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21W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1

這幾天,我看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裏的故事很感人,篇篇催人淚下。最讓我感動的是《告別》。這是作者在小學升級後和同學、老師告別時憂傷的感受。作者在校園裏有過挫折,有過歡樂,也有過苦惱;作者回想起和同學老師相處的一年,非常傷感;他真誠地祝福她的同學和老師。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

還有《雪球事件》和《訪問傷員》,我也很喜歡。説的是作者的朋友卡羅菲和別人打雪仗時,一個雪球砸傷了一位老人的眼睛,老人趴在地上非常痛苦地呻吟、叫喊。卡羅菲有害怕,不敢承認。但最後在卡隆的勸説下,卡羅菲還是撲到老人的懷裏,用斷斷續續的話語給老人賠禮道歉,還把最珍貴的郵冊送給了老人。讀了這兩篇文章後,我已經喜歡上卡羅菲那誠實勇敢、心地善良、大方的好性格。我更欣賞卡隆不僅自己光明磊落,而且幫助同學勇敢承認錯誤,做同學的堅強後盾。還有這位受傷的老人,雖然自己眼睛受到傷害,但在卡羅菲承認了錯誤後,非但沒有責備他,而且還安慰他。

讀完了這本《愛的教育》,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什麼才是人間真正的愛和人間真正的友情、真情。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2

《愛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記的形似,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十個月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師講的動人的每月故事。

愛就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

對親友的真摯之情,在《愛的教育》一書中處處都有這種氣息,特別是每月故事中的《萬里尋母記》,讓我不經為裏面的主人公馬爾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親在他13歲時為了擺清債務,獨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一個富有的人家去當了女傭,後來斷絕了聯繫。13歲的主人公馬爾可,不顧去美洲的危險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沒成功,可兩天後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説了這件事後,便去找到了他父親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爾可去美洲。馬爾可在去美洲找母親遇到了許多人,有好也有壞,像慈祥的倫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婦女,熱心的小夥計和無惡不作的小偷,當然還有許多樂於助人的好人等等。在這些人的幫助下馬爾可終於找到了母親。

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在《愛的教育》一書中不時有出現震撼人心的愛國故事。像愛國少年他為了國家的尊嚴連錢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罵他國家的人臉上和頭上。年輕的少年鼓手為不讓自己的國家失敗,冒着猶如暴雨般的子彈去求救,雖然最後他們勝利了,可他卻永遠失去了一條腿。我們做為炎黃子孫更應該要有一顆熱愛祖國真摯的心,仁以為己任的想法,將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讓我們用愛國的熱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愛的教育》中我想“愛會是什麼呢?”這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為國獻身……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3

愛,像空氣,每天都會在我們的身邊,它在每一個角落。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因為它的意義已融入生命。例如父母的愛,感恩裏有本日記是與父母共同讀寫的,而現在學生買的本子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或者會有密碼。最簡單的東西會容易忽略,正如這偉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有很多人都會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對個人而言,而是以整個國家為榮的尊嚴與情感。

《愛的教育》是一部小説,也是一部鉅著,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寫的,是他的代表作,原名《心》。是以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安利柯的口吻來寫的。《愛的教育》引導我們自己去關注、欣賞、品味、思考生活,讓我們用愛心與作者對話。

埃·德·阿米琪斯不但寫出了愛與被愛的感受,還把一個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純真善良的安利柯,愛保護弱小的卡隆,品學兼優的代洛西,學習用功的潑來可西,待人友善的克萊諦,愛讀書的斯帶地……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日記就是《爸爸的教誨》了。是爸爸告訴“我”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而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失去媽媽,媽媽對我們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親人之間的愛,是人世間所有感情中最神聖的感情。雖然有的人是殺人犯,但只要他還愛媽媽,心裏就會有一段美好的記憶留着。相反,即使有的人是名人,只要他不愛媽媽,那他就是可鄙可賤的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永遠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但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並付出愛,就能真正體會到愛與被愛的滋味,因為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4

《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這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描述的故事體現了他高度的責任心和無私的愛心,讓我無比感動和崇敬。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永遠是那麼真摯。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教育的動力和基礎。教育是一種需要真情付出的勞動,唯獨真心賦予學生,才會收穫內心的感動。不同的老師對學生有不同的愛的表達法,有的如疾風驟雨,有的如細水長流。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也許沒錯,但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讓我們感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信並一直鼓勵她。由此可見,李鎮西老師的愛是那麼的真摯,因為貴在執着和堅持。作為一名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這樣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實在是少見!這份教育手記,讓我在感動的同時也不斷的反思:如果我遇到這樣一些難以管理的學生,我會有多少耐心來等待他們的轉變,又會有多少愛心和毅力來對待問題的反反覆覆?想到這些,不覺感到自慚形穢。我以為我們應該用心去閲讀,並且結合自己身的實踐去讀。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且發自內心的愛,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李老師是真正地熱愛自己的學生,正是這種愛架起了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樑。反觀自身,作為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平常帶的班比較多,平時與每個班的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剛工作時的還是滿腔熱情,但現在工作的繁忙與壓力讓我產生了職業倦怠感,曾經對學生的那份執着與牽掛,現在竟有些淡然。李鎮西老師的故事讓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愛的付出,這些要比知識的灌輸重要的多,教師只有做到愛的付出才會有愛的回報,才能成為一個幸福的老師。

教育需要愛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平的教育方式。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師認為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才是人才,對他們的態度和評價也是較為積極的,而對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則認為他們將來也不會有大出息,因此對他們的評價也是消極的,這是教育的可悲。

作為老師,我們在培養知識型人才的同時又要面向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我以為對於優秀生,我們不能只看重他們的學習成績,更不能以學習成績為標準來評判其他方面的發展。雖然優生的確在學習等方面表現得讓人欣喜,但在他們身上同樣也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比如自高自大不團結同學、不尊敬師長、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個別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我們這些教育者忽視了,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於差生,我們應儘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經常深入學生之中,善於發現每個後進生的身上的優點。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今後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學生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所長,為班集體作出貢獻,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不斷完善自身,從而達到全面發展。只有這樣各種“個性+特長”的學生才會不斷湧現,社會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會層出不窮。

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和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關係。正是這份使命感促使李鎮西老師從參加教育工作起就邊教學邊不斷地閲讀教育理論書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起初他讀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説這些閲讀給了李老師深遠的影響,才使李老師學以致用,不斷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師在引言中寫的他的教育思想歷程,我驚訝李老師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去讀書。其實讀完之後也不難明白,正是由於對教育事業的這份執着與熱愛,他樂意把自己寶貴的點滴時間都用在了閲讀和教育事業上。回想自己,真是慚愧,每次總是以這樣那樣的理由為藉口,放棄為自己充電。作為新時代的老師,我們也要繼承這份光榮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學習教育理論和知識,提高自身。最為重要的是運用所學解決教育實踐問題,真正用自己的責任和愛心搞好教育工作。

這本書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教育和愛是分不開,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真誠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無私的愛心,因為它們會如春風細雨般滋潤着每個孩子的心靈。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老師,我也會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自己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5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6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些是我在看李鎮西名著《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中所摘抄下來的句段。李老師是我最崇敬的名師之一,今讀了他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説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高貴!

《愛心與教育》文章裏,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着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而且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一、“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這是我看《愛心與教育》手記三“鍛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我的思緒帶進了我們班的小班長身上……

放學了,孩子們陸陸續續揹着書包離開教室,我也準備去辦公室,子俊卻把我叫住了,可愛的小男孩,儘管是班級中的搗蛋王,可是我很喜歡他,天資聰穎,活潑可愛,瞧他神祕的樣子,我問他有什麼事,他卻示意我站到教室門口的那個角落裏,還是一副老樣子,嘻嘻地笑着。我親切地對他説:“孩子,説吧!”他雙腳不停地搓着地面,天真無邪的雙眼看着我:“老師,班級裏安排兩個班長行嗎?”我肯定地回答了他。“那……老師,我能當班長嗎?我想當回班長呢!”我心裏儘管格登了一下,但我答應了他,他鼓足勇氣對我説,我能打擊他的自信心嗎?但是我如果馬上讓他當班長,同學們會接受他嗎?其他任課老師會滿意嗎?説起我們班級的課堂紀律,所有的老師對他都搖頭。

我拉着他去辦公室,他的小手緊緊攥着我的手,我的心暖暖的。我愛牽孩子的手,小時候老師牽我的手我覺得真幸福,我也想把我的愛傳遞給我的學生。他用誠懇的眼神看着我,這次看來是認真的。也許這一次我能改變他,我彷彿看到了一個蓬勃向上的子俊。我問子俊:“平時,老師和同學們推薦的班長具有什麼優點?”他想了想回答了我,一會兒就低頭不語。我把他拉到我的身邊,我猜他對自己沒信心了。我在他耳邊低語:“好孩子,別泄氣,你有機會,老師會等待!”“真的?那就是説我還能當班長!”他喜出望外。

從第二天開始,我在各方面幫助他,鼓勵他,提醒他,每天放學後都會耐心地跟他交流一次他一天的學習、思想、課堂表現。這一切,同學們都沒有覺察到。慢慢的,子俊變了,跟以前判若倆人,老師和同學們都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評價越來越高。他的紅花本上也開滿了鮮豔的小紅花。在學期第二次評選班幹部時以最高的票數摘取班長的桂冠。他興奮得蹦呀跳呀:“老師,我成功了,我終於當班長了!”我激動抱起了孩子!

二、“心心相印的教育”

高爾基説:“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中用自己的行動很精闢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徐茵是我們班的漂亮女孩,她有舞蹈天賦,幼兒園時一直在學舞蹈,一年級學了一年的拉丁舞,可是現在她嫌苦,不管父母和老師的反對堅決放棄。舞蹈老師深感惋惜。學習上也是如此,作業丟三拉四,聽寫詞語緊皺眉頭,做作業時叫苦連天,儘管我耐心跟她溝通,可這對她來説都無濟於事。她的惰性導致她成績不理想。這次元旦文藝節目表演,我們班級的是器樂合奏《親親茉莉花》,有十位同學伴舞,茵茵也是其中一位,她的舞姿最美。我一直誇獎她,讓跳舞的幾個同學以她為榜樣。表演前為她換上精心挑選的旗袍,為她梳了最美的髮髻,第一個為她化了粧。高挑的個兒,羞澀的表情,高雅的氣質,真是太美了。當我為其他同學化粧時,她湊到我身邊,悄悄地問我:“老師,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我輕輕地告訴他:“因為老師喜歡你,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呀!”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後來一直坐在我旁邊,看我給其他同學化粧,還不時給我幫忙呢。我心裏暗喜着。精彩的表演讓我忘卻了排練的辛苦。演出結束後,她第一個奔到我的身邊,我馬上豎起大拇指,誇她:“好朋友,你的表演真出色!”聽我叫她好朋友,她開心地笑了。

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只要我們單獨相處在一起,我就叫她好朋友。課堂上她會不時傳遞着她的笑臉,常常聽到她響亮的回答,作業不再偷懶,書寫端正了,我利用課餘時間給她補課、講故事、一起學英語,我倆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她把苦惱向我傾訴。單元測試裏要求寫一篇寫人的習作,寫一位班級裏親密的夥伴,寫一件倆人之間值得寫的事,同學們你看我,我看你,然後開始寫作,都寫了班級裏的同學。可她卻寫了一篇《我的朋友周老師》,從沒見過她寫得這麼真摯感人的作文,以前總是三言兩語,草草敷衍了事。可今天她卻另要附頁,她把我鼓勵的話記得一清二楚,三年級的孩子呀,剛剛練寫作,卻能通過習作表白心聲。我知道我們的友誼在不斷昇華,我知道茵茵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不會再停滯不前,一句樸實的“因為我們是朋友”,是一盞幫助她遠航的啟明燈,她還跟我説,想繼續去學拉丁舞,她要把最好的舞姿展示給我這個好朋友看。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7

假期裏,我完整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説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説,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裏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羞愧無比!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愛心與教育》讓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具備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8

希望的種子,以一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當我合上書時,我深深地懂得,做一個教師,愛心比起其他的任何東西都要來的重要。如果説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

《愛心與教育》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尊敬李老師,因為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為是這樣的人,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誠然,我也是愛孩子的。我會為孩子生病而憂心忡忡,我會為孩子的退步而發愁,我會為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萬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李老師卻能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穎會使學生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

我們班有一位幼兒叫周張恆,性格及其內向,生活習慣也比較薄弱,他從不願意和老師交流甚至是打招呼,從不願意在幼兒園中吃飯,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一個學期過去了,雖然我們兩位老師都盡了力但是他的進步還是微乎其微。還是《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了我啟示,對啊我們要用心去對待他,要主動和他聊天,要積極鼓勵他。一天他早上來園時又突然不願意和我們説早上好了,而且還躲在奶奶後面不願意出來。他奶奶有點生氣了剛想訓斥她我就馬上阻止了他説:“周張恆不是不願意跟老師打招呼,是已經在心裏打過招呼了,對嗎?”他看了看我點了點頭。第二天,他又躲在了奶奶後面,但是輕輕地説了聲“老師早”。我馬上走過去笑着對他説:“嗯,你説得真響!明天還要再響一點,讓小朋友也聽到,好嗎?”他沒有回答我,但是我知道他已經在心裏默許了。果然在這之後,他每天都願意用響亮的聲音和我們打招呼了。

老師啊,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9

明燈作伴,儘管夜已深,我仍舊伏在書桌上不忍釋手地看着《愛心與教育》,一點倦意還沒有,被李鎮西老師“還債”的故事感動着。曾經為瓊瑤、岑凱倫筆下唯美的愛情而感動,為了躲避宿管老師的抽查,甘願躲在被窩裏電筒達旦,興致猶存。當了教師以後,為了充實專業教學知識,常要逼自己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卻經常翻不了三頁,接倒頭便去南柯赴那神往的約會。為什麼此書在出版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成為一本無需炒作的暢銷書?究其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書中那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喚起了千萬讀者塵封已久的情感,還因為李老師那一股從心底裏流淌出來的對學生、對工作無比摯愛的清泉也同時滋潤了每一位讀者的心田。李老師對教育事業“衣帶漸寬終不悔”;用李老師的話説,就是“凡是用心靈寫出的作品必然會贏得讀者心靈”。“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他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

看着看着,愧疚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是愛孩子的:我會為孩子生病而憂心忡忡,我會為孩子的退步而發愁,我會為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萬分……但是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而且繁瑣而平淡的工作,讓我漸漸地迷失、麻木並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師卻能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一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這位真誠的教育者,以他的真誠贏得了眾多的心靈。

《黃金時代〉轉寄來的賀卡上赫然寫着:親愛的老師、朋友和父親,我們永遠愛戴您、尊敬您、感激您!——您的高95級(1)班的全體兒女。1993年6月“父親節”那天,李老師意外地收到《黃金時代》轉來的賀卡,上面寫着:“親愛的老師、朋友和父親:我們永遠愛戴您、尊敬您。”落款是:“您的高95級1班全體‘兒女’。”每年李鎮西的歷屆“兒女”們,都要想盡辦法為他祝賀生日。足以讓人頓生妒忌之心!“因為我領了工資,要對得起這份報酬;因為我享受過學生的笑聲與淚水,我要對得起這份真情;因為有學生是通過各種‘勾兑’才編到我班的,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因為學生把我當做他們的朋友,我要對得起我的‘哥兒們’!”“因為我承受了太多學生的愛。”“我是為了還債!”看來,李老師真是債務累累。他還的,是一份情債!沒有付出,哪會有收穫?李老師説錯了。只有愛才能贏得愛!哪裏是他還學生債,分明是學生在用自己的行動回報他的愛。

他不忘在每一個學生的生日那天,送上一份注滿愛的禮物;不顧煩瑣的班主任工作,保持與學生書信的往來;為後進生擦亮前行的航燈;替優秀生指點人生的迷津;在八十年代,他幾乎每年春節都和學生一起度過,幾乎每個暑假都和學生一起遊山玩水,在學生身上他傾注了絕大多數的精力和物力。“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人心都是肉長的,你有我,當然我也有你,愛,自然也是雙向的,於是,愛愛相報何時了?情滋養着情,債便這樣一茬又一茬地瘋長着!他的債主,是一批幸福的人!那張鬥雞的照片,足以讓人忍俊不禁。瞧他們,一個個抱住右腳,抓緊褲腿,齜牙咧嘴在那裏你爭我鬥,哪裏分得清老師和學生?

他帶着學生讀書,讀教科書,讀中外名著,也走進生活,讀社會大學這本厚厚的書。除了成績,他更看重的是學生的能力。不管你是聰明的、愚笨的、純樸的、頑劣的,都要發現你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的源泉,幫助你打開眼界看到自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勝的戰士,成為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發揮集體主義教育的功能,變“人治”為“法治”,只要違反了班規,“天子與蔗民同罪”,他,成了與學生在人格、尊嚴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成了和學生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這就是李鎮西教育工作的寫照。於是,他從心底一瀉千里地噴湧出來的愛的故事,就能攫住我的心靈,賺取我的眼淚。

那麼,我呢?我也是一個教育者,所不同的只是教育對象的不同,而大致相同的,卻太多了,但是結果,卻是大相徑庭!不是因為我的孩子幼稚,不是因為我的孩子木訥,不是因為我沒有睜開雙眼捕捉,不是因為我沒有提起筆,也許是我的心靈,還沒有毫無保留地打開。

讀完《愛心與教育》,我還進一步感悟到:教師應該善於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教育良機。每個孩子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現狀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如同一棵棵正在生長的樹苗,需要我們小心地呵護扶持,才能茁壯成長。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心中只有裝滿愛學生、愛事業的情感,才能閃現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愛心與教育》讓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愛才有教育”。

除此之外,他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老師啊,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寫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則寓言:智慧、成功和愛這三位天使來到人間,一位母親請他們到自己家中做客,天使對那位母親説:“我們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選擇我們中的哪一個。”母親和家人商量後決定把愛請進家裏。母親問:“哪一位是愛?請進屋吧。”愛起身向屋裏走去,但智慧和成功也跟着進屋,母親很驚訝地問:“你們兩位怎麼也進來了?”答曰:“我們兩個都是跟着愛的,哪裏有愛哪裏就有智慧和成功。”

就在《愛心與教育〉的故事感動着我時,“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也鞭策着我,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然後不斷地地演繹有關“債”的故事!學生們的愛已不僅僅侷限於對同學、對老師的愛,還擴展為對周圍陌生人的愛,對祖國的愛!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想説:因為有愛,才使老師與學生的心貼得那麼近!因為有愛,才使一位普通教師的形象顯得那麼高大、魁偉!因為有愛,才讓平凡的工作和生活變得那麼多姿多彩!讓我們每一位靈魂工程師都能以李鎮西為榜樣,實施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愛心去澆灌祖國的花朵!

愛心與教育教師讀書筆記10

在這個寒假中,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深深感動於李鎮西老師高超的教育智慧、樸素的而執着的教育情懷、一個個教學事例,猶如陣陣暖流湧入心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讓我的人生目標和教育目標更加明朗。但是更多的是我們教育行為的改變。讀完《愛心與教育》對我最大幫助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受益終生的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第一次讀到這一句話是在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驚羨於李老師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不僅是一句承諾,而且是一種甘於付出的奉獻、是一種寬廣的胸懷。這一句話太精彩了!我決心以此句話為導向,引導我班的孩子慢慢學做一個“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個孩子心中萌生了這樣的思想,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都會竭盡全力做有意義的事情,哪怕是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句親切的問候,如果人人都有了這樣的意識,在一個班集體裏生活學習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教會我包容問題學生。

之前,對於問題學生心生厭惡,在情感上很難理解他們。當他們做錯了事情,經常採取訓斥與批評的方式,很少考慮他們內心的感受。從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我發現了自己曾經的冷漠,對於犯錯誤的孩子感情基調是討厭、是恨,那是極其錯誤的教育方法,是無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師一樣從根本上去了解問題學生的成因,去傾聽問題孩子內心的聲音,他們犯錯誤的概率一定會逐漸減少的。我們當老師的不能只喜歡優秀的學生,那些脾氣暴躁、性格掘強、有毛病、有缺點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師去關心、去幫助的。

李老師對教育故事,自然真切,濃濃的師生情包藴在字裏行間。從飽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窺見了李振李老師教育成功的祕密只在一個“愛”字。讀這本書,最為打動我的是李老師對學生深深的牽掛及與學生心與心的交融。李老師用真情和學生溝通,一顆真誠的心感染者無數顆幼小的心。讀《愛心與教育》我的心情五味雜陳,有喜、有悲、有笑、有淚。

《愛心與教育》全文沒有深奧難懂的理論,一則則真實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師博大的教育情懷和對教育現象細緻而深入的思考。合上這本書,諸多的內容和細節都記不清了,但李鎮西老師對教育事業的鐘情、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已深深地植根於我的心中。在心得一個學期,我會秉承着他的教育思想踏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