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900字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4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學散步》讀書筆記900字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900字5篇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900字5篇1

山川草木,泥牆黛瓦。究竟是什麼在夢境裏時隱時現?是自然的造化還是本心的感受讓我看見落照裏白帆點點的月夜的海,聽聞那海潮如訴衷曲的絮語。

行走在中國的文化檐廊裏,天空的白雲貌似永久飄逸,覆成橋畔的垂柳給人無限的遐思。月總是出現在詩人的心腑裏,“坐久渾忘身世外,僧窗凍月夜深明”,靜穆的月夜不禁讓人寒意頓起。“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又被描摹成念鄉的使者。詩人對月的無盡感懷使月的姿態豐富多彩,美滲透在詩人的筆下。朝陽下無意瞥見一枝帶露的花,感覺着它生命的新鮮,生意的無盡,自由而無所掛礙,便產生了無窮的不可言説之美。美還在同情裏,美在同疏林透射的斜陽共舞中,美在同藍天閃閃的星光合奏中,美在同黃昏初現的冷月齊顫中。無限的同情對於星天雲月,鳥語泉鳴,死生離合,喜笑悲啼。同情是一種情感的交融與共振,亦是美之所藴含。羅素曾説:“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又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他從對人類的同情中獲得幸福的動力,但是同情更是可以移至山川草木,亭台瓦樓乃至萬事萬物,就像是雖然走進原野,發現花能解語,鳥亦知情,亦覺得山水雲樹,月色星光是我們有知覺,有感情的姊妹同胞。這樣,美就漫步在純潔的同情之中。

再轉閣遊行於文學藝術境界之中,恍惚如乘上一葉小舟遊蕩在山水詩畫中觀摩亭岸垂柳,飛鳥掠痕。方士庶在《天墉庵隨筆》裏説“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鍊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美,美在意境裏。元代湯採真説:“山水之為物,稟造化之秀,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隨形改步,有無窮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萬頃波,未易摹寫。”山水成了書寫情思的媒介,美雖在意境裏但也要寄託在實物下,而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雲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裏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意境的抒揮使美得以具化而又閃透着一種朦朧的色彩,就好比讚賞那樹的蒼翠遒勁,美被加於樹之上,但意境裏卻閃透着一種基於樹卻高於樹的朦朧之美。意境裏所渲染的生命化,傳神化,妙悟的體驗才是給人心靈美感撞擊的三大源泉。草之靈悟,花之嫵豔,木之堅韌無不見諸於詩人構築的意境之下,使得描摹的物象愈發鮮明活潑。

最後徜徉在藝術寶庫的大殿裏,美更是難以勝收。韓愈曾説:“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與心,必以草書發之。”不難看出,張旭的書法不但書法自己的感情,也表達出自然界各種變動的形象。這些形象在他的書法裏不是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國畫,又似音樂,似舞蹈,又似優雅的建築。書法家的一撇一捺,一轉折一彎鈎,都能再現其書寫時的心境,比如某個彎鈎出現裂點,顏色偏深,那想必是書法家心緒不寧,或為外物所擾,或為心內波瀾;而有時筆畫順暢,一氣呵成,遒勁有力,又能窺見其行雲流水,舒暢感懷的閒境。再轉至音樂節律,無不輻射出幻境之美,音樂使聽者心中幻現出自然景象,因而豐富了音樂感受的內涵。雖未至心卻已至,身不行而能夢繞山川,這都是“一草一木棲神明”的啟示。其至微至妙難以名狀,不亦是無窮無盡,清谷空幽的美嗎?再之於園林建築,橫亙了設計者的筆法,承載了建築者的希冀。或空間的空靈幽遠之美,或內部裝飾飛動奇玄之美。窗匾檐欄,山石水木遍佈空間的精心佈置,組織空間,創造空間,無不藴含着美的感受。

美的散步絕不是要飛到奇景妙物處參看,許多時候就是自己的一片內心,一點空靈的創造也會展現出奇絕的美妙。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900字5篇2

“在我看來,美學就是一種欣賞。美學,一方面講創造,一方面講欣賞。創造和欣賞是相通的。”宗白華先生在《我和藝術》一文中如是説道。那麼該如何欣賞美學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建立起完整的美學理論,以理性的眼光來欣賞美學;有的人陷入或主觀或客觀或主客觀統一的西方思維裏;而宗白華先生卻執着於自我的追求,以構建中國美學觀念為目的,在中西美學思想和藝術實踐的背景下,堅持美學思想和藝術實踐的統一,堅持理性思辨和感悟體驗的協調,堅守中國美學的詩性的個性,將對美的思考置於詩性的闡發中,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美學欣賞形式——美學散步。

美學散步是自由的,宗白華先生並沒有為我們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美學,如何建立起一種審美態度。他將被人們逐漸遺忘的中國古典文學作為自己欣賞美學的基石,以詩性的語言描述自己對美學的追求和思考。走進《美學散步》,就如同走進了一片古典雅緻的園林,在詩意盎然的美景中自由漫步,享受着周圍這一切所帶來的寧靜安詳與自我思考的空間。美源於人的心靈,再美的風景,得不到心靈的折射,也是無所謂美的。“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麼,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宗白華先生一針見血地説道。而美學散步,則正是將自己完完全全融入身邊的美之中,以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去體會,去感悟。在《美學散步》中,宗白華先生執着於對藝術的追求,特別注重對藝術涵藴的人生情懷的體驗和揭示。他以極強的代入感引領讀者去體味中國和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在散步中淨化我們的心靈,引導我們去思考人生。宗先生創造性地建構着著名的“藝境”,一方面強調藝境要超脱空靈,另一方面又強調藝境要充實深情,這與“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告訴我們藝術不僅僅需要對生活的一往情深真情實感,也需要超脱生活的靈性與思考。人生的美麗,在這裏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如今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中,我們的物質生活在不斷豐富,精神生活卻在逐漸空虛。對物質的追求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難以發現身邊的美,我們失去了對自然的欣賞和對人生的思考,只能在無形卻又強大的推力下悶頭向前。而西方文

化的融入更是讓我們與中國古典美學漸行漸遠,盲目的崇外思想顯露着當下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輕視和不自信。而《美學散步》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休憩的園林,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至於失去對美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思考。書中字裏行間都表達着對生命的傾慕讚美,對宇宙的哲理情思。它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幅清新自然、古樸典雅的畫卷,帶我們走進了一個詩意盎然、美不勝收的藝術境界,更拾起了我們對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信心。

閒暇時,讀讀這本《美學散步》吧,走進宗白華先生的內心世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體會古人的智慧與情趣,在一片美的意境中感受心靈的律動與精神的洗禮。走進《美學散步》,你會發現,這是一個讓人陶醉的世界。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900字5篇3

藝術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與感悟,那麼美在哪裏呢?美就在你自己心裏,《美學散步》讀後感。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的心靈創造的意象,獨闢的靈境,那麼什麼是意境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羣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

(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但界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

藝術境界主於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於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靜穆的觀賞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於是,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即須得屈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然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中”。超然空靈,才能為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以追光攝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兩句話表達出了中國藝術的最後理想和最高成就。

唐宋的詩詞、宋元的繪畫莫不如此。中國那些最偉大的藝術品境界,都植根於一個活躍的、至動的而有韻律的心靈。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900字5篇4

宗白華一生著述不多,雖與朱光潛先生是同時代的人,年紀相仿,但是他卻不像朱光潛一樣著述甚多,宗先生極少寫作,《美學散步》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美學著作。這部著作教給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如何理解欣賞美及怎樣建立審美態度。“美學散步”顧名思義,我們應當懷着一種輕鬆愉悦像散步一樣徜徉肆恣,有感即發。我們可以一邊散步一邊享受宗先生在這部書裏給我們搭建的亭台樓閣,花草樹木。

1用美產生的影響來表現美本身

宗先生翻譯萊辛的《拉奧孔》裏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凡是荷馬不能按照着各部分來描繪的,他讓我們在它的影響裏來認識。詩人呀,畫出那“美”所激起的滿意、傾倒、愛、喜悦,你就把美自身畫出來了。”舉個例子,特洛伊戰爭是以爭奪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海倫為起因,當海倫到特洛伊人民的長老集會面前,那些尊貴的長老們瞥見她時,一個對一個耳邊説:“怪不得特洛伊人和希臘人為了這個女人這麼久忍受苦難呢,她看來活像一個青春永駐的女神。”還有什麼能給我們一個比這個更生動的美的概念,當這些冷靜的長老們也承認她的美是值得這一場流了許多血,灑了那麼多淚的戰爭呢?所以,有時候通過“美”周圍的人事物襯托出來的美以及“美”自身給周圍人事物產生的影響比直接描述‘美’更有渲染力和表現力。

2詩和畫的辯證關係

書中在《詩和畫的分界》一章中提到:“詩和畫各有它的具體的物質條件,侷限着它的表現力和表現範圍,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對方儘量吸進自己的藝術形式裏來。詩和畫的圓滿結合(詩不壓倒畫,畫也不壓倒詩,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詩寫的好自然而然就在我們心裏描繪出一幅畫,而一副好的畫也是充滿了詩意。

2.1詩中有畫的藝術意境

在我國古代抒情詩裏有不少是純粹的寫景,描繪一個客觀世界,不寫出主題的行動,甚至於不直接説出主觀的情感但卻充滿了詩的氣氛和情調,如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初日》:“初日淨金閨,先照牀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雲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這詩裏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師的畫,詩裏並沒有直接描繪這金閨少女,然而一切的美是歸於這看不見的少女的,這是多麼豔麗的一幅油畫啊,在一個晨光射入的香閨,日光在這幅畫裏是活躍的主角,它從窗門跳進來,跑到閨女的牀前接着穿進了羅帳,輕輕撫摸一下榻上的樂器,枕上的如雲美髮還散開着,楊花隨着晨風春日偷進了閨房親暱的躲上那枕邊的美髮上。這首詩雖寫“無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卻反映出自己對物的撫摸,和物的對話,表現出對物的熱愛,像這首詩裏,純粹的景就成了純粹的情,就是詩。

2.2畫中有詩的藝術意境

德國近代大畫家門採爾有這樣一幅油畫:那畫上也是燦爛的晨光從窗門撞進了一間卧室,乳白的光輝浸漫在長垂的紗幕上,隨着落上地板又返跳進入穿衣鏡,又從鏡裏跳出來,撫摸着椅背,我們感到晨風清涼,朝日温煦。室裏的主人是在畫面上看不見的,她可能在屋角的牀上坐着。門採爾這幅畫全是詩,也全是畫。畫裏本可以有詩。但若把畫裏的每個部分都飽吸進濃情蜜意那就成了畫家的抒情作品。

雖説詩畫相通相容但有相互獨立,但個人總覺得詩比畫更有意境,雖然詩歌不如油畫那樣光彩奪目,直射眼簾,但詩歌的這種看不見的意境更能豐富和加深情緒的感受。

3美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善於發現美表現美

美從何處尋?如果我們的心靈起伏萬變,經常碰到情感的波濤,思想的矛盾,當我們身在其中時,恐怕嚐到的是苦悶,而未必是美。只有將你自己的心具體的表現在形象裏,那是旁人會看見你的心靈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實地具體地發現自己的心靈美。同樣,你也可以發現美的對象,這“美”對於你是客觀存在,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書中寫到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變她。這就是美的客觀性,我們認識到美的客觀性了,就不要試圖去改變她,徒勞無功,美不但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反過來,它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提高我們生活的境界和情趣。宗先生在書中説只有你把美表現出來別人才會發現你的美,無論是樣貌還是心靈都需要表現出來才可以。只有善於發現美才能更好的把她表現出來。

書中在《美從何處尋》這一章節裏提到一個女子郭六芳為自己家鄉長沙作詩的事,她沒有發現整天生活的地方有多麼美,而當等到自己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當的距離後,從遠處來看,才發現家在畫圖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裏。自己住在現實生活裏,沒有能夠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由此可見,有時候,發現美需要我們置身其外,就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發現美表現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養一種審美意識。

4 精神的淡泊對寫作的重要性

在《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中宗先生談到,精神的淡泊,是藝術空靈化的基本條件。讀到這裏的時候,不禁觸發了我多愁善感的神經線。現在的許多作家文藝工作者都過於功利化,置身語世俗之中無法自拔,再也不能像東晉陶淵明那樣淡泊,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波紋怎麼動,思想就怎麼流,獨到見解越來越少,使得當今文藝作品的價值倒是淡化了不少。

陶淵明的作品我們都愛讀都愛看,那是因為他的作品純粹,他個人精神上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藝術上的空靈化,因此才揮灑出那麼多佳作,流傳至今並廣為傳頌。如果一個人不受現實的束縛,懷着一份難能可貴的淡泊搞創作那才能扣動我們讀者的心絃。產生歷久彌新的感受。而不是給我們過眼雲煙的感覺,連一點感受都產生不了。

5芙蓉出水自然美才是真的美

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藝術的美,以至於人格的美,都趨向於玉的美;內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這種光彩是極絢爛,又極平淡。”玉的美,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由此可見,對於錯彩鏤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宗白華先生更傾向於後者。

對於這兩種美做選擇,我也會選擇後者,因為芙蓉出水的美真實且天然。舉個最通俗的例子,若是眼前有兩個美女,一個是天生麗質,一個用脂粉堆砌,想必大多數人都會更欣賞第一個沒吧,因為她更真實更可愛。同樣,中國的水墨畫和西方的油畫對比,我也更喜歡中國的水墨畫,因為它淡雅簡單,給人的美感更自然流暢,不着雕飾。

同樣,在藝術中,我們更要着重表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潛作詩和顧愷之作畫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沒有漢隸那麼整齊,那麼有裝飾性,而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在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裏,太多的浮誇雕飾美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視覺的疲乏,而每當我們心煩意亂或生活壓力大時還是會選擇親近自然來放鬆心情。觀賞名山大川等美麗的自然風景來緩解情緒上的壓抑。可見,芙蓉出水的自然之美相較於錯彩鏤金的後天之美更能贏得我們心靈的青睞。

6整體感受

在讀這本書時,給我感動的不僅僅是宗白華先生淵博的美學知識和獨到的見解。最關鍵的還是宗白華先生對待藝術的那種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精神不只是適用於藝術審美領域,而是適用於我們的一生,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做事都需要這種態度。白宗華先生把中國美學推向了極至,後人很難再出其右,但我們還應藉着散步者的靈光走進茫茫的天地間不斷求索,對於這樣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着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日益強大的現代化的機器轟鳴聲中,也許再也難以實現了。就像編者説的那樣,願每一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她。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900字5篇5

在現代社會中,美或許已經在大眾口中成了一種印象和一種膚淺的面相。這就使得今天的美學研究變得尤為複雜,讓人們感到困擾。如果我們將範圍再縮小到有着數千年審美歷史的中國,美學研究者面臨的困境就更大,諸如數千年的審美傳統,相對感性和飛揚生動的審美特點,正在湧入的紛紜繁雜的西方美學理論、通俗文化和大眾趣味的日益繁榮等等。這些都使得我們不得不在美學研究,或者説美學學習中舉步維艱,慎之又慎。於是,很多人想到了1957年那場美學大討論,想到了朱光潛和李澤厚。而我的觀念中,對於中國審美實踐和中國的審美思想,主觀和客觀的截然分開是極不合適的。只要看看中國的園林藝術、書法,想想中國美學中“氣”、“無”等概念就會明白了。宗先生的《美學散步》開頭就説:“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將這句話作為論文的開頭,本身就是一個啟示,足以讓我們想見其人、其文、其思想捧《美學散步》以入美學之門。

宗先生的《美學散步》以生動的語言、精到的分析勾勒了中國美學思想史的大致脈絡,深刻挖掘了中國美學的思想的獨到之處和中國美學中對“美”的獨特看法。

首先,宗先生對於中國美學思想史的勾勒主要體現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論〈世説新語〉和晉人的美》、《唐人詩歌中所表現的民族精神》三篇文章中。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主要梳理了中國美學史早期思想以及由之而來的中國美學思想的苗頭。他提出不僅僅從文字成果上,而且“應該結合古代的工藝品、美術品來研究”。於是,他不僅從文學成果上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且更主要的從畫論和圖案美上來論證。他指出,先秦,甚至在漢代美學的特點主要是“雕繢滿眼”的美,只是其中有了中國美學主要特點的苗頭。一方面,他講述了楚國裝飾圖案、楚辭、漢賦、雕刻的凝重或古樸;另一方面,也花費了大量的篇幅介紹“鶴蓮方壺”的飛揚姿態和《考工記》中在樂器製造過程中的虛實響應。在宗先生的眼中,先秦和兩漢時期是中國美學的準備期,雖然還沒有成熟的形成自己獨特的特點,但很多方面已經顯示了萌芽。

《論〈世説新語〉和晉人的美》這篇文章主要論述了魏晉時期的文化風氣和美學實踐的特點。最後,宗先生將論述的重點集中在晉人的美上。認為那是“全時代的'最高峯”。那對於生命的熱情、風神俱佳的藝術心靈、往來於山水之間的虛靈胸襟——自由而解放、待人接物的真誠,都深深的吸引了宗先生,也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心靈嚮往,對後世的美學實踐和美學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關於這一點,從他關於中國美學特點的論述中可略窺一二。無論是講中國的空間意識時將其最早形

成和定型放在中國山水畫的成熟上,還是將中國藝術意境説成是“植根於一個活躍的、至動而有韻律的心靈”,都是將中國美學的形成和奠基期放在魏晉時代。山水畫的成熟正是在魏晉時期,宗先生説:“晉代是中國山水情緒開始和發達時代”;而那活躍的、至動的心靈也是在魏晉時代才出現的。魏晉時代可説是中國美學形成和奠基的時代了。正如宗先生自己説的,“魏晉六朝是一轉變的關鍵,劃分為兩個階段。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面,表現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

其實,《唐人詩歌中所表現的民族精神》只是宗先生舉出的一個標示。在這篇文章中,宗先生並沒有涉及到具體美學思想的論述,只是論及了唐代的詩歌,並將之作為中國民族詩歌的成熟期。同樣,詩歌作為美學實踐中的重要方面,在宗先生的眼中,中國美學在魏晉六朝以後就走向了成熟和發展的道路。這一觀點在其他的一些零星論述中説的非常清楚。

通過具體的論述,宗先生深刻挖掘了中國美學的特點和精神,並且將這種藝術美學精神貫穿在自己的具體論述中。這種特點主要是意境論,這種意境論又深深的植根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深深地和中國的宇宙觀和空間感受相結合。意境論主張藝術、美是對自然世界的組織,並且不僅是自然物質世界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生命的豐富和飛揚,人生的超然境界。這是《美學散步》的核心所在。他的這些思想表現在一系列的文章中,主要體現在全書的第一部分。

在宗先生看來,意境是中國藝術或美學中最代表性的追求與境界,它深深的植根於中國的哲學和空間意識中,並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境界的兩個互相融通的兩面:充實和空靈。他把意境作為藝術之為藝術的靈境,作為詩人藝術家“遊心之所在”,從而將之放在一個極高的位置上。意境的根基是中國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那麼中國的宇宙觀又具有哪些特點呢?他説:“我們宇宙即是一陰一陽、一虛一實的生命節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虛靈的時空合一體,是流蕩的生動氣韻”。我們的宇宙是一個節奏化的空間結構,是對山水自然的組織。在這樣的空間、宇宙中游心,藝術家用“追光躡影之筆”寫出了按實寫虛,由空靈而入充實的藝術境界,表現了包含藝術家飛揚生命的人生境界。

宗白華先生的意境論只是一個框架,是一個藝術的境界,或者説目標。他並沒有將它説成一個死板和固定的東西。意境具有互相融通的兩個方向:充實和空靈。在這兩個方面的論述中,宗先生還在另一個層面上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在討論中國的藝術和審美的特點時,它往往會參照西方的美學思想,將它們不自覺的融化到中國的美學思想中,從而使我們能更加深入明瞭地認識到中國的藝術特徵。

在我的問題討論中,我將主要關注的問題是:宗先生的《美學散步》在什麼樣的意義上給了我們今天的美學研究、文藝學研究以啟示?宗先生給我們啟示的所在意義本身又有着什麼樣的問題或者有着怎樣的價值?在那個意義上,宗先生的《美學散步》和同類的作品相比有着怎樣的優點和不足?

縱觀全書可以發現,宗先生在緊扣中國藝術、美學的特色的同時,很大程度上融合了西方的近代的美學成果。這就使得宗先生的美學具有了明顯的現代性特徵,甚至因為宗先生的《美學散步》,中國的美學也開始具有明顯的現代性特徵。《美學散步》給與我們的啟示便是,我們如何才能更加恰當的解決中國美學的現代性轉向的問題。這實質上包含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利用中國美學資源和西方湧入的美學資源;二是,將中國當代的美學導向何方,即我們用這些美學資源來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對於第一個問題,在這本書中宗先生很好的吸收了西方的思想,並且最終將之於中國的美學傳統相聯繫,得出了中國美學典型特徵的核心範疇:意境。他很好的把握了西方思想在這些方面的建樹,使自己的理論具有一種世界性的視角。也就是説,宗先生在對於西方的理論和思想並不是跟着西方的走,以至於喪失了自己的理論立場,丟失了自己的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來看中國當代的美學或者文學理論的研究,就會發現其中大多數人不是着眼於問題研究,不是落腳於實際,而是跟着西方的思想跑。

第二個問題則更加的重要,因為它涉及到美學研究或者説它是美學研究的指導和方向。但是奇怪的是,在這個問題上看到的幾乎又是一致的意見:化洋為中,化古為今。儘管很多研究者一直做的都是用西方的理論來比劃、切割中國自己的美學思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立足現實,準確的把握中國審美情趣的核心,用相應的範疇或者理論加以貫穿之。

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一個典範。從宗先生出發,我們能找到中國藝術、美學的特點和發現中國藝術、美學中的現代性精神,並且還為現代的美學研究和探索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帶給我們有效和明確的啟示。