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全球通史大學的讀書筆記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61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全球通史大學的讀書筆記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全球通史大學的讀書筆記5篇

全球通史大學的讀書筆記5篇1

本書作者L。S斯塔夫裏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傑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幹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於20__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後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説,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裏。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後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湧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儘管伴隨着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箇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於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於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歷史學巨匠,本書作者L。S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致敬!

全球通史大學的讀書筆記5篇2

今天,完成了對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閲讀,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軌跡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 ——食物的採集者 ——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 智慧 “ 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裏,我們的祖先 —— 原始的人類 ——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鬥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慾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後,人類為生存的鬥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 ” 慾望 “,而文明的出現助長了這種慾望,慾望推動着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慾望導致了戰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造着人類文明,慾望是人的本質特徵,關於慾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

人類歷史是一部戰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慾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 ——戰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為之驕傲的人類文明是從痛苦和不幸中壓榨出來的。

歷史是強者的舞台,從統一兩河流域的薩爾貢、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羅馬時代的凱撒、中世紀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崙以及現代的戰爭狂人 ——希特勒,這些名字連同相應的帝國永遠佔據着歷史的篇章;從地區或國家來看,世界歷史也是一部強者佔主導的歷史,弱者只能處於歷史的邊緣甚或被歷史忘記,人是一種具有無限慾望和帶有侵略性的動物,爭鬥和戰爭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佔有一隅,就必須成為” 強者 “ ,這絕對是一條定理。

決定人類社會的三大因素:思想、經濟和政治;這三者的組合體現着社會的進步與優越性,毫無疑問,三者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經濟直接體現着社會的進步或發展的程度,政治體現着社會正義和人類的自由,而思想則告訴人類中的” 強者 “ 該如何做和做些什麼;但誰是決定性的因素?我認為是思想,人類要想達到預想中的幸福,思想無疑是無可替代的 ” 導師 “,而且,對人類來説,進步不只是意味着生活的富足,同時還意味着精神的豐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則為經濟和思想的發展創造條件。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應在歷史中得到啟示,用於不斷豐富我們的智慧。

人類在戰爭中成長,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積累了寶貴的智慧,這種 ” 智慧 “對人類到底意味着什麼?毫無疑問的是它將使我們不斷的自我完善,指引我們走向幸福,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終極完善狀態是什麼模樣;曾有人描述過共產主義這種 ” 烏托邦“式的完美社會,但這種理想已經證明是一種破滅。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人性中的慾望本身是一種難以調控的東西,它即是一種破壞性的力,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讓我們即悲觀又樂觀,悲觀是因為慾望的破壞力,戰爭和暴力就是見證,樂觀是慾望可以促發人的創造力,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

二十一世紀,人類還並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歷史中積累的智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種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規範我們的慾望和行動,如此看來,人類的未來肯定比過去會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論是自我保護還是為人類開拓更為美好的明天,這個世界必須還需要強者。

對後一種目的而言,我們期望這個強者擁有最大的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國家最好由哲學家統治,在全球時代,地球的主人 —— 人類 ——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未來,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多國國家會被一個以 ” 地球人 “相稱的大家庭取代,完成這一使命和維持人類幸福的當然只能是一個 ” 強者 “ ,這個強者會是誰,柏拉圖在兩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 一個具有完美的 ” 善 “的哲學家。

全球通史大學的讀書筆記5篇3

最近在讀《全球通史》,還沒讀完,因為這本書很厚,十六開的紙有上千頁吧,我只讀到中世紀。不過也從中發現了點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講一下我對進化論的觀點。很多質疑進化論的人提出的疑問是為什麼現在的猴子沒有進化成人。我的觀點是,其實進化一直都沒有停歇過,史前是這樣,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我們人類在變化着,從身體素質、智力等方面都在變化着。與此同時,我們身邊的動植物也在變化着,有的物種要滅絕,有的物種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之所以用變化這個詞,是因為現在很難説這種變化是好還是壞,最終會是發展還是墮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達爾文對物種進化的看法。人類的發展也適用於這種變化。史前人類其實是有四種人:印歐人、蒙古種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當時他們還都是原始人,過着採集食物的生活,被稱為食物採集者。但是,他們採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樣的,印歐人和蒙古種人的效率更高,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這種差別的結果就是現在世界上存在極少數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絕大部分人為印歐人和蒙古種人。我們中國人就是蒙古種人的分支。

生產效率導致人類進化這種觀點在我國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會朝代更迭中更是鮮見。絕多部分史書説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護。這種論調,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我國迴避了發展經濟這個主題。朝代更迭的真實原因是經濟,而不是道德。每個朝代建立後經過一定時間的穩定,官員數量會大幅增加,這意味着國家開支會大幅增加,而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這時農民作為主要生產者需要繳納的賦税也會提高。

這種情況下,農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賣給有錢人,自己只負責耕種,繳納租子。而這種方法也只是暫時緩解了農民的壓力,隨着國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會生產效率並沒有發生過突增,因此最終轉化到農民身上的壓力並沒有實質減少。於是,我國曆反覆上演的農民起義就如海浪般一浪高過一浪。

讀《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並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們現在經常會看到歐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產成立基金會或者捐給其他基金會,他們關注貧困人口、關注艾滋病以及環境問題。這種現象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社會公益的發展,使很多因歷史原因致富的企業家關注社會公益。

但是我想説的是,西方人並不是天生的慈善家,爭強好勝是他們的本性,這一點比我們東方人要強烈很多。歐洲並不是物產富饒的地方,而且歐洲大陸上的民族並不少。因此,中世紀的時候,我們看到歐洲是一片混亂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維京人、高盧人等等為了爭奪土地混戰不休,這種歷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歐洲人怎麼可能是樂善好施、一副菩薩心腸。

所以“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才會從他們嘴中説出來,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他們會偷偷修改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歐洲人並不值得信賴,當然還有美國人。所以,我説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談到西方人就講他們有多好,充滿了尊敬。

全球通史大學的讀書筆記5篇4

讀完《全球通史》這本書,感覺自己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世界史觀。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從西方的角度帶領我們漫遊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雖然全書有很多西方的主觀意識,但是不得不説這本書依然是現階段最好的世界通史簡介。

第一階段,即從史前到公元元年。史前時期即原始社會時期,此時人類剛剛由猿人進化而來,已經可以使用工具。這個時期的世界地形已經完全成型了。人類,開始從黃河流域,兩河流域等地區開始誕生。隨後人們為了獲得食物開始狩獵,採得食物,採集文化出現。隨着食物的短缺原始人類開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類部落誕生,新石器時代到來。有了村莊和部落,人類開始長時間的定居在一個地方,但是原始的採集與狩獵滿足不了因為定居而大大增長的人口。人類開始種植農作物,可是限制於生產力,不能夠在一個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種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廣泛應用。這樣便在人口的不斷遷移中傳播農業,發現各種各樣的種植物。擴大生產,人口也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歷史的車輪繼續向前轉動,文明之火出現了。公元3500年左右,在兩河流域一個部落完成了從石器時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轉變。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會階級的出現是文明誕生的標誌。在文明條件下,人類充分發揮自身的智慧,各種新的生產技術的出現,灌溉技術,冶金技術,風力,水力的利用,車輪的出現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這一時期被稱作古典文明,即我們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國。這些古典文明國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之後,他們便不在滿足自身範圍的地方?開始向外探索,這樣絲綢之路出現,各個文明古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商業上的,文化上的交流。例如佛教便是在這一時期從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這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前三千年,人類社會的大體已經形成了,國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經誕生了,這是人類從野蠻到開化的一次飛躍。這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在人口對技術與制度的推動,技術和制度對人口的反作用下。我們的文明之花得到了綻放。

這裏便有了一個問題。便是人類社會文明之火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是什麼。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認為生產力的進步是第一要素。沒錯!在人類文明極其完善的今天,生產力的確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古典時代,對於當時的人來説影響社會進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以狩獵為生,為什麼會變成以種植為主的生活方式。並不是生產力的原因,而是人口的增長。因為在狩獵情況下人們需要頻繁的不定期的遷移到別的地方。可是在人口太多的情況下,頻繁的遷移是不可能,並且隨着遷移,人們來到了一個新的地域,哪裏沒有足夠的獵物,只有平原河流。氣候的變化也是一個原因。人們只能被迫定居在一個地方,並發展起來農業,這樣在河流地區,由於良好的氣候調節,種植業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這樣人口進一步增長,不得不去開墾更多的荒地,地域的擴大導致城市的出現。

人口的增長導致社會制度的惡化,管理者隨之誕生,制度隨之孕育,國家出現。文明之火被點燃了。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下一個階段。即公元前一千年的時間段,我將其稱作統一聯合階段。

全球通史大學的讀書筆記5篇5

某位學者曾説過,一位史學家所寫的並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顯然,閲讀一本沒有“高尚靈魂”的史書只會令我們這些“圈外人”獲得一些所謂的偏見而非一種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所得出的真知灼識;而太過深奧的史學題材又很難讓人能夠明晰作者所想要展示給讀者的真理。這就成了歷史學類著作在編寫過程中的一大難題,也成了評定一部史學著作是否出色的依據之一:如何才能寫出讓讀者更易接受,又不失歷史精華的史學教科書?

如果你正在讀着這篇文章,請試着幻想一下,若干年後你事業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話題是否莫過於回憶舊時的快樂時光?事業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話題是否莫過於回憶以前一同奮鬥的歷史?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應該是回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歷史,最後當然就是全人類的歷史。

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這件事。

大師窮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敍事風格為我們編寫了一部“全球史觀”的代表作,不同於那種把自己的觀點和觀念強加給讀者的歷史學作品。這部被人們稱為“經典中的經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長久的回憶,慢慢道來,沒有絲毫教育人的筆墨,卻隨時將歷史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狀聯繫在一起,提醒讀者過去與現今的內在聯繫。由此,對於讀者,閲讀歷史成為了一種樂趣,能夠不斷對歷史和現實兩個世界不斷進行探尋和解答。

例如,《全球通史》對古代安第斯地區的培高平台田地種植方法進行了介紹和闡述,這一項最先發源於安第斯山區,被人們遺忘數百年的古老技術,近年被科學家發現和恢復以後,甚至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得到了推廣,這無不提醒着讀者,儘管如今“科技”不斷髮達,我們依然可以從歷史中學到我們不曾掌握的知識,依然可以從祖先那獲得一些“禮物“……由此,也可以體會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緊密聯繫。

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時代感和現實感。如果歷史學家在編著時只埋頭於“從過去到現在“的敍事,而不能站在讀者的角度對讀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標進行充分的關注,那麼,毫無疑問這本書的讀者只會是專業的歷史學者或學生。正如開篇所説,諸如我這類“圈外”的讀者,甚至很難將其完整閲讀下來,更別提能夠有所收穫。

當你在閲讀《全球通史》時,你會覺得你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在思考未來,當你對這個世界的來龍去脈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你就能夠對世界未來的走向有一個自己的判定。《全球通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夠讓我們從世界的過去,看到未來,即它能夠給任何讀者帶來十分強烈的“現實感”!

而直到翻開這本書,你才會發現它比任何媒體雜誌都能“爆料”。

在原始社會,狗吃糞便這種在現在社會令人生厭的行為對維持我們祖先的生活環境起着很大作用;公元前3000年,一位埃及人父親對兒子説:“用心學習吧孩子,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和學習相比,用心學習一天,得到的好處一輩子也享用不盡。”生活安逸的人,註定要被淘汰;在加利福尼亞人的文化裏,是沒有“你的”、“我的”這兩個詞的,所以加利福尼亞人對生活總是充滿着滿足和幸福感,而也正是這兩個詞,讓我們現代人短暫的一生充滿了痛苦和無法解釋的罪惡;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蒸汽機就被埃及人發明了,只不過他們用它開關廟宇的大門;這一點至今仍深刻的影響着世界事務的進程,當今世界圍繞“大中東”的諸多矛盾衝突的緣起也就可以有所追溯……

諸如此類不論大小的歷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與老友的談吐之間,平心靜氣的'娓娓道來,箇中精華,還等你慢慢去體味。

二十世紀不斷髮展,人們在短短一百年裏的發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是在這短短一百年間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卻給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海洋地理學家雅克·庫斯托發出警告説:“人類在20世紀中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許比先前全部人類歷史中造成的還要多。”人類在不斷髮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水污染、資源短缺、恐怖主義、宗教矛盾……顯而易見,如果人類不能清楚的瞭解歷史,不能改正自身之過,我們就有很大可能還會陷入其中!如果以1500年為界,在對比1500年前後的歷史之後不難發現: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擁有令人自豪文明的近代所發生的戰爭要少得多,而隨着社會的與日進步,人們擁有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和進步,隨着人們的慾望越來越強,發生的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人類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歷史發展的正常軌道?在不斷前進的歷史中我們是否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而不成為後世引以為戒的反例?

人類文明已經步入了21世紀,作者也曾在序言中談及:“21世紀不僅面臨着巨大的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的潛力。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所以,不管未來人類社會將如何發展,決定這個方向的,將永遠是人類自己。

最後,就讓我用書中一個看似杞人憂天的問題來結束這篇文章吧,希望這個似乎非常可笑的觀點能讓包括我在內的思考者有所警醒:如果這時,地球突然遭到核彈的襲擊,用你身邊的東西,該如何抵擋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