈性以什麼命名,是永遠不可能被機器完全替代和模擬的,所以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也是一種本能,一個不會問為什麼的人是沒有靈性的。

我們現在對哲學的思考和教育相當的謹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寧可不講思想,先講技術,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講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於思考的訴求,我原先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的領先才是實力的體現。但是當技術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體系跟不上,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如果我們以後所有的知識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並且實時更新,那麼要怎麼思考呢?大腦的溝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嗎?

今後的社會或許需要精英們去消除或減緩矛盾,考慮技術革新的同時如何同步更新思維能力和觀念,以使人類這個物種在這個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時間更長一點,如果人類還在追求意義的話。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5

今天閒來無事,隨手翻看了一下以前寫的讀書筆記,看到《全球通史》時,覺得有幾句挺不錯的,整理了一下。

當穆斯林帝國與中國對外界文明不屑一顧時,歐洲人卻被其他民族的文明所吸引,所着迷。

16、17世紀時,歐洲人驚訝,在掠奪時仍表現出謙卑,有時候甚至焦急地探求良知。但之後,歐洲變得越來越粗暴、冷酷和褊狹。對待古老文明正如曾經被對待的輕蔑,習慣於自己的領先地位。

歐洲初始資源的貧瘠,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們不斷尋求對外學習和擴張。將自己置於最低位,以一種謙卑的心去看他人,或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中國的落後當然在於它的自大,儒家文明一直向國人灌輸着中庸之道,卻忽視了長此下去,當儒家本身完全成為了一種統治工具時,沒有新的思想的碰撞,安於現實,乃至自滿情緒的不斷上漲。“天朝上國”的自居使得統治階級完全忽視了外來文明,不僅摧毀了剛剛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扼殺了中國當時的一切希望。

在古代,存在着一種反對將創造性的學習與體力勞動結合起來的強烈偏見。近代以前,思想家與勞動者一直是分開打。歐洲繼承了古希臘的形而上學思想,對具體事物,實際技藝不感興趣,而追求世界的本源,萬物的本質。近代,隨着資本的擴張,文藝復興階段的影響,歐洲人為了尋求更大的利潤,開始重視技術,為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也就帶來了歐洲的繁盛。

科學革命所帶來的改變之所以遠遠高於農業革命所帶來的在於它的研究方法——科學本身包含了無限進步的可能,而且它是屬於全人類的。

18世紀80年代生產力的驚人進步似的機械化工廠體系不再依賴現有的需要,而是創造出新的需要,不斷去刺激消費。

英國之所以可以首先發起工業革命,當然不僅僅是瓦特的功勞,更在於它獨特的背景條件:社會結構的合理,重商主義的流行,商業制度的建立,流動資本的豐富,海外市場的刺激,科學、哲學底藴的爆發。

在我們分析事情原因時,不能僅僅侷限在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聯繫歷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背景條件,探求根本原因,以及預見它所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